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慶巴南怎樣用巴文化做出大旅遊的介紹
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巴南區出台了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作出了打造一批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景區和園區的規劃。在這個文旅融合項目中,巴南將打造一台講盪氣回腸的巴國故事,演重情重義的重慶風范、精彩絕倫的巴文化大戲。
在這個城市文旅商融合項目中,約2個足球場大的大中庭景觀,形成了以「鳳凰大道、星空跑道、七彩劇場、童話城堡、秘野仙蹤」為一體的五重體驗式景觀園林。
不僅如此,巴南區還在全市率先啟動了以16000座智能化體育場館為標志的華熙LIVE·魚洞項目,這是繼北京五棵松和成都528之後推出的第三個。
巴南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說,華熙LIVE·魚洞項目是新建的一座可容納約16000人的綜合性場館和2000人的小型訓練館,並配套建設接待中心、健身中心及商業設施。整個項目預計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並達到測試賽的標准。項目建成後,將舉行大型的競技體育賽事、演藝活動、商務會展以及系列群體精品賽事等,將成為引領全新生活新領地、文化體育消費的時尚新地標。
文旅融合使巴文化顯現出光彩,也為巴南旅遊增加了文化內涵
巴文化使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重慶巴南,使巴南這座城市變得更加有味道。
㈡ 重慶發展方向規劃
法律分析:1.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壯大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3.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4.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5.持續釋放「一區兩群」空間布局優化效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6.在更高起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8.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9.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法律依據:《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第二條 「十四五」時期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㈢ 尋重慶市城區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及相關文件
本文網址:http://www.cq.gov.cn/zwgk/zfxx/160023.htm
一是堅持對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給予補貼,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消耗的水、電、氣費執行當地居民生活用水、電、氣費標准價格。二是對2008年12月31日後創辦的民營文化企業,在登記注冊後,5年內按規定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由財政部門安排返還給企業;之前創辦的,返還3年。三是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在承擔同等義務前提下,在土地使用、財稅政策等方面享受國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企業用於文化建設的公益性廣告費和宣傳費支出,可按稅法規定的標准在所得稅前扣除。四是支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自轉制注冊之日起免徵所得稅。五是從今年起,區級財政設立不低於300萬元的宣傳文化專項資金。
㈣ 重慶廣告產業園的重慶市「十二五」重點文化項目
重慶廣告產業園,是重慶市為響應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號召,全面助推重慶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所興建的新興產業園區。
項目作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文化項目目,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斥資15億元傾力打造。
重慶廣告產業園是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向文創產業深度發展的戰略型標桿項目 ,也是立志成為重慶乃至中國西南地區文創產業高地的首開之作。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是以重慶日報為龍頭組建的黨報集團,創刊於1952年,現已發展成為擁有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新女報、華龍網、大渝網等15報4刊13網和20多家經營性公司的綜合性傳媒集團。
㈤ 有政府政策支持的文化產業包括哪些,相關的政策具體包括哪些
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政策
其中,針對小微企業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成本較高的問題,意見明確將商業用價變為工業用價,相關花費將由此降低30%左右。意見還提出,支持專業化的創意和設計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中小企業集群。鼓勵挖掘、保護、發展中華老字型大小等民間特色傳統技藝和服務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意和設計企業,支持設計、廣告、文化軟體工作室等各種形式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創意和設計優勢企業根據產業聯系,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業務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
2014年明確定調:將扎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其中小微企業專項扶持政策及文化金融工作會議可能對板塊形成事件性推動:
1.體制改革方面,啟動新一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建立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將進一步簡政放權,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
2.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方面,強調「覆蓋全社會」、「均等化」。「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和增長的幅度不能低於同時期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的幅度」,「逐步提高對文化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是剛性要求。
3.產業政策方面,加快文化立法,預計上半年將有針對小微文化企業的專項扶持政策出台。同時今年上半年有望召開文化金融工作會議,加強文化與金融的融合。
4.資本方面,調動市場活力是文化體制改革重點之一,對民營資本保證「准入門檻、監管要求、提供的服務、管理的要求都是一視同仁的」。
㈥ 重慶十四五規劃
關鍵詞一:發展目標
《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規劃綱要》提出六大目標、25項主要指標,包括:高質量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長足進步、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明顯提高、治理效能達到更高水平。
《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5%;到202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35%、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3歲、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個;森林覆蓋率達到57%等。
展望2035年,將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它將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重慶「三個作用」發揮更加突出,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
關鍵詞二:重點任務
《規劃綱要》提出11項重點任務,分別是: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加快培育創新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使重慶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釋放「一區兩群」空間布局優化效應。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建設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壯大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加快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著力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統籌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民更嚮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城市提升,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在更高起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推動兩江新區高質量發展,提升開放平台能級,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更好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提高我市文化軟實力。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關心關愛重點群體發展,實施健康中國重慶行動,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統籌發展與安全,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決維護政治安全,突出抓好經濟安全,切實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增強國防動員和保障能力,扎實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