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吳川文化有哪些特色

吳川文化有哪些特色

發布時間:2023-01-28 15:39:05

Ⅰ 什麼是「吳川文化」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粵劇之鄉,文物古跡多,文化底蘊深厚。現有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個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川有梧山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朝平定令遺址、唐潘水縣遺址、明吳川縣遺址、明限門東炮台遺址、芷寮港遺址;有晉茂山書院、元吳陽學宮、宋極浦亭、明雙峰塔等。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源遠流長,是訪古探幽的勝地。此外,還有狀元林召棠故居、中國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亦有現代文明,具有特色文化建設的村莊,如林屋、芝藹、蛤嶺等187條風景如畫的鄉村。吳川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48公里長的海岸線,海水清澈透明,沙灘潔白晶瑩,礁石奇特別致。同時還有被定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園考察點」的蔚為壯觀的林帶。吳川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是海水浴和度假的悠閑勝地。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飄色、泥塑、花橋、牌樓、花塔、舞貔貅、舞龍、舞獅、舞二真、舞六將、長笛、陶鼓、山歌、木魚、木偶等。其中,泥塑、飄色、花橋以其精、巧、奇被稱為吳川民間藝術「三絕」。
吳川是粵劇之鄉。吳川人喜愛粵劇,每逢年例佳節,城鄉都上演幾場粵劇熱鬧熱鬧。吳川粵劇團是粵西地區較完整地保留「下四府」、「南派」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特色的專業劇團。該團繼承傳統,博取眾長,革新創造,形成粗獷豪放、古樸剛勁,又溫婉柔情的藝術表演風格。曾先後應邀參加歷屆羊城國際粵劇節,並應香港政府邀請赴香港作粵劇藝術研討性質演出。

二、歷史文化

中國清代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
陳蘭彬故居座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蘭彬是我國近代外交史上的知名人物。清代嘉慶丙子年(1816年)生於吳川縣黃坡村,20多歲以優行貢京師,名動公卿。咸豐三年(1853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史國館纂修散館,後任刑部主事。咸豐八年,清廷擇陳蘭彬管理洋務。同治三年(1863年),陳蘭彬受命審理積案,大批冤案得以昭雪;復使大名府賑濟水患飢民,救活災民數十萬人,並著《治河芻言》,提出治理黃河的主張。時值南北洋務籌措海防,以上海機器局為樞紐,陳蘭彬受命於清廷總理其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初八,清廷派遣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先後帶領四批少年共120多名,赴美國留學。
光緒元年(1875年)秋回國後,陳蘭彬上奏美洲數百萬僑民遭受奴役苦況,清廷旋又命他出使美國、日爾巴斯(西班牙)、秘魯等國。此期間,他與秘魯諸國周旋,揭其誘買華民、肆意虐待的事實,議訂慵工限期及款待條目,海外赤子慶生還者無數。陳蘭彬旋由太常寺卿補授宗人府丞、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祀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職。光緒帝又以陳蘭彬久歷歐美,習知外情,命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68歲的陳蘭彬因病引退還鄉。

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
張炎將軍故居座落在塘綴鎮樟山村。
張炎將軍是吳川籍的抗日愛國將領,他青年時期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後任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曾率領第六十一師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
1933年,張炎就任福建省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兼任第四軍軍長。1938年,張炎被任命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等口號,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使南路抗日求亡運動蓬勃發展。1945年1月13日,張炎在吳川舉行武裝起義,次日攻克當時吳川縣國民黨政府,震動粵桂兩地。同年3月22日在廣西玉林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愛國將領李漢魂故居
李漢魂故居座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
李漢魂在第一、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曾先後參加統一廣東、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為國家的自由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抗日戰爭時期,李漢魂任64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重創日軍,國民黨當局授予他「華胄榮譽獎章」。1938年11月,李漢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發表《告廣東各界同胞書》,形成「人人抗戰」、「處處抗戰」的局面。一方面配合軍事需要支援前方;一方面視察災區,賑濟災民,安定社會,發展教育,恢復生產,政績顯著。抗戰勝利後,曾到歐美考察。1949年李漢魂定居美國。1987年在美國紐約病逝,終年92歲。他的骨灰由其女李湞帶回祖國。
李漢魂有子、女、孫、婿等14人獲得博士學位,大女兒李湞與五子李浩經常回國回鄉。李湞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有名的文科教授,李浩獲法學、數學兩個博士學位。

狀元故里——吳陽霞街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吳陽鎮霞街村出了一名狀元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又字蓉舟,號芾南。他勤奮好學,自幼便隨父在教館聽學,12歲操筆立就,思致超遠。18歲應童試,七試皆優。道光三年成進士,應殿試,皇帝得卷,硃批:「今科得一佳元」,遂拔一甲及第,受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陝甘正考官,後主講於肇慶端溪書院,培養大批人才。林召棠生平誠朴、謙慎,不於渴有司,不面斥人過。教後人專務讀書植品,以驕侈夤,緣然戒,得「高賢里」族表,著有《心亭亭居筆記》、《心亭亭居詩集》等。
林召棠故居在吳陽鎮霞街,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佔地面積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狀元故居、狀元古井、狀元坊、狀元紀念館、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等建築物。

三、古跡今貌

雙峰塔
雙峰塔座落在吳陽鎮文塔行政村塔腳村,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河流處建此風水塔,謂之「筆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俗叫尖山)、麗山遠揖塔前,定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高23.15米,第一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高1米,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

茂山書院
茂山書院座落在博鋪街道東江區。晉代樓船將軍王於晉武帝太康初年創建,後為晉代高涼太守楊芳、宋代觀察使耿著修茸完善,元、明、清歷代多次重修。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1990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 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茂山書院為土木結構建築,懸山頂,進深30米,面寬三開間共27.1米,中間天池寬10.5米,兩廡各寬8.3米,右邊空地一塊總面積約970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合理,整齊美觀,保存較好。
茂山書院距今1700多年,雖經歷代重修,至今皆為講學育才之所,實為難得,是吳川最古老的唯一保留到現在的古書院,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於晉代創建且延續至今的書院。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教育制度特別是明清科舉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是吳川市和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舊址座落在吳川市梅錄先鋒街28號。它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路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
辦事處舊址建於清末,原系衙門,為高州鎮台下設專管梅錄的分府。1983年,辦事處舊址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吳川市委於2002年11月20日命名該辦事處舊址為「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極浦亭
極浦亭座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南宋淳祜年間(1241-1252年),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1983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門額「極浦亭」三字由高州知府桐城胡方塑所書,亭內前進右牆鑲有「極浦亭」石碑,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孟冬高州府同知李國珍所書及立。
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吳川學宮
吳川學宮座落在吳陽鎮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光緒年間重建,原有建築五座,沿中軸線,依次為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學宮現僅存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學宮建築頗具特色,紅牆綠瓦,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其內無牆,靠8條圓石柱支撐整個屋頂,畫棟雕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吳川學宮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清代狀元林召棠、我國首任使美大使陳蘭彬等,均曾在此就學。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吳川學宮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文明巡禮

吳川現有各級文明村187條,各具特色,尤其是黃坡鎮的林屋村,吳陽鎮的芝藹村、蛤嶺村。近年來,林屋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和安全文明小區,同時也獲得全國綠化千佳村、全國文明村、廣東省百強村、廣東省文明示範村等稱號。
全國文明村芝藹村與廣東省文明村蛤嶺村毗鄰,雞犬相聞。這兩條文明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位於吳陽鎮;過去都是貧困小漁村;都是220多戶,1300多人口;都是由改革開放後外出務工經商發達了的村民捐資搞公益建設。兩條村莊都建起了宏偉壯觀的門樓、寬闊的硬底化環村公路、高標准衛生公廁、集體豬舍、自來水水塔供水系統、地下排污系統、文化樓、文化中心、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網球場、村莊小公園。兩條村莊都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芝藹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村,全國文明村;蛤嶺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廣東省和湛江市衛生村。

五、旅遊勝地吉兆灣

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建於1994年。這里的海岸線曲折,十里九彎,海水清澈,沙灘潔凈,礁石奇特,風景優美。「南天一石」可以跟海南三亞的「南天一柱」媲美。氣勢磅礴的鎮海石,維妙維肖的鱷魚石,活靈活現的烏龜石,與藍天、碧海、銀沙構成獨特奇異的風景圖。吉兆灣氣候宜人,環境優雅,年平均氣溫22.9℃.目前這里已建起100多幢度假別墅。天然海浴場——月牙灣浴場,沐浴沖浪,既舒暢又安全。吉兆灣旅遊區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通過了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的質量等級評定。在吉兆灣可以盡情欣賞美麗的海景,盡情在月牙灣浴場遨遊。在海邊沙灘,或騎駱駝,或跑馬駕車,或休閑垂釣,或燒烤野營,一切隨心所欲,令遊客流連忘返。

Ⅱ 吳川有什麼特別的風土人情嗎

吳川地處粵西最大的河流——鑒江下游,河網縱橫,舟楫方便,自古以來商賈雲集,商業發達。城區梅菉位於鑒江、小東江、袂花江三江匯流之處,是聞名粵西的古商埠,承傳的是南江文化,講的是廣府白話,風俗習慣與珠江流域相似,風土人情更是多彩多姿,別具一格。現在就讓我們去探究形形色色的吳川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吧。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我國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北方地區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南方地區則吃湯圓、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而吳川冬至則有吃臘味姜飯的習慣。

每到冬至,吳川的市場就擺滿各種生薑,有黃姜、白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種,平時難得一見的各種野薑也出現在冬至的市場上。這個時節,又適逢各種臘味上市,臘肉、臘腸還有臘鴨掛滿市場,吳川人家家戶戶都習慣買一把有十幾種品種的生薑片和臘肉、臘腸、臘鴨,煮美味可口的臘味姜飯過冬至。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忙碌,全家人都要圍在一起吃薑飯,這已是吳川人的一種習俗。
煮姜飯要選靚米,把各種薑片洗干凈或搗碎和米而煮,或切片和臘味鋪在米面上煮。飯熟後,當你打開煲蓋,那一陣帶有生薑的清香和臘味的油香的飯香,簡直令你站不住腳。吃著摻著姜碎和臘味香油的姜飯,你真是想天天過冬至。今天煮姜飯有近十種生薑、各種臘味和香米,當然香氣十足,但即使是物資貧乏的年代,煮姜飯用的是1角4分2一斤的牌價陳米,用的只有一種生薑、一種臘味,但姜飯的美味,還有一家人冬至圍著吃薑飯的情景,至今還一樣令人難忘,不時回味。

Ⅲ 吳川的春節有什麼習俗

吳川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和全國各地一樣,吳川春節這天也一樣家家戶張燈結綵,貼「年紅」(春聯、橫批、門神、年畫),掛年桔,擺年糕,穿新衣,派砸(壓)歲錢,室內外煥然一新,充滿喜慶氣氛。
改革開放以來,舊歷年廿九、三十晚,吳川人還喜歡逛花市,買年桔鮮花回家擺放,還買帶葉的整條甘蔗、各種水果、新鮮蔬菜過年,其中甘蔗有「節節高升節節甜」的意思,生菜寓意「生財」,大蒜表示「合想合算」,薯類暗示「好仕途」,生蔥寓意「聰明」,芹菜表示「勤懇」。
除傳統的炸煎堆、炊年糕砸(壓)年外,由於受省港風氣影響,二十多年前,吳川還流行炸油角過年,三、五個親友圍在一起一邊捏制和炸油角,一邊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既增進親情,又可分享自己親手炮製的美味點心,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惜此景不再,現在人們講究健康,很少炸制和食用油膩熱氣的油角了,但炸煎堆現在農村仍有。
新年初一從零時起直至天明,各家都燃放炮仗迎春賀年。大家燒炮暗中斗長短、斗聲音大小,門口燒炮留下的紙屑看誰家的又多又紅。
春節早上一起床,父母除為小孩穿戴好又長又闊全新的衣褲鞋帽外(小孩長得快,衣服又長又闊可多穿一年半載),自己也穿上整潔的衣裝。春節早上年輕的要向長輩恭喜拜年,年長的要向小孩派「利是」。有人吃湯圓、糖水包,寓全家團圓、生活甜蜜之意。有人早餐或整天吃素,不殺生,不倒水,不掃地,以示修心積福和免使財氣外流。
從初二至初十都很熱鬧,人們互相賀年,互送煎堆、年糕、狀元糕,給親友的小孩派紅包、送「利是」,因而春節是小孩零錢最多、最富有、最快樂的時光。他們會在父母過問和收回前大方地「支配」自己的砸(壓)歲錢和「利是」。
初二「開年」,切年糕,宰雞,還要買鮮活的鯉魚來拜神祭祖先;
初三「赤口」,清早燒炮仗,掃除污穢,還有人寫「題破赤口」的紅紙條貼在門上,認為可以避免是非口舌;
初四接灶君回位(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晚已送灶神回天);
初五、六,一般商店開門做生意;
初七「人日」,清早燒炮仗,宰雞拜神;
初八或初十開始「開燈」和游神。「開燈」是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土地廟或神廟里燃掛花燈,有人還做燈酒,請親友來慶賀。游神是抬著菩薩神像,舉大旗,打鑼鼓,舞獅舞龍,穿街過巷,各家焚香,擺三牲叩拜,叫「擺盅」。晚上游神,各家都派人提燈籠參加遊行,叫游燈。
初十至十五各村都有人輪流做「齋頭」,請菩薩入屋敬拜。這是難得的榮耀,因而做「齋頭」的都傾盡所能,大擺酒席廣宴親朋,以祈幫福幫運,大展鴻圖。

Ⅳ 吳川風俗簡介

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婚嫁風俗:吳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禮記·婚儀》規定的程式進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辦起婚事來相當講究。鋪床、接車、拜堂、擺酒、新婦茶、三朝回門,這就是吳川人的婚嫁程式。現今時代改變了,人的婚煙觀念也改變了,但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來。

吳川素有「粵劇之鄉」美稱。每年,「兩廣」有40多個演出團體進入吳川,長年「潛伏」於城鄉,尤以「春班」和「秋班」為盛,高峰時曾雲集了60個劇團。逢上做「年例」的鄉村,大戲往往一演就是好幾天,最多時竟連演一個月,有時令到劇團「無戲可演」。因而,這里早就有「吳川養活了『兩廣』粵劇團」之說。

(4)吳川文化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

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公元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合並了中山鎮,塘綴鎮合並了板橋鎮。

Ⅳ 吳川風俗簡介!

一、 花橋簡介
春宵一刻值千金。元宵佳節,又是一個吳川人狂歡的火樹銀花不夜天。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晚,踏著夜色,遊人傾城而出,擁向花橋。花橋是由吳川市梅錄鎮上隔海村群眾裝飾的。他們把梅江上一座橋梁點綴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頭龍飛鳳舞,逼真動人。遠遠望去,猶似一條火龍騰出水面,橫跨梅江,氣勢磅礴,無比壯觀。走近花橋,橋的兩側,鮮花爭妍斗麗,詩書畫高懸,彩燈交輝,倒映水中,任人欣賞,隨人聯想。花橋與泥塑、飄色,被譽為梅錄元宵「三絕」,多次被廣東電視台攝入熒屏,響譽中內外。
「正月十五晚行花橋,買支白花生個仔。」這個吳川人民的風俗習慣來由已久。而今,不僅僅是吳川人游花橋、賞花燈,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趕來吳川一睹風情,更有不少外賓亦慕名而來,這給粵西古鎮――梅錄增色不少。
二、 花橋盛況
傳統的花橋,都是位於吳川市梅錄鎮的上隔海橋。由於地形位置上的限制,舊城區的窄街小巷,容不下潮湧般的人流。人們要行花橋,往往要排成一公里多的長隊伍等候,人潮擁擠,給遊客及管理人員都帶來不便。今年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去年又是吳川人民大豐收的一年。吳川人民的熱情十分高漲,吳川市政府也十分重視,因此,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搞得隆重。為減輕人流擁擠的壓力,便於疏通管理,今年市政府在江心島大橋上搭起了新的花橋,把游花橋與江心島樂園溶為一休。人們游過花橋,便可到江心島樂園去玩個痛快,嘗遍吳川風味小食。
傳統風俗習慣要被改變,把花橋由梅江搬到鑒江上來,隔海村的群眾可不同意啊。於是,隔海村群眾決定自己籌集資金,在傳統花橋的舊址(上隔海橋)上搭起了傳統的花橋,准備與江心島的新花一爭輝煌。因此,今年的遊客可以觀賞到兩條不同特色的花橋。江心島樂園的新花橋具有新時代的風格。江心島花橋橋寬10米,長200多米,橋頭大牌樓懸掛兩個1.8米大燈籠上的「花橋」兩字十分搶眼,兩支激光彩燈,耀眼繽紛,橋上懸吊著燈籠、彩旗、綵帶、氣球、字畫,處處襯托出節日喜慶熱烈的氣氛。橋頭上「花枝招展迎新紀,橋路寬舒向小康」、「恍惚嫦娥臨月殿,優游士女步花橋」反映遊客發自內心的贊嘆。隔海的花橋則保持著傳統的風格特色,古色古香,傳奇故事色彩繽紛,誘人思緒。兩橋爭相輝映,遊人大飽眼福。
三、 花橋的製作藝術
「花橋」顧名思義。就是用花裝飾點綴的橋。這種解釋用於古時的花橋或許正確。不過,花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鮮花裝點橋了。今天花橋,與其說是花橋,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民間藝術展館更為恰當。它構成包含了雕塑藝術、盆景工藝、燈光效果、詩書情畫意和古牌樓建築藝術風格等等。
一座完整的花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橋身,二是橋的兩端的點綴。花橋的入口處,有一座古建築風格的牌樓,這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的繼承,牌樓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花紋,龍飛鳳舞,紅牆綠瓦,檐角四翹,上有橫匾,兩邊有對聯,十分壯觀。花橋的另一頭,正對著橋有一座以仙女散花為主題的大型泥塑,兩米多高的仙女,坐落在繁花擁簇之中。泥塑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形態栩栩而生,令人嘆為觀止。這座泥塑不僅工藝精湛,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凡是遊客們買到一支經過泥塑上噴泉噴灑出來的水淋過的白菊花,今年就會生仔,如果是紅菊花,就是生女。因此,這就是年輕的夫婦和情侶特別鍾愛的地方。這也是花橋年年人流不衰的主要原因。花橋最漂亮的地方還是主體部分(橋身)。花橋是在原來的鋼筋混凝土橋的基礎上,用竹木搭架,把整座橋形成一個四方形通道。花橋頂部蓋有彩色塑料膜,縱橫交錯掛著五顏六色的彩旗,裝點著一串串葡萄、草莓等果實及綠葉;上面及兩側的各種顏色的日光燈,把整座橋照得五光十色,燈火輝煌,一串串、一盞盞的彩燈,有如繁星點點,銀河瀉地;橋的兩側貼掛著吳川各界名流文豪們的詩書畫等傑作,走進去如入詩書畫廊。兩邊的繁花擁簇,爭奇斗研。怒放的鮮花,輝煌的燈飾,映入水中,盪漾著一束束瑰麗的光環,溶洽著恰到好處的詩情畫意,真可謂良宵一刻,美景醉人。
四、 花橋的歷史及傳說
今天的花橋,來由已久,據說起源於清朝年間,具休為哪個朝代哪一年,現已不可考究。最初的花橋並沒有現在的花橋這樣五彩繽紛,燈火輝煌。起初是用竹排或小木船連接而形成的上座浮橋,並沒有鮮花和燈飾裝點。有關它的歷史傳說各有不同。
花橋原是隔海村群眾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一座浮橋,後來因為浮橋危險,就改用竹木搭橋。那時候,因為人們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擁擠時免不了摩肩擦背,於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
又一傳說,很久以前,隔海村群眾為了過江鬧元宵,每年都用小船或竹排連成一道浮橋,把人們渡過江去。有一年元夜,人們正擠擁著過橋,突然一陣大風把浮橋打翻,人們全部跌落水中,男女老少,哭爹喊兒,十分悲慘。正在這時,忽然一位仙女從天上飄下來,把綵帶一揮,綵帶立即變成了一道彩虹橋架在江面上,這條橋全是用花編成的,十分美麗,跌落水中的人們立即爬上花橋,沒一個人傷亡. 從此以後,隔海村群眾為了紀念這位仙女,每逢元宵就仿照這條仙橋的樣子用竹木搭橋,然後裝飾成了花橋,並在橋頭雕造一個仙女的泥塑,以庇佑後世。
有關花橋的歷史記載曰。河北上村,梅江橫其前,聖廟建其後,景色壯麗,風俗敦厚,一水相隔,小舟駕渡,元宵佳節,賽會中心。清前年間,元宵之夜,有女神送花,浮江而來,降臨聖地,灑下花朵,得之財丁興旺。於是每年元宵節目,架搭花橋,恭迎神駕,造福人民,青年男女,到橋取花,成為吉利象徵,紅男綠女,攜手如來,四方賓客,連袂而至。梅六花橋,名揚遐邇,不知幾年幾世矣。梅六架彩橋,澗跨長虹,弦歌燦爛,尋踏月追侶之風情,橋內鮮花燦爛,彩旗飄揚,詩畫滿廊,燈色迷人,身在其中,好似嫦娥臨月殿,廣寒仙子游蓬萊。人傑逢地靈,橋頭泥塑百載傅承不衰,物華耀天寶,神女獻花千秋歷數常興,固取吉利,財丁興旺,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到檀取花,構成一幅人間天上的圖景。正是梅六元宵迷遠客,隔海花橋醉遊人。

Ⅵ 什麼是「吳川文化遺產」

吳川文化大看台

一、文化概況

民間藝術之水上飄色。

民間藝術之泥塑《伏虎羅漢》。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粵劇之鄉,文物古跡多,文化底蘊深厚。現有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個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川有梧山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朝平定令遺址、唐潘水縣遺址、明吳川縣遺址、明限門東炮台遺址、芷寮港遺址;有晉茂山書院、元吳陽學宮、宋極浦亭、明雙峰塔等。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源遠流長,是訪古探幽的勝地。此外,還有狀元林召棠故居、中國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亦有現代文明,具有特色文化建設的村莊,如林屋、芝藹、蛤嶺等187條風景如畫的鄉村。吳川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48公里長的海岸線,海水清澈透明,沙灘潔白晶瑩,礁石奇特別致。同時還有被定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園考察點」的蔚為壯觀的林帶。吳川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是海水浴和度假的悠閑勝地。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飄色、泥塑、花橋、牌樓、花塔、舞貔貅、舞龍、舞獅、舞二真、舞六將、長笛、陶鼓、山歌、木魚、木偶等。其中,泥塑、飄色、花橋以其精、巧、奇被稱為吳川民間藝術「三絕」。
吳川是粵劇之鄉。吳川人喜愛粵劇,每逢年例佳節,城鄉都上演幾場粵劇熱鬧熱鬧。吳川粵劇團是粵西地區較完整地保留「下四府」、「南派」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特色的專業劇團。該團繼承傳統,博取眾長,革新創造,形成粗獷豪放、古樸剛勁,又溫婉柔情的藝術表演風格。曾先後應邀參加歷屆羊城國際粵劇節,並應香港政府邀請赴香港作粵劇藝術研討性質演出。

二、歷史文化

中國清代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
陳蘭彬故居座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蘭彬是我國近代外交史上的知名人物。清代嘉慶丙子年(1816年)生於吳川縣黃坡村,20多歲以優行貢京師,名動公卿。咸豐三年(1853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史國館纂修散館,後任刑部主事。咸豐八年,清廷擇陳蘭彬管理洋務。同治三年(1863年),陳蘭彬受命審理積案,大批冤案得以昭雪;復使大名府賑濟水患飢民,救活災民數十萬人,並著《治河芻言》,提出治理黃河的主張。時值南北洋務籌措海防,以上海機器局為樞紐,陳蘭彬受命於清廷總理其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初八,清廷派遣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先後帶領四批少年共120多名,赴美國留學。
光緒元年(1875年)秋回國後,陳蘭彬上奏美洲數百萬僑民遭受奴役苦況,清廷旋又命他出使美國、日爾巴斯(西班牙)、秘魯等國。此期間,他與秘魯諸國周旋,揭其誘買華民、肆意虐待的事實,議訂慵工限期及款待條目,海外赤子慶生還者無數。陳蘭彬旋由太常寺卿補授宗人府丞、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祀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職。光緒帝又以陳蘭彬久歷歐美,習知外情,命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68歲的陳蘭彬因病引退還鄉。

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
張炎將軍故居座落在塘綴鎮樟山村。
張炎將軍是吳川籍的抗日愛國將領,他青年時期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後任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曾率領第六十一師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
1933年,張炎就任福建省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兼任第四軍軍長。1938年,張炎被任命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等口號,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使南路抗日求亡運動蓬勃發展。1945年1月13日,張炎在吳川舉行武裝起義,次日攻克當時吳川縣國民黨政府,震動粵桂兩地。同年3月22日在廣西玉林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愛國將領李漢魂故居
李漢魂故居座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
李漢魂在第一、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曾先後參加統一廣東、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為國家的自由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抗日戰爭時期,李漢魂任64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重創日軍,國民黨當局授予他「華胄榮譽獎章」。1938年11月,李漢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發表《告廣東各界同胞書》,形成「人人抗戰」、「處處抗戰」的局面。一方面配合軍事需要支援前方;一方面視察災區,賑濟災民,安定社會,發展教育,恢復生產,政績顯著。抗戰勝利後,曾到歐美考察。1949年李漢魂定居美國。1987年在美國紐約病逝,終年92歲。他的骨灰由其女李湞帶回祖國。
李漢魂有子、女、孫、婿等14人獲得博士學位,大女兒李湞與五子李浩經常回國回鄉。李湞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有名的文科教授,李浩獲法學、數學兩個博士學位。

狀元故里——吳陽霞街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吳陽鎮霞街村出了一名狀元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又字蓉舟,號芾南。他勤奮好學,自幼便隨父在教館聽學,12歲操筆立就,思致超遠。18歲應童試,七試皆優。道光三年成進士,應殿試,皇帝得卷,硃批:「今科得一佳元」,遂拔一甲及第,受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陝甘正考官,後主講於肇慶端溪書院,培養大批人才。林召棠生平誠朴、謙慎,不於渴有司,不面斥人過。教後人專務讀書植品,以驕侈夤,緣然戒,得「高賢里」族表,著有《心亭亭居筆記》、《心亭亭居詩集》等。
林召棠故居在吳陽鎮霞街,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佔地面積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狀元故居、狀元古井、狀元坊、狀元紀念館、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等建築物。

三、古跡今貌

雙峰塔
雙峰塔座落在吳陽鎮文塔行政村塔腳村,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河流處建此風水塔,謂之「筆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俗叫尖山)、麗山遠揖塔前,定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高23.15米,第一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高1米,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

茂山書院
茂山書院座落在博鋪街道東江區。晉代樓船將軍王於晉武帝太康初年創建,後為晉代高涼太守楊芳、宋代觀察使耿著修茸完善,元、明、清歷代多次重修。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1990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 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茂山書院為土木結構建築,懸山頂,進深30米,面寬三開間共27.1米,中間天池寬10.5米,兩廡各寬8.3米,右邊空地一塊總面積約970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合理,整齊美觀,保存較好。
茂山書院距今1700多年,雖經歷代重修,至今皆為講學育才之所,實為難得,是吳川最古老的唯一保留到現在的古書院,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於晉代創建且延續至今的書院。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教育制度特別是明清科舉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是吳川市和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舊址座落在吳川市梅錄先鋒街28號。它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路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
辦事處舊址建於清末,原系衙門,為高州鎮台下設專管梅錄的分府。1983年,辦事處舊址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吳川市委於2002年11月20日命名該辦事處舊址為「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極浦亭
極浦亭座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南宋淳祜年間(1241-1252年),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1983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門額「極浦亭」三字由高州知府桐城胡方塑所書,亭內前進右牆鑲有「極浦亭」石碑,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孟冬高州府同知李國珍所書及立。
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吳川學宮
吳川學宮座落在吳陽鎮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光緒年間重建,原有建築五座,沿中軸線,依次為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學宮現僅存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學宮建築頗具特色,紅牆綠瓦,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其內無牆,靠8條圓石柱支撐整個屋頂,畫棟雕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吳川學宮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清代狀元林召棠、我國首任使美大使陳蘭彬等,均曾在此就學。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吳川學宮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文明巡禮

吳川現有各級文明村187條,各具特色,尤其是黃坡鎮的林屋村,吳陽鎮的芝藹村、蛤嶺村。近年來,林屋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和安全文明小區,同時也獲得全國綠化千佳村、全國文明村、廣東省百強村、廣東省文明示範村等稱號。
全國文明村芝藹村與廣東省文明村蛤嶺村毗鄰,雞犬相聞。這兩條文明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位於吳陽鎮;過去都是貧困小漁村;都是220多戶,1300多人口;都是由改革開放後外出務工經商發達了的村民捐資搞公益建設。兩條村莊都建起了宏偉壯觀的門樓、寬闊的硬底化環村公路、高標准衛生公廁、集體豬舍、自來水水塔供水系統、地下排污系統、文化樓、文化中心、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網球場、村莊小公園。兩條村莊都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芝藹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村,全國文明村;蛤嶺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廣東省和湛江市衛生村。

五、旅遊勝地吉兆灣

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建於1994年。這里的海岸線曲折,十里九彎,海水清澈,沙灘潔凈,礁石奇特,風景優美。「南天一石」可以跟海南三亞的「南天一柱」媲美。氣勢磅礴的鎮海石,維妙維肖的鱷魚石,活靈活現的烏龜石,與藍天、碧海、銀沙構成獨特奇異的風景圖。吉兆灣氣候宜人,環境優雅,年平均氣溫22.9℃.目前這里已建起100多幢度假別墅。天然海浴場——月牙灣浴場,沐浴沖浪,既舒暢又安全。吉兆灣旅遊區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通過了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的質量等級評定。在吉兆灣可以盡情欣賞美麗的海景,盡情在月牙灣浴場遨遊。在海邊沙灘,或騎駱駝,或跑馬駕車,或休閑垂釣,或燒烤野營,一切隨心所欲,令遊客流連忘返。

Ⅶ 吳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飄色、泥塑、花橋、古廟、名人故居、吳川南派粵劇、月餅

Ⅷ 吳川的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松,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沖擊,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共存共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沖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共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開展文化活動,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民間文學等創作熱潮,創作出一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
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三絕(飄色、泥塑、花橋)、吳川元宵享譽海內外。1987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博士孫旦禮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民間藝術。1988年3月8日晚,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活動實況專題節目。吳川的飄色、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於1990年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口音。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一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一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一般泛指吳陽、黃坡一帶的話音。
吳川話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合了高陽片粵語、閩語、俚僚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特徵。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一、土白話分兩類:
一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另一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共同特徵,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二、東話
東話即黎話,也叫雷話,和雷州、徐聞一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語方言。它主要分布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三、海話
海話也叫吉兆話,分布在吉兆一帶,這是一種瀕危語言。 【元宵風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盪盪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十萬人,前來觀賞元宵的遊客達100萬人次。中央電視台和廣東電視台曾先後幾次向海內外播放《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元宵節大巡遊》專題片,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市把元宵節正式定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節」。
【吳川三絕】
廣東湛江的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飄色1992年和1997年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 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入編「吳川飄色」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作為廣東省唯一一支受邀隊伍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2009年10月,吳川泥塑應邀參加無錫全國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游藝術」。2003年9月,吳川飄色造型赴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具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作了專題報道。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
泥塑
泥塑源於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態,逼真動人,思想性藝術性很高。吳川民間雕塑園是我國首間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吳川民間雕塑園」園名,園內已塑造一批泥塑藝術品,供遊人欣賞。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鄉」的美譽。據傳梅菉的泥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與梅菉發達的陶器磚瓦業有關。據傳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節,梅菉瓦窯村一個制陶藝人閑著無事,隨手用陶泥捏起人像來,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這樣一來,別的制陶藝人也都來捏泥人,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覽。以後,瓦窯村人便捏泥塑像慶元宵,逐漸形成地方習俗,繁衍開來,泥塑藝術也就播及周圍村莊,如梅菉頭、窯地等村莊都深受影響。每逢元宵佳節,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都會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吳川市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能獲此殊榮,吳川泥塑功不可沒,只要說到泥塑,人們就會想到吳川,泥塑為吳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綵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斗妍,詩畫琳琅;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菜式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系統,與廣州菜是一脈相承的。吳川菜承繼了粵菜之傳統,汲取了粵菜之精華。什麼是現代粵菜流行的風味?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個字可以做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於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頭小炒的特點是重香味,求鑊氣。吳川街頭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蔥、蒜茸做「料頭」爆香,而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較濃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會太過濃重。吳川菜香而不濃,是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炒菜的大鐵鍋)燒熱,加油,把油燒開後,放下少量姜、蔥、蒜泥爆香,然後猛火快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稱之為有「鑊氣」,也就是火候恰到好處的意思。
吳川喜宴的菜式豐富,鄰近縣市的喜宴一般為十三道菜,其中一湯一糖水,而吳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見,因為吳川人喜歡「十八」的諧音為「實發」,也就是「一定會發達」的意思。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吳川人擺酒請客,都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擺,有的甚至臨時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壘起灶,酒肉滿街飄香。左鄰右里,三姑六婆,一起來幫忙,劏雞殺鴨,洗鍋涮碗,搬台擺凳,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有了專業的家庭宴席隊伍,主人家只需點好菜,其餘的一切工作和雜務全部包給了專業隊伍。比起在酒店辦宴席,在家辦宴席既省錢、菜式也豐富,家裡還可以熱熱鬧鬧,親朋摯友一片喜氣洋洋。
吳川人對於別人請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請必到的,這是對請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禮金也必到。
【名優特產】
吳川,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這里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產稻、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黃金礦以及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玻璃砂等。
吳川美食聞名四方,旅遊文化美食節更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聞名遐邇的沙螺、中國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負盛名。除了大型賓館酒樓外,小型飲食檔遍布大街小巷,各種風味小吃通宵營業。吳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主要列舉幾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爛鑊炒粉
吳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鑊並不用完整的鑊,而是先去掉兩個鑊耳,再把鑊沿削小,戲稱「爛鑊」。據說爛鑊炒粉火勻、火旺、粉香,有「鑊氣」。炒粉時,先把鑊燒旺,下花生油,再下豬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絲猛火急炒,接著下醬油、白糖、味精,攪勻後再慢火炒至黃色,最後撒下蔥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頭、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爛鑊炒粉出售。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吳川第一炒」之美譽。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歷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 吳陽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塘尾粉皮
粉皮經濟、美味可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此項純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現今粉皮食品成了廣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選和至愛。粉皮因為凝聚了風土人情,也蘊藏著厚重飲食文化。
吳川粉皮製作極其簡單:將大米去凈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磨成稀粉漿,取適量的粉漿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內,放進大鍋沸水上,加蓋用旺火蒸熟。取出後反倒在准備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則成。
吳川粉皮皮薄,韌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撈,可湯煮,可炒。撈粉皮是一種既簡單又實惠的吃法。粉皮現在在吳川的農村很少見了,在梅菉、塘尾、吳陽、黃坡等市場里倒有不少。吳川的粉皮,當數塘尾市場的粉皮最有歷史,把成塊的粉皮捲成卷條狀,切段,澆上醬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塗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一般採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干製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包上白糖、花生、椰絲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瘦肉等作餡。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還有番薯餅、蝦餅也非常美味。
吳川八寶飯
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菉鎮創制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群眾的口味習慣,創制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蒜頭
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製作蒜頭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須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麻通
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蘇村番薯
「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是吳川特產之一。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這里的土壤屬粘質土,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

Ⅸ 吳川年例的文化活動

除「睇(看)年例」所看到的喜慶活動外,吳川的「食年例」(請親友吃年例宴)更是遠近聞名。
吳川人做年例,往往是整一條村做年例,周圍村莊的群眾都不得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故「做年例」又稱「吃年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例曾被當作:「四舊」,一度中斷,但年例「吃」的內容還是保留下來。
年例宴請是吳川年例的重頭戲,愛講面子、重情義的吳川人特別注重年例宴席的「表現」,他們捨得全年掙錢年例花,手頭拮據的也要擺一、兩台宴請親友,那些工頭老闆、闊綽人家花幾萬甚至十數萬元擺十數、幾十台,宴請一、兩百人,全席山珍海味是常有的事。做年例為的是吸引更多的親友前來趕熱鬧,哪一家吃年例的人來得越多,門口泊的汽車越多越靚,就越有面子。吃年例只需傳個話,不用發請貼的,客人也不用封禮,有的有錢人家還給吃年例的親友派「紅包」呢。有吃、有睇、有錢派,去做年例何樂而不為呢?因而很多人逢例必到,不請自來,還呼朋引伴湊數去給主人湊熱鬧。主人花錢賺足人氣只要人多熱鬧就覺得體面,根本不在乎你來的是誰,認不認識,因而有不少人鬧出了「吃完年例還不知誰請」的笑話。
吳川人熱情好客、出手大方,喜慶宴席之豐盛聞名粵西,年例酒席亦無二至,每席都有一、二十道菜式,除傳統的炸子雞、魚丸、腰卷、八寶飯、五香扣肉等菜式外,腰果、名貴菇類、白果糖、大蝦、水魚、海參、帶子、白鯧、鮑魚、魚翅湯也是年例常見之菜式,有的還有清蒸大龍蝦、原盅雪蛤,幾百元一瓶的茅台、五糧液等名酒和軒尼詩、XO等洋酒,更有甚者還有每人一盅冬蟲草原盅燉品呢!每台酒席一、兩千元是常有的事,吳川年例宴席之高檔、豐盛令人瞪目結舌,粵西無兩。吳川個別大戶人家年例時還請來大賓館的廚師和全套餐具,在自己的家裡擺自助餐做年例宴請親朋呢,一應俱全的中餐美食(其中還有魚翅湯呢)、西餐糕點隨來隨吃,「任吃唔嬲」,把年例宴又提高到一個新檔次。 元宵節期間是吳川年例最集中、最熱鬧的時節,其中城區梅菉慶賞元宵和做年例活動的大型和熱鬧早已聞名粵西。每年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元宵節期間,是梅菉和周邊的瓦窯、隔海、隔塘、梅嶺、梅菉頭等地的年例期。每到這個時節,這些社區和村莊都會捏泥塑,搭花橋、牌樓、花塔,製作飄色,並從正月十五元宵節起讓人觀賞,還於正月十六、十七兩天組織幾千人的儀仗隊、彩車隊、民間藝術隊伍到城區進行環城大巡遊,每年都吸引各地數十萬人前來觀看,形成了聞名省內外的吳川慶賞元宵歡樂活動的品牌和獨具特色的吳川年例文化,鑄就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金字招牌。
吳川市區——吳川元宵,梅菉鎮的民間藝術可是赫赫有名的,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吳川市梅菉鎮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梅菉鎮民間藝術的「四絕」是:飄色、泥塑、花橋、花塔,歷年來曾經吸引無數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四絕」的來歷跟梅菉鎮的「年例」密切相關,因為在「年例」中,各種漢族傳統藝術都要竭盡所能,表演給神看。梅菉鎮的「年例」就是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因此梅菉鎮從「年例」敬神的歷史淵源中發展出了吳川民間藝術的「四絕」。 菩薩從廟里出來,到「社境」的各個村子巡遊,每個村子都不得有一個或幾個「擺盅」的場所,這是「起年例」的重頭戲。每個「擺盅地」擺上幾直張方桌,村民從家裡挑上上好的水果及糕糖,裝在盆子里,擺在方桌上,供菩薩「享用」。舊時還有道士在擲「杯較」(把一個木質的圓木對切開兩片,問神時往地上一拋,兩片切面向上謂之陽較,兩片切面向下謂之陰較,一上一下為聖較)。
儀式上大放煙花炮竹,還有舞獅子表演。年例的當天中午,還舉行游神和「擺醮」。「擺醮」形式與「擺盅」相同,不同的是供品由水果、糕、糖改為「三牲」(雞、豬肉、魚)。 在吳川的梅錄頭村,每逢農歷的正月十八和三月初五的年例,都不得不提貔貅舞表演。
這習俗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話說很久以前,這里的人們過著安寧平靜的生活。有一天突然來了個兇猛的野獸貔貅。據說貔貅長得像獅子,但比獅子兇猛,它見鳥獸就吃,見人就咬,弄得人們談「貅」色變。一天,一個樵夫到山上砍柴,被貔貅追上吃掉了。這剛好被土地公碰見,他拚命上前相救,無奈功力不夠,不到幾回合土地公就敗下了陣。後來他向北極玄天大帝(北帝)稟告貔貅作惡之事,北帝派童子紫薇手捧金印前來對陣貔貅。紫薇童子雖然武藝高強,法力無邊,但是亦不是貔貅的對手,幾十個回合後,漸處下風。情急之中心生一計詐敗讓貔貅吃掉。身處貔貅肚子之中的紫薇童子拚命地踢打,痛得貔貅滿地打滾。貔貅只得哀求饒命,願意投降。紫薇便把它作為坐騎。自此山林恢復了太平。紫薇降服貔 貅 這日,恰好是農歷的三月初五,當地人們為了感謝北帝派紫薇童子為民除害,便於工作把該日定為北帝誕。又把紫薇降服貔貅的過程編成舞蹈,每年的正月十八年例和三月初五年例(北帝誕)都舞一番以作紀念。 吳川人的年例,文化品味很濃。除了舞獅子、舞貔貅、飄散色巡遊外,還唱山歌、演木偶戲、演大戲。
舊時年例,有些村莊請人唱山歌。吳川山歌,擬七言絕句,押韻,語言通俗顯淺。唱歌時,拾設歌台,請三個人唱,一個歌師,一個歌手(女人、稱作姑娘或歌妹。解放前由麻風病人充當,解放初多為盲妹充當)。歌會開始時,歌師、歌妹登上歌壇,先唱賀神歌,然後兩人對唱。所唱的歌,大致分為相思歌、古人歌、字眼歌、物件歌和紡紗傳、落南傳(指到南洋去謀生)等。唱完後與「歌攪」對唱(歌攪是群眾中喜歡唱歌的人,很有急才。歌手與歌攪對歌,是歌會的高潮)。筆者小時候(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家鄉年例曾舉行過山歌會,至今仍記憶猶新,可惜山歌會如今在吳川亦已消亡。
吳川年例有些村莊還演木偶戲。吳川人叫木偶戲為「鬼仔戲」、「鬼兒戲」。吳川的木偶戲有三種:一種是單人木偶,流行於長岐、淺水、蘭石一帶,另一咱是小班木偶,流行於吳川流不息西南各鎮,唱吳川山歌腔,再一種是大班木偶,又稱粵劇木偶,唱粵劇腔。有些大班,日場木偶演出,夜場演員演出,故又稱陰陽班。小班木偶、大班木偶已基本消亡,還有少量單人木偶班,演員多是六七十歲的老藝人。
演大戲。吳川流不息人稱粵劇為「大戲」。大戲在吳川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村村有戲班。改革開放後,每逢年例,幾乎村村演大戲。每逢年末,政府都組織粵劇春班訂戲會,來自兩廣粵劇團的演出經紀人瀑滿會場。有的富裕村莊的年例,一場子近十萬元的省粵劇團,能一口氣連演十晚;有的村莊同時邀請兩個粵劇團「雙拍台」,一連演幾個晚上。
吳川的古老年例活動,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其積極意義不容忽略,它既聯系了親情、友情,增添了喜慶氣氛,弘揚了傳統的地方特色文化,又刺激了誇張消費的增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Ⅹ 吳川八景的歷史文化

吳川市是廣東省湛江市縣級市,該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風俗傳統源遠流長,吳川市梅菉鎮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黃坡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吳陽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該市被廣東省授予「詩詞之鄉」,還被世人們譽為「粵劇之鄉」、「泥塑之鄉」、「木偶之鄉」,2011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國月餅之鄉」稱號 。
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泥塑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解放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八景一般指「吳川古八景」,如今不少景點已經消失,或者僅僅留下遺址。

閱讀全文

與吳川文化有哪些特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