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對我們有哪些關愛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關注的目光從片面追求物質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逐漸轉移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來。和諧社會應當是各種社會關系和諧的總和,其中又以社會各利益主體、社會各階層之間生存狀況與發展預期的和諧更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而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體現人文關懷,體現對弱者的關懷。 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首先要保障群眾包括生存權和發展權在內的基本權利。近幾年來,侵犯民工等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可謂屢見不鮮。一些地方出現「招工荒」,就與惡劣的勞動環境得不到有效整治不無關系。沒有和諧的勞動關系,就沒有和諧的經濟環境,也就不可能構建起和諧的社會,甚至可能給社會埋下不穩定隱患。
「口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多少年來背負著不公平的「身份賦」;農村失去土地而又別無長技的農民、城裡下崗失業的困難職工、在財大氣粗的業主手下工作的卑微的員工——這些身處險境困境中的人們,都比一般人更需要社會的救濟和關愛。如果辛苦打工的農民到頭來卻拿不到應得的報酬,有的人僅僅因為貧困就得不到最基本的醫療救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就可能產生被主流社會遺棄之感。這種形態不是和諧社會應有的特徵,在社會階層間的過度分化與對立的基礎上,也不可能矗立起和諧社會的大廈。
㈡ 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談一談,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如何踐行社會
思想政治論文
網站首頁
論文範文
論文格式
論文題目
開題報告
摘要提綱
論文致謝
論文查重
論文答辯
論文發表
期刊雜志
論文寫作
論文PPT
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政治論文 > 思想政治論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原則 時間:2017-04-05 來源:未知 共7628字
作者:傻傻地魚 單位:本篇論文快速導航:題目:高校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探究
緒論:影響高校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因素研究緒論
第一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教育價值概述
2.1 2.2: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3: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第三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原則
第四章: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現路徑
結語/參考文獻: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內容博大精深,從家國到社會再到個人,每個層面上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當前,伴隨著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走進高校課堂,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高校不容忽視的內容。面對新時期的新形勢和新情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在傳承中創新,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借鑒國外優秀文化。
第一節 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
2014 年 4 月,教育部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校應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使當代大學生能以國家的衰落和落後為恥辱,以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國力強盛為榮,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在追逐中國夢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己的夢想,樹立民族自信心,做一個有自信,能自強,懂自尊的中國人。
家國情懷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具體表現在一個人對國家的高度歸屬感、高度的認同感和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它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最活躍的精神資源。是一個人對自己祖國、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一種追求。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中華民族即使是在極其危難之際,仍能屹立不倒。
家國情懷中蘊含著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家國情懷的內涵概括起來具體表現在,個人對天下蒼生民眾關愛的樸素情感、個人對家園故土至深的熱愛、對家國至上價值准則的認同和固守、對共同文化信仰的執著等方面。這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民本、講仁愛、崇正義、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觀一起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源流。正如錢穆先生所說:"有家而有國,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國俗語連稱國家,因是化家成國,家國一體,故得連稱".在中國的古代社會里,政治管理模式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國模式,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聯結是我國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忠君孝親"等一系列道德觀念和規范。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可以說是,說不完道不盡。在中國的文學作品、經典著作、思想文集、萬卷史書、民間故事等等中都蘊含著"家國"二字。
古代經典著作《大學》中曾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段話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聯系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歷代讀書人以此為准則,畢生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准則。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的社會經歷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無論社會怎樣變遷,在中華兒女的內心時刻都深深地烙著"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道德准則,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即使是生死關頭也都自覺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訓。這種家國情懷在中國社會里薪火相傳,經久不息。從先秦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漢代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到三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再到盛唐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再到兩宋時期的"精忠報國",再到明清時代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民國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家國情懷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裡涌現了無數的擁有愛國之心的仁人志士,他們將自己的生置之度外,時刻心懷民族大義,將國家的利益時刻放在首位。戰國時代的屈原,漢代的蘇武、張賽、昭君,三國時期的曹植,宋代的岳飛、范仲淹、文天祥,明末的史可法,清末的魏源、嚴復、林則徐等。還有無數的志士仁人他們為國家的昌盛繁榮、獨立自強、人民的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愛國教育資源,是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
何謂"社會關愛"?《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指出,主要是處理好三種關系,即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關系。要心地善良、為他人著想、尊老愛幼、扶殘濟困、奉獻社會、並尊重熱愛自然。在社會上形成人人都樂於奉獻、熱心公益事業的良好風尚。把青少年培養成講文明、高素養、懂禮貌、有愛心的中國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悠久,長達兩千年,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占據著正統地位並且以官方意識形態統治人們的是儒家思想,其"以儒治世",是歷代統治者及傳統士大夫所選擇的,從孔孟到明清各種儒學思想觀點來看,都體現了統治階級對儒學進行"為我所用"的改造,從而實現其維護統治的目的,達到"治世".
在儒家思想的諸多論述中,可以得出"處世"問題是其論述的重要命題,它主要探討了人們怎樣對待世界,怎樣做到與人之間的合理相處,它是一種社會情懷,主要以仁為內核而展開,以儒家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金科玉律,構成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它要求人們在生活中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想要得到別人的仁愛,首先得自己對別人仁愛,想要得到別人的寬恕,首先自己得有寬恕之心,自己不願做的事不勉強別人,根據自己的內心體驗來推測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想法,真正做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儒家思想要求人們不單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要遵循忠恕之道,它要求個體以己為中心,將仁愛的思想,不斷的向家庭、社會、國家、自然而推廣開來,同時也作為處理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准則。
這種立己達人的忠恕精神落實在個人與家庭關系中,就要求人們做到尊老愛幼、孝順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國的古代社會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的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諧穩定了,社會才會穩定,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視家庭的和睦,反復強調家和萬事興。所以在家庭中忠恕之道是不能不推行的,這種忠恕精神落實於家庭中就表現在,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姐妹的愛,即"悌".
正如孟子所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離婁上》).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重老人的優良傳統,"百德孝為首"、"百善孝為先",中國歷代都提倡孝敬供養父母。在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另一個要處理的就是與兄弟姐妹的關系,中國社會一直強調要愛兄弟姐妹,兄弟如手足。《三字經》中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兄弟相敬相親的典範;曹植的"本為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句總能喚起人們對兄弟之間反目成仇相互傷害的譴責。
當然,儒家的這種忠恕之道並沒有止於家庭,它向外擴展,落實於社會之中。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忠恕之道的體現。在古代社會中,儒家的倫理道德要求人們關心、愛護、尊敬他人,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有時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成就他人的利益。它要求人們發揚"仁愛互濟、立己達人"精神,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泛愛眾".這些思想對於增強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減少矛盾和沖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升華凝練,充滿了諸多治國、修身、齊家、正心的大智慧。這些精華內容,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始終保持著頑強和持久的生命力,鑄就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實質。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傳統文化的修養理論,成為人們維護正義、堅守家園、熱愛民族的靈魂與精神支撐。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傳統人格觀造就過捨生取義、保家衛國、充滿正氣凜然的民族英雄。他們以自己的人格實踐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營養,澆灌和培育了歷史的文明之花。
縱觀當今中國高校的人格教育,鮮有院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重要位置的,大多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存而不用或敬而遠之。然而,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具有非凡的意義,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文化,就如同涸轍遺鮒,民族消亡就在旦夕之間。傳統文化對個人人格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各高校大學生人格的培養應該立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種文化和思想意識相互碰撞,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力度。
但是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現代人類文明在此基礎上的再生,不是傳統人格的復歸。當代大學生人格培養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