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用什麼文化育人

用什麼文化育人

發布時間:2023-01-29 03:12:23

『壹』 如何認識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文化育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系統工程,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必將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一、堅持文化育人必須抱守「育人為本」的理念
(一)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徵。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由人所創造,又為人所特有。有了人類社會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處理各種關系的綜合體。文化蘊含一定程度的理性,但它並非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由社會演化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包涵知識、價值觀、倫理、制度、宗教的精神培育體系,不但反映了特定的物質文明,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積淀。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所以,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徵。文化是一種影響和力量,是一種信念和方向,是一種凝聚的靈魂和血脈。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正如著名的台灣人文大師柏楊先生所言:「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就像一條壯觀而偉大的河流……」
(二)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自古到今,文化是育人之本。從教育的產生來看,文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教育的過程來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傳授過程,我們平常所說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等,其實都是文化育人。從教育的環境來看,文化是一個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的生態文化系統,它為人們提供了文化氣息,營造了寧靜心境,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動力。教育用什麼來培養人才?肯定回答是:文化。正如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所言:「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決定了人的本質,形成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文化能夠幫助教育對象完成社會化,使其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獨立意志的社會人。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把人類社會長期積淀的文化成果傳遞給教育對象,這是教育的根本基礎。比如,我們在談到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困難時,關注焦點還是投入不足的問題,其中較為明顯的現象是高等教育投入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於同樣是金磚國家的印度(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後加南非),而對思想觀念和文化上的缺失往往估計不足,這就導致了教育過程中偏離「育人為本」這一根本教育方向的狀況。因此,我們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表明「育人為本」必須是教育的第一要義。「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人的長遠發展,更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還要關注所服務之對象——國家和人民,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以不斷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需要,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是富國強民的生產力。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一般情況下,文化更多地表現為精神財富。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在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既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技是一種生產力,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中,文化是生產力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保證。文化生產力在當代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這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形成的明確認識。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將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強調無論是堅持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還是走文化興政、文化興業之路,其實都表明事業的發展要以文化生產力為基礎、為核心,這是事業興盛的基本保證。中央領導同志在我們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毛澤東同志也曾講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里程碑式地立起了這樣一面文化的旗幟,就是讓我們有所指望,知所趨赴。因此,發揮文化旗幟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我們的共同願望。可見,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生產力、競爭力、創造力,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源源不斷的根本動力。
二、堅持文化育人必須注重素質教育的提高
(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對象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它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於教育對象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國民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教育對象的態度、能力和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育。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成人教育,是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基本特點是全體性、基礎性、發展性、全面性、未來性;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格;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方面的辨證統一協調發展。文化素質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文化建設最重要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豐富、文化需求的滿足,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當前,人民群眾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熱切。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是我們黨履行執政使命、執政職責的必然要求。因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深入研究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問題,這一重大舉措,將推動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二)文化育人是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文化育人的理念,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功利浮躁這種環境社會的影響,而提出的以素質教育內容中的文化教育為重點,來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一個理念革命。人的生命質量要表達尊嚴、情感、精神、信仰、能力、責任等諸多要素,通過文化育人所表達的素質教育突出了兩個方面的建設。一是「態度」建設。一個人對待人和事物的「態度」,其本質表達的是一種情感,其動力展示的是一種情趣,其內涵隱喻著豐富多彩的想法,其靈魂散發出創造的活力。所以,「態度」是一個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基礎。二是「能力」建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對社會、對家庭通過活動來表達一份責任,而且還需具備支撐人性進取美德的心理素養和精神狀態。「能力」的修煉是經驗的結晶,表達了文化育人動態的吸取力。「能力」是思想的展示,表達了創造性學習和生活中的靈性和悟性。所以,「能力」是一個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質量的體現。正是這種「態度」和「能力」的修煉,構成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質量的基本保障。這一理念,代表了我國先進的文化發展方向,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義,是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2011年4月24日,我黨領導人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並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後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重要論述的內涵極為深刻,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黨領導人之所以發出這樣一個偉大的號召,其目的就是為了積極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進而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我們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三)文化育人創新了素質教育「尚德」核心價值觀。提升教育對象的綜合素質以及人才的培養水平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塑造人的靈魂和培育人格要比造就人才更為重要。為了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市場影響力而忽視人格培養,那是「失去靈魂的卓越」。對此,文化育人創新了素質教育「尚德」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尚德」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德」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抵制精神浮躁所表達的自律,是一個主體意識的覺醒。德的境界是善良與包容,德的修為是良知與倫理,德的修煉是責任與忍耐,德的襟懷是舒展無褶皺,德的氣質雕琢出人生的高貴。素質教育「尚德」核心的確立,不是教育活動的增減,而是教育目的之創新;不是教育方向的改變,而是教育理念之升華。這種創新和升華,是對社會誠信與真誠做人信念的尊重。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行業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往往要觀照政治取向、社會價值和教育性的保障。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在於廣泛地發揮影響、提升生命信仰的內在支持。「尚德」是從心靈與人的本性層面對人的素養提升所表達的教育性。因此,「尚德」成為心靈的環保,成為支撐生命質量的重要內涵。其次,「尚德」是人生價值觀的理想歸宿。強調「尚德」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樹立「德潤天下」的精神與理念,用「德」的標准形成基本的價值判斷和教育導向,並轉化為行為准則。「尚德」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牽引力和生命文化的原動力,是對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為公」和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理念的繼承與光大。「天下為公」體現了人性美德的社會公德,「為人民服務」體現了人性美德的社會道德,而無論公德與道德,都是個人德行的自省。「尚德」的理念不但引領教育,還在凈化社會。因此,「尚德」有「國訓」之尊嚴,有天下為公之「公德」,有人性之自律、自省之道德,是人生價值觀的理想歸宿。再次,鑄就美德是文化育人的目標。文化育人不是一種有形知識的灌輸,而是向教育對象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尚德、進取、責任、包容、感恩、良知、謙虛、勇敢等美德,以此表達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並潛移默化地浸潤於靈魂和精神,其終極目標在於鑄就人性的美德。一種理念涵養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塑造一種人才,社會的凈化,只有通過文化表達的精神「過濾」,才能體現出創新力和凝聚力;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推廣,只有通過文化的理念詮釋,才能表達出適應發展的新境界。因此,文化育人是堅守人性美德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精神力量,是實現社會變化積極向上風氣的思想資源。
三、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弘揚傳承創新的精神
(一)文化育人必須遵循教育的內外部規律。認識文化育人的意義,關鍵是要搞清楚文化的特徵、本質、價值和意義。文化的特徵就是創新,創新就需要對現狀進行反思,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去重新構建。所以,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營造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務。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而文化育人強調了實現這一根本任務必須遵循教育發展的內外部規律。從內部規律來講,必須關注主體靈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和素質的發展,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從外部規律來講,必須關注時代的變化和國際競爭的特點,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充分發揮教育的文化承傳與創新作用。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培育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大力發展創新文化,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由此可見,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文化育人在發展創新文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培養人才隊伍過程中肩負著極為重要的特殊使命。
(二)文化育人必須基於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文化育人為核心推進文化承傳與創新,關鍵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育人的理念,明確目標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這一體系體現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規范性與導向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包容性的統一,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和適用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無論對於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還是對於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建設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體現黨員幹部的基本理念、文化傳統、現實態度、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確保教育方向的准確性和內容的正確性。
(三)文化育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國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歷來是人們極為重視和積極探尋的一個領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深入推進,全黨全社會全民族對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呼喚文化自覺,呼喚文化立根,呼喚文化育人,已成為當代社會和當代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和神聖使命。所以,堅持文化育人,就是堅持抓根本、抓基礎、抓長遠,這是文化為魂的深刻涵義。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的重要力量,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關繫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牢固樹立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我們全民族全社會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實踐證明,人類對於社會的研究,不是對人的研究,而是對文化的研究。歷史留給後人的有形之物惟有文化。文化是永恆的。它有著超越時光的氣脈,它凝聚著政治、經濟,還有人性。文化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鑄造人的精神和靈魂。而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價值體系所體現的意義和作用實施育人的一種手段。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樣一個認定,就是表明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永遠離不開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價值體系對於人們的影響。所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就是要通過文化上的活力和精神上的張力,來共同推動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理解文化育人和文化建設的實質性、重要性、必要性,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自覺把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動我省人社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貳』 文化育人的落實舉措可以有哪些

文化育人的落實舉措可以有:

1、扎實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2019年,以大力開展「黨建文化、紅色文化、廉潔文化、工匠文化、制度文化、傳統文化、農耕文化、行為文化」的「八大主題」文化育人建設為目標,著力構建「校、院、專業」三個層面文化育人體系、構建「四室一堂一館」六個領域文化育人模式。

2、搭建文化育人研究平台。

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完成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網路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整合學校文化育人資源和網路文化資源,實行「新時代、新媒體、新思政」的「思政+網路」工作方式方法,創新文化育人載體形式。

3、深入推進校園文化活動。

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網路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推進「走進師生、說理話情」活動常態化,做到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使學校成為新思想傳播的高地。

扎實開展大學生「學習築夢」行動,實施「文明新校園,築夢新時代」全校師生文明素養提升行動,舉辦文明大討論,設立文明講堂,開展文明教室、文明寢室創建,校園文明之星、最美教師、教書育人楷模評選等系列文化育人引領活動,在全校形成人人崇尚踐行文明的良好風尚。



文化育人主要內容: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等文化建設活動,展示一批體育藝術文化成果,建設一批文化傳承基地,引導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走近師生。

『叄』 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1、積淀「樓道文化」、「牆體文化」,可以以「愛國」「禮儀」

「傳統藝術長廊」等為主題。

2、水文化,如果有條件,可以建設點水文化,如:小河、荷花池、小瀑布等,因為有了水才有靈性,水是生命之源。

3、創設讀書環境,營造讀書氛圍。打造特色書吧,班級書吧,倡導「與書為伴」,開展閱讀工程。

4、打造特色文化。如:濟源梨林小學的「田園文化」。(梨林小學,一個校長,三個老師,三十多個學生,一個鄉村的袖珍學校,卻在校長的帶領下,打造成了一個「田園校園」,一個學生的「巴樂園」。)

5、校園主題文化。一個學校需要有一個文化核心,它是全校師生的精神引領。如:濟源市原昌小學的「信文化」。重慶謝家灣小學的「紅梅文化」。

給校園營造一個濃郁的文化氛圍,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肆』 文化育人的落實舉措可以有哪些

文化育人的落實舉措可以有哪些:A: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文明習慣高於一切。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著「讓學生體驗到規范、自尊、向上、成人、成才」這一發展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是載體。 學校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規劃職業理想、爭做優雅學生、讓生命更精彩」為主題的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塑造班級精神」為主題的綠色班級創建活動、以「適應社會需求、企業助我成長」為主題的學生頂崗實習活動、以「展現青春風采」為主題的職校新生活系列活動、班級合唱節、文化藝術體育節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富情感、創新於主題活動中,體現了團隊精神、齊心共育,和諧發展的職業學校德育成效。 學校鼓勵學生自主創建了志願者服務隊、輪滑社、街舞社、籃球社、足球隊等13個社團。2016年各社團共組織活動400餘次,為學生打造了一個發揮自身特長,提升自我修養的展示平台。社團活動內引外聯,與兄弟學校的聯誼活動以及與韓國新一商務高中的友好交流活動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升了學生溝通、組織與協調能力,為步入職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伍』 文化育人的落實舉措可以有哪些

法律分析:1.深入凝練學校精神文化。深入挖掘學校的辦學歷史和文化內涵,以校風、校訓為核心,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沂蒙地域文化以及現代大學精神等文化元素,進一步凝練形成學校核心辦學理念和大學文化體系,豐富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倡導師生牢記校訓、學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標,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文化認同、使命認同和情感認同。2.積極培育臨大特質。在育人實踐上,進一步將傳承沂蒙精神具體化為各項主題教育,重點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革命傳統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工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培育師生「能吃苦、善創新、敢擔當、樂奉獻」的臨大特質。3.全面加強教風學風建設。大力強化師風引領,積極培育和涵養優良教風,加強師德建設,鼓勵人人爭做「四有」好老師,以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無私奉獻的高尚職業精神,進一步引領形成全校崇尚科學、嚴謹求實、善於創造、和諧有序的良好風氣。全面加強學風建設,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陸』 如何科學構建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

學院從文化研究、課程體系、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四個層面整體推進,形成了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

一是實施「魯班文化」育人。學院弘揚「踏實嚴謹、自主創新、精技強能」的魯班精神,使其成為學院師生的精神追求,以品築能,實現培育「魯班傳人」的目標。

二是實施「建築文化」育人。傳統建築融合了民族文化中「禮制規范」、「道法自然」等儒家道家的哲學理念和傳統風俗,反映了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追求。藉此,我們以美築真、悟道築魂,培育師生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是實施「家和文化」育人。「家和文化」中的「和」取自《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學院以「家和」文化的核心內涵,培育師生「聚情愛家、聚智興家」的理念,藉此以愛築情、養正啟智,推進「家國情懷」。

四是實施「節日文化」育人。傳統節日時間架構「和諧有序」,浸潤著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境和「厚德載物」的道德價值。學院將其作為培育師生情感的紐帶,著力構建和諧發展、歸屬意識,契合「以情築德」,倡導「明禮修身」,用以提升文明素養。

「四位一體」文化育人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為補充,分別從人生需求的精神、專業、成長、生活的四個層面,浸潤、熏陶師生的思想、行為和習慣,成為人才培養的沃土。

三、圍繞「四位一體」採取了系列舉措

一是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院結合「省級特色名校」創建,將「四位一體」文化育人工作融入「936名校」工程項目,標的了建築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標准。

二是成立系列文化育人隊伍。學院倡導結合文化育人、圍繞專業教學,組建了40餘個院級文化社團、60餘個系級文化協會,開辟了文化育人新局面。

三是組織系列文化育人活動。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各個社團協會通過第二課堂,組織「誦、讀、唱、攝、繪、演」等,融合「禮、樂、射、御、書、數」傳統文化精髓,培育師生儒雅氣質。

四是開展系列文化育人研究。學院組建了「四位一體」校園文化育人領導小組,成立了「廣廈藝術研究中心」,搭建了廣廈書法、廣廈繪畫、廣廈攝影、廣廈剪紙研究所等多個團隊,申報了文化育人國家「十二五」重點課題立項研究等,將文化育人不斷推向深入。

『柒』 班級文化如何發揮育人功能

班級文化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法發揮育人功能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在說話。」

閱讀全文

與用什麼文化育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