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干欄式住房起源於什麼文化

干欄式住房起源於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28 19:20:27

Ⅰ 干欄式房屋源於古代哪個

干欄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壯族居住的比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

Ⅱ 仡佬族的家居建築:干欄式建築

每個地方的居住條件都會受地域及人文環境的影響。如黃土高原地區的家居建築是窯洞,蒙古的是蒙古包,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築便是干欄式房屋。干欄式建築是 仡佬族文化 的一大特色,那麼仡佬族的干欄式房屋都有什麼特色呢?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築為什麼是干欄式建築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干欄式房屋,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南方一些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干欄式房屋。

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

干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建築形式。

干欄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體構築辦法是用豎立的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竹、木質大小龍骨作為承托地板懸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橫梁,構築成框架狀的牆圍和屋蓋,柱、梁之間或用樹皮茅草或竹條板塊或用草泥填實。

干欄式房子,中國古籍亦稱作為干蘭、高欄、閣欄、葛欄,現代日本語則稱為高床,或認為考古學和民族志中所見的水上居址或柵欄居,均屬干欄式房子。

文獻傳說的巢居,則被認為是干欄房子的最早前身。

干欄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與地面隔離而達到有效的防潮。

除此之外,據民族學材料,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間、一房多用的效能,如現代四川平武縣王壩楚藏鄉的白馬人,修築住房均盛行木干欄式習俗,房子分上下兩層,按白馬人的習慣是下層養牲畜,上層住人,類似白馬人干欄式房子效用的例子,在其它少數民族地區也可見到。

白馬人自稱是古氏族的後裔。如是,則干欄式住居習俗在這一地區或可上溯到先秦時期。從考古發現看,迄今所知最早的干欄式房子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干欄式房子。

河姆渡出土的干欄式房子,佔地面積和規模較大,可作復原的8號、10號、12號、13號木排樁柱可能屬一組長條形建築。從10號排樁現存的分布長度分析,這組建築至少長達23米。由8號排樁至12號排樁的間距是6.4米,表明這組建築進深約在7米上下。

而12號至13號排樁的1.3米間距,則構成此組建築的前廊過道。據此復原可知,河姆渡此組遺跡是帶前廊的長屋干欄建築,其構築方法並已採用梁頭榫和平身柱卯、轉角柱卯、柱頭、柱腳榫、帶稍釘孔榫、方木插闌、欞和企口板等先進技術。

河姆渡式的干欄房子,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濱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

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干欄式住居習俗。江西清江營盤里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制干欄式房子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曾流行干欄式住居習俗的一個重要佐證。

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說明夏商周時期干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干欄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壯族居住的比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

Ⅲ 「干欄式"結構民居的特點

干欄式建築的特點2008-05-06 20:19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梁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干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干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里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干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 4件漢代青銅干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檐式屋頂,代表干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徵。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制的干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一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

「干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干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使用這中建築的少數民族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干欄式建築;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干欄式木樓(壯族)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干欄式木樓,
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

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
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
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古老乾欄式建築
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構建築。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專家的研究結果所知,第一次考古發掘揭露的第四文化層13排木樁遺跡表明,這里至少有3幢建築,分別以A、B、C代表,其中A屋位於最東面,B屋近西南小山,C屋居中。從C屋的遺跡大部分與A屋、B屋有交錯的現象證明,3幢房屋的年代是有先後的,C屋的年代要早於A、B兩屋,只有C屋被廢棄後,才有可能再建A、B屋,所以C屋是世界上第一幢干欄式木結構建築。C屋遺跡殘長18米,根據前後排樁之間距離測得屋進深8.2米,又根據同一列承重木樁的間距所知,當時房屋內是分間的,房間寬在2.6~3米之間,最寬的一間為4米,估計是氏族活動的公共場所,房屋的開間和傳統的木構建築一樣是講究對稱的,C屋的長度最少也有25.4米。屋的高度根據8.2米進深需要也應在4米以上,加上地板以下木樁的高度0.8~1米,C屋的地面高度在5米以上。在7000年前空曠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這是多大的氣魄!用簡陋的石質工具能夠建起這樣的木建築,標志著人類社會已進入到新石器時代的繁榮發展階段。 世界上任何創造發明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日臻完美的過程,居宅的發明也是這樣。在人類上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我們的祖先是住在山洞裡的,如大家熟悉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這種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居宅的時候人類還處於蒙昧時代。人類社會出現居宅是近1萬年的事,那時全球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溫度比現在還要高出幾度。這時候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群從森林來到平原湖沼,豐富的食物資源吸引住了這些山裡人,他們在森林邊緣,鄰近河湖的高地上搭建窩棚開始定居下來,最初的房屋出現了。我國土地遼闊,南北地理、氣候差異很大,窩棚的形式也因地而異。北方黃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早期的居宅是從地面向下挖洞,深1米左右,洞底作為地坪,洞壁成為自然牆面,再用樹枝在洞穴上面蓋頂,抹上泥巴,成了居住的房屋。這類房子大約16~20平方米,稱為半地穴式建築。南方潮濕多雨,土地松軟,原始人群只好在大樹的椏杈間搭建房屋,因為簡陋之極,稱為巢居。《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這種情況在民族學上也可以得到佐證。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太平洋巴拉房島上的克諾伊人及大洋洲一些偏僻地區的後進民族在樹杈上搭建住房。樹巢也許比山洞更狹小,生活上也不方便,但它畢竟是人類自己創造發明的,因此作為居宅比起山洞來還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人類既然已經邁出第一步,肯定很快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第二階段的居宅果然出現了。半坡遺址中期的建築已發展到地面建築,而河姆渡文化干欄式建築以其能通風祛濕,又能防範蟲蛇猛獸侵害的眾多優點,而出現在江南水鄉。干欄式建築是一種以樁木為基礎,構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用樁柱綁扎方式立柱、架梁、蓋頂的半樓式建築,是巢居的繼承和發展。 考察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和遺物,在建築工程上有五方面的成就。 1.建築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的建築遺跡平面圖分析,3幢建築均呈西北——東南的走向。從朝向看,座東北,朝西南,這樣建築的朝向與現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選擇有很大差別,對採光、通風、取暖、避寒都不利,從河姆渡文化的生產力水平看,與原始居民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成反差,這種特殊朝向選擇需要對干欄式建築本身特點進行探討。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築遺跡出現,因為從建築技術和材料看,干欄式建築非常容易倒餌,據民族學資料,雲南傣族同類建築使用最長年限為15年。由於砍伐、加工上的困難,估計倒坍後的建築構件又被河姆渡人用於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樁較多留存下來。推測當時的建築還未開窗,而門的位置與傣族的干欄式建築一樣是開在山牆面的,具有出入、通風、採光、排除煙塵的諸多功用。干欄式建築西北——東南走向,門的朝向向南偏東10度左右,這個朝向在江浙地區冬季日照時間最長而夏季最短,避開了夏季的炎熱,增加了冬季的採光時間。所以對長坡檐,無窗戶的干欄式建築,這個朝向選擇是非常符合實際的。迄今當地的建築仍繼承了這個合理的朝向選擇,門戶向南偏東5~10度是最好的朝向。當然這是通過實踐和生活積累得來的。 2.由木樁、地梁和地板結合構成的建築基礎 干欄式建築凌空地坪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面的處理工作,放火燒荒後就可以建房,而且滿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了南方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建築困難也比一般地面建築大得多。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能否成功基礎是關鍵,干欄式建築顯得尤為重要。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基礎樁木有圓樁、方樁、板樁之分。方樁體積較大,一般截面為15×18厘米,入地深度也比圓樁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樁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規律可尋,一般間隔距離1.3米~1.5米。圓樁的數量很多,直徑大小變化也較多。板樁數量少,布置較密。通過對第四文化層樁木底部的取樣調查所知,各種形式木樁的底部一律砍削成尖刺狀或刃狀,可知是用打入法處理的。樁礎完成後,接下去架設地梁,方樁上端面鑿有凹槽用於拼接地梁,有的圓木上端原來留有叉子,也可以用來承托地梁或屋樑,關鍵性的構件如中柱、轉角柱,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輔以綁扎作進一步固定。地板鋪放在地梁之上,多數未經固定,這樣便於原始居民通過活動地板向下傾倒垃圾。基座開始是平穩的,但因土質松軟,有些部位會沉降。這時先民把准備的圓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樁木支撐,日復一日形成基礎部分樁木林立的結果。從上面基礎工程看,開工前需要對建築負荷有個計算,以決定用材的規格和數量。然後根據建築面積,室內分隔要求,在現場放樣。最後選擇座標,以保證木樁的平行垂直,保證下步的樑柱安裝工程。 3.帶橫撐的梁架結構 河姆渡人在建築上部的空間用柱和梁做成構架,來承托樹木枝幹結成的方格網狀檁架的屋面,然後鋪設茅草或樹皮完成屋頂防雨遮陽的工程。這種以樑柱為主的構架結構技術是建築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奠定了統木構古建築的基礎。從樁礎遺跡看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築只有4根立柱,有一根立柱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這樣,還需要兩根立柱,才能支撐坡長5~6米的屋面。那麼河姆渡人是怎樣架梁結頂的呢?遺址出土的編號為59的木構件,是考古、建築專家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構件。該件是一根長2.63米,直徑18厘米的兩頭榫,榫的體積比較小,位於截面中間,所以建築專家認為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樑和地梁之間的立柱,這根立柱作為中柱太低,而作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內的空間位置應在中柱與檐柱之間。有了這根立柱後,可以在屋頂坡面中間增加一根次梁,這樣5米長的坡面可以通過兩段連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徑可以大大縮小,從而降底屋頂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設。這是一根舉足輕重的構造柱,這根立柱架設後,為了穩定起見,經中柱綁扎一根橫撐把中柱兩邊這兩根次梁撐住,從而使屋架更加穩固。今天這種帶橫撐的五梁五柱干欄式建築在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還可以見到。 4.榫卯技術在建築上的應用 在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築遺跡中,最有影響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帶榫卯的木構件,從形式看有柱頭及柱腳榫、梁頭榫、帶梢釘孔的榫、燕尾榫、平身柱卯眼、轉角柱卯眼,直欞欄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柱上的卯眼,轉角柱卯眼即是檐柱的卯眼,與梁配合使用使中柱和檐柱、中柱與中柱、檐柱與檐柱得到緊密聯接,從而構成十分穩定的屋架,使地板鋪設得到可靠保證。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地板長約100厘米,板厚6厘米,因此地梁之上還需要鋪設一道地栿才能擱置地板。如果用綁扎方式來固定地梁與屋柱的節點,那麼用不了多久,樓板將會坍塌下來,只有榫卯發明以後,特別是帶梢釘孔榫應用以後,加強了樑柱的連接,凌空的干欄式建築才能穩穩立住。可以說沒有榫卯木作技術就不會有河姆渡干欄式建築。 出土的木構件中還有數件帶企口的構件,其中有標本的企口內出土時還插入一塊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塊。這種企口技術是密接拼板的一種較高工藝,後世多用於地板和廳堂屏風板牆拼接上。有專家認為當時的企口技術主要用於檐牆的牆體工程上面。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時,第四文化層底部出土一根長450厘米、寬8厘米的木構件,構件較寬一面兩頭各鑿一個長8厘米、寬6.8厘米、厚8厘米的卯眼,較窄一面鑿有一道寬3厘米、深3厘米、長320厘米的企口,同時在企口面兩端也各鑿一個小的卯眼,與較寬面的卯眼垂直相通。這根構件用於檐柱之間的地栿較大的卯眼用於連接柱枋,較小的卯眼可以插入帶榫構件,與檐柱捆紮,把地栿固定後,企口內可以插入80~100厘米長的木板,製成檐牆。後世店鋪門面的排板及室內可拆卸的板牆同樣是沿用企口技術。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木作技術充分反映當時的干欄式建築技術己比較全面。 5.裝修工程的出現當時 干欄式建築的裝修內容有室外走廊的欄干安裝、室內地坪平整處理、葦席鋪設和進出口及室內中柱,橫撐構件上的刻花裝飾等。居宅是人類生活、生產、社交的重要場所,也是裝修方面的重點。由於石質生產工具的制約,當時的地板比較粗糙,而且高低不平,從出土的「人」字形土塊看,室內坐卧處重要區域的地板曾經用泥土抹平,然後鋪上葦席,使得這些部位比較平整,容易打掃干凈,有利於休息。此外根據建築學家分析,建築遺跡中顯露出當時室外留有1米多寬的走廊,從出土的直板欄干卯孔看,走廊外側還安裝著欄干。第二次考古發掘時曾在第四文化層出土一根殘長112厘米、寬14.4厘米、厚7.2厘米的木構件,上有等距離小方卯,卯口長9.6厘米、寬4.8厘米、深3.6厘米,為插入直欞欄干所用。可見河姆渡人在考慮安全因素的時候也考慮形式的美觀。在室內裝修中,他們還著意進行美化,出土的刻花木構件,馬鞍形五葉紋陶塊可能是室內懸掛於門框或中柱上的藝術品。居宅裝飾中最突出的是豎立於屋脊上的鳥形器(也稱蝶形器),它們用石、骨、木和象牙材料製作,正面刻有鳥和太陽的紋飾,背面比較粗糙,中間鑿有凹槽,頂端槽兩旁有穿孔突脊用於穿引細繩把鳥形器與木棒綁紮起來,再把木棒綁扎在脊樑上,突出展現上面的「鳥」。紹興戰國306號墓曾出土一座銅質屋模,屋頂立有一桿,桿頂有一立鳥,室內有4個樂人。許多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鳥形器可以和銅屋模上的立鳥聯系起來,反映古越人愛鳥、崇鳥的習俗。總之這些藝術品表現了河姆渡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把居宅的裝修提高到了藝術的階段。 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建築,代表著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水平,雖然出土的榫卯木構件僅上百件,只佔構件總數的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的節點還採用藤條綁扎加固方法,但這並不能因此而降低對河姆渡人建築技術的評價。繼河姆渡遺址以後,考古工作者在江蘇吳江梅堰、海安青墩、浙江吳興錢山漾、廣東高要縣茅崗及湖北蘄春縣毛家嘴、四川成都十二橋等遺址中都發現干欄式建築的遺跡。由於它適應江南地區多雨、潮濕的自然環境,還具有防蛇蟲猛獸和飼養家畜、堆放雜物的多方面功用,因此歷數千年不衰。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勛先生指出,干欄式建築促成了穿斗式結構的出現,並直接啟示了樓閣的發明——提高地板(居住面),並利用了下部空間,最終導致閣樓與二層樓房的形成。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築在中外建築史上寫下光彩的一章。

Ⅳ 干欄式木樓是哪個民族的住房

壯族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干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

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閱讀全文

與干欄式住房起源於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