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壯族的文化傳統
1、三月三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其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2、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
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
「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5、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
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
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貳』 壯族有哪些傳統又特別的節日
壯族盛大節日簡介
1、春節
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2、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
3、隴端節
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4、吃立節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5、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
6、三月三
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
7、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
(2)壯族文化盛宴是哪些擴展閱讀
壯族人們還曾經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奮起反擊交趾(後稱安南)封建統治者和倭寇的武裝侵略,擔負起了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的重任。
11世紀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統治下逐步強大起來,並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乘北宋王朝忙於抵禦北方的遼朝和西夏而無暇南顧之機,擺脫宋朝的控制,頻頻侵掠我左右江儂峒、黃峒地區和欽、廉沿海地區。熙寧八年(1075年),交趾國王李乾德命其輔國太尉李常傑率10萬大軍大舉入侵廣西,水路攻陷欽州、廉州,陸路連陷永平、太平兩寨,農歷十二月,合兵進犯邕州城(今南寧市)。
邕州知州蘇緘急調附近各族土兵和漢兵入城固守抗敵,終因寡不敵眾,堅守42天而城破。當時,廣西左右江溪峒壯丁及壯、瑤族人民,紛紛起來阻擊交趾侵略者,截其後路。不久,宋王朝援兵來到。在官兵、土兵及壯、漢各族人民的協同奮戰下,終於打敗了交趾侵略者,勝利地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叄』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節日:
1、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2、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
3、「三月三」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4、春秋社日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
5、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