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過春節的風俗
春節現在是中國最熱鬧、最隆重以及活動最豐富的節日,在古代也一樣很重要。春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年」,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年」的記載。熱衷於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靈的商朝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不僅是商朝,西周時期,上至王宮的天子下至民間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靈的賜福,並且舉行儀式來驅邪逐疫,慶祝豐收,祈禱來年的平平安安。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保留了一些相關的古老習俗和信仰。
到了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歲、換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開始興起,圍繞春節的各項活動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演化,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春節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大唐盛世氣象,經濟繁榮、百業興旺、思想開明、文化璀璨。這個時代春節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慢慢地從驅邪祈願的神秘氣氛中走了出來,將重點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人。
㈡ 古代時春節有哪些風雅的習俗
「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皆服青幘」,古人相信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屆時天地邊都是一片翠色,故此當時的朝廷中人為了和天地聯系起來,也將身穿青衣作為一種儀式。並且在其他的季節也有不同顏色的服飾,像是立夏的紅衣、立秋的白衣和立冬的黑衣等等。
楚辭有言: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古時候的人對酒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故此在守歲的時候他們也要喝酒,這種酒被稱為是「屠蘇」,和現在的葯酒有些相似。有道是「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大文學家蘇轍如是而言。喝酒時從年歲最小的開始,一直到最年長的那位,寓意著年輕人又年長了一歲,而老人則又是延壽了一年。
還有就是裝飾了,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彩」就是五色綢緞的意思,而「燕」則被認為是春天最有活力的鳥兒,有道是春風臨、玄鳥至,所以製作這樣的頭飾也是為了迎接春日的到來。採花也是一種儀式,不過那時候盛開的花朵並不是很多,所以這樣的習俗只有貴族才有,民間的話酒多是用彩紙剪出花朵的樣子,並且還是紙張盛行之後才有的。
㈢ 中國古代過年有哪些習俗
中國過年大概這幾個習俗,祭灶、掃房子、貼對聯、守歲、放炮、拜年等。從古到今,不少習俗留了下來,也有不少習俗慢慢的不再執行了。
一,祭灶
在過年之前會有一個小年,小年的時候,大家會在灶台旁邊貼上一些小對聯,上面寫著一些祈禱灶王爺上天之後能給家人美言的話。這個習俗在古代每家每戶都會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貼上對聯的同時,還會擺上可口的飯菜。不過現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這個禮節,在小年這一天會做一桌可口的飯菜,包一包餃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悅。
五,拜年
拜年倒是從古到今的保留下來了,大年初一父母帶著孩子走街串巷,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時,也收獲了團圓。
㈣ 古時候過春節,有哪些習俗呢
中華文化是從出現歷史斷層,從未間斷的文化傳承。所以我們現在過春節的習俗,都是古代過春節的習俗演化而來的,只是形式上略有差距而已。
傳說古代有一種小妖,叫作祟。「鬼鬼祟祟」這個成語最初就是描述這種小妖的神態樣子。這種妖怪會在年終歲尾時出現,體格強壯的成年人它不敢惹,專門欺負還未成年的孩子。當孩子熟睡後,「祟」就會出現,在孩子頭上一摸,這孩子就生病了。古時候的人們認為「錢」有神奇的魔力,畢竟「有錢能使鬼推磨」么!於是在吃完年夜飯的時候,會給家中小輩一些零花錢,來鎮壓「祟」,這就是壓歲錢的由來。
現代的孩子在過春節的時候仍然會收到壓歲錢,只是現在的金額越來越大,慢慢的變成了成年人的一種負擔。
燃放煙花爆竹也是古人每年春節的保留項目之一,不過隨著近些年環保問題的日益嚴重,煙花爆竹已經被很多地方禁止燃放。囤年貨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因為古人一直到大年初七,都不會開門做生意,所以必須要提前備好年貨,以免在過年期間「糧草不足」。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采購食材變得容易且方便,很多超市大年初一就開始營業,人們再也不用在家裡囤滿夠吃一個月的年貨了!時代在變化,可能我們會見證一些風俗習慣的誕生,比如看春晚,發微信紅包祝福,當然,一些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也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㈤ 古人也會過春節,他們是如何慶祝節日的你知道嗎
春節即農歷新年,一年之歲首,是傳統上的「年節」,春節在我國的歷史上是比較悠久的,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在我國每到春節,由於地域的差異,每個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每個地方都帶有濃濃的地域特色,形式的多樣性彰顯了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在現代,人們把農歷正月初一定位新年的第一天,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是結束了。不過,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春節是怎麼過的,這里就不細講了,但是很多人應該都不是很了解古人的春節是怎麼慶祝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春節一到,春節交通已成為全國的頭等大事。雖然古人沒有汽車、火車和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但他們也不得不乘馬車、步行或騎驢回家過年,以及探親訪友。事實上,它也相當於一個小規模的春運。從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春節有著極大的熱情。
㈥ 古人過春節時都要做些什麼
1、漢朝
漢朝的官方會在春節前的臘日舉辦大儺戲,以求驅除疫病。春節當天,漢庭要舉行大型的朝會活動,稱為「正旦大會」,文武百官都要在朝會上向天子賀禮。過年時百姓會燃放爆竹,當時的人們用火燒竹節,使其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
除夕當晚人們會舉行聚宴,宴飲一般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人們多飲椒柏酒,聚宴從晚上就開始,一直守歲到第二天。這實際就是我們現在年夜飯、過除夕等習俗的早期形式。
㈦ 歷史上古人在春節這一天都有哪些活動
引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對於很多人來說,在這一天是需要回到家裡和家裡人進行團聚的。而我國也是有著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國家在節日上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國家,從古代延續下來的節日有非常多,對於古人來說,在過節日的時候是非常注重喜慶,而且也並不會忘記祖先,所以每個節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歷史上古人春節這一天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祭祖,一般是在春節的時候會將自己家的祖宗牌位擺放在家中的正梯,給祖先上貢品來祈求來年的順遂。雖然每個地區的拜祖現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同時也會迎接喜神,在春節這一天會點火,把點燈籠,放炮竹,擺上貢品,來迎接喜神來祈求新的一年順利平安快樂。同時也有驅鬼邪的環節,最典型的就是來進行放炮竹,或者通過敲擊呼叫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拜年,會在春節的時候攜上家中老小去到親戚家進行拜年。
總結
最後古代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夜以及正月初一也是整個年當中的高潮地方,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大多數古代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㈧ 春節古代風俗文化
春節古代風俗文化
春節古代風俗文化。春節是我們國家非常盛大的一個節日,我們的春節有著各種各樣的風俗,古代的春節也有不少風俗習慣。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下春節古代風俗文化的相關內容。
晉朝春節風俗: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
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又稱春盤。
唐朝春節風俗: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
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宋朝春節風俗一: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葯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唐代詩人來鵠詩雲:「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火葯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葯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葯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葯線串在一起的鞭炮。
宋朝春節風俗二: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
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宋朝春節風俗三: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
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
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宋朝春節風俗四:蠶卜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雲雲。
元朝春節風俗: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歷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明朝春節風俗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志》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明朝春節風俗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明朝春節風俗三: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清朝春節風俗一: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
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雲:「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清朝春節風俗二:請紫姑神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
劉向《異苑》載:「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雲:「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大婦,小姑可出」。於豬欄邊或廁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後來成為傳說: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
《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陸游曾有詩譏之:「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扶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憑,對答不須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詩章亦間作,酒食隨所須。興闌忽辭去,誰能執其祛。持箕畀灶婢,棄筆卧牆隅。幾席亦已徹,狼藉果與蔬。紛紛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雖為一種迷信活動,實則含有對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刻同情,並希望她有保護善良人們的神力。
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春社圖:民間傳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宰羊年味濃」。這一日,鄉民都會聚在一起殺雞、鵝、豬等牲畜,場面熱氣騰騰,有趣熱鬧;這些食物是為除夕祭祀之用的供品。
2、祭灶神圖: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夜,家家戶戶都會「祭灶神」,供品中有祭灶果、老酒等。祭灶果是糖果食品灶神爺吃後把嘴巴粘住了,老酒喝得醉醺醺,在玉帝面前盡說好話,以保一家平安祥和。
3、買春聯圖:年前民間都會去街上買老先生寫的春聯,貼在門牆上以示喜氣洋洋迎新春。
4、貼門神圖:門神一般是關公、鍾馗等神,以示大門有神守候,家中歲歲平安。
5、除夕祭祖圖:民間在臘月三十有祭祖的習俗,一拜神、佛、菩薩;二拜祖先。期待來年「太平無事、闔家身體健康!」
6、燃爆竹圖:古代時期除夕夜,每家都要燃爆竹,形式與如今放鞭炮大同小異。
7、壓水錢圖:除夕全家人吃過年夜飯,把廚房收拾干凈。長輩要給晚輩分發壓歲錢,小孩領了壓歲錢放在枕頭底下,意為:「壓歲錢」。
8、拜歲送明片圖:舊時,有身份的人走親訪友,先提上名片,以示客人尊重主人的一種行為。
9、猜燈迷圖:是春節期間一件有趣的事,你若能猜出迷語,說明你有知識、學文,長輩一般會獎勵你銅錢或好吃的食物。
10、大年初五「送窮」:這一天是「接財神」的日子,按照程序有「送窮」的功目,意思是送去窮氣後,來年會「豐衣足食,招財進寶」。
11、元宵放燈圖:按照習俗,自正月初一上燈至正月十五元宵節落燈,在此期間可以進行掛燈、或向天上放「孔明燈」,也可到河邊放蓮花燈。以示人們對春天的渴望,期盼「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春天即將到來!
12、請紫姑神圖:紫姑神原指專管神間廁所的神。後人供奉的紫姑神而是能吟詩作畫,代卜人事吉凶和與人一起游樂的姑神。春節期間有些地方,有請紫姑神像遊行的習俗。
1、貼春聯
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
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2、剪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麼限制。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3、放爆竹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現在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4、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5、辦年貨
年貨是過年前買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購過程則稱為辦年貨,例如貴價的鮑參翅肚用來煮一頓好的飯菜,來慰勞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慶祝新年的來臨。有些地方的人會買糖果瓜子的年貨放在全盒裡,親戚朋友來拜年時,就請他們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辦的年貨就是拜年時送的禮物,城市地區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餅等,這是因為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時,傳統習俗是要帶一些禮物。
拓展資料:
春節
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由於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㈨ 古代春節的習俗
1.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後漢書禮儀志》
古人相信春季萬物生發,天地翠色,故屬性上對應的顏色是「青」(青綠)。統治階級為表示自己與「天」的關聯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視作儀式之一。
同理,立夏紅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東門之外迎春。
2.飲梅花酒/椒柏酒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董勛雲: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荊楚歲時記》
梅花酒,元日服之卻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沒看錯,古時候很流行喝花椒相關飲料。如《楚辭》亦有「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由此衍生而來又有「屠蘇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確定。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梅花尚未開放,應是上一年採摘梅花釀制而成。類似的食譜《山家清供》里有,不詳述。
3.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荊楚歲時記》
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里也有類似《聖經》中創世紀的情節,如「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七菜粥即取七種早春新鮮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為流行,曰「七草」。國內倒是式微了。
4.食春盤/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四時寶鏡》
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餽貺。
——《摭遺》(沒查到這本書)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齊人月令》
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帝京歲時紀勝》
古人認為春日的氣息是向外發散的——經過冬季蟄伏後,草木蓬勃生長,氣溫回升。所以流行趨勢是食用有「辛味」的東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盤」「咬春」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一般是韭菜、蔥、水芹、蘿卜之類新生的鮮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攤在盤子里,是「春盤」;捲成春卷、春餅之類吃,就是「咬春」。
5.剪綵綢為燕子,做頭飾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荊楚歲時記》
彩即五色綢之意。
燕子被認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鳥兒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鳥至」的說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們一樣輕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6.御風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
——《要覽》
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
——《玉泉記》
古人相信四季的「氣」有所不同,春日的「氣」是「陽氣」,輕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內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沒有人動,春氣也會帶動飛灰,甚至發出聲音。古時稱之為「葭管」。
但有的時候「葭管飛灰」也被認為是屬於冬至的——冬至一陽生,已經有陽氣了。
7.簪花、採花、賜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彩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侄笑指雲,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
——《東京夢華錄》
正月八日立春,內出彩花賜近臣。
——《景龍文館記》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聞見近錄》
立春在公歷2月4日前後,春節也是2月。這時候盛開的鮮花並不多,所以這一習俗最初只有貴族/統治階級才能享受。民間多是把彩紙、金箔做成花朵的樣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們開始熟練調配鮮花的開放時間,這時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選擇了。
8.剪綵紙、金箔為人
翦彩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荊楚歲時記》
這個做法好像是為了祈願,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煥然一新的樣子。
9.放燈、觀燈
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
——《帝京歲時紀勝》
一般認為從立春後到上元節(即元宵節,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燈裝飾屋宇。初八開始就是賞燈的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