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理解中國的酒桌文化
中國酒桌文化的特點有:拚命勸酒、以多為榮、勢利虛偽、浪費資源以及動機復雜。可盡管如此,由於中國的釀酒技術不斷進步發展,飲酒文化也伴隨成長,酒文化已經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無法改變。
第一,勸酒。
到了酒桌上,酒不是你自願在喝,而是別人在強迫你喝。這個來敬酒,一看是領導,那個來敬酒一看是什麼什麼。你都很難拒絕。不是不能拒絕,而是拒絕可能會傷人情,所以你最終難下決定。這樣,酒桌的氣氛就很不好,給人造成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
第二,以多為榮。
國人喝酒往死里喝,說什麼「喝死咋也比槍斃強」。創造這句俗話的神人恐怕深有體會,要不怎麼會把喝酒喝槍斃聯繫到一塊。喝完一杯又一杯,喝少了就該擠兌你了,「你不行啊。你看誰誰誰多能喝,多夠意思」。
言下之意你不多喝,不往死里喝酒是不夠意思,人家不會考慮你的酒量,不會考慮的你的身體健康。他把你擠兌的喝了酒完成任務(他未必就很爽),你身體難不難受就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了。歐美人喝酒是品酒,適量為止;而中國人喝酒是以多為榮,喝酒往死里喝。
第三,勢利。
在酒桌上進行敬酒,給領導敬酒是重中之重。你應該看準時機,要善於給領導擋酒等等,把與領導喝酒當成是博取他好感的機會,你這么為領導考慮,真的是為了他好嗎?如果你是領導,恐怕又該等著人來敬你了,在下屬諂媚的祝福中獲取一份優越感。
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奴性與等級觀念的體現,這些,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反而靠著酒桌文化大有加強之勢。
第四,虛偽。
之所以稱之為酒桌文化而不是酒文化,因為中國根本沒有酒文化。酒桌上的那一套不配稱為酒文化。中國人喝酒從來不關注酒,只關注喝酒人。他們把絕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喝酒人身上,最多考慮這個酒的味道好不好,恐怕從沒有人在酒桌上探討過關於這個酒的口感、工藝、廠家、產地以及包裝等等。
第五,浪費資源。
喝了那麼多酒,上了滿滿一桌子菜,恐怕到最後動不了幾筷子。飯店不心疼,反正交錢了,還能剩一大堆泔水。可這實際上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這種浪費比奢侈更無意義,因為奢侈好歹能讓人得到滿足,不顧從來沒在喝酒上得到一絲快感,喝少了覺得是一種味道一般的飲料,喝多了酒感覺難受。這些資源放到更有意義的用途上恐怕更好吧。
第六,動機復雜。
很多飯局是為了進行不正當交易而開設的,飯局之中摻雜大量假惡丑的東西,酒桌之上權錢色交易不絕,最後可能一筷子不動。
如果覺得人喝多了容易鬆懈,想要趁機拿下,大量事實告訴你,沒用的!對方並不傻,你的意圖他很清楚,因此他會有準備的,萬一你真的在他酒醉的時候成功了,他酒醒後一定懊悔,從而對你懷恨在心,你們以後的關系就很難說了。不如在清醒的時候說開,讓對方做出理性的選擇。
『貳』 誰能說說中國的酒文化
一、酒文化的起源 東西方酒文化的起源,幾乎同時產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雖然,兩者產生的地域相差幾千公里,但是,兩者還是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都在酒的起源上有著美麗的故事傳說,都是作為一種神奇的葯物誕生,都給人帶來了驚奇和迷醉。但是,兩者的不同還是最重要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酒的起源不同 作為東方中國酒的起源,自古以來歷史就有明確的記載,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說法:有的認為是儀狄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有的認為是杜康釀酒。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不管怎麼說,對酒的起源,中國基本是有明確記載的。 西方則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據傳,釀酒在西方,首先是在波斯,後來傳到了當時希臘的克里特島,然後才傳到了法國等地。在西方,酒的產生有著美麗的傳說:據說,有一位古波斯國王,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並寫上「毒葯」字眼,以防他人偷吃。國王日理萬機,很快便把這收藏給忘記了。這時有位妃子被打入冷宮,生不如死。湊巧看到這「毒葯」的瓶子,便有輕生之念。打開後,裡面顏色古怪的液體也很像毒葯,她就喝了幾口,在等死的當兒發覺不但不痛苦,反而有種舒恬陶醉的飄飄欲仙之感。於是她將這事呈報國王,國王大為驚奇,一試之下果不其然。這當然是個美麗的傳說,但葡萄酒的發現的確提高了人類的享受。 第二,酒的原料不同 最初,中國的酒是由果品等釀成的甜酒。《 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是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詩經·風·七月》記載:「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講的是釀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棗、豆類、稻類、黑黍和稷等。後來,逐漸發現用糧食釀造的白酒,無論口感還是力量,都要比甜酒好的多,糧食釀酒成為主流。如今,談到中國的酒,指的主要是白酒。 而西方的酒,一開始是用大麥釀造的,後來,他們才知道葡萄可以釀酒,而且釀造出來的酒,更加甜美香醇,讓人沉醉。葡萄酒就逐漸成了西方的主流。如今,談到西方的酒,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第三,酒與政治的關系不同 在東方,自酒產生的那一日起,就受到了政治的約束。大禹一開始就認識到了酒的破壞力,提出了限制酒的主張:「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他認為,酒固然可以給人帶來享受,但是,後世必然會有因為酒而導致亡國的,下旨限制釀酒。等到了後世,尤其在漢、唐、宋等代,由於造酒浪費了大量的糧食,朝廷出台了多種政策,如收高額的稅、限制買賣、官府專營等手段,來加強酒的控制和管理。可以說,酒文化已經成了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方,自酒產生那日起,就受到了統治者的喜愛和推崇。波斯王喜歡酒,拿破崙更加喜歡酒,酒神還成了朝廷及百姓崇拜的重要神。西方的酒文化,更多地與哲學、宗教聯繫到一起,與政治的關系並不很大。xiexie!!!
『叄』 對中國酒文化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有文化淵源的國家,也是一個特別注重禮儀的國家,特別是關於接人待客方面的禮儀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茶七飯八酒十分」講的就是接人待客時的餐桌禮儀。「茶七」就是說在為客人倒茶的時候,七分滿是最合適的。「飯八」,就是在家裡有客人的時候,盛飯不要太滿,八分正好,如果太多會讓客人比較尷尬,太少又會讓客人吃不飽。
「酒十分」,這句話其實是要從我國的古代歷史說起。從古代開始,在接待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把酒水斟滿,才是對於朋友的尊重,如果沒有把酒倒滿,就表示是對這個朋友有什麼意見,而且還會讓人覺得主人家比較小氣,自然就有了「酒十分」的說法,這項禮儀也一直流傳至今。
今天了了著重談一下「酒」
酒,幾乎伴隨著人類的整個文化歷史,綿延數千年而長盛不衰。酒,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綿長的酒文化,已經流進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長河中,流進人們的文化精神深處。酒,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是酒的內在魂魄。
酒的本質
酒是一種特殊之物,具有多重性:就其本質而言,酒是一種物質,是含有酸、酯、醛、醇等多種化學成分的混合飲料,其中的主要成分乙醇(酒精)無需經過消化系統就可被腸胃直接吸收。飲酒後幾分鍾,酒精首先被血液帶到肝臟,在肝臟過濾後,到達心臟,再到肺,從肺又返回到心臟,然後通過主動脈到靜脈,再到達大腦和高級神經中樞……進而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奇妙的作用。這可能就是人類喜酒的最基本的動機和誘因吧!酒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其內涵自然也是千變萬化,異彩紛呈。
酒系
在一般酒中,除乙醇外,還含有有機酸、雜醇等,有機酸帶酸味,雜醇氣味難聞,飲用時澀口刺喉,但長期貯藏過程中有機酸能與雜醇相互酯化,形成多種酯類化合物,每種酯具有一種香氣,多種酯就具有多種香氣,所以老酒的香氣是混合香型。濃郁而優美,由於雜醇被酯化而除去,所以口感味道也變得純正了。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堪稱為我國四大酒系,其中:白酒在山東、四川、貴州、東北、安徽、河南等一帶較為流行;啤酒在一些沿海或者大中城市中的人均消費量要遠遠高於中西部中小城市及農村市場;葡萄酒在通化、昌黎、煙台、新疆等生產基地佔據絕對壟斷地位;黃酒在江浙、上海一帶較為流行,而且逐漸成為當地酒業消費主流。
酒的飲法
在飲酒前要先吃些飯菜或少量主食,或者慢慢地邊吃東西邊喝酒,可以減輕酒精對胃的刺激,降低發生低血糖和酒精中毒的發生。而且喜歡飲酒時調兌可樂、綠茶之類的年輕人,最好選擇酒精含量較低、濃度較小的酒。
『肆』 酒文化理解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二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伍』 談談你所見到的「酒文化」
我所見到的所謂「酒文化」,並沒有什麼積極向上的東西。
無非就是這些:
你喝不喝,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有病?酒治千病,感冒葯?沒事沒事,誰那麼嬌貴,罰三杯。
開車?開什麼車,出了事我擔著。
。。。。。。
我覺著,這不是什麼酒文化,是毒葯兌水的擠兌文化。說這些話的人,連狐朋狗友都算不上,真正的不值得結交。
其實,真正的酒文化,是親朋好友們坐在一起酒會時,猜拳行令,吟詩作賦,以助長酒興,圖的是一個開心,能喝就喝點,不能喝,也可以吟詩唱曲喝果汁,不會刻意擠兌彼此。
如今,詩詞歌賦沒能在酒桌上傳承下來,擠兌暗鬥倒是學了個全。
所以說,嘴饞了,自己小酌兩杯就好。實在一個人喝不下去,也要找知己一起,酒桌上會擠兌文化的人,我是覺得,離得越遠越好。
『陸』 酒在中國歷史悠久,中國千年酒文化是怎樣的
酒在中國歷史悠久,有關於酒的起源和傳說也是不勝枚舉,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讓酒文化具有了最初的模樣:因為人們熱衷於酒才會忍不住想像關於它的各種故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文化。
先秦時期是酒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高峰期,禾、麻、菽、麥等農作物的廣泛種植,使釀酒的原料充足,也推動了釀酒技術的進步,酒櫱、酒麴等發酵工藝,就是在先秦時期形成的。釀酒技術的成熟催生了各種風味迥異的美酒,讓人們更加喜歡飲酒,並且在天長日久的飲酒中,把酒運用到了祭祀禮儀、政治制度和鄉間民俗當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酒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投壺
結語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它起源於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和實地的考古發掘之中,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就擁有的美味飲品。先秦時代發達的農業,讓釀酒技術有了棲息的土壤,由此誕生的"復式發酵法"中的微生物釀酒技術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釀酒業,已經成為了中國數千年來酒文化的一個縮影。
酒文化在釀酒技術的成熟和人們的喜愛中逐漸形成酒文化,用來弘揚尊老愛幼的鄉間美德、成為展現重大節日和娛樂活動的催化劑,處處體現出古人的淳樸風俗和精神面貌。時至今日,酒文化早已經融入了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飲品,更是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載體。
參考文獻:《禮記》《詩經》
『柒』 文化人喝酒所倡導的儒酒文化怎麼理解
發展變化
史前
從最早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時代,原始部落的人們採集的野果在經過長期的儲存後發霉,然後形成酒的氣味。經過最初的品嘗後,他們認為,發霉後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於是,就開始了釀酒文化。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已很盛行,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過濾的酒醪,呈糊狀和半流質,對於這種酒,不適於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缽等大口器皿。
夏朝
秦漢
秦朝經濟的繁榮,釀酒業自然也就興旺起來。秦漢年間出現“酒政文化”,統治者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屢次禁酒,提倡戒酒,以減少五穀的消耗,最終屢禁不止。漢代時期對酒的認識進一步加寬,酒的用途廣為擴大,東漢名醫張仲景用酒療病,水平相當高。調和人倫、獻諛神靈和祭祀祖先是漢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樂為本是漢人酒文化的精神內核。秦漢以後,酒文化中“禮”的色彩也愈來愈濃,酒禮嚴格。而東漢末年,酒文化從以樂為本向以悲為懷的轉變。
兩漢時期,飲酒逐漸與各種節日聯系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酒日,酒麴的種類也更多了。漢代之酒道,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間,裡面放著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於地上,故形體較矮胖。
三國
三國時期作為我國的酒文化的發展時期,不論是技術,原料,還是種類等都有很大進步,三國時期的酒風極“盛”,酒風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評價三國酒風時曾引用這樣一段話:“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三國勸酒之風也頗盛,喝酒手段也比較激烈。
魏晉南北
秦漢年間提倡戒酒,到魏晉時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開,允許民間自由釀酒,私人自釀自飲的現象相當普遍,酒業市場十分興盛,並出現了酒稅,酒稅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財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飲酒風氣極盛,藉助於酒,人們抒發著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憂思、對歷史的慨嘆。酒的作用潛入人們的內心深處,從而使酒的文化內涵也隨之擴展了。
魏晉時期之酒道,此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較為瘦長,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曲水流觴”的習俗,把酒道向前推進了一步。
隋唐
唐宋時期的酒文化是酒與文人墨客大結緣。唐朝詩詞的繁榮,對酒文化有著促進作用,出現了輝煌的“酒章文化”,酒與詩詞、酒與音樂、酒與書法、酒與美術、酒與繪畫等,相融相興,沸沸揚揚。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唐代酒文化底蘊深厚,多姿多彩,輝煌璀璨。“酒催詩興”是唐朝文化最凝煉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醞釀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戰風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貴器”。其酒道,飲酒大多在飯(食)後,正所謂“食訖命酒”“食畢行酒”“烹雞設食,食畢,貰酒欲飲”。當時的飲酒之道,是在食畢進行,飽食徐飲、歡飲,既不易醉,又能借酒獲得更多的歡聚盡興的樂趣。
宋遼金元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酒業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強調名牌的文化個性。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飲之風,有著濃厚的酒文化底蘊,金代有著燒鍋酒文化。而元代出現了燒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明清
明代起義烽煙不斷,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處遷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進“酒域文化”的產生。明清以後,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飲品,每逢佳節節令,“專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飲椒柏酒、正月十五飲填倉酒、端午飲菖蒲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鄉,京師為最”之說,當時京城的達官貴人們比較崇尚黃酒,中下層百姓則多喜歡價廉味濃的燒酒。
明清兩代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行酒道的又一個高峰,飲酒特別講究“陳”之字,以陳作酒之姓,“酒以陳者為上,愈陳愈妙”。此外,酒道推向了一個修身養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門,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魚蟲、詩詞歌賦、戲曲小說、時令風俗無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國的酒文化從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間,從名人雅士的所為普及為里巷市井的愛好。把普通的飲酒提升到講酒品、崇飲器、行酒令、懂飲道的高尚境地。
新中國
當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為更為普遍,酒與人的命運更為密切,酒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貼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如生日宴、婚慶宴、喪宴等等以及相關的酒俗、酒禮,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
2013年3月,外媒評出了世界十大最愛喝酒的國家,排在第一位的是英國,中國排名第二。
然而中國的白酒文化實則是一種社會文化。與中國人打交道,無論在怎樣的場合,真正的飲酒,即便是形態層面的飲酒,需要表達的也多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客從遠方來,無酒不足以表達深情厚意;良辰佳節,無酒不足以顯示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不足以致其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不足以消除寂寥憂傷;春風得意,無酒不足以抒發豪情壯志。
網路上還有這樣的段子形容當下中國各大酒企都在賣什麼:茅台賣“貴”;五糧液賣“尊”;劍南春賣“喜”;國窖1573賣“歷史”;郎酒賣“紅”;水井坊賣“高尚”;洋河賣“情懷”;金六福賣“福”;董酒賣“密”;古井貢酒賣“年份”;瀘州老窖賣“老”;酒鬼酒賣“醉”;汾酒,賣“館藏”。這些都是順應當代中國人的飲酒需求而產生的觀念性詞彙。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中國的酒文化已漸漸演變成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國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國商業權利尋租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公關飯局文化。
『捌』 如何看待酒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玖』 什麼是酒文化年輕人排斥酒桌文化老一輩為什麼受不了
叫"酒卓文化藝術"更加適當,核心是"權文化藝術。"。稱作酒文化,有污辱酒文化之嫌(原因後邊會解釋)。"酒卓文化藝術"發源干前蘇聯,是一套在酒卓上的展現權利與聽從演出。上酒局,領導往那裡一坐就能暢快飛揚跋扈,還有一眾幫閑隨聲附和。
次之,所謂的"酒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酒不相干,反而是與酒局參加者的身份多少,及其平均主義相關。假如將酒這一道縣換為其他的東西,例如娃哈哈可樂什麼的,使你喝到吐喝下去昏迷不醒,一樣能達到目的。總得來說,所謂的"酒桌文化"便是酒桌上的一套權利伎倆,為的就是展現權利的威力,進而收服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