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古至今,我國都有哪些有趣的餐桌文化
中國的餐桌禮儀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入座的禮儀、進餐時的禮儀、飯後的禮儀。中國才古代就重視禮儀,是禮儀之邦,餐桌上的禮儀不僅表示一個人的素質涵養,也能看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
三、飯後的禮儀。奶奶告訴我,如果我吃飽了,而飯桌上的長輩還沒有吃完,一定不要離開座位,要等長輩吃完再一起離席。
② 什麼是餐桌文化
餐桌文化就是餐桌禮儀,就是指在吃飯用餐時在餐桌上的禮儀常識。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
他們喜歡叫數碟佳餚,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食這數碟菜餚,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餚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餚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餚,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餚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中國與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處,中國人比較喜歡大夥兒到茶樓,因可品嘗更多款的點心及菜餚,雖然茶樓都備有二人飯桌,但大多數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飯桌。茶樓通常很噪吵,氣氛不像西式餐廳浪漫,若二人吃飯,可考慮不選擇去茶樓。
(2)中國古代飯桌文化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禮儀須知
1、預約的竅門。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2、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3、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4、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5、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①菜和湯 ②魚肝油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酷酪 ⑥甜點和咖啡 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並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7、點酒時不要硬裝內行。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於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請調酒師幫忙挑選。
8、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10、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後,將刀叉擺成四點鍾方向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餐桌禮儀
③ 什麼是「酒桌文化」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討厭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餐飲禮儀的一種,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酒桌文化也從一開始的待客之道變成了如今有著各種特殊意義的「酒局」。
越來越多的人討厭酒桌文化是因為酒局上總有人特別熱衷於勸酒,看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一些人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勸酒者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可謂出盡八寶。
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幹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淵源
酒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幾乎與人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很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酒和飲酒文化的記載,酒文化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影響深遠。
《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閑等含義,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系。還有很多典籍專門講酒,如西周的《酒誥》,西漢的《酒賦》《酒箴》,東晉的《酒誡》和初唐的《酒經》《酒譜》等等。可見,酒很早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④ 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在各個方面,那酒桌上的酒文化都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特色和風格,與中華文明演進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它是國家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指中華民族及其在華祖先創造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悠久歷史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和優良傳統。
酒文化不僅具有自身的物質特徵,而且具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內涵。它是在釀酒和飲酒過程中形成的。歸根結底,餐桌文化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誘惑和征服。它通過飲酒來判斷對它的服從程度。它知道第二天喝酒會讓人不舒服、頭痛和開裂,然而,正是這種疼痛才是衡量“服從”程度的必要條件。就像加入公會需要手裡拿著一把刀一樣,它以最小的自我傷害的形式展示了服從的態度。酒桌文化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是不可或缺的酒文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很好地弘揚餐桌文化。
⑤ 很多人比較注重飯桌文化,這是為何飯桌文化能反映什麼
很多人比較注重飯桌文化,這是為何?飯桌文化能反映什麼?這種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為什麼從古至今,我們熱衷於飯桌文化,這其實是與我們的傳統文化與分不開的。
⑥ 中國的餐桌文化
最佳答案
中國古今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幹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於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後幼,先女後男設宴原因有喜有悲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灶君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備一頓美味佳餚祀奉「灶君」,包括一隻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餚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後才拿走食物。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客人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於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隻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餚用飯,因為葬禮後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餚;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後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餘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用餐俗例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餚,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
⑦ 「酒桌文化」指的是什麼各地的酒桌文化有什麼不同
酒桌文化是聚餐時喝酒的一些文化,比如喝酒前乾杯、勸人飲酒、不喝幾杯不罷休等行為,這漸漸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
酒桌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酒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東西,古代皇帝接見遠道而來的朋友、或者是平常人舉辦宴會,都會有酒助興。酒也漸漸成了社交的必備物品,在酒桌上經常會聽見不喝酒不是朋友、你不喝是不給我面子之類的話。
所以,酒桌文化,是歷史積淀下來的產物。不同地方的酒桌文化都有獨屬於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