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博物館之行楚地文化怎麼樣

博物館之行楚地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2-03 12:16:01

A. 楚文化的精神特質

楚文化的精神特質如下:

一是蓽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探尋楚人先輩艱苦創業的歷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夏商更替之際,戰火連年,楚人先祖輾轉遷徙到了荊楚地區。正是這種蓽路藍縷的精神成為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為中華民族史上艱苦創業的典範。正是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楚國才能在強國如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由弱變強,創造了先秦史上的奇跡。

三是兼收並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在先秦的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見最少,主張民族融合,強調兼收並蓄,能夠融合其他民族、國家包括來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稱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於地中海東部,其風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絢麗的藍天白雲、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綠窗白牆。

四是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楚人有尚武之風,如荊州博物館有一種叫「連發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寫到秦始皇,其中有「連弩射海魚」的詩句。連弩可以連發十箭,可見楚人很早就在研究發明武器了。

楚文化博大精深,蘊藏於其中的精髓很多,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與發掘

B. 楚文化的問題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質

王生鐵

--------------------------------------------------------------------------------

在祖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國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個「荊」字,時間就延長了。楚文化有800多年的歷史,影響深遠;「荊楚文化」時間更長,可延伸至2000多年。在荊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點,因為荊楚文化的源頭是楚文化。楚文化
是在荊楚大地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吸取了周邊文化之長,同時又保留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特徵。

在周代各國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極其重要的一支。楚文化的主要構成可概括為六大支柱:青銅冶鑄、絲織刺綉、木竹漆器、美術音樂、老莊哲學及屈騷文學。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最先進的青銅冶鑄出自楚國;最早的鐵器在楚國;先秦漆器的數量之大、工藝之精莫過於楚漆器;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綉出自楚國;先秦金幣、銀幣無一不是楚幣。哲學有老莊,文學有屈騷,戲劇的鼻祖是楚人優孟,養由基是楚國著名的神箭手,楚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超凡脫俗,楚樂「八音」是指金、木、土、石、絲、竹、革、匏。楚國的編鍾樂舞水平之高,舉世公認。在政體創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荊門設立縣制,將其列為一級行政區劃,改變了貴族分封制度,進而引發了軍事、土地、賦稅改革。在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楚人都有獨特的貢獻。總之,在采礦、冶煉、絲綢、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舉世無雙的成果,而老莊哲學、屈騷宋賦也成為顯學。

在世界范圍內,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300年間,東西方文化競相爭輝,我們完全可以把楚文化與同時期的古希臘文化並列為世界文明的代表。楚國的青銅冶煉、鑄鐵、絲綢、漆器早於古希臘,許多科學技術處於領先地位。在音樂藝術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臘人之上。在哲學方面,二者各有所長。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都是楚國人。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的竹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種,受到國際漢學界的高度關注。在國家政體建設、貨幣制度方面,楚國則比古希臘更為完善。航海古希臘在前,車運楚人在先。古希臘人在理論科學、造船航海、體育競技、寫實藝術、建築技術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長。可以這么說,楚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從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輝殿堂。

楚文化除了以上六大支柱外,還有以下四種非常明顯的精神特質。

一是蓽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探尋楚人先輩艱苦創業的歷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夏商更替之際,戰火連年,楚人先祖輾轉遷徙到了荊楚地區。到西周末年,楚人還是一個弱小的部落。熊繹成為部落首領後,率部族居江上楚蠻之地,「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正是這種蓽路藍縷的精神成為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為中華民族史上艱苦創業的典範。周初,周成王盟會諸侯,熊繹出使受到冷遇。熊繹回來後告之群臣,立志發奮圖強,發展生產,擴大疆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熊繹到熊渠,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當時楚國都城是「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曰朝衣鮮而暮衣敝」。正是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楚國才能在強國如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先秦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是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楚人的創新精神有很多記載:楚君熊通自行稱王,首創縣制。楚國滅了權國,便設縣治之。秦國設縣,在楚國之後。早於商鞅變法的吳起變法,是楚國歷史上的一次悲壯的革新運動,也是一次大膽的改革運動。楚人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文學創作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以文學而言,莊周的散文奇詭莫測,變化無窮,氣勢浩盪,意象崢嶸。屈原是楚辭的宗師,後人對屈原作品的評價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並能」,它道出了楚辭驚世駭俗的奇異之美。楚人大膽革新,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並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在先秦的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見最少,主張民族融合,強調兼收並蓄,能夠融合其他民族、國家包括來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稱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於地中海東部,其風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絢麗的藍天白雲、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綠窗白牆。這種玻璃珠和淡綠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亞傳入楚地,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實例,這條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絲綢之路大約早4個世紀。在初創時期,楚王沒有與周王室的血緣姻親關系可依,沒有遼闊的疆域可恃,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以致用,以獨立強盛為目標,因而楚文化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這些特徵多基於楚人的善於學習、包容眾長的博大胸襟。青銅冶煉正是楚人學習吳越地區人民的技術發展起來的。楚國曾經兵伐魯國,魯國為了避免戰事,奉送楚國100名刺綉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紡織工。楚國接納了這300名技藝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這300名工匠傳授了先進的技術,對楚國的手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事例充分體現了楚人兼收並蓄,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發展楚國的可貴精神。

四是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楚人有尚武之風,如荊州博物館有一種叫「連發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寫到秦始皇,其中有「連弩射海魚」的詩句。連弩可以連發十箭,可見楚人很早就在研究發明武器了。在豐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申包胥為了求得秦國發兵救楚,在秦國朝廷中哭了7天7夜,終於感動了秦王;楚將屈瑕戰敗,感到對不起家鄉父老,以死謝罪,開了楚國將帥以身殉職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莊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親臨戰陣之中,體現了非常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這樣的詩句:「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其精神千秋萬代為世人景仰,成為民族脊樑的象徵。楚被秦滅時,楚人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不僅是預言,也是誓言。果然不過十六七年,秦國就在以楚國後裔為主要力量的農民起義中被推翻。楚人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超越了時空,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楚文化博大精深,蘊藏於其中的精髓很多,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與發掘。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主席、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C. 介紹一下荊楚文化

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

湖北日報記者 黃宣傳 通訊員寧微

荊楚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份文化遺傳?元旦前夕,在中國地質大學召開的荊楚文化研討會上,來自全省各地的荊楚文化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共同探討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

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是什麼

荊楚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省政協主席王生鐵指出:千百年來,湖北作為荊楚文化的中心,對燦爛輝煌的荊楚文化的形成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也因此奠定了湖北作為文化大省的重要地位。在21世紀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集中研究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不僅對湖北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湖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黨的歷代領導人對湖北的親切關懷。這是荊楚文化的重要內涵,有著極其寶貴的現代價值。

「荊楚文化現代價值的核心內涵就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精神是促進湖北經濟建設與發展的精神動力與源泉。」華中師范大學張正明教授明確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所謂「敢為天下先」就是指在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想像力,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他指出荊楚文化的精華——老莊哲學思想與屈騷美學思想就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典範。

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荊楚文化

王生鐵認為: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發掘歷史文化遺傳,繼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牢牢地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將荊楚優秀文化與湖北的現代化建設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激勵全省人民奮勇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研究員提出了構建以長江三峽、漢江、清江和神農架、武當山、大別山為載體的「三江三山」旅遊布局設想。他認為,湖北旅遊如果放棄了漢江、楚文化和三國文化就等於丟了一半,而處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有著巴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底蘊。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別山,將是我省有效地推行紅色旅遊的一份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我省的文化旅遊只有將「一江兩山」戰略調整為「三江三山」戰略,才能比較完整地彰顯出荊楚文化的內涵,體現出荊楚文化內涵的多樣性。

省社科院研究員何念龍在發言中再次提出了建立「荊楚文化走廊」的建議。所謂「荊楚文化走廊」是實體性的文化高地。從空間角度來看,它是以漢宜高速公路(另有與之重合的318國道)為主體的公路文化帶,以荊州古城為中軸心向武漢和宜昌兩個方向動態延伸,在地帶上形成「一線貫五珠」(漢宜公路為一線,特大城市武漢,大中城市宜昌、荊州,小城市仙桃、潛江)的文化長廊優勢和整合文化效應。從文化特色來看,建成的「荊楚文化走廊」將形成宜昌、荊州、武漢三個發展極點,傳統底色有三峽文化(或巴楚文化)——楚文化——漢派文化;現代特色則相應體現於水電文化——復合文化(兼容綜合)——光谷文化。「荊楚文化走廊」將成為水文化與陸文化交融、傳統性與現代性、開放性與新異性兼具的文化紐帶。具有舉世矚目的獨特文化亮色。要想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推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建立「荊楚文化走廊」刻不容緩。

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最為密切。湖北經濟學院王麓怡副編審提出了從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考量荊楚文化資本,以湖北的文化資本積累帶動最具增長潛力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地區資源稟賦優勢的文化資本和第三產業作為湖北在中部「崛起」的內生性支撐的思路。

荊楚文化同樣可為現代城市建設做出貢獻。來自荊州市社科聯的劉柏芳、謝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發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楚文化資源,繁榮發展荊州市文化產業。無獨有偶,鄂州市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熊壽昌也認為,地處熊渠封王台,開發利用楚鄂文化,對於城市建設,對於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文明衛生城、優秀旅遊城具有重大意義。

對荊楚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原湖北省政協副主席、荊楚文化研究會會長程運鐵,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昆滿,從倡導茶飲論荊楚茶事,考證了茶與荊楚的不解之緣,指出楚人如茶,我們從湖北茶事發展的歷程中,可以顯現荊楚的人文精神。如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毫不畏懼,陸羽為探究茶學而千里跋涉等等,體現出楚人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奮斗精神;荊楚茶事爛漫多姿,恰合楚人追新逐奇的藝術情懷;另外,荊楚茶事追求意蘊,恰好反映了楚人平和中庸的哲學理念等等。

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張錦高、中國地質大學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朝教授,對荊楚文化和楚文化的形成、楚文化的表現特徵與成就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他們認為,我們今天來討論和研究荊楚文化和古代文化,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要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構建更為輝煌的現代文化。

從思想特徵來看,荊楚文化比之黃河流域諸文化更富有一種想像、思辨和浪漫的力度。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維武認為,這種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在湖北地區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心學傳統,而湖北文化對於中國哲學發展、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開拓所作出的最具特色的貢獻,也莫過於這一心學傳統。如荊門郭店的楚簡,已關注、探討心性問題。從隋唐至20世紀的千餘年間,荊楚大地上更是涌動著一波又一波心學的浪潮;禪宗興起於黃梅,陸九淵主政於黃安、麻城。。。

荊楚文化哲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與取向產生了重大影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劉寶昌在回顧了研究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所走過的階段後指出,荊楚文化哲學的詩性藝術的獨具一格的審美取向,對現代文學美學世界的構建產生了重大影響。荊楚文化哲學的詩性藝術讓中國現代文學具備了逍遙美和對大自然的關注而產生的自然美。

華中師范大學姚偉均教授在梳理荊楚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與節日禮儀在漫長歷史中的變遷時指出,社會物質生活的狀況也是評價社會進步的唯一標尺,探討荊楚的社會生活傳統實質上就是從一個新角度來研究荊楚文化,從而真實地重現和構擬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和未來方向。

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邵學海的發言「別具一格」。他認為,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荊楚文化,經上世紀上半葉的發現和下半葉的開掘,已引起海內外矚目,並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掌握正確歷史方法,以客觀真實的材料以及嚴謹的態度為基礎,才能更好地進行歷史應用。狹隘的觀念和實用主義,不利於開發楚文化的現代價值。此外,已知的闡釋楚文化現代價值的研究成果,多限於精神層面,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但過程是緩慢長期的,方式是潛默移化的,效果是模糊的。我們開掘楚文化的現代價值,不能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在繼承優秀文化遺傳時,我們也應正視歷史的教訓以及所謂糟粕所具有的警荊楚簡帛與荊楚文化

羅運環

荊楚簡帛的研究已形成國際性學術熱潮,這除了楚簡不斷有新的發現之外,更重要的是荊楚簡帛內涵豐厚,吸引力強。我國簡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荊楚和西北兩大地域,在荊楚和西北兩大地域中又以荊楚居多。早在南齊時代,荊楚北部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就有一座被盜的古墓出土竹簡書,經鑒定,認為正是《周禮》所缺佚部分的《考工記》。20世紀40年代初,在湖南長沙出土了著名的楚帛書。從50年代起荊楚簡帛不斷地出土面世,共計有50餘批。其中自70年代以來,馬王堆漢簡帛書、睡虎地秦簡、包山楚簡、郭店楚簡、張家山漢簡、走馬樓三國吳簡、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竹書、里耶秦簡等大宗簡帛出土和發現,不斷給學術界帶來驚喜。

荊楚簡帛大都出於墓葬和古井,書籍、文書各具特色,種類甚多,內容豐富。犖犖大者,有如下數端。

道家思想是荊楚文化的一大特色。荊楚簡帛所出《老子》就有郭店楚簡本和馬王堆帛書本。竹簡《老子》屬於選本,抄寫於戰國中期,是所見最早的本子,與今傳本相比,沒有關於「道」的理論,以及「小國寡民」理想社會的闡述,沒有「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等與儒家主要學說相抵牾的內容,偏重於實用,當為楚國官方的一種傳習讀本。馬王堆帛書《老子》有甲、乙本,分別抄寫於劉邦稱帝前和稱帝後,除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今本不同外,內容結構基本一致,能解決今本章節、字句的許多爭議,是所見最早的全本《老子》。道家著作還有郭店楚簡本《太一生水》和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簡《恆先》篇,這是兩篇荊楚傳習的十分珍貴的先秦道家佚籍,分別闡述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及道家虛靜理論和天地起源問題。道家在戰國中後期分為黃老學派和莊子一派,黃老學派在戰國時代影響頗大,因其著作失傳而導致後世知之甚少。馬王堆帛書《黃帝內經》的發現,使世人獲得了重新認識黃老學派的機會。

儒學一直是荊楚文化重要的內涵。春秋時楚人就有傳習《詩》、《書》、《禮》、《樂》的傳統,楚莊王的臣下申叔時就是著名的儒學家。在討論楚太子教育問題時,他提出了善、德、忠、信、節、義、禮、孝、仁、文、武、罰、賞(《國語·楚語》),其核心內容是「聳善而抑惡」,追求「心」之「善」,開後世思孟學派心性學和「性情」論的先河,成為荊楚傳習儒家學說的一大特色。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竹書中的《緇衣》(各一篇)、《性情論》(《性自命出》)、《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窮達以時》、《六德》、《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子羔》、《民之父母》、《武王踐作》等篇都不同程度體現出儒家思孟學派的心性學說和民本思想。

荊楚是一個擅長詩賦的地域。早在春秋時代,楚國就提倡詩教,貴族士大夫多擅長四言詩,常以《詩》中章句作為外交和人際交際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式。戰國時代楚辭在荊楚崛起,出現了以屈原、宋玉為首的作家群體,創造了燦爛的楚辭楚賦作品,對荊楚文化以至整個中華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竹書就有詩、賦、音樂方面的簡文。《詩論》是儒家文學評論性質的論文佚篇。楚簡中除《詩論》所見《詩經》詩篇外,還新發現了6篇佚詩,十分珍貴。《詩樂》(或稱《曲目》)有7支簡,記40種詩的篇名和演奏、吟唱詩曲詩詞的音高,寫在一篇或一組(數篇)篇名前,由宮、商、征、羽4個音階與穆、和等九個變化音調組合而成,如宮音有宮穆、宮群、宮汗、宮祝。楚地流傳的這種詩曲的調名來源尚難考究。

馬王堆出土帛書《春秋事語》和《戰國縱橫家書》是史書的重要發現。《春秋事語》以「記言」為主,可能是《國語》的一種不同本子。《戰國縱橫家書》27篇,有16篇屬久已失傳的佚篇,是戰國史的新資料,《戰國策》、《史記》關於蘇秦時代的錯誤,由此得到糾正,此書被稱之為「司馬遷所沒有見過的珍貴史料」。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竹書中還有一部戰國楚文字字書,是楚地傳習的,也是我國所見最早的字書。

在戰國漢初的荊楚簡帛中,有關天文、歷法、占卜的數術書籍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20世紀40年代初在長沙出土的戰國時代的楚帛書,講一年十二個月的宜忌,屬於「月諱」一類的歷忌數術書,其所配的圖,應是所見楚國最早的一種「式」(數術家用以占驗時日的一種工具)或「圖式」。江陵九店戰國楚簡《日書》,是目前發現的最早選擇時日吉凶的數術書。雲夢睡虎地(M11)秦簡《日書》,也分甲乙兩種,內容更為豐富。馬王堆帛書的數術書超過半數,《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主要以星象雲氣占行師用兵,與天文關系最為密切。其中30幅彗星圖是世界天文學史上最早對彗星所作的精確觀測和准確描繪。兩種《陰陽五行》和三種《刑德》更是令人關注的數術書。

江陵周家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均發現有歷譜。前者為秦始皇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年及秦二世元年的歷譜;後者為漢高祖五年至呂後二年間歷譜。這些歷譜或存全年日干支,或存各月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漢時期歷法演變過程的珍貴資料。湘西龍山裡耶(J1)秦簡中的木牘乘法口訣表,是訖今我國最早的乘法口訣表、算術史上的珍貴實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是早於《九章算術》的一部數學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數學發展水平,書中保留了一些不見於《九章算術》的數學史資料,彌足珍貴,在數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湘西張家界市(原大庸市)古人堤遺址也出土了東漢簡牘乘法表。

在簡帛中,法律文書是一項大宗內容。包山楚簡涉及法律文書,分有篇題和無篇題兩種,《集著》、《集著言》、《受期》、《疋獄》四篇是有篇題的。無篇題的一類是訴訟記錄和摘要;另一類是各地匯總上報案件的簡要記錄。包山楚簡的法律文書,屬於戰國中期楚國司法活動的檔案資料,是研究楚國法律的寶貴資料。雲夢睡虎地(M11)秦簡以發現秦律而著稱於世。《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等六篇,涉及到刑法、訴訟法、民法、軍法、行政法、經濟法諸方面,在中國法制史乃至世界法制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雲夢龍崗(M6)秦簡,是繼雲夢睡虎地秦簡之後又一次秦朝法律文書的重要發現。江陵王家台(M15)秦簡《效律》的內容與雲夢睡虎地(M11)秦簡大致相同。張家山(M247)漢簡也以發現漢律而聞名。其中《二年律令》是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頒布的法令,涉及律名多達20餘種,部分律名與雲夢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相同,包含了漢律主體《盜律》、《賊律》的內容。

總之,荊楚簡帛本身就是荊楚文化的一道靚麗景觀。我國自20世紀初以來,出土簡牘總計34萬余枚,而荊楚一地的簡牘就佔半數以上,多達18萬余枚,兩次帛書大發現也均出自荊楚。戰國楚簡帛、秦簡、西漢前期簡帛、三國吳簡以及西晉簡牘,這五個時段的簡帛,均以其獨特的豐富內涵,不斷地形成諸多國際性學術熱點,促進了我國學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示與勸戒作用。

D. 古代楚文化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成就

荊楚文化的八大特點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內涵可概括為八大系列: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掘《長江開發報》1996年4月10日四版,裴高才同志題為《盤龍考古新發現,「商代」過大別崇山峻嶺,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重新改寫》文章介紹,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教授20年來潛心研究整理盤龍城遺址及其文物史料得出結論:被譽為中國南方第一古城的商代盤龍城遺址,最近有新發現,該城的興廢歷經近300年,它將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提前到商代。「……將武漢城市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年。……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
文章說,盤龍城於1954年防汛時發現,於70年代大規模發掘,迄今共發掘文物二千餘件,其中大銅鼎、大銅、大玉戈等數十件文物為罕世珍品,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令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中外專家們稱,盤
龍城系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保護最完好的商代古城,是古代南方的文化瑰寶,是江漢大地的一座文物寶庫,是「研究中國古城不可多得的標本。」
文章說,盤龍城遺址東西長二千一百米,南北寬一千八百米,中心面積一百一十萬平方米。擁有古城址、古宮殿、古城牆、古作坊、古墓葬等八大古跡景觀……在已發掘的兩座宮殿中,一座設有四室,周圍是迴廊的宮室,另一座布局為一大空間廳堂。兩座宮殿為前朝後寢格局,系當時祭祀、冊命、聽政、出師、盟會等舉行國家大事的地方,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同時,四周作坊林立、釀酒、制陶、冶煉業十分發達,系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據考古研究所近期鑒定,盤龍城興建於商代二里崗期,荒廢於殷墟一期,歷經時間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年之間。盤龍古城遺址與武漢市城區僅一河之隔。……為古代河流灄水、漢水注入長江的交匯地帶!
《長江開發報》的上述報道,無疑是「漢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一命題的最新支持論據。一、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是在漢水之畔開的先河,打破了史學界關於「興建古城於春秋戰國」的統一認識。二、「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的、代表漢水文化的數十件文物是從漢水之濱出土的;在商代漢水流域就有了「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的」古城。三、從它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把中國興建古城的歷史由春秋戰國時期提早到商朝時期這一史實上看,正召示出了「商代文化過了大別山」,還是「漢江文化影響、造就了商代文化」這一新的急待重寫的中華文明起源學說課題。
《湖北日報》1996年5月31日第七版報道:「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海內外學者近三百人來荊州研究楚文化的冶金、紡織、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專家們認為,楚文化成就包括銅鐵冶煉與鑄造技術,磨漆彩繪工藝,絲綢加工技術,道家哲學,楚辭散文和音樂舞蹈,在當時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羅森夫人說,「楚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生命力。(漢江流域的)楚文化所創造的物質文明更令人叫絕:世界上第一塊可鍛鑄鐵;世界上第一塊每平方厘米紡織170根絲的高密度絹;世界上第一件脫胎彩繪漆器;世界上第一架可連續發射20箭的弩,世界上第一張可折疊的大床……楚文化的精髓不僅熔鑄於楚人後代的心底,而且成為中華民族所共有財富。」

2、楚國歷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綉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斗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朴、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為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里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眾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岳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眾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跡,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著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為標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淀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為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槍,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武昌首義為標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五是「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E. 探尋楚文化—楚文化博物館

楚文化,是我國古代一支極其燦爛的歷史文化,它同「吳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一起,被譽為「盛開在長江流域的三朵上古區域之花」,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

壽縣博物館,是安徽省建館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僅次於安徽省博物館,是國家重點博物館。與友人共同順著歷史的遺跡,一路探尋楚文化的淵源,感受他的厚重與滄桑。

博物館分別設有楚都遺珍、晚蔡履跡、楚墓擷寶、漢魏流韻、璀璨文物、淝水之戰、翰墨流芳、彩瓷繽紛、古窯之光、宗教藝術,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壽州大地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秦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弱勝強,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以少勝多的不朽篇章。「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來到這里看一看,對淝水有了更直觀的印象。而今這里留下的芸芸眾多的人文景觀,無不昭顯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底蘊。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葯 ,招方士數千人,有名者為蘇非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即今日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縣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也為有這樣的城牆充滿自信和自豪。當詢問起壽縣還有什麼值得觀看的景觀時,幾名老人紛紛推薦:「你們就去古城牆,離得不遠,可以去那裡走一走,很不錯的。」

古城牆有4門,並各有瓮城,呈方形。與友人聊起,當敵人困入瓮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瓮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瓮中捉鱉」之勢。想想那種場景也是挺血腥與恐怖的,不禁後脊背湧起一陣涼意。遂想起在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墨攻》中,他主演的墨子,主要指導城內百姓為守城池演繹了此驚心動魄的場景。此時身處瓮城之中,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冷靜與計謀。

仰頭望著那高聳的城樓和綿延的城牆,用手輕輕觸摸著它的堅毅和斑駁,這古城牆上刻印著歷史那悠長的身影,彷彿這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蓍,她的深沉與厚重,也讓人痴醉留連。

留下一張背影。輕輕的,我走了。

心中默默呼喊:「楚國,我來過了……」

F. 楚文化的文化研究

早在20世紀30年代,楚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就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新中國成立以後,先秦楚國遺址、墓葬等的發現,激發了學界探索楚文化的熱情。其研究范圍從先前的文學、哲學領域擴展至歷史、地理、經濟、軍事、文字、建築、服飾、風俗、科技、歌樂舞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也隨著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滲透,逐步向綜合性研究方向發展。
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萬全文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長沙地區發掘的大批楚墓為楚文化這一學科的創立提供了契機;上世紀70—80年代,鄂、湘、豫、皖等楚國故地的考古發掘層出不窮,特別是隨州市曾侯乙墓的發現,使得楚文化研究開始蓬勃發展。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也認為,考古發現及其研究和認識的深入,引發了學界對楚文化研究的極大興趣,也為其拓展和精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楚文化研究正是在充分佔有最新材料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的。」劉玉堂說,「隨著大量楚簡的不斷問世,其所承載的豐富訊息為楚文化研究向縱深推進提供了可能。例如,傳世文獻記載楚國遷都六七次,都城先後稱丹陽和郢,但清華簡《楚居》則記載楚國遷都達十四五次之多,且未見丹陽名稱,這將引起學界對楚都問題的重新思考。又如,根據傳世文獻記載,楚人先祖季連活動的年代不會晚於虞夏之際。可是清華簡《楚居》中則將季連與盤庚連在一起。若此盤庚即商王盤庚,那麼季連活動的年代豈不要向後推約七百年?諸如此類的情況不勝枚舉。」
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所長蔡靖泉表示,楚文化研究曾在20世紀90年中期掀起一次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由張正明主編的《楚學文庫》。這套叢書是20世紀楚文化研究的集中展示。「經過多年的積累,楚文化已經有了全方位、多角度、體系化的研究和總結性、集成性的成果。所以,當前楚文化研究主要是緊密跟蹤考古新發現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著力解決其囿於資料而未能破解的疑難問題。」蔡靖泉說除了注重考古發現之外,將楚文化和其他區域文化進行比較,對於推進楚文化多層面、全方位的研究也具有積極意義。萬全文向記者介紹說,楚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源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具體說來,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等層面。比如,張正明的《古希臘文化與楚文化比較研究論綱》、王紀潮的《異彩紛呈:楚文化與希臘羅馬文化》等,就將楚文化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進行宏觀比較。中觀角度則是將楚文化與同時期中國其他區域文化進行比較。譬如張正明的《秦與楚》,清晰展現了秦與楚的民族源流、歷史道路、文化特色和成就、國家發展和命運,深刻揭示了秦與楚興衰存亡的歷史原因、秦人與楚人性格傾向對華夏民族性格形成的決定作用。所謂的微觀比較,則是將楚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某些具體問題進行對比探討,這也是目前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方面成果最多的部分。
劉玉堂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區域文化比較研究的意義重大。因為只有通過比較研究,才能真正發現不同區域文化的共性與個性;也只有通過比較研究,才能准確把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和規律,進而發現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路徑。
蔡靖泉也表示,將楚文化與並世共存的諸地域文化進行比較探討,是楚學研究的重點之一。這不僅能夠拓展楚文化研究視閾,也必將促進中國區域文化和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在新世紀的深入發展。劉玉堂表示,盡管楚文化研究在區域文化研究中處於領先的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還比較薄弱,某些關鍵的研究領域多年沒有突破。他認為,上世紀楚文化研究的輝煌,多半基於震撼性的考古挖掘。一旦楚文化考古缺少轟動性發現,楚文化研究很可能會出現「瓶頸」,甚至無話可說。因此,學界需要對楚文化考古資料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尋求方法論上的突破創新。萬全文認為,從楚學研究的現狀來看,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楚簡帛研究的推動。造成這一研究現狀的原因,是由於楚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相對上世紀有所減少,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沒有新材料出現的情況下很難得到解決。
針對此種情況,蔡靖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說,之所以楚文化研究沒有上世紀90年代那麼轟動,重大考古發現的稀缺只是原因之一。另外,由於三峽水庫、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的陸續開展,使得一大批文物被發現,而對這些考古資料進行整理、消化是需要時間的。只有將這些新發現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出,楚文化研究者才能據此繼續深化研究。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運環則強調說,除了對楚文化考古資料系統全面的整理之外,加強古文字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他告訴記者:「准確釋讀諸如楚簡、璽、貨幣、器物上的文字資料,不僅能夠幫助研究者找尋新的突破點,還能夠對過去的成果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提升研究者對出土文獻這些一手資料辨識的准確性,對於醞釀楚文化研究下一次高潮不無裨益。

G.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陳列在哪

1、上海博物館——上虞帖

三星堆古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三星堆博物館就位於三星堆遺址東北角,這里不計其數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古蜀秘寶,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遊的感覺。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八棵青銅神樹,屬夏代晚期青銅器。其中最大的一號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機甚至難以拍下全景。

H.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分為哪幾個展區

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壽春壽文化。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區包括「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兩個基本陳列和「壽春壽文化」專題陳列。博物館充分運用現代展陳理念和技術設備,較好展示了安徽楚文化和壽縣歷史文化。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項目於2015年6月籌建,2018年5月8日正式開工建設,經過7年時間建成。該館成為安徽楚文化重要收藏、研究、展示基地。

I. 中國各個博物館的特色是什麼像故宮博物館的清宮皇家文化是特色,湖北博物館的楚文化特色等。。。

陝西博物館主打是秦漢文化
河南博物院主打華夏文化(中原文化)
我國綜合類博物館特色一般與地區歷史和館藏精品文物掛鉤,其他專題性博物館特色取決於展品特色

J. 荊州博物館為什麼很出名,有什麼值得看的嗎

千年古屍 青銅器

閱讀全文

與博物館之行楚地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