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生活 為什麼要讓英烈精神融入血脈 文化生活
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紅色精神,可以達到感召、凝聚和凈化人心的目的。傳承紅色精神也要與日俱進,當中國在面對新的歷史挑戰時,紅色精神必須被升華後才更符合時代需求,更有利於傳承和發揚。
❷ 把佛教精神融入企業文化
佛教與管理的共通點是對人的工作。
說管理是管理別人、控制別人,這是對管理工作的誤解。那麼什麼是管理呢?由兩個字合成:管和理。管,是確定規矩制度;理,是協調關系。所以,做管理不是簡單的去制服別人,而是以一定的程序、制度,使當事各方達成統一與協調,從而完成工作。
說學佛只是要求管好自己,這也是對佛法的片面理解。我們學佛法不是刻板的去服從什麼規矩制度,讓自己成為被捆綁和束縛的木偶,而是通過對佛法的理解來提高自己認識社會、理解社會、認識他人、理解他人的智慧,而後去服務社會、慈悲眾生。
佛家以人為本,講眾生平等,就是雙方的關懷平等,雙方的利益平等,買賣雙方是一個整體,上下關系是一個整體,一切都是不二隨順。佛教講「自利利他」,講菩薩行,都是主張淡化自我,更多的考慮對方,並且付之於行動,通過對別人的幫助來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通過自身的感知、感悟,去尋找美好、尋找企業的成功。這就是以自己為模範,帶動和引導、幫助其他人共同進步,共同和諧共存。
再一個,忍讓也好,止觀也好,是修行自己控制自己的,但是並不是說一個團體就不需要有共同的標准、共同的行為准則。佛教僧團本身就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之一,對於組織的管理有很多經驗。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臨終前告誡我們:他活著的時候,整個佛教僧團,是「以法為師」,他去世了,就要「以戒為師」。對僧團的管理就是戒律。戒律鬆弛,佛教僧團就走向衰落;戒律嚴謹,佛教僧團就興旺發達。企業里,戒律就是各項規章制度。成功的企業,一定是規章制度完備的。
佛法是可以應用於社會各方面的道理、智慧。
佛法的中心有一個是無常,講一切都是變異法,這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必然,只有發展、革新、順應才不會被淘汰不會倒閉。
佛法另一個基本思想是無我,只有去除我執、我見,才能吸收最好的建議,取得內部的和諧,這是企業管理的必然。
佛法講平等在企業外與客戶和消費者的溝通、在企業內上級和下級、平級間的溝通中,同樣應以對方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執」,在溝通中體現眾生平等。
佛教講,你心中沒有佛,當然心中就沒有眾生;你心中沒有眾生,就說明心中沒有佛。市場關系,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你調查市場,就是調查人。了解市場,就是了解人。研究市場,就是研究人。贏得市場,就是贏得人。
佛法講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規矩准則,是企業人事管理的必然。人能自律,人能自己管好自己,這就是人間一切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而緣合、圓融的概念,也是內部和諧的管理方法。
佛法講因緣和合,講緣和果,只有把內部的管和理的概念理解,把外部發展與變化的概念理解,就是在修內和外的助緣,最終功德圓滿,成就人生。
❸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實現中國夢為什麼必須弘揚中國精神
①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只有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③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要實現中國夢,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極為重要的任務。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才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本固基。
⑤弘揚中國精神就是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❹ 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點有哪些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地位,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作用: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持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內容: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弘揚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地位, 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時代課題。
意義 :
1、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
2、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3、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1 、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2、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3、 必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4、 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作用。
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懂得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
不息。
1、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勤勞勇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
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
光大,使艱苦奮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
拓進取的永恆的精神力量。
5、愛國主義:
①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
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
涵。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
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④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❺ 1.你認為的工匠精神是什麼,如何融入到你所學習的汽車先進駕駛輔助技術課程中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內容。
想要對目前的汽車文化課程進行思政教學的改革,並積極礎入工匠精神,那麼就必須從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內化、深化以及強化五個點進行具體實踐。
1.梳理課程體系,挖掘思政內涵
教師在對汽車文化過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需要遵循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要求以外,還應當對其課程內容知識體系進行系統地梳理,從而將知識教學與學生的思想價值導向相結合,從每個教學內容中深入挖掘出最合適的思政元素。具體來說,比如在對汽車的起源與發展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對狄賽爾、孫中山、饒斌、孟少農等人物的奉獻故事進行挖掘,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還能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在對汽車製造與服務有關的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向學生們講一些校友以及教師的優秀事跡,並與工匠精神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們愛崗敬業、團結友好的工作作風;在對汽車品牌及其文化相關的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專門通過談論雷克薩斯品牌、吉利汽車的海外收購案例,向學生們展現這些知名企業精益求精、嚴謹踏實、勇於實踐的
工作態度;在對汽車造型與技術相關的知識進行教學時,可以對賓士汽車的造型演變史進行講解,並對如今的一些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介紹與分析,培養學生們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對汽車與社會文明之類的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向學生們展示一些過去的特大交通事故,在梳理課程知識點的同時,要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進行巧妙融合與滲透,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對汽車文化課的興趣。
2.改革教學方法,融入工匠精神
在對汽車文化課程進行教學時想要巧妙融入工匠精神,就要求教師拋棄傳統的教學方式,運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啟發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開放式教學法等。在對啟發式教學法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可以在泛雅教學平台上開辟一些研討專題,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及反思,比如:從雷克薩斯品牌的製造以及服務的過程中能學習到什麼?與工匠精神有哪些相似之處?或者提出研討問題:如何對我國近些年來汽車工業的發展進行評價?對於我國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持什麼看法?這樣就能使學生們自發地對工匠精神進行思考,加深對其精神的理解。同時還能讓學生們自主地去了解我國目前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有效拓展與汽車相關的知識。在運用案例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在結合工匠精神的基礎上,為學生講述一些中國汽車工業初期的故事。比如,孫中山、張學良等革命先輩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振興而奔走呼號,並對我國汽車之父饒斌的偉大事跡進行介紹,並同工匠精神相結合,激勵學生們要勇敢地承擔時代的使命,進而實現振興中華的目標,為祖國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而奮斗。在運用開放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們對汽車構造、新技術相關知識的了解,教師可以大膽地利用實訓室教學資源,並邀請實訓室管理人員與教師們一同對傳動、轉向、制動、行駛四大系統進行現場的講解。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這樣就能有效加深學生們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歷史的了解。此外,在進行開放式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努力融入一些思政類的知識,培養學生理性的汽車消費觀念,從而正確指導學生們的價值觀念。
3.提供實踐平台,內化工醫精神
對於如今的職業教育來說,其實踐教學平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產教融合的形式;尋求相關的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開展校內的實訓平台;舉辦專業技能競賽。在對這些實踐平台進行搭建的過程中就可以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從企業文化中學習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精神。此外,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展現工匠精神的一個絕佳平台.因此,可以通過專門搭建創新創業的平台,來扶持學生的創業,以此來提升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同時,專業技能競賽也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實踐平台,而在競賽過程中,可以展現學生們良好的職業素養、熟練的職業技能以及較高的職業素養,通過競賽的方式,還能使學生們形成在實踐中苦練專業技能的習慣,從而更好地培養其積極向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創建校園文化,深化工匠精神
想要使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汽車文化課程當中,創建與之相適應的校園文化環境十分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求工匠精神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在細節中體現其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導學生們在校園人際交往中做到謙恭友善、誠實守信;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樂於動手,加強其實踐能力;當遇到困難時,應當對學生進行開導,使其做到勇於擔當。只有這樣,學生在校園生活以及學習中才能切實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使其融入到學生未來的工作當中,為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5.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強化工匠精神
隨著工匠精神逐漸融入到汽車文化課程當中,對於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教師必須身體力行地踐行工匠精神,不斷提升其自身的職業素養以及道德素養,這樣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在如今的職業教育中,應該逐漸建立起一套雙師型師資隊伍C43.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教師團隊開展相應的培訓工作,不僅需要提升汽車專業的技能理論知識,還應當使教師具備更多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崗位實踐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實際意義,並認識到汽車行業不同崗位對於工匠精神的要求。而這些崗位實踐經驗也將成為教師在汽車文化課程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工具,從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引導、價值觀引導。同時,通過實踐課程的鍛煉,教師們可以基於課程的特點對工匠精神進行講解,使學生們在課堂上、實踐中領悟到工醫精神的核心內涵,進而有效強化自身的職業素養。
❻ 如何推動踐行「工匠精神」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各種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藝創造過無數奇跡。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們代表著敬業、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心存敬畏、執著專一的價值觀。工匠精神是骨子裡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決心,是對初心的一種堅持。工匠精神是將心注入工作中,當全身心投入、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忘我工作的時候,便可調動本能的力量,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
工匠精神是一種從容獨立、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專注、敬業、創新等品質。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獲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
工匠精神是一種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理念。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對產品質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遠在改進,把每一個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不厭其煩地改進產品。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企業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個工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是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還可以從瑞士製表匠身上一窺究竟。瑞士製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錶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裡,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錶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在日本,東京「壽司之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為保證溫度,用餐前的熱毛巾是學徒手擰的;為保證米飯的口感,煮飯的鍋蓋壓力之大需要雙手使勁才能打開;煎蛋這份看似簡單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經驗的徒弟之手;從前的蝦是早晨煮好後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現在是將蝦煮到客人光顧前才取出;給章魚按摩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40至50分鍾,只是為了讓肉質變軟、帶出香味。在這里,食客們吃的不是壽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斷地重復以期達到新巔峰。
2015年,任正非給華為全體員工的一封郵件——「學習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曾紅遍朋友圈。在這封郵件里,任正非明確表達了他對工匠精神的態度,他認為,所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網上曾流傳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再看兩組統計數據:其一,歐洲、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競爭相對激烈,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也達8.2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到3年。其二,在福布斯(Forbes)「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共100個品牌),中國企業無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榜單——「2015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中,中國卻有十幾家企業進入了100強。
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寥寥無幾。中國企業不乏實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響品牌的卻是鳳毛麟角。那麼,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長壽?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創造世界美譽?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
還有一組數據,據日本觀光廳公布,2015年,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遊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遊客消費總額比韓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遊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在中國實體消費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國人到日本爆買馬桶蓋、感冒葯、電飯煲、衛生巾、絲襪、安全套、指甲鉗、保溫杯、電動牙刷、鋼筆等各類產品的瘋狂行為,著實刺痛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神經。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不佳印象,中國企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
誠然,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經歷了令全世界矚目的高速發展,已經積累了充足的生產供給。然而,在注重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面對大量的機會,人們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在快速發展並創造充足供應的同時,大部分中國企業卻丟掉了對供給質量的重視和保障。
如今,中國的社會消費需求側日趨成熟。雖然貧富不等的情況依然存在,但是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還是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產階層快速崛起,開始擁有購買更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他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和細節。這幾年,中國人在國外瘋狂購買的那些產品,無論是高端奢侈品還是普通日用品,其產品品質是明顯高於國貨的,而品質的背後是對工匠精神、對產品人性化的極致追求。這種追求的結果,就是讓人無法拒絕的美好用戶體驗,只要用上這種飽含「工匠精神」的產品,消費者就會成為它的忠誠粉絲。
一個品質至上的時代即將來臨,中國企業到了需要放慢腳步、俯下身體、靜心沉潛、著力提升供給質量的時候了,需要通過研發與技術創新、質量管理等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打造品牌影響力,而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工匠精神是支撐「中國製造」從「合格製造」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的精神動力,是中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支撐因素。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讓工匠精神助力企業發展
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製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後重復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企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但是,工匠精神並不是光喊喊口號就夠了的,更關鍵的是,企業要將工匠精神付諸實踐,「知行合一」,讓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業發展。
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大力宣揚
企業文化是基業長青的基石,能夠傳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載這一精神的就是企業文化。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員工一進來就沐浴在做事嚴謹、精益求精的氛圍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實際上這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絕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因此,企業要踐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將其納入企業文化核心理念,並通過多種方式,對員工進行宣傳教育。通過企業文化,讓員工樹立「工匠意識」,把工匠精神內化為全體員工的精神品質,讓員工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讓敬業執著、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成為企業價值追求,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實際上,中國很多老字型大小企業的文化都體現著濃厚的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那幅「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對聯,深入人心,讓人敬佩。在華為內部,經常會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號,比如「不讓雷鋒吃虧」、「燒不死的鳥是鳳凰」、「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都是在剛入職的「大隊培訓」(華為入職後的脫產企業文化培訓)中就告訴員工,並在各類學習手冊中出現,要求員工討論學習思考。這些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號,告訴員工要杜絕浮躁、踏實幹活。
當然,也有很多企業,在其車間、辦公室里,還是可以看見這樣的標語牌:「堅持追求完美——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生產沒有質量的產品,等於創造無用的垃圾」等。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這種工匠精神融入到產品文化、質量文化、生產文化、研發文化等企業文化的子文化裡面。
要將工匠精神植入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改進
企業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將其融入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要真正投入人、財、物,讓企業的生產、研發、技術、工藝等各方面的軟硬體環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斷吸納前沿技術,創造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產品,打造品牌。
以工匠精神引領研發與創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對原有技術的創新與新技術的應用,將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為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工匠精神不僅體現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積極吸收前沿技術,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做出更好的產品,推動企業不斷進取。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研發與創新需要考慮是否願意真正為客戶帶來價值,是否願意在經受大量失敗後仍孜孜不倦地堅持研發,是否願意做成千上百個方案並優中選優,是否專注於一絲性能的提升,是否敢於推翻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終做出讓消費者驚艷的產品。
此外,技術的傳承與創新要講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既要對原有好的技術進行傳承,同時也要進行改良與創新,最終目的是為品質的提升,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對工匠精神的堅持。
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發,獲得的技術專利累計超過3.8萬項,其產品銷售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很好地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中國品質的最佳代言人。
格力是中國唯一一家掌握「變頻壓縮技術」的空調企業,8000多名研發人員都是董明珠從高校招進來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對研發的投入,以及對掌控核心技術的執著,讓格力的工匠精神也得以充分體現。
以工匠精神引領質量管理。質量管理需要質量文化引領與質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進行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質量文化要讓企業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質理念,在全員中形成追求極致品質的精神。質量制度以硬性要求,要強化提升產品質量標准,推動質量理念在各個環節的落地。在質量管理方面,華為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國內企業學習。
華為視品質為企業的生命,努力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服務的品質,贏得了客戶的信任,這也促成了華為今天的成功。華為不僅提倡以工匠精神來衡量產品,更構建了一套堅實的質量體系,用制度支撐「質量優先」的落地。「華為公司最寶貴的是『無生命的管理體系』,以規則、制度的確定性來應對不確定性。」任正非曾指出,華為最重要的基礎是質量,要從以產品、工程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擴展到涵蓋公司各個方面的大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極致追求「零缺陷」。為解決手機攝像頭的質量缺陷,華為會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測試,為解決「榮耀」產品的小缺陷,曾關停生產線重新整改。
以工匠精神引領品牌建設。企業的發展需要品牌的推動,品牌的好壞決定企業能否在市場立足。品牌的競爭是產品品質的競爭,而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內在價值。工匠精神就意味著品牌對客戶在質量、體驗、服務等方面做出的一個長期而持續的承諾。良好的品牌打造是基於對技術的不斷突破創新和對產品品質的細致研究、提升,這是品牌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
要為工匠精神構建保障機制,科學激勵
首先,組織機制的建設。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實,關鍵看組織機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與要求進行設置。組織與機制的設置要重點考慮質量管理、研發與技術創新等職能的發揮,要求給「匠人」更多的責任與權力,要讓各部門各司其職,從機制上保障全員把精力放到品質的提升與精益求精上。
其次,制度的建設。工匠精神的本質是靠制度支撐起來的。某種程度上講,工匠制度比工匠精神更重要,工匠精神更多是從精神層面影響人,工匠制度不只從精神上引領,更重要的是它指導我們怎麼去做。
第三,獎懲機制的建設。企業發展不能盲目鼓勵競爭、簡單以績效定報酬,要讓真正踐行工匠精神的人得到應有的獎勵。要強化技術人才激勵機制,要高度重視一線勞動者的上升通道,使他們有充分的成就感、獲得感和不斷前進的目標動力。
第四,培養機制的建設。當前許多企業並不缺技術,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師,培養一個大國工匠需要時間的積累,現在再不培養就會斷層。因此,企業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工匠培養機制,增加培訓投入,遴選出一批「智造之星」、「技術勞模」,讓工匠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企業里的明星,成為社會的明星,成為一種榮耀。
要將工匠精神落到員工個人行為,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認真、敬業、鑽研的精神。沒有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品牌文化的負責態度,沒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創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創新領域推陳出新。
企業要通過文化的引導和制度的保障,最終將工匠精神的踐行落實到每個員工的行動上。每個員工要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要求,要不浮躁、不妥協、靜心做事、踏實做人,每人都秉持這樣的精神。
如果每一位員工都能以工匠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對產品和服務精益求精,肯多花時間去鑽研,艱苦奮斗,主動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勇於創新,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雕琢一種藝術品,追求完美,樂在其中,那麼每個員工都將成為自己工作上的專家型人才。
筆者在為中國高鐵製造企業——中國中車服務的時候,曾經對它的「一口清,一手精,實名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就是高速動車組嚴謹製造、「標准為王」的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所謂「一口清」就是在生產工人的班前會上,隨機抽到一名員工站在6米開外,高聲背誦出自己的工藝文件和操作流程。「一手精」是對員工嚴格執行標準的考察,幾年來,在4萬人次的抽查考驗中,員工一次通過率達到99.99%。「實名制」就是每個員工完成每一道工序之後貼上自己的名字,並對其終身負責,讓每個動作都做到「足金」,最終鍛造出「足金」的產品。
要讓工匠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不同時代的工匠精神有強烈的時代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工匠精神不斷融入新的元素,但其本質是不變的。早期的手藝人身上所具備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被稱為工匠精神。工業與信息化時代,我們所要求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加重視創新、精度、品質。科技越是發達,工匠精神越發重要,我們對工匠精神的本質追求沒有變。
當今時代,企業踐行工匠精神並不是要去從事手工手藝,而是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大生產、企業化的生產與管理實踐中,推動生產供給品質的提升。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時代特徵,例如互聯網領域要求追求創新、縮短研發周期、更早地將產品推向用戶、快速迭代。互聯網思維要求的對產品的不斷迭代,就是我們在不斷追求精益、追求完美。
企業在工匠精神的實踐過程中要結合所處行業的時代要求,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找到適合行業、企業自身的工匠精神實現路徑與方法,從而實現企業供給品質的提升、實現企業的基業長青。
有人說,過去的10年是商人的時代,而未來的10年,將是匠人的時代。未來的中國企業,最核心的問題不再是追求業務擴張,而是如何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對產品和服務一直追求極致完美的「匠人」。每個工人、每名生產者、每個企業都將秉持這樣的精神:擯棄那些投機取巧的思維和浮躁的心態,生產出「工匠產品」,打造響亮的中國品牌,實實在在地助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將那些看似空泛的精神口號落到實處,既做好產品,也賺到錢。
這樣的精神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書本上的知識一樣可以生搬硬套過來,而是需要系統地、耐心地培養產生,並且在企業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可喜的是,我們國家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類似華為、格力、騰訊等企業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而且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相信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人才」,用更多的「工匠產品」征服世界,讓中國企業真正走向世界。
(來源:中國工業評論)
❼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❽ 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弘揚科學精神的同時,如何把傳統文化融
古代科學家在弘揚科學精神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的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進行融入。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我國古代的科學家在弘揚科學精神的時候,還是注重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把對一些自然科學的解釋,習慣性地融入一些主觀的唯心的文化現象。例如: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草葯科學理論里,就融入了什麼陰陽、君臣、以毒攻毒等學說。
❾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分析說明為什麼要讓英烈精神融入血脈內化為文化自覺
①立足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家園的成功,體現了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博採眾長,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家園的成功,保持了文化的民族特色,同時又借鑒吸收了其他優秀成果。③注重了運用現代科技與新的傳媒體。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