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丟失

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丟失

發布時間:2023-01-31 00:27:48

A. 1.為什麼中國文化從來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破壞過

因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沒有斷過,雖然有很多在歷史的變遷中丟失了,但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B. 中國的文化為什麼一直沒有中斷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學術界也有人把七個古代文明、即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密諾斯文明、瑪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稱作現代文明的「母文明」。無論是四大古文明,還是七個「母文明」,唯有中國文明歷經四、五千年,持續至今,未見中斷。中國文化這種無與倫比的延續力是綜合原因造成的。
第一,自然地理環境。中華民族世代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其他文明中心,周邊又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東瀕波濤洶涌的太平洋,北臨茫茫戈壁和浩瀚無際的原始針葉林,西方面對著萬里黃沙與高山雪峰,西南則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版圖的周邊是古人難以跨越的障礙,而內部卻有相當開闊的迴旋餘地。這種地理環境可以用 「大而封閉」來概括。「封閉」使中國人不容易走出去,「大」又使中國人不必走出去。中國人不容易走出去,自然意味著外面的人、外面的文化也不容易走進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亞述、希臘、羅馬等東地中海文明之間,以及它們與南亞諸文明之間,自文化的發生時期就多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並無嚴格的疆界。然而,中國文化的發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條件下獨自完成的,因而中華民族是一個頗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截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文化始終未有經受過外來文化的根本性挑戰。於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始終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內自顧自地發展著,使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獲得了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第二,經濟因素。中國文化的誕生地——東亞大陸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只有南北兩端小面積地域屬熱帶和亞寒帶,絕大多數地段都適宜農業生產。華人先民從六、七千年前,就逐漸超越狩獵和採集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業為基本方式的定耕農業時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農經濟創造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前提條件,再加上我國的小農經濟是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血緣親屬關系為紐帶,實行男耕女織自然分工的生產單位,把物質生活資料再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經濟結構本身是十分牢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很強。雖然它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低下,時有流離失所的憂患,但重整家園的難度也不大。於是中國的小農經濟就能夠長期存在下去,並成為封建制度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連續性的牢固的物質基礎。
在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心裡,始終深蘊著執著的本位文化精神。他們時時以冷竣的態度迎候外域文化的紛至沓來,在心靈深處卻抱定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和只要「以我化人」,不要「以人化我」的心態。這就決定了華夏民族雖然也曾在歷史上接納外來文化,卻未能造成文化的雙向性優化整合,沒有形成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工商業文化相互激盪而成的新結構文化。這樣,漢民族固有的農耕文化難以發生質的飛躍,不過是在補充若干異質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完備而已。
第三,社會政治因素。在西方歷史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氏族制度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特徵的個體經濟,家庭及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有較多的政治民主權利,國家與家庭各行其是,長期處於紛爭局面,使原有文化難以傳承。與此不同的是,我國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非但沒有被清算,其殘余反而被長期保留,氏族演變成宗法制宗族。在宗法系統里,男性家長是一家之主,族長是一族之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形成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極其牢固的社會基層單位。這一種組織以及它的核心精神在社會上擴展開來,就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國家政權組織,此時,「君為臣綱」就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准則。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把人們牢牢地粘合為一體。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在家要做孝子,在國必做忠臣,忠君就是愛國,這是長期維系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根本原則。在宗法精神統攝下的中國封建制度,是一個有較大彈性和再生能力的機體。由於宗法關系給階級關系罩上了溫情的面紗,使封建制度的某些階段,階級對立並不十分尖銳,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較完備的調節機制,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實施「仁政」,推行「讓步政策」使社會危機得以緩和、破敗的經濟得以恢復。
總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系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綿性提供了牢固的社會政治基礎。

C. 為何中國有那麼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都沒有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我認為這是東西方文明差異造成的。
西方文明中有一個重要特點是排外性。雖然羅馬繼承了希臘的文明遺產,但是基督教產生之後,改變並確立了西方文明的文化根基,其世界觀帶有擴張、排他的特徵,這也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差異。而且西方人注重血統論,註定其民族的排外性,也就奠定了日後民族國家概念的出現和國際叢林法則的出現。
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東方文明正好是相反的。其重要特點就是包容性。從「夷夏之辨」中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的認同感來源於文化而非血源,這也成就了世界上民族整合最成功的國家。中國的「天下觀」消除了以血統論為基礎的民族觀,因此中國無論是哪個民族統治,最終都會促進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從而融入這個文明當中,這也就是中國的歷史呈現一種「怪圈」的現象而延續,而西方文明卻是斷裂的。

D. 傳統文化不能丟,父母究竟該怎樣讓孩子學中國傳統文化呢

我們中國有很多的傳統文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文化在生活中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少見了更多的是現代的科技和智能占據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在一個麵包豐盛的時代,最飢餓的,往往是精神。

年畫

再有就是給孩子普及傳統文化的知識,給孩子講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帶孩子晚一些傳統的游戲,猜燈謎、對古詩等等,學習傳統經典,說一些童謠,講一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給他們聽。可以給孩子買些類似的書籍裡面是講民間故事的,讓每個故事都和傳統節日習俗相結合。

畢竟每個國家都是有屬於自己民族的傳統的,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就更不用說了,這么多的民間故事和神話一定要讓這些孩子們知道,這也是每個父母應該做到的事情,所以說要帶著孩子多去了解這種事情。

E.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不能丟棄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都是中國先賢智慧的結晶和生活足跡寫照,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文明的根源。
一個沒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就像無根之木,找不到精神的寄託。
這也是韓國為什麼叫老是說這個是韓國的那個是韓國的,搶奪被人的文明成果據為己有是可恥的,但是也說明一個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所以,中國優秀的文化是中國的驕傲,是民族精神的歸宿,是十幾億中華兒女植根的精神沃土,任何一種優秀的文化消失都是民族的悲哀和損失
所以,我們後輩子孫不應該丟棄任何優秀的文化,至少不能在我們身上讓傳承消失。

F. 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1、文化源遠流長,缺乏文化繼承人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合理的傳承,人們的意識淡薄,對於傳統文化繼承方面缺失概念,無法從心深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切實繼承中去。

2、文化博大精深,缺乏文化保護人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這得益於數千年來的發展和演變,然而在這種過程中傳統文化卻面臨著一點一點的流失、破壞、甚至是消逝。

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的不良行為,這一點意味著並不是所謂的打砸搶燒算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其實不去關注、保護同樣是對文化發展的不管不顧。現階段我們缺少對於文化的保護人,或許還不夠。我們需要宣傳並動員更多的有心人發起對傳統文化保護的行動。

(6)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丟失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傳播的突圍路徑:

1、文化講授制度的開展是文化繼承創新的重要途徑

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能從單一的學習和效仿上入手,而是要創新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形式,文化的建設需要人,需要發揮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正是在這種雙向循環的聯系中建立了文化講授制度。利用口頭傳播與這一基本的方式逐步演變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網。

2、科技力量的融入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新紀元

將科學的創新力量融入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有助於傳統文化的持久保存,並且這種傳播過程本身帶有科技性,趣味性,更利於傳播與創新。將新近的科學元素加入對傳統文化的介紹和推廣中,讓原本晦澀的傳統文化充溢著生動性,從而拓展傳統文化傳播的性質和渠道。

G. 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什麼會被遺忘

這是個復雜的問題
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1、白話文運動
2、簡體漢字的啟用
3、學校知識的西化。
4、浮躁的時代,讓人無心領略傳統的文化
5、媒體的宣傳
6、某些傳統的文化適應不了時代的需要
7、國外強勢文化的入侵

PS: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會被遺忘,只是淡忘。在適當的時候,文化總是會被國人記起的。

H.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為什麼沒有中斷過

以前有本教材叫國情教育中提到過。
1、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北寒、西荒、南山、東海,將中國完全隔絕,從未受到外部文明入侵。當亞歷山大帝國到達中亞時,也只停於印度國門。
2、中國是農耕文明。
在中國周邊只出現過游牧文明,而顯然游牧文明是不能同化農耕文明的,人類發展需要定居。因此,歷史長河中無數的文明被中化文明同化。
3、自秦始皇打通宇內後,將天下道路、河流全部連通,因此中國雖大,文化得以交流。
4、儒家文化治世的影響。
中國儒家文化是一種治心的文化,他讓中華民族失去了與外爭鬥了尚武精神,化狼為羊,也讓中華民族同化力倍增。

I. 我國歷史悠久,但為何我們國家的古典文化反而在不斷流失

因為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以及我們的忽視。

最簡單的是古代我們的祖先用毛筆寫字。現在我們用圓珠筆鋼筆寫字。雖然現在可以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是很優秀的才藝。但是你叫他平時寫作文,商業合同有毛筆寫就是很離譜。 毛筆不符合當今快社會的發展趨勢。鋼筆、水筆、圓珠筆掏出來就可以寫字。毛筆還需要倒墨汁,還需硯。這和當今社會發展趨勢相違背。我們需要節約時間。我們都知道寫一手好字的重要性。但是有幾個人會用課余時間去練毛筆字呢?

但是國家也沒有放棄傳統文化,從小學的《兩小兒辯日》、《論語十則》、李白的《靜夜思》、蘇東坡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我們一直在學,但是有多少個人在課後去涉獵其他的古文呢?有多少人看過完整的《大學》?有多少人把《論語》的給背下來。 我們下課在看《知音漫客》。在和同桌聊《斗破蒼穹》的莫欺少年窮。造成文化缺失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忽視了它們。所以不要在自己空想。買幾本書看看吧。把《論語》背下來。古文知識多的很,王國維大師的國語解讀也很精彩。 想詳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看他的書不會錯。

J. 為什麼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丟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

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先秦史》雲:「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為歷代儒客尊崇;而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丟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