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茶文化核心問題 什麼是茶道
中國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內容包括:各茶品飲之道和思想內涵(即通過品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將精神升華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陸羽的《茶經》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並將茶道的兩個基本點充分體現出來。 什麼是茶道? 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沏茶、賞茶、飲茶)表現一定禮節、人品、美學觀點、精神、意境的一種品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主要講究五境(即茶葉、茶湯、茶具、火候、環境)的和諧,並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中國茶道起源 中國茶道起源於八世紀的中唐時期,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創始人。唐代煎茶道代表人物有陸羽、皎然、盧全、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等。唐代茶人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品茶修道的思想。 點茶道形成於北宋中後期,代表人物是趙佶、蔡襄、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審安老人、朱權等。宋代茶人創立了點茶茶藝,發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 泡茶道形成於明代後期,代表人物有許次紓、馮可賓、陳繼儒、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壺泡、撮泡、工夫茶泡三種形式。並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 堅實的思想核心——「和」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間萬物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氣以利萬物。 茶道中的「和」表現在:泡茶時,體現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待客時,表現明禮之倫;飲茶時,表現謙和之禮;品茶時心境表現儉德之禮。 無所不利的修習之路——「靜」 儒、釋、道三教都以「靜」作為修行方法。中國茶道為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延伸出「茶須靜品」的理論。通過茶事活動創造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要途徑。 愉悅的心靈享受——「怡」 「怡」字含義深廣,據《說文解字》註:「怡者和也、悅也、槳也。』 中國茶道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講形式,不拘一格。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的人對茶道有著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終極追求——「真」 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環境要真山真水:字畫要真跡;器具要真木、真竹、真陶、真瓷;還要對人真心真誠;茶事活動要認真,以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貳』 關於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可用哪個字來概括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是傳達人生理念的一種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泡茶、品茶和喝茶,我們可以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同時,這對我們欣賞修德和學習禮儀非常有益。
喝茶的過程可以起到靜心冥想的作用,有助於陶冶情操,消除自私的雜念,這與東方哲學所提倡的「靜」非常相似,體現了儒、釋、道「內省修行」的思想。
『叄』 和諧是茶文化的核心 那什麼是茶文化的基石
中國茶文化哲學體系中,「和諧」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儀是茶文化的基石
『肆』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開始:《茶經》
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茶經》是我國茶道的開始。作者陸羽在書中所倡導的煮茶方法、品飲技藝是世界茶道、茶藝的最早典範,尤其可貴的是,他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動是《茶經》對中國茶學的重大貢獻,從此茶飲研究才成為一門學科,茶學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首《六羨茶歌》是《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茶聖」陸羽的詩,這位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的茶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傳陸羽自小因相貌奇醜、口吃而被遺棄,那麼,陸羽又是如何走上學茶、研茶的人生之路,並為茶文化、茶藝、茶道的傳播和弘揚奉獻一生,直至澤被後世被尊稱為「茶聖」的呢?
唐開元年間,陸羽時年三歲,被遺棄野外,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邊上拾得收養。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值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之時,而智積禪師又是位博學而又嗜茶的禪師,陸羽在他身邊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的好手藝,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禪師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在佛門凈土成長,日聞梵音,讓陸羽自幼好學,習慣於閉門著書,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學到了一些基礎的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有茶緣無佛緣的陸羽一心嚮往儒學,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陸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園。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容貌難看、說話結結巴巴的小夥子卻詼諧善變,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歡迎,並且還是天生的編劇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被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接受正規教育。在讀書之餘,陸羽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一邊學習儒學,一邊繼續學習煮茶和茶藝。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的陸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於茶。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出遊,對各地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二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實地調查與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並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採制野生茶葉,進行焙制試驗。在各地考察期間,陸羽結識了對茶有濃厚興趣的著名詩僧皎然並與之結為忘年之交,後又逢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數次到訪。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採茶非采,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詩中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懸崖登峭壁,為採制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辭辛勞、風餐露宿的生動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陸羽在游覽了湘、皖、蘇、浙等數十州郡後,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閉門著述《茶經》,其間他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在歷經數年的研茶事、修茶禮、參茶道、品茶德、記茶史之後,終於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成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經》,才有了茶學,才有茶的文化積淀和傳承,中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發祥地。《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在貧富階層都很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在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茶經》的手抄本和後來的石刻本廣為流傳,陸羽也聲名鵲起。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憑借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為人稱道,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到了晚年,陸羽仍然四處出遊考察,曾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因此上饒遺有「陸羽井」,據說是陸羽的故居遺址。在陸羽辭世2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春茶。」
《茶經》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並一直惠及後代,陸羽也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伍』 中國茶文化核心來自儒釋道的
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常常聽到看到某個習茶之人在修身養性,做放生之事,講大愛,發現了習茶修茶的人都有一顆慈悲之心。而且在習茶人的圈子裡有一股清正之風,很少被名譽和利益蒙蔽雙眼。於是,我就不斷去思考,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究竟和茶道也就是中國茶文化是不是有一種聯系呢?經過翻書本、查資料,也和自己多年的實踐相結合,真的發現了原來中國的茶文化與儒、釋、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欣喜之餘,把我學習和研究的一些成果去和更多的人分享,也把自己的心得說出來以求和更多的人達到共鳴。中國的歷史長河發展到今天,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作為一個小小的習茶之人,肩上也擔負著要把中國茶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任務。在新時代里,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敢做敢當,向夢想出發!在這篇文章里首先解釋了中國茶文化的主要定義: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接著提出了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而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樣就把儒、釋、道和中國茶文化結合起來了。接著分別從儒、釋、道和中國茶文化的關系分開闡述,儒教講「中庸」,佛教講「中觀」,道教講「天人合一」,而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正、清、和、雅」,分別與儒、釋、道的主要觀點不謀而合。儒教茶、佛教茶、道教茶三種茶文化的內涵雖有差異,但和「和諧」二字卻是共同的理念,故為政者用之,並創建飲茶「至清導和」的核心價值體系。
中國的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專指其精神財富的部分。而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茶道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於是,茶文化與儒、釋、道的結合有了一定的契機。中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即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早就滲透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主流,有了契機又有了文化的支撐,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的有機結合就毋容置疑了。但它們三者與中國茶文化又是以一種什麼關系發展起來的呢?下面來一一分解: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儒家「中庸」學說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儒家認為能「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利禮仁四德就是講發揮中庸之道,協調人際關系。中庸之道是儒家的處事信條,這也是儒家思想貫穿於茶文化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並規定影響著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整個茶文化發展歷程中,儒家的哲學思想占據了統治地位,形成了知識分子的核心,以至「儒」字成了知識分子的代名詞。今天仍對有文化修養的人稱「儒」,如有文化的商人稱「儒商」,有文化、有教養的人稱「儒雅」。儒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用儒家的周禮去規范茶禮,用儒家的樂感文化熏陶茶文化,用儒家的仁學規范茶學!
(二)佛教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在中國影響頗大的大剩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物物皆有佛性,因此它的法界是自然的世界而不是物質的世界。僧人出身的陸羽,一生愛茶,游歷茶區,品茶評水,於公元780年寫成世界第一本茶書《茶經》,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茶最早傳到海外,也是由日本僧人傳出去的,公元805年首先由日本最登禪師把中國茶籽帶到日本種植。茶的本性質朴、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道,因此能被佛教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業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這些來源都是出自佛教思想。在中國的茶詩中有不少是寫僧與茶的,如我國第一首名茶詩就是李白寫給他僧侄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蘇軾《問大治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詩曰「江南老道人(和尚),齒發日夜逝。他年雪堂品,尚記桃花裔」。無可否認,自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的茶葉便開始沐浴佛的光輝,伴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這種影響也日漸加強,由名山名寺植名茶到飲茶成為「和尚家風」,僧人在茶藝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三)道教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自然」一詞最早見於《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天地萬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就第一個意義說,它是生存的整個宇宙空間,它是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春夏秋冬、花鳥蟲魚等諸種現象。就第二個意義說,它又使人們在大自然中獲得思想和藝術啟示,是人在自然界里的升華。道教崇尚自然追求人生淡泊,追求境界超脫,渴望羽化成仙,清靜無為的生活觀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希望能找到一種有「生力」的食物服之能長生不老,所以在道教中興起「煉丹」、「飲茶」。煉丹不成,而「飲茶」能長壽。強調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范,其道理也在於此。因此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由於道家把茶視為養生成仙的「仙葯」,所以在「道觀」、「洞天」的周圍都種有茶樹。如在浙江天台山主峰華頂山歸雲洞前就有三國時道學家葛玄栽的茶樹。天台山在西漢時就成為道源仙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稱。
綜上所述,中國飲茶文化的源頭基因是儒、釋、道三教文化。儒講「中庸」,佛教講「中觀」,道教講「天人合一」,茶與三教間的單向結合,分別產生了儒教茶、佛教茶、道教茶,茶道的確是宗教存在的一種方式,換一句話說茶道這門生活藝術負載了宗教文化內涵。但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只是說中國士子對茶的迷戀可與宗教徒對某種宗教的迷狂相比。茶道思想匯集了儒、釋、道諸家精神,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是貫徹和諧中庸的思想的,再把佛教、道教的「內省」思想引入茶道。近年來儒、釋、道共同提出中國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正」是儒家的浩然之氣,中庸之道;「清」是道家的清風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團和氣,眾生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雅氣。這就把儒、釋、道的主張組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如果說,可口可樂是歐美文化的象徵,那麼茶文化則是東方文明的一朵奇葩,它凝結著中國人的基本人性,是一種來自幽深歷史的中庸、含蓄、溫綿和柔韌。它把泱泱大國的文明和智慧集於一葉、溶於一杯,潤澤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
『陸』 談談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范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柒』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精神是什麼
茶道精神和茶文化是兩個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又被譽為道家的化身,而道法自然。在這里,自然是什麼,不說玄乎的,我覺得自然對人來說,就是生活。
而道家不同,講究濟世蒼生。太平盛世呢?佛家就香火旺盛了,而道家卻又隱居修行去了。茶為何成為道的化身,我覺得這也是原因之一。它低調又高調,清凈又豐富,孤寂又熱烈,它辯證而又統一。日常生活里,它是屬於勞苦大眾百姓的也是高端上流的也是隱居高人的。每一類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寄託。所以它是實用的。
修身和實用,這就是自然,這就是生活。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一個修身和實用的自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