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傳統文化教育弊大於利
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傳統文化也有四大缺點。
比如,向後看,將「聖人」絕對化。我們總是進行縱向比較而忽略橫向比較,更缺乏穿透性思維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向後看已成為許多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世世代代的儒生都養成了從聖賢教導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動力的習慣與惰性。重視繼承而忽視創新。1976年後出現的「兩個凡是」,也是這種思維定勢的代表。由於中央集權的需要,中國一貫重視觀念統一與標准。由於削弱了個性與創新,思想永遠停留在聖人教導的水平上,嚴重地阻礙著社會的進步。「聖人」多高,全國就只能多高;「聖人」得病,全國傳染。
比如,強調中庸,忽視競爭。孔子認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不「過」就是適度,反對走極端,固然可貴,但「極端」卻並非總是壞的。「冒尖」、「突出」、「創新」、「冒險」也是「極」和「端」,社會進步離不開對原有秩序中不合理部分的突破與改造。不平衡是絕對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平衡被打破又出現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環往復,科學技術與思想才能不斷發展,社會才能持續前進。
孔子以後的「中庸」體現了統治者對維護現狀反對改革的願望。「中庸」必定反對競爭,反對創新意識,因循守舊,滿足現狀,從而達到維護現狀的目的。輕視科學,閉關鎖國,從思維方式上都和中庸之道深入人心有關。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活性因子一直比較缺乏。
還比如,忽視個人權利。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包括家庭)的關系,是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問題之一。社會是由許多個人和家庭組成的,不同人們在利益上必定有所差異,因此社會就要體現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個人或少數人有時必定要受到某些限制,有時要犧牲局部利益。另一方面個人的基本權利應當得到尊重。只有尊重個人權利,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和發展多數人的權利。
而中國古代在尊重個人權利方面相當差,這是由小農經濟以及由此產生的封建宗法制度所決定的。在抗風險能力很低的情況下,家族利益就被置於首位,而封建宗法制度特別是封建專制制度更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個人權利的被忽視,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甚至連受損害者往往也並不覺得問題多嚴重,變得麻木,這是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時間特別長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壓制,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更加不被容忍。而缺乏懷疑精神就難以有所發現和創新,缺乏批判精神則難以糾正和彌補強勢力量的錯誤與缺失。
再比如,缺乏窮究意識與邏輯思維。中國文化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比較籠統模糊的把握上,缺乏無限追問的窮究意識,不注意細節的具體化與准確性,不重視通過實驗證明假設驗證原理。中國古代有許多世界第一的發明,由於匠人社會地位低下,士人不屑治「器」,整個文化傳統上又缺乏邏輯思維習慣和能力,
不善於將技術發明或觀察到的現象提煉升華成理論,舉一反三。因此思辨性強的理論研究發展極為緩慢,技術進步由於沒有理論支撐與指引而缺乏後勁。僵化的頭腦捆住了腳步的放開。
Ⅱ 中國傳統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創新,導致科研人才太少。
只覺得讀書是正確的,扼殺孩子的其他才能,缺少自然學家。
缺乏道德的培養,很多人智商高而情商低。
某些中小學教師素質不高,只要是學習差就體罰,只要學習好就笑言相對,看不到學習不好的孩子的其他優點。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和其他才能的發揮。
Ⅲ 青少年如何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五百字總結
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不是「全球問題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什麼叫「薰」呢,青少年也不是機器人,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需要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也不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之類可以煽情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所以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繼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傳統文化不是葯丸子;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正如教育專家所認為的,這充分說明青少年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
這就是說,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建幾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背幾篇古經可以傳承的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戲說風」等等,要考察一個社會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情況,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形成怎樣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取材於《木蘭辭》的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帝王戲」,這個過程就是「薰」,否則,別指望青少年能怎麼尊重傳統。
看看我們的成人社會是如何看待傳統的。就說說建築吧,看看成人世界的傳統文化態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會珍視傳統文化,不是「每一分鍾,從養生之道到人生態度,從宮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國的一些導演在拍著怎樣一些反映傳統文化的電視呢,而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教育出了大問題。成人世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創新惰性,導致了文化傳承的裂痕,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視神話,《大長今》所以如此受中國觀眾的厚愛和追捧,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中國許多城市在建築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牆,毀掉四合院,用推土機鏟平國家級文物,樹立清一色兒的「歐陸風情」、「北歐印象」,最主要是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活著的傳統才有傳承的生命力、「辮子戲」,如果傳統在上代人身上已經死了,青少年就無從習承了;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這是工具理性的態度。這樣的言傳身教能「薰」出什麼樣的傳統教育?
去年9月。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傳統文化認識,成人創造了怎樣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樣的文化教育。
也即,青少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拍腦袋設立個什麼智能機制,傳統文化就能像營養品那樣灌進孩子的腦袋沉澱為他們的文化素養了
Ⅳ 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死記硬背,學習的時候要用心去理解去感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我還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去學習傳統文化?
目前還是疫情頻發時間段,很多學生都沒有開學,那這樣家長其實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學習第一是有利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一個感情發展,其次可以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默契度,借用孔子說過的一段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孩子樂意學,在學習中能感受到快樂和輕松,這樣以後在不知不自覺中就會提高孩子的文化水平。
Ⅳ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存在的問題
1.對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2017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研究者對400名幼兒園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65%的幼兒園教師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具有重要意義,並表示自己會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園課程和幼兒一日生活中。不過,也有17%的幼兒園教師尚未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重要意義。另外,從組織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次數來看,78%的幼兒園會在有重要傳統節日的月份組織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活動。隨著幼兒園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其組織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次數也相應有所增加。有些幼兒園會在每月的主題活動中融入相關傳統文化教學活動,還有些幼兒園每半個月或每周會安排一次傳統文化教學活動。
可見,隨著人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不斷提高,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得到普遍重視,不過仍有部分幼兒園教師對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屈晶晶認為,部分幼兒園教師對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有待調整。例如,有些幼兒園教師認為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傳統的東西已經過時了,不適合融入幼兒園課程;還有些幼兒園教師認為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過於復雜,幼兒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3〕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進程。
2.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來源有較大局限性
朱昌渝認為,課程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播文化和知識的一種形式。〔4〕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研究者對400名幼兒園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大多數幼兒園的傳統文化課程資源以傳統節日、傳統飲食文化、傳統藝術等為主,緊貼幼兒生活實際,但較少涉及其他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尤其是傳統武術和傳統民間游戲。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武術與傳統民間游戲已較為少見,教師對此不太了解,幼兒園缺少相應的學習氛圍。另外,大部分幼兒園教師是按照園本課程等預設的教育計劃指定的內容選擇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很少有教師會自主挖掘利用所在區域特有的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可見,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來源有較大局限性。
3.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欠佳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但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卻不理想。李浩認為,一旦談及傳統文化,人們側重的多是它的形式,以及對今後的學習會有怎樣的幫助,而相對忽視了對傳統文化內涵的弘揚。〔5〕研究發現,74%的幼兒園教師在設計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時相對比較注重文化的傳承,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創新的重要價值,導致在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比較偏重知識傳授,而相對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屈晶晶認為,幼兒園教師在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時重知識傳授是受現實因素的影響,如家長的期望等。〔6〕另外,幼兒園教師自身積極性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
Ⅵ 完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500字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Ⅶ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可以這么講吧,在學校裡面要你好好聽話,認真聽老師講,老師講什麼你聽什麼,聽話就好了,要求你當個乖孩子好學生。到了社會上卻要求你主動表達善於表達會說話。但是在學校裡面沒有教啊,對不對?這是很大的一個矛盾呀。在學校裡面把孩子們管的太單純,真的有點傻。一下進入社會很難適應。這就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沒有銜接好。
Ⅷ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不足
你是四葉草
Ⅸ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可以這么講吧,在學校裡面要你好好聽話,認真聽老師講,老師講什麼你聽什麼,聽話就好了,要求你當個乖孩子好學生。到了社會上卻要求你主動表達善於表達會說話。但是在學校裡面沒有教啊,對不對?這是很大的一個矛盾呀。在學校裡面把孩子們管的太單純,真的有點傻。一下進入社會很難適應。這就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沒有銜接好
Ⅹ 談談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社會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識不清,存在對中華文化全盤否定的傾向。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有過曲折的歷史。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一股全盤否定的風氣,文化人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時,把賬記在了中華傳統文化頭上,這是看病找錯了病因,開錯了葯方。毋庸諱言,新中國前三十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採取了簡單否定的態度。當前,一些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者或者西化思想嚴重的人仍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非議。此外,民眾對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在減弱,這直接導致民眾的文化素養明顯退步。雖然知識的豐富今天較之過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文化的基礎在動搖,對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時,在專業技能增長的同時,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是追求的對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飯吃的工具。在一個輕視文化、排斥文化的社會,是難以產生文化大家的。歷史上的文化大家,學貫中西,無論什麼專業,首先是知識廣博,學養深厚,這一代人已經過去。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