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數學文化是啥 數學文化怎麼理解
1、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除上述內涵以外,還包含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發展中的人文的成分、數學與社會的聯系、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等等。
2、數學的內涵包括用數學的觀點觀察現實,構造數學模型,學習數學的語言、圖表、符號表示,進行數學交流。通過理性思維,培養嚴謹素質,追求創新精神,欣賞數學之美。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是不能僅限於數學史。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B. 如何把數學文化融入到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1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就讀職高的大部分是中考失利,無法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開始,數學學習成績就一直落後,許多學生的中考數學成績只有40-50分,少數學生還要更低,對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缺乏信心。
1.2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大多數職業高中學生認為數學過於抽象,而且脫離現實生產和生活,與其它專業課缺乏聯系,認為學習數學「無用處」。由於對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缺乏動力,從心理上不願意學數學、排斥數學。
1.3教材改革相對滯後。從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至今,職業高中所使用的數學教材僅做過細小的修訂,使用的教材內容體系基本與課程改革以前的普通高中數學教材類似,對於職業高中學生而言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內容抽象,單純依據教材進行教學,很難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因此,加強數學與生產、生活以及職高專業課的實際聯系,降低數學形式化要求,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將會是職高數學教學發展的趨勢。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則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
2.滲透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2.1以數學文化介紹為起始課。在新學期數學課開始以前,為學生進行一次數學文化的介紹,選取一些數學發展史上的精彩篇章,如古埃及測地術與平面幾何、拉美西斯二世神廟的奇跡、自然數的認識過程、中國古代的八卦與計算機中的二進制碼等等,揭示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並非虛無縹緲,而是來源於現實生產生活,並且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的發展。
2.2體現數學與其它學科的聯系。結合職業學校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與其他學課的聯系,體現專業特色,如運用數學統計原理鑒定《紅樓夢》前80回與後40回的作者是否同為一人、運用最小二乘法確定日本文化發祥地的地理位置等,讓學生看到數學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強大的生命力。
2.3課堂教學舉例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創設或舉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實例,展示數學與現時生活的聯系,比如:存款與貸款、住房按揭、股市走勢圖等等,讓學生了解數學並非是「無用的」、「脫離實際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成為數學家,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有選擇、有區分地掌握有價值的數學,即讓「人人都應學有用的數學,人人都能掌握必需的數學」,讓「大眾數學」的概念樹立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有助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2.4運用數學趣題創設問題情景。由於基礎薄弱,加上職高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如: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職高數學的課堂教學往往顯得很抽象,枯燥乏味,學生覺得很難學,因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學生自己形容為:「上數學課就像把自己淹沒在成串的定理證明、枯燥的模仿練習之中,沒有興趣」。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文化,進行情景創設,將一些歷史趣題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 「真實再現」,創造問題情景,如在等比數列的教學中,將斐波那契兔子數列、古印度國王與國際象棋的故事以及謝爾賓斯基地毯有機地串聯起來,通過講故事、養兔子、畫地毯等多種形式,將枯燥、抽象的知識通過趣味化、直觀化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數學課不再是枯燥呆板的學科。
2.5相關知識的數學文化背景引入。數學文化在職高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並不一定拘泥於特定的形式,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介紹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數學文化。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班級學生的情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的恰當時機,根據需要隨時進行適當的穿插。例如,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時如果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家的生平軼事、概念的起源、定理的發現、歷史上數學進展中的曲折歷程,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全方位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一門不斷進步的、生動的、有趣的學科。
C. 數學文化知識的內容有哪些
寫得非常的生動可靠
D.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
新一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通過高中階段數學文化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問的相互作用,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開闊視野、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激發對數學創新原動力的認識,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領會數學的美學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那麼如何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一直以來都成為了近年來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課堂是學生學習這些數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我們應與時俱進,用新的數學觀,特別是用數學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體會數學的文化品味,提高數學的文化修養。以下將闡述一些新視角,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多側面的展現數學文化。
一、數學家與數學文化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一些數學家相關的故事進行收集並作熟悉的了解,這樣當在課堂上講到相關內容、與學生交流、數學課外活動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隨時插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如,在進行「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時,可以先介紹曹沖稱象的故事;在講解「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學習「二項式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數學成就「楊輝三角」等等。總之,以數學家為線索的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我們可根據教材所涉及的知識介紹不同層次的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美學與數學文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符號是數學的一大特徵。有些人見到一個個符號就猶如聽到一個個美麗動聽的音符;有些人見到了符號就眼花,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這與他們對符號本身的認識程度有關,所以在課堂教學,適當介紹一些數學符號的來龍去脈,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符號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得到樂趣。比如,在立體幾何課應該適當提及到學生感興趣的美術繪畫,傳授學生如何把立體的圖形畫在平面上。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要有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賞心悅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數學中的美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並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的美陶冶性情,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學與數學文化
數學和文學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舉例來說,中學數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數學中的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麼文學中的對仗是什麼?以王維所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來說,這里,上聯對下聯,其中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如「明月」對「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沒有變。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看其餘各詞均如此。不難發現,變化中的不變性質,在文學中、數學中確實存在著相通的關系。
四、生活與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素材,如在講幾何圖形和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有哪些相應的實物;或者將教材中的問題適當開放使之更接近實際,如在講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列舉其在貸款購房中的應用;在講概率時,可以列舉其在彩票方面的應用;又如在學習「統計」時,可結合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奧運會上獎牌數、射擊環數的統計等等。總之,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更加有興趣有目的性地學習數學。
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不應該只是充斥著「定理、公式、習題……」,而應像語文課那樣,通過「作者介紹、背景分析」,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賴以生長的「土壤」,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體驗;應像歷史課那樣,講一段「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使數學知識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學生在感動、開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應像音樂、美術課那樣,通過「數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和諧、欣賞數學的美.
總之,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又不能僅限於數學史,還應該有一些「非數學」的內容。教師只有結合學生實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努力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堂准備,才能將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才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E. 高考數學文化課藝考生該如何復習
數學是大多數藝考生都頭疼的難題,想要在高考前好好復習文化課就要重視基礎。比如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義、公式、數學知識點的聯系、基本的數學解題思路與方法。回歸教材,對學過知識點進行梳理,熟悉掌握各個章節的基本概念、公式。數學的文化課復習容量大、內容多、時間緊。想要提高復習效率,就要在課前進行預習,聽老師講課,才能抓住老師講的重點,也會對老師講的內容有所取捨,把重點放在自己還未熟悉的重點之上,從而提高復習效率,還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F. 數學文化如何融入數學課堂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數學的教學以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標,忽視了對數學中文化內涵的發掘,導致學生只會做題,無法領略數學知識的文化魅力。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數學中的文化因素,開發出數學的美學價值,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一、講述數學史,進行數學文化滲透
通過對數學發展歷史的回顧,能夠將數學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強化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人類發展的密切關系,從而有效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在學習數學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
這樣就能深化他們對所學概念、定理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初次學習復數的概念時,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透徹,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就應當引導他們了解有關復數的數學史,比如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
查找有關復數發展史的知識。經過仔細的了解後,學生發現原來18世紀的數學家也難以理解復數的概念和性質,人們對於復數的認識,是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的,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畏懼感,增強了學學習自信心。
除此之外,學生也能從數學發展史中獲得學習的靈感,理清學習思路,比如通過對勾股定理的了解,學生能夠總結出數形結合的相關思想。
二、結合生活教學,適時滲透數學文化
從本質上來說,數學知識是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結晶,生活的每一處都包含了數學因素,比如貸款、理財、購物等,均離不開數學。對於高中數學來說,要想將數學文化落實到教學深處,也應當將數學課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選取鮮活的教學素材。
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理解數學知識和文化。例如,在進行《指數函數》的教學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如下生活場景:小寧的爸爸想去銀行存2000元錢,他預計存5年。
利率2.25%,某銀行的存款方案有兩種:第一種為一年定期,期滿轉存,第二種為零存整取,請你為小寧的爸爸選擇利息最高的方案。經過一番計算後,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案利息更高,這樣就引出了指數函數的內容,有利於學生對指數函數概念的理解。
就能更好的開展教學。不難看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在生動的場景中感知數學知識,從而有效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G. 如何在中小學數學教育中進行數學文化教育
1營造數學文化氛圍
(1) 介紹數學家的故事,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
數學家們廢寢忘食、孜孜不倦的態度;屢遭失敗、永不放棄的意志;身處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將極大地鼓舞學生.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尤應利用這份精神食糧,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激勵學習.譬如,介紹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介紹楊輝的事跡和成就;開始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向學生介紹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對解析幾何所做的貢獻;利用書本「讀一讀」的豐富資源……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課外讀物、網際網路查找古今中外數學家的童年故事及他們嚴謹治學、勇攀科學高峰的事跡,然後將收集到的故事編印後分發給學生相互交流.
(2) 查找數學符號來源,體會科學發明過程
學習數學,是從學習數學符號開始的.每一個數學符號,它的產生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它們尋蹤探源,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數學發展史的同時,體會到數學符號並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滿著智慧靈光、閃爍著生命活力.如學生學習算術平方根的時候,查到平方根「 」1220年義大利數學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為平方根號.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在他的《幾何學》一書中第一次用「 」表示根號.「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個字母「r」變來,上面的短線是括線,相當於括弧.數學符號故事也將會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強烈好奇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探訪歷史數學名題,領略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
在數學活動課上,根據學生掌握數學的程度,適當地安排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史上的一些名題.如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家解決「幻方」的不同策略:楊輝法、羅伯法;介紹歐拉哥尼斯堡的「七橋問題」、牛頓的「牛吃草問題」等等.這些歷史數學名題,因其精妙的解題思想與策略,向學生展現了數學的無窮魅力,將會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啟迪著他們的心智,激盪著他們的心靈.
案例1:勾股定理名證欣賞片段
如圖1,△ABC 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CAB為直角,在邊 AB、BC 和 AC 上向外分別作正方形ABFG、BCED 和 ACKH,過點 A 作直線AL垂直於DE交DE於點L,交BC於點M,連接CF、AD.
圖1 歐幾里得證明
這個證明巧妙地運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關系來進行.不單如此,它更具體地解釋了「兩條直角邊邊長平方之和」的幾何意義,這就是以ML將正方形分成BMLD與MCEL的兩部分!這就是各種證明方法中最為著名的歐幾里得證明法!
本案例以勾股定理的證明為介紹內容,分面積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種典型的思考方法進行介紹.通過介紹歷史上一些有名的證明方法,如:歐幾里得證明方法及其動態演示、趙爽的弦圖證法、伽菲爾德證明方法等等,引導學生在欣賞歷史上的勾股名證時體味數學家思維的精妙,數學證明的靈活、優美與精巧,感嘆數學的美!
在傳統的勾股定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對證明方法一筆帶過,而將重點放在定理的結論介紹與應用訓練上,探究文化內涵也只是利用其「誰比誰早多少年」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設計這樣一堂「勾股定理名證欣賞課」,將多元文化引入數學課堂,我們就會發現「誰比誰早多少年」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數學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思想、數學創造都是根深葉茂的世界數學之樹不可分割的一枝,從而消除民族中心主義的偏見,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去認識古代文明的數學成就,同時,通過不同數學思想方法的對比,如介紹的各種方法中所涉及的進與退、分與合、動與靜、變與不變、數與形、一與多等等的辨證思想,可提高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並學會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安排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自己動手進行拼、補、湊的實踐活動,親自體驗發現的過程,感受動手的樂趣.
2.再現知識生產發展的過程
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發展史給我們提供了關於數學概念、方法、語言發展的歷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們在學校教學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些概念、方法、語言的途徑.可見,數學教學應當充分利用數學史的知識,向學生展現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 揭示知識產生的背景
數學知識的產生與自然客觀的需求是分不開的,它昭示著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歷程.向學生闡述知識產生的背景,能幫助學生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知識.如學習平方根時,讓學生意識到人們對平方根進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就需要產生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學生清楚地看到知識出台的原因,就能揭開數學神秘的面紗,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使他們在內心深處親近數學.
(2) 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
弗賴登塔爾認為:每一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得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要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現象的發生,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清晰的表象,主動地完成知識的建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准備透明的方格紙和剪刀、直尺等學具,要求學生或者獨立思考、或者小組合作,探討面積計算的方法.有的學生通過數方格求出面積,有的通過剪、移、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求出面積.最後學生發現這兩種方法其實質是相同的,都可以歸結為底×高.
(3 ) 預示知識發展的前景
數學中前後知識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先學的內容往往為後繼學習作知識與方法上的准備.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瞻前顧後,給知識的發展留有餘地.如學習實數時,我們發現無論是有理數還是式或實數,加、減、乘、除運算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其學習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講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亦可加深學生的理解.
數學既是創造的,也是發現的,數學教學應當努力還原、再現這一發現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對於充實他們的數學文化底蘊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3.欣賞數學的美學價值
美學的價值不僅在於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直線的剛勁平穩、曲線的對稱柔和、波浪起伏的圖象、黃金分割……正如數理哲學家羅素所說:「數學如果正確看待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這種美正是數學家們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按他們的美學觀以自己最滿意的形式總結出來並獻給人類的美,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
4.滲透數學中的哲學理念
Bordas Demollin說:「沒有數學,我們無法看穿哲學的深度;沒有哲學,人們也無法看穿數學的深度;若沒有兩者,人們就什麼也看不透.」相對而言,數學教材中的辨證因素比較隱蔽,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有「深挖」的意識,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辨證因素,也就揭示了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系.
案例3:探索勾股定理
在講解勾股定理時,教師向學生指出: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邊a、b,斜邊c,則a2+b2=c2;在銳角三角形中,a2+b2<c2;在鈍角三角形中,a2+b2>c2.這樣既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同時又加深了唯物辯證法的理解,使學生站在辯證法的高度來理解數學中質、量變化的關系.
5.豐富課外作業的形式
(1) 撰寫數學日記、自辦數學小報
學生因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有條理的記錄下來,這不僅可以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也可以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督促學生在課余撰寫數學小日記,出版數學報,是滲透數學文化,拓寬數學視野,營造數學氛圍的好方法.
(2 ) 製作手工模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結合教材進度,布置一些動手操作類的作業,如製作鍾面學具、設計建築模型、繪制學校平面圖等等.這些作業,需要學生綜合地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加以完成.而這些課外作業,可以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餘地和思考空間,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H. 數學教學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教育,應著重對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讓學生在學習中構成多種思維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的人文氣息和意義,讓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原則
數學文化不僅包括數學思想和精神,也包括數學的方法形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於數學文化的滲透,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從而進行有效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簡潔之美、對稱之美、奇異之美,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
1.數學文化的歷史性原則。我國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歷史,歷代都出現過偉大的數學家,如《九章算術》等著作就是前輩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那麼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時,一定要遵循數學文化歷史性的原則,要尊重歷史,尊重知識,以嚴謹的態度和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將燦爛的數學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我們在學習二十四時計時法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歷代計時方法的演變,讓學生知道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是前人辛勤積累的結果,學生也可以查看日晷以及滴漏等計時工具圖片,在數學文化背景下很好地掌握和接受知識。
2.數學文化的豐富性原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時,要遵循豐富性的原則,因為數學文化與各類學科觸類旁通,本身就具有豐富性的特點,並且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意教學活動的豐富性,擯棄傳統的死板的教學方法,在寓教於樂中開展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和學會新知識並加以運用。
3.數學文化的適度性原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還有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為了滲透而滲透,而是運用一些技巧,做到適度滲透,但是不要喧賓奪主,不要違背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本意。作為一名素質教育要求下的小學教師,要將數學文化價值傳遞給學生,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並且要引導學生將數學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巧設數學作業,利用適度滲透數學文化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數學知識點的掌握。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基礎,是學生將來學習成長的奠基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長期的教學任務中不斷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也要掌握各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努力探究數學文化,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樂趣,獲得精神動力,使數學學習超越知識本身,從而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內涵。
1.用創造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本來就是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一門學科,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要強調創造和再創造。在教學中將現實問題和數學問題進行相互轉化,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趣味化,也使學生對數學學生更加感興趣。例如,在讓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中,可以用切土豆的方法,讓學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親自進行試驗,切一刀後,切出一個面,與這個面垂直方向再切一刀後,就有了一個邊,這個相交形成的邊,就叫作「棱」……隨著切土豆的這個過程,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將面、棱、頂點的知識內容很直觀的掌握,也更清楚地看到切出的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於前面所學平面圖形的區別。
2.用連通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是諸多學科的基礎,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要運用到數學知識,因此說數學文化與各門學科具有連通性。那麼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充分運用數學文化連通性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而不是生搬硬套,死學數學。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在課堂上出一道題:在一艘船上有8名船員和50名乘客,船長多少歲?對於成年人來說,這道題給出的數據和船長的年齡並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就會有學生根據給出的數字「成功」計算出船長的年齡,而且我相信這樣的學生並不在少數。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將數學問題聯繫到實際生活,不僅在滲透數學文化教學中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來。
3.用問題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將問題貫穿於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創設問題情境,並且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並且去努力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運用到數學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利於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發現和掌握規律,最終達到數學源於生活,存在與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將數學文化中「平年和閏年」的知識用問題性的方法加以創設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數學文化積累,也是一種很好的滲透。再比如在數學活動課《數學游戲中的取勝策略》中,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變事物發展的結果。然後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一種只贏不輸的游戲策略,這時候學生的探索慾望就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三、總結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紐帶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對於學生的教學,更加強調學生對隱藏在數學後面的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對算術的死記硬背,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的原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傳授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改變題海戰術,堅持數學文化的滲透,必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I.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策略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也非常厭煩數學,且這種情況日益加劇;很多人離開學校後,你問他哪些數學知識能派上用場?回答是不知道。這是數學教學的悲哀。正如劉兼教授所說,我們更多的是將"數學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數學知識"的掌握上,然而事實上只有不到1%的人會從事與數學有直接關系的工作。這顯然是只關注了少數人,而忽視了絕大多數人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數學文化也引入其中,這樣才能讓數學學有所用。
策略一:構建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教育,就是要通過數學使學生在知識教養、情感教育、智能發展、數學審美和數學文化觀念等方面得到發展。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應構建為:教養性目標(知識技能)——認識價值;發展性目標(過程方法)——實踐價值;教育性目標(情意審美)——美學價值。
策略二:營造數學課堂文化的教學氛圍
1.倡導教學民主
教學民主能提供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營造平等、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氣氛下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這樣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加深對數學文化的情愫。
2.強化自主活動
讓學生自主活動,就是要把思維的空間、研究的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潛質得到充分的開發。新教材呈現出學生周圍世界和現實生活背景下豐富有趣的學習素材,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感受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價值體現。
3.創設學習情境
數學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蘊涵著許許多多有趣而美妙、獨特而神奇的知識奧秘,教師要積極地開發和應用,把情趣盎然的數學文化內容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品位、去享受,無疑是一種樂趣。
策略三:揭示數學文化的內涵
1.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可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打開課本看圖,說說有關分數產生的情況。分數是在分物體得不到整數結果時產生的。在我國古代用算籌表示分數,當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後,分數就變成現在的表示方式了。這足以見得有了數學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數的表達方法也就愈來愈簡潔,直至今後我們還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所有的分數。另外,還要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之上的,體會"平均分"是最公平公正、最合情合理的分法。
2.展示教材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如,我在教學《角》時,從現實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應用事例:(1)照相機的標准鏡頭和廣角鏡頭,可以改變拍攝的范圍。一般的標准鏡頭拍攝的范圍在45度到50度之間,而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擴大拍攝范圍。(2)看幼兒園滑梯的角度,一般是多少度為合適呢?根據詢問專家,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間為宜。(3)學生椅子的靠背多少度適宜呢?
3.讓學生了解數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
在學習"分數、百分數"時,可向學生提供這樣的數學文化信息:我國科學家王菊珍對待實驗失敗有句格言,叫做"幹下去還有50%的希望,不幹便是100%的失敗。"大發明家愛迪生在談天才時用一個等式來描述,他說"天才=1%的靈感+99%的血汗。"這些"格言"不僅折射出偉人的人生信仰,同時還折射出數學的光輝。
4.讓學生了解數學家們的傑出貢獻
在學習"數的整除"之後,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認為"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在當時無人問津,200年過去了,這一猜想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巋然不動。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1966年證明出了這個震驚世界的"1+2".讓學生了解數學家們的貢獻,讓他們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對培養學生認真學習鑽研的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讓學生寫數學故事、數學小論文、猜數學謎語、編寫數學兒歌,參加一些數學知識競賽、數學智力游戲,做一些數學小剪報,都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通過實踐創作也能達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啟智的目的。
5.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聞、軼事
七月八月為何連續兩個大月、"數學黑洞""親和數""完全數""孿生數"都是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已成為數學文化生活中一道美麗的大餐,挖掘出來必將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數學不但能促進人們邏輯思維的發展,而且能培養人們的創造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藉助數學科學的文化價值,把蘊含在數學課程中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進行挖掘,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熏陶。作為知識,無需終生銘記,但數學精神會激勵終生;解題技能無需終生掌握,但觀念及其文化哲學會受用終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是一種應有的現實的價值追求。
J.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
多年的實踐教學中,我真正體會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其實數學的內涵十分豐富,數學應該作為一種文化走進課堂,滲入實際數學教學,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體驗數學文化,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又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這一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那麼,如何讓「數學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
1、在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
概念、定理、公式的學習總是比較枯燥,如果能有一個精彩的數學史故事點綴其中,則足以活躍概念、定理、公式教學課堂的整體氛圍,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啟發引導學生走進數學的殿堂。例如在向學生介紹幾何時,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的小故事。笛卡爾一天睡醒後觀察天花板上蒼蠅的爬動,受其啟發,才發明了幾何,這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旅程碑,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將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所熟悉的情景中,會讓學生倍感親切、自然,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發現的興趣,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的作用。
2、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滲透數學文化
一堂好的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主動參與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之中,從而能夠順利地突出這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利用「數學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是這樣導入的:教師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物體上有圓?」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碟是圓的,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教師又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橢圓形的?」學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不平穩。」「為什麼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平穩呢?」教師的追問令學生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准確的回答,這個就是古代數學家——祖忠之的理論故事。教師就此引入新課:「今天研究了圓的特徵,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相信沒有不喜歡故事的學生,因此像這樣從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角度深入課題,可以使課題的引入變得引學生入勝,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容易讓學生產生出喜愛數學的情感。
3、在例題的分析講解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例題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我們總希望課堂中的例題設置,既能達到知識功能的目的,又不失去教育功能。比如人教九年級二次函數的應用舉例一節中,通過用馬爾薩斯人口模型來分析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實際人口現狀,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實施的必要性,以及國家目前所面臨的難以承受的人口壓力,從而讓學生得到必要的國情教育。
4、在作業的布置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作業在數學教學中是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的數學活動。新課改教材,它的一大亮點是增加了一定數量的閱讀與思考材料,開辟了「觀察與猜想」、「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信息技術與應用」等拓展性欄目,為有興趣、有特長、有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因此在課後作業的布置中,我們應有選擇地利用這一亮點引導學生展開數學探究,使課內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課外,達到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結合的目的。比如在學生學完了九年級中的《投影與視圖》一章後,我們可以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三視圖擴充的歷史過程,感受數學家們為此所付出的執著追求與不懈努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性
數學的教育既是科學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更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數學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數學知識只不過是一種載體而已。所以人們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要通過數學學習接受數學精神、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應用,提高思維能力,鍛煉意志品質,並把它們遷移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實際的各個領域中去。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應注意三個方面
總之,雖然新課標沒有對「數學文化」設置專門的課時,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省略這部分內容。相反,我們應更注重將「數學文化」有機地滲透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通過各種的途徑,形式多樣地讓學生在學習、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