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化的定義
西方文化的定義(自己的認識):相對於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歐洲,美國的這些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層面。從古希臘文明甚至更早開始,經過羅馬帝國,中世紀,文藝復興,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近代科技革命傳承至今。是當今地球上最發達國家的文化體系。
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是所謂的東方文化。因為中國為東方版圖最大,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一直以來對亞洲諸國的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任何文化都需要發展才有生命力,特別是需要先進,新鮮的思想來指引。到了近現代,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使歐洲,美國這些西方大國迅速崛起。當時由於滿清政府的保守和閉關鎖國,終於導致西方大國向貧弱的中國伸出魔爪,大肆掠奪。從鴉片戰爭爆發那一刻起,中國人發現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和進步程度如此之大,在戰爭中力量如此懸殊。如果不吸取教訓,繼續墨守成規,自高自大的話,其結果只能是毀滅。因此有志之士當時就開始提倡引入西方的先進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中國富強,才能保住中國的民族文化不被消滅。我想這就是你提出的這句話的意義所在。
但是引進西方文化不可全盤吸收,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糟粕之處。且美國有人早就提出過要趁機向中國青年輸入錯誤的價值觀。一旦他們得逞,還是要把錯誤的觀念來代替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達到毀滅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險惡目的。我想,引入西方文化,要吸收那些進步的,文明的,發達的,科學的東西,把他們很好的和我們的傳統優良文化相結合,為我們所用。這樣堅持下去後,將來能和西方文化相映成輝的必將還是我們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2. 西方是什麼西方是誰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不同,它存在明顯的文化斷層就比如說,今天的埃及,與希臘,跟古埃及希臘,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就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與今天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繼承關系,除了簡單不能再簡單的基本東西,其他的都徹底革新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當一個生產階段的東西完成歷史使命時就會徹底的退出歷史的舞台而死去,新生的事物,與之關系不大甚至毫無關系,完全是另一個生產階段的新生事物,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之間沒有文化聯系,奴隸社會,是共和制多神教。封建社會是君主制一神教,資本主義社會則是民主制人文社會科學主義。就連古希臘的先進文化就連數學,物理天文學也被西方束之高閣了整個封建時代,而近代的宗教改革,哥白尼的日心學說,達爾文進化論更是徹底的否定了中世紀的基督教,今天西方的基督教與過去教皇時代有著本質的不同。
而中國是五千年一脈相承的文化,你不能用看待中國文化的眼光去看待西方文化。其實有些東西該退出歷史就應該叫他退出歷史,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卻是以社會停滯周期興亡封建輪回為代價的。
3. 西方指的是什麼
西方國家,有時又叫做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盡相同的含義。
人們常說的東西方國家劃分有四個標准:種族膚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陣營。
若只考慮地理位置,歐洲、美洲等國家處於西半球的國家可稱為西方國家;若從文化背景上講,西方國家多信奉基督教;從政治體制上講,西方國家實行成熟的民主制度。但是受冷戰結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目前對東西方國家劃分的界線也逐漸模糊。
4. 什麼是中西文化 中西文化中的中西各指代什麼
中:中國,代表東方.
西:代表西方各國.
中西方文化差異詳細:
一 語言差異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總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和照.)
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夏天" 帶給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想竟是如此的迥異.原因就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國位於亞洲大陸,屬於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於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當然還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漢語中的 "東風" 使人想到溫暖和煦,西風則叫人有種寒風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則相反.原因也是一樣,兩地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帶來感覺就不同 .
二、 生產勞動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 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於英國四周環水、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
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 的動詞在漢語中有許多,如 "扛、 荷、挑、擔、抬、背、馱、負、提、挎" 等,每個詞都有一定的負運的東西與之相應(如,挑土、擔水、提箱子),真是細密之極.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 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之所以將這個動詞細加區分,大概因為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體力勞動特別多的緣故.
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幹活" 、"氣壯如牛 " 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為什麼漢語用 "牛 " 而英語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國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牛和馬在生產過程中分別分成了兩國人的好幫手,博得了人們的好感,詞語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風俗習慣
1、稱謂及稱呼: 學習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於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們看到,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一個詞了事.這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歸因於中國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這種封建社會高度重視血緣關系,特別強調等級間的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親屬關系親疏,長幼和性別等萬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區別, 故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在英美國家,人們的相互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比如: 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種做法卻是得體,親切、合乎常埋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們這些做法體現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們眼中,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2、敬語謙詞: 像稱謂一樣,英語中的敬語謙詞也遠遠少於漢語.在英語中,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 "您、局長、工程師 " 等敬語.漢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甚至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甚至顯得高傲;談及自己時則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不願突出自己,總認為"謙虛" 是一種美德.而在英語中這類詞較少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西方人喜愛追求平等,二是他們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於表現自己,強調培養個人自信心.受以上觀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明顯有很大區別.中國人聽此類話語後會說一類謙虛的話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 Thank you」我曾從報上看到過這樣一則笑話,在一次舞會上,一位美國人贊揚一位中國女士說:「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 這位中國女士趕忙謙虛地說:Where(哪裡 ), where(哪裡 )." 而這位美國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後只好說了句: everywhere(到處)."
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裡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認同或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獻或論文的標題.漢語文章的標題除說明文章的內容外,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 " 、"試論……" 、 "、「……初探" 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是直截了當,不加任何修飾,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學與語言》) .
3、個人隱私: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家庭情況等問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們在初次見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從不問及有關別人隱私方面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
如 "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 " "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 ."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 如西方人聽到你說:「You are fat」或 「You are 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別注重個人隱私.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願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關心,相互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願坦誠相告.當然,現在在一些發達或沿海城市,人們也開始接受西方人的觀點,說話不隨便涉及對方隱私.
四 宗教信仰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蔚為壯觀.比如,"天公" 、"陰陽 " 、"菩薩" 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彙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真實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 "太極" 、"道"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聽天由命等也可見於 日常語言當中.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並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於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 .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 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五、 歷史典故
用典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於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後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於《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於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後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聖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後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六、思維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瞭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鬆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幾個句子間無連接成分,好像大量動詞雜沓堆上,句間關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卻把他們聯系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七、個人主義價值觀
在西方文化中,與 " 自 我" (self) 相關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無所不在.在英語中就有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詞彙,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 ) 、 self-image (自我形象 ) 等等.故此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alism)」,強調個人自由、不受外來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通過簡單的言語就可從中了解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通過語言對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人們會對雙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這反過來有助於我們掌握這兩種語言.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
5. 西方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西方文化的內涵是個人實現的物質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其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有的學者在研究西方文化內涵時指出,西方人在內心深處是比較自我的。他們特別關注自己的訴求是否被滿足,自己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保護。雖然,這種觀念與想法容易與自私相互聯系在一起,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是比較關注自我的。
總之,西方的文化體系有著自己的一些特色。這種特色與其地理、歷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原因是分不開的。
(5)文化上的西方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方文明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
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
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
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
6. 什麼是西方,什麼是東方
按照地理概念,人們在地球上劃定了「子午線」以及「經線」和「緯線」,然後再來確定東南西北,以及所謂格林尼治標准時。西方,普遍指位於西半球、北半球的國家。指歐洲全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東方指地球(除極地以外)上太陽升起的方向。指位於東亞的東亞文化圈國家。泛指亞洲,包括近東、中東、遠東。來源於近代西方人「歐洲中心論」視角下的地理或政治名詞。指冷戰期間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統稱。7. 西方文化有哪些
《西方文化》是2010年8月1日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紋禎,那麼西方文化有哪些? 1、 西方文化主要源於受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之影響而形成的希臘文化;後來羅馬精神融攝希臘文化,而形成羅馬文化;再後來,希伯來的猶太教、基督教精神與阿拉伯精神侵入羅馬世界,而有了中古文化;再加上近代義大利文藝復興與日耳曼精神的發揮,乃形成西方近代文化。 2、 希臘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種「自由理性之尊重與對普遍之理性之肯定」。希臘的科學以數學、幾何學為主,它們都以永恆性、絕對性之數與形之關系為對象;希臘的文藝以雕刻、建築、悲劇為主,雕刻、建築都變現凝固的形式,而悲劇則多表現必然的命運之理念;希臘的哲學,不管是畢達哥拉斯還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以尋求事物普遍永恆的理念或形式為核心。 3、 羅馬精神根本上是「普遍紀律之強制的實現與普遍人性之自覺」。羅馬人統一當時的世界,依靠的是暴力和嚴格的組織紀律。羅馬的政治法律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外在的、抽象的因而也是隔離的、凌駕於現實人之上的普遍性原則。不過,羅馬時代的斯多葛精神則是自發而非人為地去肯定一客觀普遍的自然法則的精神,斯多葛精神是在外在的社會脅迫與限制下,追求依照自然理性而生活,以獲得個人內心的自由,因而有真正的人與人平等的理念。 關於西方文化有哪些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8. 什麼是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建議看一本書《西方文化史》
9. 西方文化有哪些
西方文化指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的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有別於世界上的其他的主要文明。西方文化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甚至用於解說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