㈠ 武漢的主要文化是什麼
魅力武漢——武漢的歷史文化
一、武漢歷史
武漢市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最負勝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
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舞場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㈡ 武漢的歷史文化
首先鳳凰是作為南方楚地的圖騰和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圖騰相對應的!龍圖騰在黃河流域發育成熟,而鳳則在水域澤國的古代楚地發展到了極致。
戰國時期 楚國屬長江流域.. 面積很大.. 湖北武漢 屬 荊楚 湖南長沙 屬 湘楚
但是武漢按照歷史,春秋戰國時期,以荊山為據點,武漢就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因此在歷史和現代武漢都是重要的文化經濟中心!
鳳凰和武漢的關系說簡單點就是以古荊楚為銜接點的。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㈢ 有什麼能代表武漢古文化
武漢是三鎮,因此比較復雜,黃鶴樓能代表的應該是湖北整體的楚文化,而漢文化則是其中一支,我覺得應該是「古琴台」,一下是摘抄的介紹:
位於漢陽龜山腳下、月湖之濱的古琴台,是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紀念性建築,據文獻記載,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時已經修建。它所紀念的,是發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被稱為中華民族「千古韻事」的「知音」故事,是中國音樂史源頭的一次古琴藝術交流和創作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諸子著作中,先歷由《呂氏春秋》和《列子》分別予以記載的,故事中的兩位傑出音樂家,伯牙和鍾子期也分別在先秦思想家的著作《荀子》和《韓非子》中得到過贊頌。這個故事所創造出的「指引」這一高遠和珍罕的關於友誼的典故,兩千多年來反復不衰地躍動在歷代文人的詩文中,對中國的文書學藝術和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積淀在炎黃子孫的文化心理之中。古琴台所紀念的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難以比擬的。
古琴台歷史比黃鶴樓更悠久,從春秋就有記載,能代表楚文化,何況音樂自古都是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
㈣ 作文:我的家鄉————武漢
我的家鄉——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是華中重鎮,九省通衢。武漢位於江漢平原,有13個區兩個開發區,人口830萬,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武漢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我愛我的家鄉——武漢。 武漢的山美。武漢有龜山、蛇山和磨山等名山。當年,毛主席在這里留下了「龜蛇鎖大江」的豪邁詩句。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就座落在蛇山上。它共有五層,高50多米。黃鶴樓內有仙鶴、龍鳳、龜蛇等青銅像、陶瓷壁畫及古樂編鍾,供遊人賞玩。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白雲黃鶴」寫下了千古絕唱。其中,以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最為著名: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武漢的水美。武漢又號稱「江城」。長江和漢江交匯,把武漢分隔成了漢口、漢陽、武昌三鎮。磨山腳下的東湖比杭州西湖大5倍,它大湖連小湖,小湖又通湖。萬頃碧波,清澈見底。東湖與磨山湖山相映,綺麗多姿。長江之濱的武漢江灘是全國最大的江灘,吸引了眾多市民在這里遊玩休憩。 武漢的小吃享譽全國。精武路的鴨脖子、吉慶街的大排檔、戶部巷的早點等等。不吃蔡林記的熱乾麵,就等於沒來過武漢。熱乾麵上加入芝麻醬、小蔥、胡蘿卜絲,香氣四溢,味美爽口,讓人吃了一碗想兩碗! 武漢的人更好。近年來,武漢人以自己的勤勞和聰明才智建設著武漢,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武漢。隨著武漢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人也更美了,武漢市民人人爭當文明武漢人。武漢這個公認的三大火爐之一,也隨著環境的美化,開始逐年降溫了。 我愛我的家鄉——武漢。
㈤ 關於武漢介紹人文風貌_武漢發展歷史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下面我整理關於武漢介紹人文風貌_武漢發展歷史,歡迎閱讀。
關於武漢介紹人文風貌_武漢發展歷史
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908.35萬人,流動人口510.30萬人。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此交匯,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7-11]
武漢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中國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武漢正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 文化 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漢口開埠和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近代史上數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武漢古代歷史(有刪減)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武漢現代歷史(有刪減)
2015年,武漢市被國家定位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同年7月,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內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2016年3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復函要求武漢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 [19-20]
2017年4月,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在東湖高新區掛牌。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相關 文章 :
1. 武漢市概況導游詞3篇
2. 寫武漢景色的作文
3. 描寫武漢景色的作文滿分範文
4. 2020《武漢戰疫紀》觀後感5篇精選
5. 關於武漢櫻花的作文500字
㈥ 介紹武漢特點的資料
武漢概況
武漢是湖北省省轄市,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東與黃岡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洪湖市相連,西與仙桃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縱距1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轄區總面積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縣、新洲縣等11個區2個縣。總人口71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地形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其中北部小片山地為大別山余脈。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總面積的25%。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漲渡湖、湯遜湖、東湖等。呈東西向的兩列低矮山系與南北向的長江在市區形成垂直軸線。長江、漢水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對集中於6~8月。年平均氣溫16.4℃。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18.1℃。
武漢概況二
地理狀況
武漢是湖北省省轄市,湖北省省會。位於江漢平原東緣,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東與黃岡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洪湖市相連,西與仙桃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縱距1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轄區總面積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現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漢南區、黃陂縣、新洲縣等11個區2個縣。總人口71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地形屬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其中北部小片山地為大別山余脈。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總面積的25%。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漲渡湖、湯遜湖、東湖等。呈東西向的兩列低矮山系與南北向的長江在市區形成垂直軸線。長江、漢水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對集中於6~8月。年平均氣溫16.4℃。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18.1℃。
歷史沿革
商代屬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後屬鄂國、鄖國和楚國。秦屬南郡,兩漢時屬荊州江夏郡沙羨縣。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武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主城區內開始形成城堡,成為地區政治中心。漢陽於東漢末建成月城,至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屬沙羨縣、汝南縣、沌陽縣,隋初改置漢陽縣,遂有"漢陽"之名,自唐迄清,先後為沔州、漢陽軍、漢陽府和漢陽縣治所。武昌於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建夏口城,初為吳江夏郡治。晉代為荊州、沙羨縣、江夏郡等治所,爾後先後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廣行中書省及武昌路、明湖廣承宣布政司、清湖廣總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縣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1898年張之洞奏准設夏口廳,漢口遂正式從漢陽分出成為獨立行政區。1912年,民國政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始以同級建制鼎立。1926年國民政府設武昌市和漢口特別市,漢陽縣隸屬於漢口特別市。次年元旦,國民政府遷漢口辦公,合三鎮成立武漢市,稱"京兆區"。旋又分治。1949年後重以三鎮為武漢市。50年代曾為中央直轄市,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員會(初名中南軍政委員會)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駐地。現為湖北省省會。��
城市特點
武漢是中國古代繁華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方言"漢腔",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地處南北東西交通要沖,自古就是中原與南方、長江中上游與下游間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歷史文化中蘊含著各方文化的特點。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其城市文明史始自商代中葉,為古今人文薈萃之地。中國古代著名文化名人屈原、張衡、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蘇軾、岳飛、李時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跡。武漢在南朝就是著名的商業港口,唐宋時期發展成為商業繁盛、水運發達的商業都會。清代漢口興起,更是"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華中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航路通達川、黔、豫、陝、湘、贛、蘇、皖等地,故有"九省通衢"之稱。近代武漢被辟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英、俄、法、德、日相繼建立租界,英、俄、美、法、日、德、意、比、荷、丹、墨等國先後在漢口設領事館。尤其是洋務運動以後,武漢興起近代工業和教育,航運直達海外,蘆(京)漢、粵漢鐵路在此連接,遂發展成為繁華的近代工商業大都會。20世紀以來,先後成為辛亥革命的中心、國民革命(大革命)中心和抗戰初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故又是一座革命名城,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現已成為中國中部的經濟、金融、貿易、科學、教育和信息中心。
城市現狀
武漢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內陸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開放城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782.1億元。全市現有工業企業40427個,包括冶金、機械、紡織、化工、電子電氣、食品、服裝、電力、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建材等33個工業行業大類,並形成了鋼鐵、汽車、機電、高新技術等四大支柱性產業。年工業總產值1012.7億元。全市耕地面積22.5萬公頃。農業生產穩定增長,林、牧、漁等業和農村非農產業迅速崛起。農產品以糧、棉、油為主,蔬菜、畜禽、水產品占較大比重,農業年產值109.8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為31.6%。武漢是全國十大鐵路樞紐之一,主要對外干線有京廣線、漢丹線、武大線和京九聯絡線。水路航運綜合能力位於全國內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陸聯運樞紐。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國道為主幹,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公路里程達到2826.5公里。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華中地區的航空樞紐。全市各類運輸貨運總周轉量790億噸公里,客運總周轉量193億人公里。武漢市郵政局是湘、鄂、贛、桂、川、滇、黔七省郵運調度中心。武漢電信局是中國八大長途通信樞紐之一,電話總容量170.7萬門,電話普及率達27.7%。武漢商業發達,以武漢商場、中南商業大樓、漢陽商場等一批超大型商業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為基幹形成銷售網路,消費品零售總額380億元。外貿進出口額為14億美元,武漢海關監管的進出口商品總額為28.2億美元。1996年接待境外旅遊者21萬人次。市政基礎設施和城市景觀面貌近年來顯著改善,"八五"期間相繼建成武漢機場、長江二橋、武漢客運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武漢國貿中心和漢口商業城等建築高度達到200米以上。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在原來先後開辟的12個工業區基礎上,又開辟了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新型工業區。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現擁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武漢也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獨立研究機構100多所。文化、體育事業也全面發展。�
武漢概況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 2個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房山區 崇文區 海淀區 朝陽區 豐台區 門頭溝區 石景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區 懷柔區 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 密雲縣(密雲鎮)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武漢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武漢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武漢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武漢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武漢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漢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武漢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武漢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武漢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武漢概況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全市總計:16個市轄區 2個縣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轄區: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房山區 崇文區 海淀區 朝陽區 豐台區 門頭溝區 石景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區 懷柔區 平谷區
縣:延慶縣(延慶鎮) 密雲縣(密雲鎮)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這里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武漢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武漢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武漢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武漢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武漢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漢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武漢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武漢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武漢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武漢概況之自然地理
武漢市簡介: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為歷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渤海約150千米。面積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為1492.7萬人。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山地佔全市面積的62%;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鐵等多種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等優良建築材料。
地理地貌:武漢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武漢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武漢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武漢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武漢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武漢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武漢小平原。綜觀武漢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土地面積:武漢全市土地面積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佔38%。山區面積10417.5平方公里,佔62%。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近郊區面積1282.8平方公里,遠郊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縣的面積 12239.9平方公里。市區規劃范圍:東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積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區(即舊城區,東西以二環路中心線為界,南北以護 城河中心線為界)面積62.5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武漢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㈦ 求武漢文化的特點
武漢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漢,處兩江四岸,三鎮鼎立,「九省通衢」,物華天寶;為盤龍之城、黃鶴之鄉、明清重鎮、首義聖地;載錄著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話;上演了北伐戰爭、「二七罷工」、「八七會議」、「浴血」抗日的史詩。武漢文化之大氣、之厚重,歷來為世人矚目。(問問堂)
㈧ 武漢地域文化特色是什麼
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自古以來是我國內地的商業重鎮,其」南北激盪,東西融合,獨具中位的區位優勢「,』江河湖泊並存,因水而生,得水而興」的地理特徵,『黃金水道連東西,一橋飛架通南北』的交通便利條件,「市民來自八方,多元文化互補」的人文環境,造就武漢地域文化具有「江漢匯通,橋貫南北』,」楚風漢韻,兼容並包"的地域特徵。
㈨ 武漢的歷史介紹
一、先秦至南北朝
武漢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對東湖之濱的放鷹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斧、石錛以及魚叉等新石器時代遺存,經認定屬於屈家嶺文化。武漢最早的傳說是關於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漢漢陽江邊的禹功磯上建有禹王廟。在黃陂區發現的距今約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是迄今中國極少數已發現並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認為是「武漢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漢擁有著比北京、西安等更為悠久的建城歷史的考古依據。
春秋戰國時代,武漢屬於楚國范疇,留下了一些遺跡傳說。《列子·湯問》所記載的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鍾子期,名徽,楚國漢陽(今武漢蔡甸)人。至今,漢陽仍存有古代留下的古琴台、鍾子期墓等建築遺跡和「琴斷口」等歷史地名,武漢也因此被稱為「知音」故里。
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武漢新洲地區文化昌盛,成為儒家重地之一。《論語》載:「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時,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西漢時期有庶民在邾縣(即新洲區)孔子山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淮南王劉安遂就地建廟徵召學士講學,是為「問津書院」,被喻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學」,史上曾與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等齊名。
現代武漢的起源,是東漢末年軍閥劉表命江夏太守黃祖在今漢陽月湖附近所建的「卻月城」和東吳孫權於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築的「夏口城」。卻月城是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址。孫權築夏口城時,在蛇山附近的城牆上修築了一座瞭望塔,這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黃鶴樓。
公元208年,在武昌附近的赤壁(今咸寧赤壁,一說在江夏區赤磯山)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發生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武漢及其周邊第一次發生了改變中國政治格局的事件。三國時期,當時的武昌(今鄂州)成為東吳政權的都城,孫權在此稱帝,使武昌及其周邊第一次成為中國割據政權的政治中心。南朝時,夏口城擴建為郢州城,成為郢州的治所。
二、隋至清中期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期間,武漢經濟文化逐步繁榮,成為文人墨客的匯聚之地,其中,位於武昌長江之濱黃鵠山巔的黃鶴樓被崔顥、李白、白居易、王維、劉禹錫、蘇軾、陸游、黃庭堅等無數唐代乃至後代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一時之間,使武昌成為中國南方的文化重鎮之一,其中,崔顥所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和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黃鶴樓名揚天下,而李白的另外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使武漢從此擁有了「江城」的別稱。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郡。南宋時期,武昌再次成為中國僅次於首都地區之外的第二大政治軍事據點,抗金英雄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伐金,因此岳飛也被朝廷封為「鄂王」,武漢也曾遍布「岳王廟」的遺跡。南宋詩人陸游在經過武昌時,寫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來描寫武昌的繁華。宋代武漢的制瓷業極為發達,經過發掘,在武昌城區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磚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在市郊江夏區湖泗、梁子湖等地發現了宋代大型瓷窯群100多座。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湖廣行省為全國10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重慶東南部。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的治所,也是武漢正式成為中國中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的開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武昌一地繼續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的政治中心,明楚王之布政使司衙門駐武昌府。明代中後期,武漢的漢口崛起。
由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來自徽州、山西、陝西、江西等各幫商人紛紛前來經營,以鹽、典當、米、木材、棉布、葯材為六大行業,發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規模,主要街道漢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前期,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被世人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中國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美譽,也因漢口扼長江、漢水兩大水道咽喉,成為天下商賈聚集之地,歷史上也被稱為三大茶市和天下四聚之一。
三、晚清
具有「東方芝加哥」之稱的老漢口
清代後期直至二十世紀初的武漢享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是中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國主要幾個經濟、金融、工業、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19世紀中葉,中俄萬里茶道源於漢口。從18世紀至20世紀初中葉,漢口一直是中國三大茶市之一。1900年漢口僅出口俄國就達39萬擔,佔中國輸出俄國茶葉的80.9%。由於茶葉貿易的帶動,漢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最大的農業輕工產品加工出口中心,被中外茶商稱為「東方茶港」。
1862年英國人修建的江漢關大樓,現已改建為江漢關博物館
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由此,漢口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國際大都市的轉型。此後,漢口先後開辟了英、俄、法、德和日五國租界,40餘個歐美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
外國各路商人先後來漢通商,從此武漢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貿易量穩居全國前四,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其中有40年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居全國第二位,呈現出了「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態勢。隨著漢口在商貿更趨國際化,大批外商在此興修碼頭,設立銀行,成立公司,極大提升了漢口的國際輻射能力。至清末,外商在漢開辦的經營土洋貨銷售、金融、航運、房地產的洋行劇增。到1911年,漢口外國公司增至125家。就具體的實業經濟而言,制茶是當時漢口最大的工業,出口佔全國6成。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其執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使漢陽造成為聞名東亞的品牌,進一步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武漢在原有以商貿金融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基礎上拓展為近現代中國的工業發源地。他主持修建了京漢鐵路,使武漢成為中國的南北交通樞紐,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他還興辦西式現代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自強學堂」等新式學堂,進一步推動武漢成為了中國的教育文化重鎮。
1905年,張之洞修築了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乾涸土地10萬畝,基本奠定了現代漢口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輪廓。1907年,張之洞將後城城牆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漢路的後城馬路並成為漢口第一條近代馬路,這條路也是民國時期中國各方政治勢力在武漢地區角逐的主要舞台。
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勢力紛紛進駐中國最大經濟、交通中心之一的漢口,大力發展民族經濟,並進一步推動漢口等中國大城市向現代城市轉型。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1909年,該公司為調節供水,在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修建了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築。
四、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爆發,革命成功後,起義軍宣布脫離清朝,建立軍政府,成立中華民國,隨後中國各省響應,清朝被推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宣告結束,武漢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地方,於是每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紀念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1912年1月,黎元洪成為臨時總統兼湖北都督。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武漢經濟繼續迅速發展,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迅速崛起,民族資本勢力在武漢興建、擴建約600家工業企業。武漢持續作為中國主要的工業中心之一存在,但是工業的迅速崛起也帶來工人階級的迅速壯大和階級矛盾的不斷擴大,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這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響的事件。
隨著中國北伐戰爭的推進,1926年9月,北伐軍攻佔漢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6年10月7日成立漢口市政府,劉文島為漢口市第一任市長。1926年11月21日,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並決定將漢口、漢陽、武昌合並為一個城市,設為京兆區(首都),定名武漢,這也是武漢三鎮首次在行政上統一於一個城市之內。次年3月24日,中華民國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
同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一起搬到武漢,武漢隨即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焦點所在,也成為了中國政治、軍事中心。然而到了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頭目汪精衛默許寧漢合流並發動七一五事變宣布制裁中國共產黨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共產黨在漢口召開會議,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確立了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針,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失敗。11月起,桂系軍閥建立了在武漢的統治,直到1929年被蔣介石軍攻克。
20世紀20年代直至抗日戰爭前夜,武漢城市規模急速擴大,到1936年末有民營近代工廠516家,人口超過120萬。
1930年日本人繪制的武漢三鎮地圖
抗日戰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將武漢作為戰時首都據此抵抗日軍入侵,為國民政府內遷爭取時間。193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等部門陸續遷至武漢,蔣介石來到武漢指揮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有關方面力量也陸續來到武漢,國共兩黨在武漢展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武漢作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各重要機關的臨時辦公地點,成為中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1938年6月,武漢會戰打響,國民革命軍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個月亡華的圖謀,此戰也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武漢也因此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焦點城市。
1938年6月,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的各類工業、軍事設施或內遷或破壞,武漢工業的損失達到70%。10月27日,武漢全境被日軍佔領,中國抗日戰爭全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0年9月,日本扶植的汪精衛政府將武漢特別市改為漢口特別市,期間,武漢人口銳減,常有騷亂發生。1944年11月,美軍為報復日軍,對武漢進行輪番轟炸,武漢市區遭到嚴重破壞。
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部隊進入漢口中山大道。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收復武漢後,將武昌和漢陽組建武昌市,漢口仍為直轄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武漢行營,白崇禧坐鎮。1946年10月,僅管轄武昌地區的武昌市政府成立,漢陽市區劃為漢陽縣,1947年8月漢口成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轄市。1948年秋,白崇禧在武漢謀求劃江而治,同時向武漢工商業募捐以備戰。1949年5月16日至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了漢口市區、武昌市區和漢陽縣,接管了武漢三鎮。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直到1954年6月以前,武漢是中央直轄市,並且是中南地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1954年6月,武漢市被並入湖北省,並被改為湖北省省會。一五計劃時期,武漢被確定為「重點城市」進行建設。根據中央「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思想,國家在武漢地區投資新建大型國營企業32個,奠定了武漢引以為傲的工業基礎。
自此,武漢由「工商金融和近代工業中心」迅速的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基地,成為「共和國」的「長子」之一。到1956年,公有制經濟在武漢取得了統治地位。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大橋聯通京漢、粵漢鐵路組成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干線——京廣鐵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南北交流,也使武漢三鎮從陸上連成一體,成為完整統一的武漢城區。
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武漢收獲了一批國家級大項目,使武漢的經濟地位更加穩固。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經濟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四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廣州等市之前,武漢也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三大工業中心、三大交通商業中心、三大教育中心之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1974年,毛澤東曾48次下榻武漢東湖賓館並主持國家政務,使武漢成為他自1949年以後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也使武漢成為北京之外的另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期間,在武漢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八屆六中全會等多次中央會議。
1975年,武昌縣、漢陽縣劃歸武漢市。1983年,新洲縣、黃陂縣劃歸武漢市。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市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的第一站來到武昌,指示武漢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成新的全國三大製造業中心、三大科技開發中心、三大金融貿易中心,在全國經濟中起龍腰的作用,隨後幾年,武漢發展速度連年突破16%,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全國前三甲,城市規模始終排名全國城市前列。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20年間,由於國家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中部、湖北和武漢成為「政策窪地」被不斷邊緣化。同時,武漢還是一個「重稅區域」,自身結余極為有限,嚴重影響了武漢城市建設。至此,武漢逐漸被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拋在了身後。此外,當時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對省內武漢「一城獨大」的現狀,提出「削峰填谷」政策,即平抑武漢的發展並將行政資源全部用於發展湖北其他城市,造成武漢經濟進一步下滑,這種情況直至2001年湖北省委領導班子調整後才有改變。
隨著中國經濟由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轉型,武漢的區位及科教優勢被重新認定。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0年3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重新確立了武漢市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2008年前後開始,湖北及武漢兩級政府抓住國家經濟環境變化的大勢,全市經濟大幅增長,並被認為是國內「唯一能夠實現製造產業升級換代的城市」和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極少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次於深圳等極少數城市,城市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二,創業環境在中國大陸排名前十強。
武漢初步改變了傳統印象中「重工業基地」的形象,變成一座新型經濟城市。武漢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硬體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顯著改善,對外來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漸增強,特別是備受年輕人青睞,年輕人口凈增率現僅次於深圳排名全國第二,是近年來全國吸引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亦是除北上廣之外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海外留學生主要求職目的地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26]。
2016年8月,中央正式批復同意武漢設立「自由貿易區」,武漢自貿區主要是落實中央關於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發揮其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示範作用。2016年9月,中央正式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武漢被列為超大城市,提出發揮武漢核心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017年1月2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指出,武漢要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9)武漢古城文化怎麼寫擴展閱讀: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萬人。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㈩ 描寫家鄉的作文 (我家鄉在武漢) 600字左右,6月6日之前要
我的家鄉是華中名城??武漢,它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城還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好地方.
武漢的水資源異常豐富,長江和漢水將武漢分割為三鎮:武昌、漢口、漢陽。而大大小小的上百個湖泊就像一塊塊翠玉點綴在三鎮之中。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就座落在武昌珞珈山畔. 「水色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東湖的景色都別有一番韻味。晴天,在艷陽的照耀下湖面好似撒下了嶄新的金幣,浮光躍金,五彩繽紛,令人目眩;雨天蒙蒙的雨絲像珠簾垂落在湖面,湖裡歡快的魚群翩翩起舞,追逐。雨水漾起的波紋,濺起銀珠似的浪花,整個湖面上輕輕的籠罩著一層青煙,仿如凌波仙子踏浪而來……
武漢的山多,層巒疊嶂,鬱郁蔥蔥。雖不高卻都清麗秀美。在陽光晴朗、和風送爽的日子,漫步在迂迴曲折的山路上,滿眼都是綠色,偶而幾叢鮮艷的野花點綴在山谷之間,彷彿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山間輕柔的微風撫摩著你的臉龐,梳理著你的頭發,頓覺著無比的愜意和舒暢.全國最美的學府之一著名的武漢大學就座落在珞珈山上,東湖之畔.在青山綠水的滋潤下,武漢大學孕育出一代代傑出的天之嬌子.
武漢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色,還有許多著名的人文景觀.道教聖地長春觀傳說長春子邱處機就是在此得道升仙。還有四大歷史名樓之一的黃鶴樓;佛教名剎歸元寺、寶通寺等。而以毛主席的著名詩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聞名的武漢長江大橋也成了武漢人的驕傲.50年來屹立在長江上,見證了武漢的巨大變遷。
武漢的小吃享譽全國。精武路的鴨脖子、吉慶街的大排檔、戶部巷的早點等等。不吃蔡林記的熱乾麵,就等於沒來過武漢.
武漢人以自己的勤勞和聰明才智建設著武漢,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武漢。隨著武漢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人也更美了。武漢的好,武漢的美說不清道不完,來武漢吧!爽朗好客的武漢人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