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劉秀故里有什麼傳統文化

劉秀故里有什麼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30 10:59:53

⑴ 漢光武帝劉秀與棗陽有什麼關聯

棗陽不僅是劉秀的成長地,也是劉秀的發祥地,從這里開始,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在棗陽,劉秀經歷了從皇族宗親、官家子弟淪落為布衣貧民的轉變過程,飽嘗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成為一個謹厚誠信、克勤克儉、雄才大略的青年,最後成長為一個驚世駭俗、叱吒風雲的歷史偉人。在這片熱土上,劉秀留下的故事和他對故鄉的殷殷眷念之情,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

成長於棗陽

劉秀屬西漢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實記載。《東觀漢記·帝紀一》說:「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後漢書·光武帝紀》說:「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劉秀既然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之後,又是怎麼與棗陽淵源至深呢?《後漢書》作了解釋,「……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遂與從弟鉅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見,劉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來到白水鄉。據有關部門考證,西漢末年,棗陽版圖內設有四縣,即北有湖陽縣,西北有棘陽縣,東有復陽縣,西南有蔡陽縣。關於白水鄉的方位,《水經注》記載:「光武帝舊宅在城東南40里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賢為《後漢書》作注道:「光武舊宅在今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幫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稱「皇村在棗陽東南四十里,聖龍襟其左,響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帶其後。」據此方位看,舂陵白水鄉即在今棗陽市吳店鎮。

據史料記載,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他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令。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盪不安的時代,9歲時,父親去世,劉秀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著,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

在棗陽白水村,劉秀生活了近20年。在那裡,他同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親相助,「樂施愛人」,「勤於稼穡」;他還善於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後,他便利用農閑時間,趕著毛驢把穀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南陽銷售,增加收益。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進入太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通覽博學。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閑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在長安,他大大開擴了眼界,也磨煉了心智,他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聞知,縣為同捨生解說。」(《東觀漢記》)。勤學好思,廣泛接觸社會,使劉秀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後來因家境困難,劉秀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棗陽,過著他熟悉的耕讀生活。

現在吳店鎮境內,還保存有皇村遺址和舂陵故城遺址。皇村遺址就在現在的吳店鎮白水村旁,棗陽市政府在此修建了皇村遺址陳列館。舂陵故城遺址在今吳店鎮舂陵村,是西漢舂陵侯國、東漢章陵縣、三國義陽郡、南北朝安昌縣和隋開皇年間舂陵縣治所的故城址。為了紀念棗陽出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明萬曆年間,時人在城西關口立石碑一塊,上書「漢世祖光武帝故里」。也是在明萬曆年間,棗陽知縣張靖臣為紀念棗陽出了西漢更始帝劉玄和東漢光武帝劉秀這兩個皇帝,在城西內觀台立「古帝鄉」碑一塊。這兩塊石碑均收藏於棗陽博物館。

發祥於棗陽

棗陽不僅是劉秀的成長地,更是他的發祥地,從這里走出去的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創造了「光武中興」。

根據史料記載,居住在舂陵白水村的劉秀兄妹,雖屬皇族,但由於嫡系繼統的疏遠,實際上已是布衣。王莽篡位後,因心惡劉氏,諸劉均被罷官去爵,劉秀的叔父蕭縣縣令劉良被罷除後,也回到舂陵白水村務農。劉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復劉家漢朝的天下。

王莽托古改制,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加重了農商的稅賦負擔,加上連年天災,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這時,劉秀因賓客為盜受到株連,而「避吏新野,販賣穀米於宛。」在此形勢下,「時年二十八」的劉秀認為起兵反莽復漢的時機已到,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開始「舂陵起兵」。劉演、劉秀兄弟發動「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其中劉秀的叔父劉良、二哥劉仲、劉秀的族兄劉賜以及舂陵侯嫡子劉祉兄弟「相率從軍」,新野的鄧晨也帶領賓客到舂陵會合。這支起義軍因在舂陵起兵,史稱「舂陵兵」,又因以復興漢室為口號,故又被稱作「漢軍」。劉秀雖然當時還不是起義軍的主要領導者,但他在組織和發動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壯大起義隊伍,劉演、劉秀決定聯合其他農民軍。他們聯絡到王鳳率領的新市兵和陳牧率領的平林兵,組織聯軍。由於在反抗王莽統治上目標一致,所以聯軍很快形成了較大的聲勢。「西擊長聚,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又殺湖陽尉。」這里所說的長聚就是現在棗陽的寺庄,唐子鄉就是現在的棗北唐子山下的太平鎮。長聚、唐子鄉、新野、湖陽的勝利,為漢軍戰勝強大的王莽南陽政府軍打開局面,取得後來南陽、昆陽大戰勝利乃至東漢中興奠定了基礎。

眷念於棗陽

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建漢政權,史稱東漢。

劉秀平定天下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國家走上了「中興」之路。日理萬機之際,他還念念不忘家鄉、情系故土。據史籍記載,劉秀在位32年,先後5次回到故鄉棗陽。在棗陽,劉秀多次進行祭祖並看望、款待族人、鄉親,表達眷念之情。

在衣錦還鄉的同時,劉秀還給予故鄉許多恩賜,一是升級家鄉的行政區劃,劉秀在削平主要割據勢力、全國統一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用自已祖陵章陵的名字,將故鄉舂陵鄉升格為章陵縣;二是對章陵縣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劉秀詔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種差役。劉秀不僅眷念照顧故鄉棗陽,而且對其出生地、幼時生長地也都寄予深情。據史料記載,劉秀對其出生地濟陽縣,先後三次詔令免除全縣徭役8年;對幼時生長地南頓縣,先後兩次詔令免除全縣田租2年、徭役1年。一代明君劉秀這種熱愛家鄉、依戀故土、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在他的故鄉棗陽一直流傳至今,也必將世世代代發揚光大。

⑵ 徐州的漢文化

徐州市文廣新局以徐州博物館為主要單位,申報了徐州創新獎項目「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漢代文物系列外展」活動。

藉助獨特的「兩漢」文化,以文物展覽等方式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對於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藉助特有的「兩漢」文化資源,在國內外廣泛開展「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的宣傳交流活動,是徐州市文廣新局申報創新獎項的初衷。

以大量珍貴的「兩漢」館藏文物內容的巡迴展覽活動逐漸在國內外展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徐州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兩漢文化是徐州市歷史文化中最為精彩的篇章,歷史文化遺產在服務社會發展上的作用也是日益凸顯,利用好兩漢文化資源,通過文物展覽等方式加強對外宣傳與交流,為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們要做的重要課題。」

(2)劉秀故里有什麼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作為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漢文化資源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更應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動力。

要使「漢文化看徐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就要利用漢文化特色優勢,整合資源,在有效保護、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徐州「漢文化」品牌、講好徐州「漢文化」故事。

1996年,徐州市就專門成立了兩漢文化研究會,已吸引100餘位專家、學者加入。

多年以來,該會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工作,緊扣兩漢文化看徐州這個主線,深入開展兩漢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編輯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徐州漢畫像石》、《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十餘部書籍,集結出版《兩漢文化研究》三輯。

不但拓展了徐州兩漢文化的內涵,還突顯了徐州兩漢文化特質,更為徐州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⑶ 漢代劉秀是栆陽人或是新野人

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劉秀在家鄉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⑷ 現存的、和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的歷史古跡或者村落有哪些

白水寺屬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棗陽城南約16.5公里處的獅子山上。初為祭祀漢光武帝劉秀而建。景區入口處有古樸典雅的碑坊,正中有「古白水村」四個大字。主景光武祠為宮延式建築,座北朝南,以光武大殿中線為軸線對稱分布,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配殿和山門組成。正殿內雕塑的光武帝的貼金像、「二十八宿」配殿內的彩色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碑廊、龍井亭、麗華園等景點。

劉秀殿由劉秀廟改稱而來,是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後人明、章二帝為祭祀先皇劉秀而建,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後經千百年變遷,廟宇殿堂全部破敗,直至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2年前後),在元皇《天下名山大川聖帝明王特舉祀典》詔令的感召下,劉秀故里鄉親父老大力籌款捐資,重修了劉秀廟。當時的縣令王泰來為劉秀廟撰寫了碑記。明宣德年間(公元1430年前後),佛教盛行,僧人真隆改東側正殿供佛、西側偏殿祭祀劉秀,這就是劉秀殿,並將劉秀廟更名白水寺。

劉秀,字文叔,生於公元前6年陰歷12月6日,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9歲喪父,養於叔父劉良家。自幼好學,勤於稼穡。王莽天鳳年間,求學長安,師從中大夫許子威攻讀《尚書》,後因資用拮據,中途綴學,返鄉務農,嘗販運穀物於棗陽、南陽、新野之間。王莽暴政,天下大亂。公元22年,劉秀兄弟應時而起,發動春陵(即今吳店)起義,時年,劉秀僅28歲。他雄才大略,能征善戰,擊敗王莽,平定叛逆,三年後,便於公元25年6月在河北城即皇帝位。同年10月定都洛陽,史稱東漢。為平定割據勢力,又經12年艱苦卓絕的國內戰爭,終在公元36年實現了全國統一。他愛家鄉,愛國愛民。稱帝後,5次回故鄉春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宴會故人父老,改春陵鄉為章陵縣,並世世免除其徭役;他勤政廉政,恤貧扶困,重農興教,偃武修文,柔道治國,迅速使全國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繁榮進步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史稱光武中興。劉秀在位33年,於公元57年病逝,享年63歲,被史學界列為中國古代十大明君之一。

為感念先賢,棗陽建有許多關於紀念劉秀的名勝古跡,白水寺當為其冠,劉秀殿雄踞其中。後因戰亂,年久失修,殿宇破敗。1984年2月吳店鎮人大代表團提出「關於修復棗陽白水寺的議案」;1985年2月縣委政府作出「愛我棗陽,修我白水」的決定。此後,縣(市)政府、襄樊市政府、省財政廳以及省計委等多次撥出專款,於1986年、1996年先後兩次全面復修,劉秀殿乃至整個白水寺面貌煥然一新。在劉秀前殿又增添《春陵起兵》《宴會鄉親父老》兩幅巨型彩色繪畫,及旅台鄉親所獻「勤政愛民」大型匾額;在劉秀後殿除重立大型劉秀坐式塑像,又增添了劉秀的28宿布條式彩色畫象;在殿的門前,又增建一園林式廊園。詩書畫廊、草坪花木、廟宇殿堂輝映一體,文物觀賞價值更為增強。有茶農自皇村來,拾級而上,歌曰:白水悠悠,章陵蒼蒼,春陵起兵,中興漢邦,同志努力,振興棗陽。

⑸ 湖北棗陽人特點

湖北棗陽人的特點是:棗陽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坦誠,又有南方人細膩、聰明,這大慨與古文化的熏陶和繼承先賢的遺風有關。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才形成了棗陽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棗陽人南北兼備獨特格性:坦誠厚道,聰明睿智,講禮義,重情感。

棗陽是漢光武劉秀故里,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厚積,民風淳樸。湖北歷史上出了兩個皇帝都是棗陽人,一個是更始帝劉玄,一個就是光武帝劉秀,棗陽素有「帝鄉」之稱,即淵於此。

說起棗陽的鄉風民俗和地方文化,還要從棗陽歷史文化資源談起。雕龍碑,是棗陽境內距今約6000年以前古人類遺址,曾經轟動一時,其中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用品

其原始村落推拉式古建築,在國內首次發現,其文化特徵是南北文化交匯典型代表。位於棗陽吳店鎮的九連墩戰國古墓,被譽為2002年國內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其中出土的樂器、禮器、兵器及車馬坑、竹簡,在國內十分罕見,該古墓的發掘,不僅揭示了棗陽在「隨棗走廊」和中原腹地的戰略軍事地位,而且用實物證明了棗陽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南北文化交匯的典型代表雕龍碑,楚天絕倫戰國古墓九連墩,騎著牛當了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這三件讓棗陽人受用不盡歷史文化寶藏,為棗陽這塊皇城厚土注進了無盡的生機和活力。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中的棗陽人,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在創造物質財富,編織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把濃郁多彩的地方文化瀟灑地寫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棗陽地處鄂西北這里南北氣候兼有,物種豐富,是「水果之鄉」。不僅盛產北方的蘋果、梨子,而且特別奇特的是南方才能生長的柑橘,在這里也能自然生長,再往北就見不到了。

棗陽以面為原料的熟食,更是比比皆是,象饅頭、炸饃、油條、麻花和各種湯面等。特別要提的有兩樣,一個是棗陽的「彭家酸漿面」,這是象什麼陽春面、炸醬面、燴面所不能比的。吃起來滿口生香、肥而不膩,是不可多得的「綠色食品」。

再一個就是「鍋巴溜」,製作工藝雖然並不復雜,就是用木柴將農家做飯的鐵鍋燒到一定的火候,用雞蛋和上好的白面絞拌調成麵糊狀,然後順著鍋把麵糊溜下去,加入蔥姜蒜,用清水燒開就可以了。

大凡到過棗陽或是接觸過棗陽人的外地人都知道,棗陽人對酒的「頂禮膜拜」,棗陽人彷彿把自己文化和情感統統融到酒裡面去了。在棗陽北方的農村幾乎家家都有釀制黃酒的習慣,據說在雕龍碑古人類遺址中就有釀制黃酒的秘方。

棗陽黃酒是用無污染的糯米和蜂蜜釀制而成的,喝了之後上下通氣,健脾養胃,和血養顏,是上好的滋補保健佳品。

棗陽人喝黃酒不是用杯子喝,而是用碗喝,不是喝一斤兩斤,而是一次喝幾十斤。那種「喝到醉時還嫌少」的酣暢與瀟灑,足以讓外人嘆為觀止。棗陽悠久的歷史,厚積的文明,淳樸的民風蘊育了棗陽的地方文化。

⑹ 徐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就兩句嗎?大概多少字?如果只兩句寫出徐州的文化特色還真是太大難度!

提到徐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兩個人
劉邦和彭祖

一個是漢朝皇帝,一個是廚師的祖師爺

所以徐州最出名的文化就是漢文化和飲食文化

一點一點寫出來肯定要遺漏和不精確

我給你從網上復制一下相關兩個文化的一些介紹,你了解下然後總結出來介紹給他們。

漢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兩漢文化看徐州」。這是中國目前流行的一種文化旅遊者的共識。可見徐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徐州,因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於1987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她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自唐堯封篯鏗,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國以來,篯鏗就被稱為彭祖,建都於彭城。這里就成為中國東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續八百年之久。夏商時期,大彭國很強盛,曾成為五霸之一。至商武丁43年,大彭國被滅,但之後仍以彭祖相稱。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為徐國國都、楚國國都和西楚的國都。因彭祖是烹調業和氣功的祖師爺,所以彭城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先驅的奠基人之一(道家思想是漢初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思想),亦被西漢目錄學鼻祖劉向稱為碩仙。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之久。在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但影響最大的就是漢朝,因為它是中國漢文化的發祥地,是漢高祖劉邦故里。

(1)古彭徐州是中國漢文化的創始人劉邦的故里

據《史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人」。當時沛為沛郡(秦之前為泗水郡),所轄彭城周圍37個縣。豐邑即豐縣。又據明代《關王廟記》載:「豐邑,古徐州城,漢高祖誕生之鄉也。」《高祖本紀》上曾有劉邦自言:「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可見,豐縣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其具體地址就是今豐西北12里(華里)金劉寨村,因為至今這里還有劉邦曾祖父劉清之墓,還有漢皇祖陵的遺址遺碑兩件:一碑上寫「西漢高祖,豐邑西北隅離城12里力村疇(今金劉寨)西王廟碑記。」另一古碑上寫「漢之故里」字樣。這既說明金劉寨就是劉邦的老家,又說明這里就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不然怎會寫「漢之故里」呢?漢皇祖陵不僅有劉邦的先祖墓冢,而且經漢代修建,規模還相當宏大。以劉清墓為中心,東北角建有西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名曰「西王廟」(古碑尚存),西北角建有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廟,名曰「東王廟」(尚存石獅、石碑頭和碑座),正東邊建有蜀漢昭烈帝劉備和關羽、張飛的三義廟(五十年代拆除),正西邊建有劉玄(待考)的玄帝廟(1966年拆除),正前方為千米神道,兩旁列有石人、石馬、石丞相,氣勢壯觀,曾引世代墨客騷人考察參觀。

此外,由於劉邦生長在豐縣,故在豐縣留下許多活動遺址和傳說故事。如喝鳳凰嗉土劉邦方能降生的鳳凰嗉遺址、劉媼歇息龍霧橋有孕生劉邦的橋址和橋碑、劉邦避難出逃的五門和七里鋪的遺跡、遺址、劉邦跟馬惟先生上學的地方「馬公書院」遺址、還有卧牛崗、盧綰道、斬蛇溝、邀帝城、分榆社等等。所有這些,說明劉邦在家鄉的活動事跡頗多,亦證明豐邑就是劉邦的老家。由於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並廣泛地吸收了百族文化的因子,從而創造了光輝燦爛而又豐富多彩的漢文化。所以劉邦被史學家稱為「漢祖」或「漢之始祖」,因此,歷代皇帝就稱金劉寨為「漢之故里」。綜上所述,徐州豐縣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2)促成漢文化形成的主要人物多是徐州人

大一統漢王朝的建立,是漢文化產生、形成的先決條件和政治基礎。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之國策的制定,又是漢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然而,這兩件大事的成功,除了劉邦本人的主導作用之外,與謀臣戰將、忠心耿耿獻計獻策沖鋒陷陣的共同努力是絕然分不開的。然而,這些謀臣戰將又多是彭城人或彭城附近的人。如漢初三傑之一的相國蕭何和劉邦同里近鄰;謀士張良雖屬韓國人,但祖籍毫縣,曾屬古彭所轄。大將軍韓信屬徐州南淮陰人,亦古屬彭城轄地。因劉邦發跡於豐沛,跟隨者豐沛人當然很多。除親屬18人封王之外,外姓封侯者不下幾十人。如豐人周勃為絳侯、雍齒為什邡侯、盧綰為×侯、沛人有曹參為平陽侯、樊噲為舞陽侯,夏侯嬰為汝陽侯,周昌為汾陽侯,周成為高景侯,王陵為安國侯,任敖為廣阿侯,周碟為崩城侯,鄂千秋為安平侯,邵歐為廣侯,朱軫為都昌侯,嚴不識為武強侯,奚涓為魯侯,周止為魏其侯,孫赤為堂陽侯,冷耳為下相侯,秘彭祖為載侯,單父聖為中牟侯,衛母擇為樂平侯,杜得臣為棘陽侯。特別是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王陵五人皆至丞相位,對輔劉氏安天下,促使漢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不僅如此,劉邦還把彭城人遷到西方去,很快就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會,從而形成了「漢字」、「漢語」、「漢文化」。據《漢書·高帝記載》:劉邦對諸侯子留在關中者,復之12歲,又「徒齊、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性於關中,興利田宅」。連同豐縣人劉邦也在咸陽附近為太上皇建新豐,並「徒諸故人實之」。這樣,不管是開創天下,還是鞏固天下,對漢文化的形成,古彭徐州人都起到了發啟和奠基作用。故可以說,故彭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3)古彭徐州豐富而燦爛的漢文化遺址和文化,亦可證明徐州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祥地

⒈楚王陵漢墓群及其出土文物

由於徐州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劉邦建漢後不久,便把其四弟劉交封為楚王,都彭城,直至東漢滅亡,一共有18位劉氏諸侯建都彭城,長達400多年之久,所以漢文化在這里就顯得極為豐富和典型。現就發掘和出土的文物看,有西漢一代楚王劉交墓,有龜山楚襄王劉注墓,有卧牛山楚王劉紆墓,有東洞山的楚王劉延壽墓等,還有其他貴人的漢墓不可勝數。這些漢墓都是以山為陵,坡鑿通道,開石室,鑿豎井,建築地下宮,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宮殿。

就從墓中發掘的文物看,也是典型的漢文化代表。

①漢兵馬俑 漢兵馬俑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麓,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墓葬陪葬墓。坑內有氣勢浩大的彩繪兵馬俑群。這是中國考古界對秦漢兵馬俑的第三次大發現,僅次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有步兵俑坑5個,騎兵俑坑1個,陣容千軍萬馬,氣勢威嚴,從而看出漢代的軍事文化和制陶工藝之高明。

②漢畫像石館 此館建在雲龍山西側,收集了徐州一帶墓中出土的漢畫像石刻500多塊,被文化界公推為江蘇文化的「三寶」。其石刻有反映現實生活的,如饗宴會飲,車騎出行,游射田獵,舞樂百戲等;有表現神話和祥瑞的,如羲和舉日輪,長羲舉月輪,金鳥為日,玉兔為月,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等畫面,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還有些為裝飾畫圖案,,如青龍、白虎、玄鳥、麒麟等,其繪畫和雕刻藝術都是很高明的。充分反映了當時漢文化的藝術水平。

③金銀縷玉衣 製造十分精細,用金、銀絲和磨製的玉塊2600多枚編綴而成。它是漢代皇室特定的葬服,聲譽國內外。曾去日本、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展出,受到高度的評價。至於兵器、玉器、陶器、漢印等,皆多不勝舉,實屬漢文化所特有。

④大風歌碑 此碑在沛縣文化館內存藏,是劉邦平英布謀反後過沛縣與鄉親父老飲酒共歡時所作的楚歌。雖只有三句,但氣勢磅礴,概括力極強,是一般人難以作出的一首詞,故被史學家稱為「古今絕唱」 :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的猛士兮守四方!現有漢代碑刻和元代摹刻碑各一塊,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⒉漢文化遺址處處皆是

除以豐縣漢皇祖陵為中心各活動中心外,徐州還有:張良地橋授書處和子房山,項羽的戲馬台、范增墓、劉邦的拔劍泉、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和拉犁山的地下宮殿等。

①劉邦的拔劍泉 此泉在徐州西郊的漢王鄉丁塘山下。相傳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從彭城追趕至城西10多公里處的丁塘山下,突然大風從天而降,天昏地暗飛砂走石,楚兵大亂,劉邦得救。此時,人困馬乏,飢渴難忍,劉邦舉劍問天,擊石相試。果然,岩石如破竹一般從中裂開。為解將士乾渴之急,劉邦又握劍怒刺山石,那知刺中泉眼,劍拔水出,清泉涌流,人馬歡飲,士氣大振。至今,此泉已2000多年至久,清泉長流,四季不絕。漢王廟曾建於此,已成為人們旅遊觀賞之勝地。

②北洞山地下宮殿 此地宮在北郊茅村鄉洞山村,坐北向南,鑿山而築。有立宮室8個,側宮室11個,耳室5個,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宮室各具特色,形制不盡相同。各室皆富麗堂皇,設計合理,結構嚴密精巧。有起居室、洗漱室、用膳室、會客廳、游藝室及倉庫、伙房、水井、廁所等,僅次於河北滿城的劉勝墓。此墓出土許多珍貴文物,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現已對外開放。其他地下宮殿均大同小異。

③戲馬台 位於城南1里許的南山上,是蓋世英雄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後,定都彭城而觀賞士兵賽馬、檢閱的高檯子,名曰戲馬台。2000多年來,戲馬台上寺宇亭台樓閣建築不斷,也為歷代文人墨客憑吊楚漢戰爭遺跡的場所,一覽「霸業五載,雄風千秋」的霸王業績。現已對外開放。

④張良圯橋授書處和子房山 圯橋授書一事是張良為報國滅之仇,僱用刺客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遂後,隱姓埋名,逃至徐州東睢寧縣下邳鎮隱居時,一日在圯橋上得到黃石老人授給的奇書《太公兵法》,並說13年後,濟水之北,谷城山下再見。此後,果然如說。張良死後,於谷城黃石同葬在徐州沛縣東的微山之上,而圯橋仍在下邳。至於子房山,則是張良的洞簫吹奏楚調,四面楚歌之處。山上建有留侯祠,祠內塑有張良像。此山名曰子房山。

至於范增墓、華佗墓、泗水亭、戚姬苑以及秦始皇泗水求鼎處等,古代漢文化遺跡多不勝舉。由此可見,只有漢文化發祥地,才有這極為豐富而多採的漢文化遺址遺物。

綜上所述,古彭徐州是漢之始祖劉邦故里,是漢文化藝術極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此稿是劉恆心先生為領導人赴台參加楚漢文化研討會而寫

成稿於2000年8月16日

飲食文化:
徐州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徐州古稱彭城,緣於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國。 彭祖是我國烹飪界公認的始祖,相傳在堯之時,彭祖因擅烹飪野雞湯,得到帝堯的贊賞而受封,在徐州一帶建立了大彭氏國。 徐州的菜點秉承有大彭風味,製作考究,風味獨特,自成體系,幾乎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羊方藏魚因將魚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文火同燉而得名。 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日,夕丁捕魚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讓其母剖開正在燉著的羊肉,將魚藏入其中。 彭祖回來吃羊肉,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如法炮製,便產生了 羊方藏魚 這道菜。 據傳漢字中的 鮮 字即源於此。 帝堯時期,堯封顓頊的玄孫錢鏗於大彭,建立了大彭國。 鏗為彭祖。 他曾獻雉羹於帝堯,受到了堯的褒獎。 屈原《楚辭;天問》中有 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之句。 漢代王逸註: 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 陶文台《中國烹飪史略》稱彭祖為 中國第一代職業廚師 。 彭祖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所創的雉羹、羊方藏魚、麋魚雞、雲母羹等名菜名湯流傳至今。 其主要貢獻在於把人類飲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將飲食與養生相結合,創出了葯膳、食療等飲食的新天地,對發展民族飲食文化,增強民族體質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曾烹子事主的易牙來到彭城,求教彭祖的烹飪之道,終成烹調大師。 商殷之際彭祖後裔紛紛遷往山東、河南、四川、浙江等地,將飲食文化推向全國各地。 漢代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將彭城烹飪技藝帶到了西部地區。 漢時徐州在烹調技術上已有較大發展,炊具的使用也有了很大進步, 牝雞抱蛋 、 沛公狗肉 、 鴛鴦雞 等名菜相繼產生,同時面點如燒餅、饊子等也相繼出現。
<p> 魏晉之後,彭城人多次南遷,又將彭城烹飪之法傳往南方各地。 唐宋時期,韓愈好飲食,曾親自創制了不少名菜,如 愈炙魚 ,在徐州廣為流傳。 隨父來徐州的白居易,愛吃一種鴨子,因其字 樂天 故稱 樂天鴨子 。 自稱 老饕 的蘇東坡,創意製作的四道菜被譽為 東坡四珍 流傳至今。 由於這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使徐州的飲食日漸豐富,發展得很快。 元朝時期,有僧人開辦的素食館。 釋家風味的 天花宴 、 素八珍 等名菜應市,多種風味小吃也布滿市面。
清代和民國時期,徐州的飲食更加豐富多彩,凍豆腐、酥魚、蹄卷、芙蓉肉、糟豬耳、攪瓜等普遍食於民間。 經學大師康有為品嘗到細嫩的彭城魚丸時,高興地賦詩贊譽彭城魚丸聞遐邇,聲譽久持越南北。 近代徐州烹飪業發展更為迅速,傳統技藝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徐州的飲食文化與全國各地擴大了交流,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兼收並畜各地烹飪之長,相繼推出了川菜、粵菜、鎮揚菜等風味名菜;陝西、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的風味食品也遍布街頭,加上外來的肯德基、麥當勞,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飲食需求。
今日的徐州城,處處美食風。 人們不僅可以大快朵頤,而且可以領略徐州的飲食風尚

閱讀全文

與劉秀故里有什麼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