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如何

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23 07:06:20

⑴ 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

中國傳統哲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不論從其思想內容還是從其思想形式方面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在宇宙觀、辯證法、認識論、方法論、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現。

一、關注現實政治倫理而忽略自然宗教

美國的德克·布德(Derk Bodde)在1944年出版的《美國東方學會雜志》第62卷4號發表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的論文,文中說:「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這確實揭示了中國文化也是中國哲學的一個主要特點。中國歷史上的諸子百家,大多數人都關心現實的政治倫理,都渴望從政做官,目的就是治理社會和教化人心。內聖外王之道始終是中國文化的理想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終是中國知識分子努力奮斗的目的。中國哲學中,政治哲學和倫理哲學最為發達,內容也最為豐富。中國的教育史上,也始終都以這種政治倫理為最主要的教育內容。相比之下,中國哲學中的自然哲學內容就顯得貧乏,諸子百家中很少有人把治學的重點放在自然研究上。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文化中才科學成分不足。雖然在實用技術上中國古代有非常豐富的發明創造,但是這些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卻很少被清晰揭示出來。同樣地,中國哲學也不關心宗教,對遠離現實的宗教沒有熱情。中國人對宗教的信仰不虔誠,一個人可以同時敬奉很多宗教的神靈,但是不論敬奉什麼神靈,都是為了讓神靈保佑自己的現實利益。因此中國人沒有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以及印度教徒那樣虔誠狂熱的宗教感情,宗教生活是可有可無的。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中國歷史上才既沒有發生西方式的科學革命,也沒有陷入西方中世紀的黑暗時期,而一直以道德禮儀之邦的形象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主張天人合一而反對天人對立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中國哲學認為,人類與自然本就是一個整體,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人類生存的一切需要都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人必然無法脫離自然界,必然要依賴自然界,必須與自然界保持和諧一致。在諸子百家中,對天人關系大都強調人類的一切活動應該順應自然,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遵循自然固有的性質和特點,恰當地利用自然物產,適應自然對人類的限制尺度,最後實現自然允許范圍內的人類目的。從人類與自然的力量對比關系中,中國哲學認為自然力量是無比強大的,人只是自然中之一物,是渺小的。因此人絕對不可逆天行事,否則就必遭天譴。中國哲學史上雖間或也有人提出天人相勝思想,但是這種思想沒有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思想,沒有成為支配中國人行為的精神力量。從總體而論,中國哲學不贊成天人對立,也明確認識到,如果處理天人關系不當,造成天人對立的局面,最終必然會釀成天災人禍。通觀中國歷史上的農業、水利、建築、各種手工業的成果,都滲透了這種順應自然的理想觀念,很少有與自然鮮明對抗的物質發明。

三、重視宇宙生成而忽略宇宙構成

在本體論思想中,中國哲學始終關注的是天地萬物由何而來問題,而不太重視天地萬物由何而成的問題,這就使中國哲學本體論鮮明地表現出宇宙生成論的特點。太極論認為天地萬物都從太極發源,由太極分化變現而來;道體論主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在天地之先,是天地之始和萬物之母;理本論強調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未有天地而有天地之理,未有萬物而有萬物之理,天地萬物由理而出;心本論則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是心孕育出來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始基,元氣通過聚散產生了天地萬物;天命觀實質是一種神創論,而神創論本質上也是生成論,只是帶有意志的生成論,天命既不能控制也不能改變,絕對地規定了天地萬物的產生和歸宿。其他的宇宙論如道教的太一說、管子的水地說也都屬於生成論范疇。真正帶有構成論意識的有宙論思想,在中國古代只有唯一的五材論,五材論主張萬物由最基本的五種元素組成,是土與金、木、水、火雜合而成的。可惜的是這一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在秦漢以後就中絕了,沒有成為中國宇宙論的主流。

四、強調直覺體悟而忽略邏輯論證

在對各種事物的思維方式上,中國傳統哲學各家各派多表現出重視直覺體悟而不注重邏輯論證的特點。比如儒家強調三省吾身,道家主張靜觀玄覽,佛教倡導頓悟成佛。理學宣揚對事理要涵養切己,默識心通。中國傳統哲學的直覺思維具有整體性特點,強調知、情、意一體化和真、善、美一體化,表現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的整體性精神境界。這里不主張對天與人、情與景、知與行等進行分析,也不主張對其中的同異進行邏輯上的論證,而是主張對此給出互相聯系的整體把握。對於怎樣實現這種直覺的整體性思維,中國傳統哲學表現為比類與意會兩種基本方法。因為整體與部分之間有著相類、相似、相通的特徵,中國人把握客體不用邏輯的、分析的、演繹的方法,而用直觀的、比類的方法,通過對於個別事物的認識,進而運用比類堆理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近及遠,即可獲得關於對象世界的整體性、全面性的認識。萬物無窮,萬象紛紜,怎樣才能揭示其背後的本質?中國哲學強調本體世界的不可言傳性與不可思議性,因此要把握本質,語言不可言說,邏輯無能為力,只能對其進行直覺意會。這種思維特點在中國哲學各派中都有充分表達。

五、強調智慧之道而忽略知識之學

中國哲學在智慧和知識關系方面強調智慧之道,對知識之學則認為是次要的。修習哲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而是為了提高境界。否則,追求知識不但無益,甚至還會妨礙對宇宙和人生之道的把握理解。老子就說過這樣的話:學得越多可能距離道越遠。中國哲學所謂的「道」,有時是指天地萬物及人生的本質和規律,有時則指的是關於一切事物最根本的智慧。而「學」則是具體的知識,具體事物無窮無盡,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也就沒完沒了。如果人們追逐具體知識,那就會永遠沒有窮盡之時,從而也就無法去掌握關於宇宙人生總體的「道」。而不能對宇宙人生的總體有所把握,也就不能認識宇宙人生的永恆真諦。莊子說過這樣的話::人生時間有限,而具體知識則是無限的,以有限時間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的。相反,為了把握宇宙人生之道,就不能以求知的方式進行,它需要另外一種方式。獲取知識可以靠學習方式,一事一物地學就可以得到一事一物的狀態和原理的知識。可是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總體和本質之道,只能依靠修習的方式,從整體上以不可言說的途徑去反復感悟,通過內心直覺與事實經驗去反復驗證,只有這樣才能理解把握「道」。當然,對宇宙人生總體和本質之道的理解把握,其價值意義顯然要高於對具體事物知識的認識。

六、強調平衡調和而忽略矛盾對抗

中國哲學承認世界的變化發展,承認任何事物及其內部都存在差異,不否認兩點論。這可以證明中國哲學不乏辯證法思想,而有些辯證法思想還非常深刻和獨到。辯證法的首要前提是承認矛盾,承認兩點論,沒有這一前提就沒有辯證法,就不能說明世界萬物的存在。但是中國哲學的辯證法在矛盾關繫上強調矛盾的調和,在兩點論上主張兩點之間的平衡。而不主張兩點間的對立,反對矛盾的對抗。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典型的平衡論的辯證法,也是典型的調和論的矛盾觀。這種辯證法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主流,雖然先秦法家極力主張矛盾的對抗斗爭,但是終因不合中國歷史實際而沒有成為中國思想史的主導。道家的辯證法思想十分豐富,但是道家講究自然無為,講究和而不爭,比儒家更為消極,自然也反對矛盾的對立對抗。佛教也有豐富的辯證法,可佛教認為世界是假是空,勸導人們看破紅塵,放棄一切慾望,其辯證法的最終結局也必然是消解矛盾。平衡論是對現實存在的肯定,調和論在處理具體矛盾是也有積極意義。但是這種辯證法在總體和根本上取消了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從而也就否定了世界永恆的發展變化。

七、重視日用行常而非抽象說理

哲學本來是高度抽象的學問,就純粹的哲學理論形式而言,它的概念范疇都是超脫具體事物的。哲學之所以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和滲透性,就是因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對於西方哲學而言,在展開其理論體系時,大都是從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開始,從一個范疇邏輯地推出另一個范疇,從一個原理邏輯地推出另一個原理。雖然為了說明理論的含義也要舉出具體事例,但是就其體系而言,它的純粹形式化特點是極為鮮明的。但是中國哲學則不重視純粹形式化的建構,而是從日常生活事實展開論述,就事說理而不純粹說理。中國哲學認為理在具體事中,離開具體事物哲理也就不存在了。處理日常的人倫事務才是完善人格的最重要的歷練功夫,才是實踐道德責任的主要途徑,而純粹說理則於事無補。這就是宋代邵雍所指出的: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邵雍的這句詩是說蘊藏在日常事務的道理只有通過對日用行常的反復體悟才能得之於心,而絕不是靠抽象說理所能說明白的。理不外於事,如欲明理,則必於具體事上下功夫。能認識和處理好日常事務,就是明理的最好證明。

⑵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老子學說:
1)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學概念。提出「天發道,道發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絕對權威。
2)提出了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主張「守靜」可以「以弱勝強」。
3)政治上「無為而治」,反對使用權謀,威逼百姓,要以「無事取天下」。
4)主張「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原始純朴小國寡民的消極思想,具有保守性。

孔子學說:
1.孔子「克己復禮」的主張體現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2、他的主張順應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仁」「德」「禮」都有利於穩定封建秩序,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
3、後代的儒家學者發揚儒學中提出適應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主張,提高了儒學的地位,自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歷史上政治秩序穩定,統治鞏固後,孔子受到重視;社會動亂時,孔子首當其沖受到批判。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墨子講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愛」,即能夠毫無區別地愛一切人,這是墨子社會政治思想的總原則;「非攻」,即反對攻伐 ,是墨子為解決當時各國間極為突出的兼並問題而發表的主張。

莊子主張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老莊一向被奉為道家先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體系,極大地豐富著傳統文化。《老子》淵深旨微,《莊子》汪洋恣肆,後人於《老》或言其用兵之道,或言其「君人南面之術」;於《庄》或驚詫其立言詭異或向慕其飄然之風。但有一點是一致的:老莊不僅是我國養生學的開創者,而且也是以修身養性、頤養天年為其理論旨歸。戰國時代社會動盪,舊有的宗教倫常不能維系人們的信念,保身全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老子的「貴以身為天下」,「長生久視之道」等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與追求;莊子的「道之真以治身」,「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等都表現了老莊的「貴生」「貴身」思想,強調珍視生命的存在,人不要被「身外這物所役使」,他們很少真正地講「齊家治平」的道理,講的大多是「泯物我超利害」,養身長生的一套,歸納起來就是「靜」與「虛」統領了老莊養生的全過程,「致虛極,守靜篤」,以靜待那不可測知的千變萬化,和自然界保持默契與和諧,安於自然的安排,遵循自然的規律,忘卻肢體形骸,「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呼我牛也謂牛,呼我馬也謂馬「,渾渾噩噩,無知無欲;「同與禽獸」,與天地同生;要虛其心,對生死、窮達這些事物形式的變化,不讓它們擾亂內心的和諧;「塞其兌,閉其門」,不要受外物的引誘,休心息慮,不尚機巧,不玩弄智慧,絕聖棄智,不被五音所擾,不被五色所迷亂;虛靜結合,達到「忘我」、「吾喪我」,即拋棄掉假我,保持「真」、「朴」的本性,就可以稱為「真人」、「神人」了。正如老子所說:「弱其志」,「虛其心」,「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治人事天,莫若嗇」。都是要求人們拋棄一切慾望和雜念;象嬰孩一樣朴實混沌,天真無邪,注重愛惜精神;象莊子所說:「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頸鳥伸」,「至人之呼吸以踵」,集中意念,調節呼吸,吮吸清新自然之氣,象熊鳥類動物一樣,「獨與天地往來,不遺是非與世俗處」,這樣就接近所謂的「道」,即合乎養生的規律, 是「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⑶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具體點,例如:吃一塹長一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謝謝

1.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修養高的人,往往胸懷坦盪,修養不高的人,經常是憂愁的樣子.
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在宇宙天地之中生存,好象陽光掠過縫隙那樣一瞬間罷了.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們要想做好自己的事,一定先磨快他們的工具.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做事沒有長遠的考慮,就會有馬上到來的憂患.
5.窮且意堅,不墜青雲之志.
一個人在窮途末路時,應該更堅強,原來的凌雲志向不能因此而墜落.
6.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則苛求別人.
7.小不忍,則亂大謀.
8.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著難得而易敗也,時乎時,不在來.
功業難成而失敗易,時機難遇而失去易,機不可失,失不在來.
9.內省不咎,何恤人言?
只要我問心無愧,又何必害怕他人的壞話呢?

10.不一味的抱怨命運,不責備別人,通過學習平常的知識,理解其中的哲理,獲得人生的真諦,理解我的難道只有蒼天嗎?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些詩句來自於我買的一本書<古代散文名句賞析>,可以看看這書,很不錯的.

⑷ 簡述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

第一階段:秦秦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的高峰期,後期哲學的發展是首屈一指的。秦不僅具有鮮明的演繹的群體,更深入的討論個人生活;

第二階段:自秦始皇統一到封建哲學中國的洋務運動到五百年的混亂,三百年的混亂之中。哲學的橫向停滯,留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內討論和研究。

第三階段:從洋務運動「在西方的」文化體制改革「五四運動」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一直是巨大的顛覆,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哲學的缺陷,並試圖通過引用(為代表的洋務運動)的文物,試圖模仿西方君主立憲制「改革」(改革運動)的代表,「文化概論」( 54運動保持高舉民主科學旗幟,批判舊文化,以促進新的文化的代表)來重寫中國哲學。

第四階段: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混沌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徹底摧毀。

第五階段:唯物主義哲學幾十年後的文化大革命到現在,已經痛苦,因為五四運動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質疑傳統的中國哲學逐漸下降,在十年文革期間被進一步破壞傳統的哲學世界觀。中國的發展理念,借用西方社會,經濟,科學,系統的內部和包裝,以中國傳統哲學唯物主義哲學的階段。

特徵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
「哲學」這個詞英語哲學不同,它來自希臘語根Philo和索菲亞,原來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
這意味著對智慧的愛(愛的智慧),或智慧的的追求(strivefor智慧)。的智慧詞,意思是廣泛的現代詞,它指的是所有人類活動的理性思考和反省的。羅素把它概括為如下:「哲學是對真理的認識」。中國官方的定義是:「哲學世界觀,??哲學是方法論。」這應該是最科學的定義。
西方哲學是來自希臘的數學和幾何,邏輯思維能力,機械,啟動後可以從已知的知識,如數學和幾何未知的結論。我們都知道,邏輯思維能力,必須先定義,但定義往往難以精確的推理過程往往是與事實不符的。這是西方哲學的困境。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哲學問題」結束時,說:「應該學習的理念的原因是,它不能提供任何確切的答案所提出的問題,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確切的答案是真實的,但這寫問題,這些問題是可以擴大我們的概念,所有的事情,我們的思想和心靈的豐富的想像力,並減少教條式的信心,這些都是可能的,以反映角色的靈魂囚禁「在這段話中,羅素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根本上准確的,而不是哲學的西方哲學家,需要精確的定義。

讓我談談西方哲學的困境:第一個層次,哲學的定義和邏輯的基礎上。西方哲學家定義是困難的科學。例如,一些木材組合物,木材和纖維的組合物由眾多的椅子上,而反過來的纖維組成的有機分子,有機分子的轉動不同的原子組成。即使在面對大自然的最簡單的物質氫是很難來定義「一」,因為氫分子由2原子上的氫原子由電子和質子在科研的角度來看也到了中微子,以及到的神秘的結構。這是西方哲學「的理念丑聞。的邏輯西方哲學的生存也是一個問題,第一個發現的」高手「,」會出現所謂的「結構推理謬誤和混亂,後來發現一個邏輯悖論。第二個層次,有西方傳統哲學的三大主題:神(存在)的物質(自然)和靈??魂(精神界)。對世界的認識的深化,上帝的理念,以搶佔地盤越來越少,上帝的存在只有在哲學,宗教,不是現代的理念,可以說對象的迅猛發展,自然科學,哲學,自然世界的一般原則和結論---也就是說,物質取代自然科學,現代發展心理分析,語言分析,成為獨立的心理學科,它取代了研究的哲學精神,所以,,說研究哲學的損失所面臨的危機。

羅素在「哲學問題」,「2 +2 = 4「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是他用的數學概念,這個概念來代替原來的主。比其他東西,他們應該有一個更純的邏輯。」2 +2 = 4「這樣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經常例子,例如,它是困難是真實的,也不會成為真理。兩個蘋果加兩個蘋果,四個蘋果,但二加二不一定是四口人,時間或其他條件需要是極限等式成立,否則將有兩個加上兩個人的生活有多少個人的問題,有些人會戰斗仇殺數量減少的問題。因此似乎明白無誤的真理,事實並非如此。和我們平時的一些概念:明天的太陽將再次出現,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南極或有可能發生在北極,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也就是這個道理。一天有24小時,是固有的概念,但精確的概念是不準確的,因為每年的地球自轉加速有零點幾秒的誤差,因此不能有一個精確的概念。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是西方哲學流派西方哲學的困境。原因很多,它是很難統一的,因為他們超越了事物的本質,不能被發現。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哲學」的定義:「根據耳福看到的名稱表示微聽飽耳福的氣味,名稱,稱希臘抿了一口飽耳福的名稱上述易三不要指望,它是混合型的,作為它的一個不油,不突然發現找到也恢復了非物質財富不能命名。是不一樣的喜歡,無論是大象,是恍惚。隨之而來的,但此後不,但沒有反映在它的第一個迎接。「(」道德經「14)。 「以前它是一個每天清理土地來寧,神的精神,谷盈餘,侯王是,世界是積極的。」 (「道德經」39)。 「天下之物出生的出生。」 「道,出生於一體,一兩,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負陰,陽,和毒氣。」道德經「41。

」不能准確地定義,推理不能是准確的,但也很難有一個准確的結論,這樣的認識,是中國人民的祖先早在明確在胸前,「道可道,非常道。的名稱可以任意命名,這個名字」I「道德經」這一概念。它解釋了法律和實質性很難精確的描述真理,真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物的變化將改變。法律

看西方哲學的思想是:所有---「是,是」矛盾律---「什麼都可以沒有,是不是」什麼必須的法律,排除---「是或不是」西方哲學的基礎上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這樣就產生了各種對抗性的矛盾,但也產生了很多反對的概念。 :好友 - 和平 - 戰爭的敵人,對與錯,......因此,西方的思維很容易走向極端,完全忽視了事物發展的中間環節。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敵人,朋友以及非敵非朋友。中國古代哲學觀念早已走出對立的概念,其基本點是儒家的「中庸」。中國文化已經從易經,在的真相,我們明白物極必反早,總是採取「適度的不滿,他們的目的不是溢出。 「過猶不及」是一個流行的概念。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古代哲學,西方哲學思辨較早擺脫困境的西方哲學的學術經歷了一段。中國古代哲學的框架或事物的本質,其次是讀者了解,思考。處理過的木材邊桌,說明中國哲學是木的,長方形的,因此,即使該表的完整描述。羅素等西方哲學家一樣,如果一個表的描述,認為是非常准確的觀看角度考慮光線的變化,它是很難有一個精確的描述表中。中國古人,跳過現代西方哲學的本質描述的混亂。

由於中國古代哲學觀念的中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國書法與繪畫是西方繪畫藝術,而不是高水平的。西方繪畫向現代抽象,野獸派不是現實主義繪畫的現實。中國畫空白的另一種境界,它設置的心情和感覺觀眾對應的是白雲雲草空白可以看到草是山,山中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印象,它與人們心中的概念是一致的。中國畫家為空白的印象畫,畫理解自然。中國畫的本質是「精神」,是一種純粹的抽象藝術。是的理解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階段,理性的認識。中國哲學不堅持的精確定義,只需要一個描述事物的本質。根據讀者可以了解他們的成就,了解,知道她的命運是自己的好運氣。 「命運」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與迷信無關。無法理解,哲學是一個缺乏道德修養是他們的損失。中國的生活以及語言,語言哲學,並根據這種思維模式。中國古典明白,你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怪幾乎連這樣的學者朱熹說,他大學發布的語言准確,而其他的解釋可能是不明確的。

「30輻條的樞紐,它與寶石的汽車認為,當它不是,是用來鑿戶牖以為室,當它是不存在空間。因此,李,與沒有心思。「」道德經「11章描述的是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他們不明白,」2 +2 = 4「。兩千年前的時候,我「消失」不「的時候,西方哲學家們還在討論是否真正的邏輯,2 +2 = 4。由於中國哲學,世界觀進步的進步,中國人早就有沒有「神」的概念。中國文化的命運「,」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論語·述」,「繼承離奇。儒家不相信鬼的最有力的證據。西方哲學在17世紀的前主教堂的辦學理念。只有在唯物主義的辦學思想,從該中心的一神論」和唯物主義是可以慢慢實現。雖然有討論早在古希臘的原子論,這樣的對世界的看法,在基督教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是沒有市場的,它是不佔優勢,因此,從思想水平在中國哲學比西方哲學的層面。

中國和西方哲學的差異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可以保持在過去的一百年,幾千年先進落後於西方世界的哲學是世界觀。整個西方哲學和方法。可以說是來自古希臘文化,其中的主要代表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什麼是什麼,以及為什麼」的問題模式,為以後的西方哲學奠定的基本研究方法,探究式學習的思維方式,成為西方的習慣。瓦蓋跳,將調查原因,還發明了蒸汽機,牛頓看到蘋果掉在地上的,但還調查了為什麼這么出口法律的「重心」。中國的哲學很陰和陽的「書變動」,西方哲學昏昏欲睡時,你怎麼定義「中國人的思維是超越了這個詞的定義的范圍,和也明白,不追求絕對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耳福看到,名稱,微;聽飽耳福的氣味,這個名字,說希臘抿了一口飽耳福得到,名稱,說被夷為平地。不要指望它是一個混合油一下,它不會突然找到財富不能命名也恢復了沒有。喜歡,不管一樣,不一樣的是適合發呆的。隨時間,但之後,迎接並不會反映在它的第一次。「昨天是一個:每天清除的,而土地,上帝是一種精神,山谷的財政盈餘,侯王是一個「天下之物出生的生而自由的思想世界。」 「道出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負陰和陽,毒氣」(「道德經」)。也遭受西方哲學的定義「」如何完成。這可以說是中國哲學,一個級別高於西方哲學。

這是中國哲學的先遣隊,使我們不像西方人,「跟蹤底部的概念,應該說,中國先賢為年輕一代提供一個思考和學習的範例,後來,人們反對的人,喜歡哲學的混亂,但它也使的中國人失去了他們的好奇精神的學習。「中庸」,「太遠」模式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未來。它是就好了現在學生用計算器後,一些調查的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例,平方根的需求相同,一千人不能找幾個人能算PI的平方根計算器發明。幾十年來這種情況下,許多使用電腦,只知道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同的原則,編程或計算機原理及如何因為業已存在的良好模式,以方便我們操作到復雜的計算機編程,我們不太可能。
>
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差異,導致中國和西方國家生產之間的差距。但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是人類生產技術,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像20度的水被加熱到92度,量變到質變的水變成蒸汽,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積累,實現了「質的變化」時,西方人的思維以這種好奇的習慣。這意味著一系列的偶然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這種缺乏積極的,保守的,「自以為是」的態度對待學習和思考,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正應了一句毛澤東:「驕傲使人落後一取得進展,以開放的心態。「

確定的差異,理解的長度。弱點民族復興是指日可待!

⑸ 中國傳統哲學最吸引人的方面是什麼

中國文化歷為重視「為人之道」,「處世之方」,中國的哲學認知更是如此,由於這種緊密關系,二者也都包含非常豐富的人生哲理,為建立現代的科學人生觀、世界觀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可供借鑒和吸取的歷史文化遺產。

哲學要解決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過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問題,換言之,也就是要解決人生關切的問題,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與生活問題,大到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歸宿等問題。而人只要活著就會有生活,有人生,進而就會有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問題,人生哲學的最高問題是人生理想問題,是人生的終極關切問題。研究這些問題,不但能夠獲得關於人生哲理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能夠從中得到如何有意義的度過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啟示和教益。


欲學習與研究人生哲學,必須對人性理論、歷史哲學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中國人的人性和歷史哲學如何呢?今天哲學詩畫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心得。如有異議或建議,請後台留言!

中國傳統哲學的四種類型

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結構、價值取向、文化內函來看,中國哲學大致分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等六家(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旨》),後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又提出「十家九流」之說。所謂「十家」,就是除了司馬談提出的「六家」之外,又增添了農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班固認為「小說家」難以確認,故除了小說家之外,謂之「九流」。其實,從文化史的發展和歷史的影響來看,諸子百家中主要是儒、道、墨、法這四大家,因而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也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這四種類型。


儒家——講道德、重進取,是一種現實主義人生觀,要求「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從而親仁」——《論語·學而》。

儒家的核心概念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規范、基本信條,也就是儒家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也是儒家培養理想人格的價值尺度。凡在自己的生命活動中能夠堅持以上操守,並以之為安身立命者,就是儒家所稱譽的「聖賢」、「志士仁人」,他們能夠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踐行儒家規定的道德規范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儒家哲學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求進取,講現實。儒家都是現實主義者、追求現實的道德的永恆價值和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孔子一生少言性、命,不談鬼神,總是教導弟子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習、進取、奮斗。這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次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難以回答,便問老師如何回答。孔子說:「其為人也(指他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進取心、上進心的重視。

孔子經常教導弟子,為人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教導人們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對人生採取積極有為的態度。他曾語重心長地勸導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他還用流水一去不復返激勵人們要愛惜時光,做有意義的事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以上這些,當然還有《論語》里還有更多例子和言論,都表現出孔子對現世的重視。即——「未知生,焉知死?」。


道家——重境界、追求個體自由放達,是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

道家的哲學與儒家的哲學相比較,在思想表現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樣現實、那樣積極,但是在精神追求上顯得極為深沉、老成、博遠。

道家哲學概括起來就是:無為而治,莫與人爭,少私寡慾,潔身自好,返樸歸真,遵循自然。老子或道家的哲學的最顯著的兩個特點是:

第一,處事謙下,保護自己

老子說:「聖人慾上民(欲為民上),必以言下之(言談謙下);欲先民(欲為民先),必以身後之(處事先人後己)。故聖人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皆樂推不厭也。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66章

由於待人處事謙下,所以當你居上位時,不被一般人看成負擔,也不會被普遍百姓傷害。他還說:「吾有三寶,特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必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第67章。這些所闡明的都是善於保護自己,不為人害的人生哲理。

第二,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名利、物質引誘

道家的莊子最講究人生哲理,他提倡人生要「逍遙游」,實現精神上的自由與和諧。處事要做到「為善者無近於名,為惡者無近於刑」,即為善不要達到成名地步,做壞事不要達到受刑地步。莊子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莊子講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旨在說明「以無厚入有間」、「緣督以為經」的人生哲理。講述論辯「伐林」與「殺雁」的故事,旨在敘述一種「外乎材與不材之間」的處世哲理。還有《史記·老莊列傳》寫楚威王使厚幣聘請莊子為相,而遭莊子拒絕而「終身不仕」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目的都是宣揚道家的一種潔身自好、不為物役、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學。


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耐艱苦的公利主義人生觀。

墨子在先秦諸子中是唯一出身於下層勞動人民的思想家,墨子自稱為「賤人」,長期為手工業匠人,過著比較艱苦、貧困的生活。

《墨子·魯問篇》說他「短褐之衣,藜芥之羹,朝得之,而夕不得。」由於墨子出身卑賤,所以他的哲學思想能體現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提倡人生都應該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奮斗。他說:「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

何謂天下之利呢?墨子說:「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睹其友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墨子·兼愛》。何謂天下之害呢?墨子的原文是: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人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知調,此天下之害也。

墨子一生反對淫糜作樂,故作《非樂》,以使士君子「能竭股肱之力,使農夫「能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使婦人「能夙興夜寐,多治麻絲」。他反對「命運」之說,認為那都是人們捏造或不努力的結果,故作《非命》。

墨子主張以「強力」維持生活,改造社會,說:「為強必貴,不強必賤,強必榮,不強必辱,故不敢怠倦。」

《墨子·公輸般》中記載了一則關於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他不惜徒步行走十日十夜,由魯國到楚國都城,說服公輸般和楚,經過一場辯論,終於折服了楚王,制止了一場楚攻宋的戰爭。這一故事有力地體現了他所提倡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生哲理。以上這些都是通常所說的「墨家精神」

⑹ 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特徵及其現代意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是一部人類歷史上最高層次、最完美的哲學,是人類最高層次的真理,是解釋宇宙、人生、社會和宇宙萬事萬物的文化。特別是後來的傳入中國的佛教結合起來,揭示了宇宙、人和人類社會的本質,指出了宇宙是什麼,它是怎麼形成、發展、成熟、死亡的,指出了宇宙的歸宿;指出了人的本質,人是如何形成的,人從那裡來,到那裡去,指出了人應當怎樣活著,這是中國文化最成功的地方。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文化具有現代化的特點了,這種現代化的文化,是以中國歷代聖賢和佛家思想為指導,結合人類社會進展中的不斷的發現,其中包括現代科學上的發現,這樣,就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完美無缺了。

中國文化是個多層次的文化,它認為宇宙起於「無」,「無」就是零,它可以生一,這就是「有無相生」,亦稱「道生一」。其中「無」屬陰,而「有」則屬陽,這就是一個很高層次上的陰陽對立。「無中生有」,即「無極生太極」也,太極生兩儀,說的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可是在一定的層次意義上,宇宙是要分裂的,要從太極兩儀分裂成六十四卦,然後再多層次的無限的分裂下去,這就是宇宙的分裂與膨脹。其實宇宙的分裂與膨脹,就是宇宙自身的發育成長過程,當然還有其它意義,如循環意義。

太極是一種陰陽對立的關系,陰陽對立就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事物在一定層次上發展變化最高度地抽象和概括。陰陽包括的內容極廣泛,如道與器、形與理、時間與空間、精神與物質、內與外、上與下、天與地、人與鬼神......都屬陰陽的范疇。「對立存在」或「對稱存在」只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一個最抽象、最概括的規則,再往下分,就會出現五行生剋的變化規則,它雖然沒有出陰陽變化對立統一規則的范疇,但這就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規則能隨便解釋通的。歐洲哲學只知道事物的對立統一,只知道事物的矛盾關系,它根本不知道事物之間還有比和、相生、相剋的十大關系。相生相剋的十種關系的屬性彼此之間錯綜復雜,相生不一定都是好,相剋不一定都是壞,關鍵是要事物達到一種平衡,要達到中正不偏。

哲學是一切文化思想的綱領,它就好象是領路人一樣,只要它不出偏差,人類的一切文化都不會出大的偏差。只要它出偏差了,整個文化思想體系沒有不出偏差的。當今中國的問題就是在哲學思想上出的偏差,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上的偏差,所以中國國內外的事物沒有一樣不出偏的。真理在東方,可是領路的人卻把它導向了西方,跟在後面的人的素質無論多麼優秀,都是找不到真理的。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為中華民族指路,中華民族很快就會強大起來,用不了二十年的時間就是世界強國,四十年就是世界一流的強國,周邊很多國家都會自覺自願的加入「大中華聯盟」,恐怕趕都趕不出去。哲學思想錯誤,國家貧窮,有些人想出走,想離開這個國家,想分裂出去,那也是很自然的事。

轉自http://www4.ncsu.e:8030/~zwang2/chinaphilosophy.htm

⑺ 中國的哲學思想

(均只是我的觀點)感到研究我國哲學思想,需要找其源頭,需要探究它與宗教的關系,我國哲學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很長一段時期脫離了宗教奴役。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哲學就已可以超越宗教需要,人生理想也已可不依賴於宗教信仰而完成,主要原因在於之前流傳甚廣的儒家思想已可替代宗教的功用:儒家思想已具有了宗教教義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與公平性,也具有了宗教家救世救人的志願與能力,實際上已成為了一種現實人生的宗教。到了東漢中葉,社會上禁不住一般要求而復活了宗教的需要,這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儒學作為社會人生領導中心的墮落,這一墮落的跡象,最顯著的表現在於東漢王室的腐化與士族門第的興起,本來儒家思想是可以替代宗教功用的,但在此種情況下,現實人生理想境界逐漸消失,人心無以寄託無可安慰,自然要轉移到未來世界與天國之中,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人民在當時普遍感覺宗教需要的一個最大原因。此前如此長時期沒有宗教傳入,導致我國哲學一個很大特點是反觀內省,重內心反省的態度,我國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一切注重自身,從自身出發,最後再回到自身為歸宿,這種思想態度並不是覺得世界是外我而存在的,是一種物己融合的看法,因此古代中國人的眼中是沒有純客觀世界的,即世界是絕不能脫離人類而獨立存在的,因而中國的思想不可能產生西方的宗教與科學,我感到這是我國哲學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人的思維的最大影響。另外,個人感到中哲沒有西哲精密,近期也有學者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宗教化,個人感到如果那些學者仔細研究過中哲就不會再說這類p話

⑻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仁、義、禮、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西漢中期以後,新儒家雜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等各個學派,建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價值學說體系。董仲舒將孔孟的基本價值規范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後,專制主義的發展破壞了仁義價值體系的均衡性,毀壞了價值關系的相互性。

三綱五常被極端片面化,將君臣關系提高到社會價值體系的最高層面,片面強調臣子對於君主的愚忠死節;父子關系從一種自然血親關系異化為無條件孝順服從;夫妻關系也從雙向互敬互愛變成了單方面的服從關系。

五常作為社會普遍價值規范被神聖化、教條化,異化為封建統治和壓迫的意識形態工具。現代社會,我們應當破除傳統仁義中的身份等級局限,在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愛。

⑼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的具體事例

首先,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強調自然的力量,再次,是莊子的逍遙游,夢蝴蝶,還有孔子的論語,講究的是人間的世道,做人的道理,孟子的君臣道,中國的哲學基本上是根據這些著作沿襲發揚的

⑽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哲學大約萌芽於殷、周之際,成形於春秋末期,戰國時代已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它的發展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尚書·洪範》記載的殷代賢人的言論,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學觀念,同時又把水火木金土五行看成是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 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成分, 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產生於殷周之際的《周易》古經,(見《易經》),將早期「八卦」觀念加以系統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八種自然界最基本的現象,說明宇宙的生成和萬物間的聯系與變易法則,在神學體系中蘊涵著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周太史伯陽父以「天地之氣」的秩序即「陰」和「陽」的相互關系來說明地震現象,標志著哲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一些傳授《周易》的學者,依託孔子寫成《易傳》,以「太極」為天地的本原。又區別了道器,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命題。認為道是無形的規律,器是有形的實物。齊國的「稷下學宮」的一批學者,圍繞著天道,展開了「爭鳴」,推崇管仲的學者在《管子》中提出了「天不變其常」的思想,以「精氣說」發展了早期關於「氣」的學說。
漢代思想家提出宇宙生成的見解,《淮南子·天文訓》說:「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太平御覽》引作元氣)」,然後元氣分成天地。對於虛霩的性質未加說明。《周易乾鑿度》說:「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對太易的性質也未加說明。這些學說都認為在氣之前有一個空虛的階段。
《鶡冠子》書中有「天地成於元氣」之說。《鶡冠子》此節是戰國末年所寫還是出於漢人手筆,難以考定。「元氣」觀念至晚出現於漢代初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道》也提到「元氣和順」,把元氣看成是天地之間氣的整體。《漢書·律歷志》記述西漢末年的理論說:「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以元氣為世界的最高本原,這是唯物主義的宇宙生成論。王充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天地生成的,天地是無意識的物質性實體,天地萬物「俱稟元氣」,元氣是天地萬物的根本。漢末經學家何休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漢代宇宙生成論大都把「元氣」作為重要范疇,或說起源於虛空,但以元氣為天地生成的前提;或直接歸本於元氣。這一理論,前期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比較緊密。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