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華文化之寶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化之寶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2-01 11:00:35

⑴ 中國九大鎮國之寶是什麼

中國九大鎮國之寶是:

一、金銀器:太陽神鳥金飾。

二、青銅器:西周利簋。

三、石刻壁畫:秦石鼓文。

四、文獻書簡:《孫子兵法》竹簡。

五、書法:《平復帖》。

六、繪畫:《五牛圖》。

七、工藝品:真珠舍利寶幢。

八、陶瓷:定窯孩兒枕。

九、玉器:瀆山大玉海。

玉器是最早從古代文明中產生的文物,它的製作和使用也從未在中華文明進程中被中斷,歷朝歷代都有玉器文物珍品流傳。玉器文物還沒有類似碳14追蹤年代的技術,其價值的判斷主要還是靠鑒定者的豐富經驗和細致的考證。大致來講,古代玉器主要是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幾個方面來確定其價值。

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鮮有出其右者,且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歷史記敘,承載的歷史記憶非常豐富。大玉海從廣寒殿到團城,也間接反映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綜合考慮,可以作為鎮國玉器之首。

⑵ 九大鎮國之寶的詳細介紹

太陽神鳥金飾,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象徵著中華民族追求光明、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太陽神鳥金飾又隨神舟六號飛船遨遊太空,象徵著中華民族如神鳥一樣,實現了千年飛天夢。
太陽神鳥圖案反映了人類早期樸素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陽光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成為人們最早崇拜的神;中華先民把太陽和在天空中飛翔的神鳥聯系在一起,認為是神鳥在馱著太陽飛行。太陽神鳥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圖騰,「神鳥繞日」表達了中華先民嚮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夢想。 玉器是最早從古代文明中產生的文物,它的製作和使用也從未在中華文明進程中被中斷,歷朝歷代都有玉器文物珍品流傳。玉器文物還沒有類似碳14追蹤年代的技術,其價值的判斷主要還是靠鑒定者的豐富經驗和細致的考證。大致來講,古代玉器主要是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幾個方面來確定其價值。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鮮有出其右者,且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歷史記敘,承載的歷史記憶非常豐富。大玉海從廣寒殿到團城,也間接反映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綜合考慮,可以作為鎮國玉器之首。

⑶ 中國文化有哪些東西

我曾經把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西,連汽車、飛機等等當然都包括在內。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狹義的、廣義的、深義的。前二者用不著再細加討論,對於第三者,深義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在狹義文化的某幾個不同領域,或者在狹義和廣義文化的某些互不相乾的領域中,進一步綜合、概括、集中、提煉、抽象、升華,得出一種較普遍地存在於這許多領域中的共同東西。這種東西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亦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本質或最具有特徵的東西」。他舉日本文化為例,他認為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是「苦澀」、「閑寂」。具體表現是簡單、質朴、纖細、含蓄、古雅、引而不發、不事雕飾等。周先生的論述和觀察,是很有啟發性的。我覺得,他列舉的這一些現象基本上都屬於民族心理狀態或者心理素質,以及生活情趣的范疇。

把這個觀察應用到中華民族文化上,會得到什麼結果呢?我不想從民族心態上來探索,我想換一個角度,同樣也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內涵。

在這個問題上,寅恪先生實際上已先我著鞭。在《王觀堂先生輓詞·序》中,寅恪先生寫道: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

我覺得,這是非常精闢的見解。在下面談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國哲學同外國哲學不同之處極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就是,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范疇,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於知的范疇;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於行的范疇。這兩部分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文化。在這兩部分的後面存在著一個最為本質,最具有特徵的、深義的中華文化。

寅恪先生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

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中略)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中略)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實正是這個樣子。對中國思想史仔細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說的中國文化二分說,則不難發現,在行的方面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潛存於這二者背後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

專就佛教而言,它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等,都屬於知的方面。八正道、四聖諦等,則介於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與知密切聯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檠、跳出輪回,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傳到中國以後,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沖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於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偽裝,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義以適應中國具有濃厚綱紀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禦了。

這一點,中國不少學者是感覺到了的。我只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全出於《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書院講演錄第一集。

梁漱溟先生說:

中國人把文化的重點放在人倫關繫上,解決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

馮友蘭先生說:

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入學」,注重的是人。

⑷ 什麼是中華瑰寶,誰能幫我解釋一下然後舉幾個例子,謝謝!

我覺得中華瑰寶應該是我們的國粹之類的東西,能夠代表我們國家的文化的一些東西。

書法是中華瑰寶,陝西為書法之鄉,碑林儼然一座人文西安的「城中城」,早已成為文人墨客心嚮往之的一方聖地。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10/13/content_5341570.htm

座談會上,我區7位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發言,表達了對維吾爾木卡姆申報成功的喜悅心情,並表示申報成功只是手段,保護、搶救、合理利用、繼承和發展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這一「中華瑰寶、絲路明珠」才是目的。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12/05/content_5743561.htm

司馬義·鐵力瓦爾地說,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之母」,當年王震、賽福鼎·艾則孜等領導親自組織和指揮搶救了這一中華瑰寶,培養了一支搶救、保護、傳承維吾爾木卡姆的專業隊伍。今年新疆的大事多、喜事多,成功舉辦了五十年大慶活動,落實了群眾需要的十件大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六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描述了新疆「十一五」發展的美好前景,現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成功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歲末的新疆增添了文化光彩和魅力。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5-12/05/content_5743569.htm

中華瑰寶-----蘇綉

文化古城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在這優美環境里孕育出的蘇州刺綉藝術,亦早已聞名於世。
小橋,流水,人家,園林,崑曲,美食。古典格局,詩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蘇州文明熠熠生輝。
蘇綉,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那些綉花用的綳布、綳架、蘇針、花線,它們依戀的目光永遠不會離開水靈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們的目光也不離開。這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啊,蘇綉對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愛情。 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蘇州有一種工藝名叫蘇綉。女紅之巧呵,十指春風。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布很多地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綉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綉的發展。刺綉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琳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綉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綉品,幾乎全出於蘇綉藝人之手。
現在中國蘇綉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綉品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綉品種類齊全:按品種分,有雙面綉、單面綉;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等……

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6-02/16/content_6255997.htm

中華瑰寶—武術
近代中華武術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歲月,也是愚昧的歲月;這是信仰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季,也是絕望的冬季。

以狄更斯這段寫於《雙城記》卷首的說話來形容本世紀初的中國是最貼切不過的。

一九一二年滿清被推翻,民國成立,然而,中國並未因此而步入光明的坦途,反之,在往後的幾十年中,軍閥混戰、北伐、日本侵華,國共戰爭……。等待著中國的是一段血淚交織的歲月,但在這段混亂黑暗的日子中,卻也出現令人振奮的新氣象。許多新事物、新制度的確立,深深影響中國往後大半個世紀的路向。比如在學術方面,新式大學、中央研究院的出現,培養出一批卓然特立的學者和奠下優良學風。武術方面,民國初年涌現一批武術組織,如精武體育會(上海)、體育研究社(北京)、中華武術會(天津)、四川武士會(成都)、拳術研究社(長沙)等。還流傳著好些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武林故事,中國拳家打敗外國 武師的傳奇,這些流風余韻是真是假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武術的地位已日漸提高。而一九二八年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這十年時間,更有人稱之為國術界的「黃金十年」。以下就讓我們透過一張張老照片來對民國年間中國武術界飛躍發展的那段惹人遐思的歲月管窺錐指,緬懷一番。

http://www.qlsports.com/list.asp?id=3707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燦的明珠,被譽為中華瑰寶。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如今武術課程已被列入中小學及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大綱,它具有強身健身、防身自衛、競技觀賞、表演娛樂、交流技藝、增進友誼、陶冶情操等功能,深受廣大兒童青少年朋友的喜愛。 奧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熱愛關注,充分說明體育運動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我國提倡發揚中華武術要從娃娃抓起,因此在挖掘和提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武術過程中對兒童進行武術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武術運動對兒童有哪些作用和影響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http://www.bjryt.com/info_Print.asp?ArticleID=161

少年文化網提問「中華瑰寶」
「青銅器的製作材料是什麼?鼎屬於哪種用具?」近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少年文化網站推出「中華瑰寶」知識有獎問答活動。此系列活動涉及到青銅器、陶瓷、玉器、石器、漆器等文物種類,展示了原始時代的彩陶、黑陶藝術品、商周的青銅器、宋代名窯的瓷器、氣勢恢弘的秦俑、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美玉等等。除了文物瑰寶的一般知識性內容,還涉及到文物瑰寶背後的一些著名歷史故事和典故,比如中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背後的一段抗日護國寶的故事;利簋的銘文是《封神演義》的原版的見證等等。此次活動每月一期,結合圖片進行相關知識的問答,並在下一期對上期相關內容進行介紹。每期將有100名參與者獲獎。
http://news.sina.com.cn/o/2005-10-31/01427310287s.shtml

中華瑰寶——甲骨文
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就是今天的安陽小屯一帶,史稱殷墟。商滅亡後,殷都成為廢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約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被河南小屯村民發現,搜挖甲骨為「龍骨」賣給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榮偶然發現甲骨上的文字,遂進行收集。王懿榮是光緒六年進士、翰林,他對我國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當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發現甲骨後,確定為「殷商故物」購得數千片,是為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字開創之始。自此以後,殷墟甲骨文才從 「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我國這一古代文物繼續大量人為地毀滅。

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6-02/16/content_6255996.htm

⑸ 中華文化指的是什麼文化

中華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物態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的總體表現。

中華文化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而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文化,歷史十分悠久,流傳非常廣泛,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最直接的源頭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綿延不絕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總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

中華文化主要包括文明悠久的歷史形態、持續發展的古代經濟、特色鮮明的書法繪畫、美輪美奐的古典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歡樂祥和的歌舞娛樂、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匠心獨運的國寶器物、輝煌燦爛的科技發明、得天獨厚的壯麗河山,等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風華獨具,自成一體,規模宏大,底蘊悠遠,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和傳世價值。

⑹ 中國文化的文房四寶是指什麼每寶是怎樣分類呢

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漢族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漢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
紙,是漢族的一個偉大發明,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
毛筆,是古代漢族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
硯,俗稱硯台,是漢族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洮硯、端硯、歙硯和澄泥硯。古代漢族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文房四寶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漢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今天,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了解過去的漢族優秀文化,正是為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於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⑺ 什麼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文明的載體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正式的開門迎客,該館最引人矚目的鎮館之寶就是司母戊大方鼎也隨之移至新館,但是在這一次的亮相的時候標牌卻與從前有了一些不同,那就是這支大方鼎的名字改了,從眾所周知的司母戊鼎改成了!後母戊鼎後一字之差究竟有什麼區別,一時之間國寶更名成為熱議的話題,那麼這見證國之寶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這是後母戊鼎鷹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頂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六厘米,零邇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頂身莊重而紋飾精美,頂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吉濤帖文要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在生活當中人們常常會說到頂字,比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推敲起來頂字有顯赫尊貴盛大等等這樣一些意思。

商周時期,鼎開始成為旌功記績的禮器,特別是從周代開始,國君或者是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者是接受賞賜的時候,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從此頂是。為立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這支大方鼎自1939年出土以來,它的身上就縈繞著重重的謎團,它的主人究竟是誰?它又是如何出土的現實之後又在戰火當中經歷了怎樣的顛沛流離?1984年武漢大學教授著名的考古學家楊寶成決心揭開後母戊鼎的神秘面紗,這個時候距離1939年方鼎的沖突已經過去了整整45年!楊寶成想一一的還原真相絕非一時,在幾番周轉之後,他在1946年10月27日出版的申報上找到了線索,那一日出版的申報上有這樣一篇報道,楊探古殷代祭器出土記,這篇文章就詳細報道當時大鼎出土的經過,文中明確的指出大鼎出土的位置就在河南安陽武官村,並配上了示意圖,根據這條線索,楊寶成首先鎖定了河南安陽武官村!1984年9月的一天,楊寶成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安陽考古工作隊一起風塵僕僕地趕到了河南安陽,希望一探究竟。一聽說考古隊來了,武官村上上下下,那可是炸開了鍋,村民們也紛紛趕過來看熱鬧。武官村的老人回憶說,村子裡第一次住進考古隊,那還是1928年的是。20世紀初,甲骨文被發現,引起學界震動,而甲骨文被發現的地方正是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

1928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為了尋找甲骨,在河南安陽開始了考古發掘,當時主持殷墟考古發掘的是梁思永先生,梁思永是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這次考古發掘過程當中,梁思永發現武官村附近有一個大型的商代王室墓葬群!1937年春,梁思永在吳家祖墳地兩丈遠的地下深處發現了一座殷商大墓,隨後一個月,他們在這里發掘出大量青銅器,演進考古工作進入關鍵時期,七七事變爆發,梁思永的考古隊被迫撤離,兩年之後的1939年3月15日這天夜裡,月朗星稀,夜深人靜,突然有一個黑影扛著一副洛陽鏟,鬼鬼祟祟地出現在武官村位於吳家柏樹墳的祖墳地,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五官村的村民吳希增,他是儒家的後人,對這一帶十分了解,而且他還作為民工被梁思永的考古隊僱傭參與發掘,正是在那段時間里邊,吳希增學到了一些探墓發掘等技術的皮毛,毫無疑問,他趁夜而來就是要來尋寶的!在挖到地下約13米深的時候,吳希增感到手中的探鏟碰到了硬東西。他提起來一看,鏟刃有些卷頓,還帶有一些綠銹,根據這些跡象,吳希增判斷地下有銅器。帶著興奮和激動的他立刻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唐棣,吳培文希望能夠兩個人一起聯手把寶物起出來。可是聽到這個情況,吳培文是猶豫了,祖墳地下有銅器,如果挖出來就會破壞祖墳,可如果不挖,說不定哪天就被日本人給挖走了,這該如何是好的?

大鼎出土時只有一隻耳朵,可是頂部都是由兩只鼎耳,風景大頂稀世珍寶滅頂之災。難道要親手把它給毀了嗎?經過反復思考,吳培文最終決定開挖,並且當晚就動手,為此,兄弟倆發動了親朋好友40多人,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費了整整三個晚上,才把這個只有一隻耳朵的青銅大鼎拉上了地面,大家估摸著這只鼎至少有上千公斤,這就是寶鼎出土的整個過程,村民的回憶和當年報紙上登載的過程基本吻合,楊寶成的心中卻冒出了一個疑問,是什麼呢?那就是村民們提到大鼎出土時,只有一隻耳朵,可是頂部都是由兩只鼎耳了。死後盡管經過多番尋找,大家始終沒能找到另一隻鼎耳的蹤跡。大鼎連一隻鼎耳都沒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經過楊寶成反復的詢問,幾個上了年紀的村民才道出了這背後的一段秘聞,原來就在這只大鼎出土沒兩天,就有一群集合了日本兵憲兵日偽軍的一百多人的雜牌小分隊,浩浩盪盪地進村來掃盪,顯然是有人走漏了風聲,他們此番就是沖著寶物來的!幸好吳培文早已將大鼎掩埋在後院,這才躲過一劫,但是驚魂未定的吳家人清醒地意識到把鼎留在家裡,早晚會大禍臨頭,可是這么一個龐然大物總是藏不住的。

正在吳培文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天夜裡,吳家門外突然傳來了咚咚咚的敲門聲,大家這心裡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不會是又有什麼人來奪寶了,這個時候敲門聲,可是一說是一聲比一聲急促,吳培文也顧不上胡思亂想隨手抄起一個傢伙就走到了門邊,嗖的一下就打開了門。幸好還沒拍下去,門外的人是誰呢?原來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古董商人肖銀清。為了防止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中,早在幾天前吳培文就托朋友打聽看是否有古董商願意來收購,肖銀清一上門開口就出價20萬大洋,讓吳家人喜出望外,但是他卻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什麼條件肖銀清說,必須將大鼎大卸八塊,為什麼呢?因為安陽當時是日軍佔領區這么大件的古董,不便攜帶運輸,為了盡快的出手,村民們商量做出了一個決定,分解大鼎,但是這重達千斤的青銅大鼎哪是這么好拆分的,花了好幾個通宵的功夫,大夥費了三十幾根鋼鋸條,也只是在大鼎的腿部鋸出了一條很淺的鋸痕,最後大家想盡了辦法,終於砸下了唯一的一支鼎耳!看著砸下的鼎耳,吳培文突然清醒過來,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大家就算是拼了命,也不能讓他被日本人搶走,可現在這是在做什麼呢?難道要親手把它給毀了嗎?吳培文的想法已觸動了其他的村民,大家一商議,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大鼎毀於一旦,為了保存鼎的完整,幾番思考之後,吳培文最終放棄了分解大餅的想法,於是這筆20萬大洋的生意也就黃了,吳培文把大鼎重新埋在了院子里。

所以這只大鼎到南京展覽的時候就連一隻耳朵都沒有,直到1950年,時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的曾昭玉請人重鑄一隻鼎耳,將兩只鼎耳諫於頂身,於是才有了現在看到的大鼎全貌!在楊寶成的追根究底之下,終於還原了大方鼎的耳朵之謎,可是縈繞在大方鼎身上的疑問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支堪稱鎮國之寶的大鼎,它的主人究竟是誰,對於考古研究來說,出土地點和墓葬擺放的情況對表明他身份功能等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楊寶成希望能夠找到當年寶鼎出土的大墓,也許那裡還能夠留有蛛絲馬跡,可是大方鼎的出土過程屬於非正常發掘,再加上時隔半個世紀,現在還能夠找到那座大墓!1984年9月,時隔了近半個世紀,楊寶成踏著前人的腳步,再次來到了後母戊鼎的出土地,經過連續幾天的實地測量和當年村民的現場指認,楊寶生終於鎖定了大墓的所在,在這個道坑的底部,就發現了當時盜掘私墓大頂須使用的木板、木棍、鐵絲、很粗的麻繩。這些盜掘的工具,居參加發掘的吳有福這些民工回憶就是他們使用通過這些線索楊寶成證實大鼎出土的確切位置,並且將這座商代時期的墓葬命名為260號大墓!

隨後,楊寶成帶著考古隊對260號大墓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挖掘,希望能夠有所發現,經過發掘清理,他們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個大型墓葬,而且從墓室延伸出了一條長長的墓道,這種墓葬形制被稱為甲字形大墓,在古代墓葬當中,他的級別僅次於天子,就在260大墓的墓道里,楊寶成和考古隊的隊員們仔細清理,發現了22顆人頭,在商代,奴隸主貴族死後都要用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奴隸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幾個幾十個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個把人殉葬!這個線索表明,墓主人一定是商王室的重要成員,可就在大家期待能有新的發現時,失望卻接踵而至。因為楊寶成發現,這座大墓共有六個盜洞,早已被盜掘一空了,其中一次是最毀滅性的破壞,直徑有八米,直接打的墓室的中部而且墓室的核心部位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既然墓已經被盜一空,而且墓室的核心部位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那麼想通過發掘260號大墓來尋找墓主人身份等信息就難以完成了。此路不通,楊寶成等人只好藉助其他的途徑繼續研究。

早在1937年,梁思永就曾經發現武官村物近是一個大型的商代王陵區,如果到周圍的其他墓葬當中去找找,會不會有新的線索,據了解,1958至59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安陽考古隊對殷墟王陵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鑽探,考古隊基本探明了260大墓所在的方位,但當年地下水位過高,而且技術有限,所以發掘工作只好作罷!雖說當時考古工作者沒有能夠打開260號大墓,但他們對周圍其他的墓葬做了細致的發掘,並且留下了詳細的資料!得知這一情況,大夥興奮異常,楊寶成也立刻想辦法找來了當時的資料尋找線索。據史料記載,商代晚期曾有12位商王定居安陽,除商紂王沒有陵墓外,其他11位商王的陵墓都在安陽附近的王陵區。可是根據當年的考古資料顯示,這11座亡靈都已盜掘一空,而且手法極其相似,幾乎每個墓葬的中部都有一個大型的盜洞覆蓋整個墓室。從業務上我們可以判斷盜洞時間是。相當於西周早期,因為它裡面沒有晚期的遺物,沒有晚於西周的文物。那麼盜洞必然是西一周的國王在打敗商代王朝以後,精心血腥復仇的一種報復行為,既然在260號大墓和周圍的其他墓葬當中都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那麼方鼎主人的身份該如何認定?

楊寶成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放回到大方鼎身上,在大鼎腹內壁上著有明文司母戊三個字,這就成了揭開謎底的重要線索,他既然是成為母母,說明他是個女性,那麼我們推測它的主人應該是一種相當於金屬的王後。應該是國王的配偶,前面我們說過,在安陽王陵區宮上有11位傷亡,而且有的傷亡,還先後有幾任王後,那麼這只大鼎的主人會是哪位?傷亡的是哪位王後呢?楊保成只好繼續在史料和相關的考古資料當中尋找線索。1976年,考古人員曾在安陽殷墟小屯村的西北地發掘出另一座商代大墓,這座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挖,因此極具價值。在這座墓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了一個青銅大方鼎銘王司母辛。司母辛,與司母戊外形極為相似,只是司母辛鼎要小一些。司母戊鼎的體積幾乎是司母辛鼎的兩倍,有了司母辛大頂之後,1990年,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就把這兩個方鼎司母辛、司母戊做了一個對比性的研究,不但從銘文到它的紋飾,還有它的結構,甚至於它的合金配比都做了一個比對。發現這兩個大點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說明它們應該是來自同一個時代。關於辛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殷墟甲骨文的考證,辛就是負號,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後。據史料記載,她主持祭祀打獵,英勇善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將軍。既然司母戊與司母辛鑄造同一個年代,那麼也就能夠推斷出木羽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也就是商王武丁的時代!

根據甲骨文記載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第一個法定配偶就叫批捕。所以通過這個發掘,可以確定是司母戊就出土於260墓。260墓就是武丁的法定配偶批捕。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辛苦發掘與考證,終於揭開了大鼎主人的身份之謎!這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之重寶,就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而作的祭器。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思母即為祭祀母親,戊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的沿用下來了,但爭議一直不斷,後來大部分專家認為後母戊它的命名要優於思母,所以最終更名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經歷過亂世的顛沛流離,又得到年代的修復和珍藏。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後母戊鼎的神秘面紗也終於一層層地被揭開了。後母戊鼎作為立國重器,不僅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也是文明的見證,文化的載體,作為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的。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的技術成就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

⑻ 中華魂寶指什麼

中華魂寶指的是我們國家特有的寶物,財產以及祖輩留下來的典籍,這些東西都是中華瑰寶;筆墨紙硯,我們特有的文化習俗,一些稀世寶物,都是我們的中華瑰寶,都是價值連城的精神文化遺產。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 。中華,指的是我國全境,該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中華」一詞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東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天文經星·中宮》)。

閱讀全文

與中華文化之寶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