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龍有什麼文化

龍有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03 16:32:16

① 龍的寓意及象徵是什麼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亦有受中華龍文化影響。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文化影響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② 龍的知識和文化是什麼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

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1987年在河南省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龍。

龍的家族

老大囚牛: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一些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老二睚眥(音:牙資):相貌似豺,好腥殺,常常被雕裝刀柄和劍鞘上。

老三嘲風: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大都是其形象

老四蒲勞:據說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就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並將撞鍾的大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③ 中國龍的文化是什麼

http://ke..com/view/6392.html?wtp=tt

④ 有哪些龍文化

前言: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

起源--身世之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盪......

--------------------------------------------------------------------------------

龍的發展——氣象萬千(一):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

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

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

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

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

龍施雨沛

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游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雲施雨的壯觀場面:

環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
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嘩。
去年大旱綿千里,禾不立苗麥垂死。
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
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
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吹簫小巫舞。
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

龍何以被當作司雲布雨的神靈?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系,也與遠古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雲、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系。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像為一種下可潛於淵、上可騰於天、行有從雲雷電、可影響川澤雲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雲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說:「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雲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雲,乘雲雨而行走。」

龍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傳說中,龍也成為神與神之間斗爭的工具。《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則黃帝與蚩尤作戰的故事,故事中說蚩尤率軍隊進攻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進攻。應龍受命後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但蚩尤請來風伯和雨神,縱風下雨。黃帝又從上天派下一名稱作魃的女神協助應龍,止住了風雨,最後將蚩尤擊敗。但應龍與魃也無法回到天上,於是地上大旱。

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也有龍的活動。據說大禹治水前,有應龍以尾畫地,為禹畫出應開挖的浚水導水的水道線路,也有傳說說禹治水時疏導河川、挖去山岩,有應龍在前曳尾,有玄龜在後挖泥,當疏導到巫山縣時,一條應龍畫錯了水道,被禹處死。巫縣現在仍有錯開峽和斬龍台兩處地名。

傳統中的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頸細腹大,鱗身。脊上有棘禮四肢強健,而且喜歡獨處。古人曾有詩詠應龍:「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非雲足不踏,舉則沖天翔。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清見播四遠,萬里望芬芳。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這首詩實際上是借應龍而指人,借題發揮了。

從上述傳說中可以看出,布雨還不是應龍所獨有的功能,因為蚩尤也請來了正規的神抵——雨師。但應龍有布雨的本事則是無疑的。據說黃帝戰勝蚩尤後,由於應龍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們用上造出一條狀如應龍的「土龍」,同時施以巫術,才使得上天降下了甘霖。於是以「土龍」呼風喚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雖然上古時代的雨師有多種名目,但隨著龍崇拜的普及,其它雨師的形象乃至名稱都弱化、模糊了,只有龍的布雨形象日益強化,所以龍也就成了雨師。

龍的司水與布雨形象的鮮明,又與祈雨巫術的發展有關。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國家,在遠古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天氣的陰晴旱澇、雨雪冰霜都對農業生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農業收成的好壞,又直接關繫到先民們的命運,所以祈雨就成了最重要的巫術。在上古的祈雨活動中,雖然離不開龍,卻不以龍為主角,因為上古時期龍是溝通神與人的工具,是天神的助手,本身還不是神,所以在祈雨巫術中,龍還只是布雨的工具。

那麼,上古祈雨是什麼樣子呢?

據文獻記載,上古祈雨巫術主要是焚人祭天。當作犧牲而被焚燒的是兩種人:巫和魍。巫在原始宗教中是天神的使者,所以要用火焚死,使其能升天向天神介紹旱情,求天降雨,魍是一種殘疾之人,據說身軀矮小、腹部高聳,總是仰面鼻孔朝天。

天哀憐這種人,怕下雨雨水流進魍的鼻孔,所以不肯降雨,造成乾旱。這樣,魍就成了一名召致旱魔的不祥人。所以要在巫術中焚燒魍,是因為在遠古先民看來,既然上天哀憐其病不肯降雨,自然也會哀憐其被焚而降雨人間。在這個儀式中,要使用龍狀的祭器和「作土龍」,用龍來通神,求上天降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文明的進步和人文精神的興起,上古時那種殘酷的焚人祭天的祈雨方式有了重要的變化,不再焚人,而改為曝曬。擔任祭司的巫和作為犧牲的魍要在炎炎烈日下曝曬數日。但這種作法也已受到懷疑和指責。《禮記》記載說,有一年大旱,魯穆公召見縣子商量。穆公問道:「天久旱不雨,我想准備一場祭天曝曬的儀式,你以為如何?」縣子回答說:「天不下雨,您卻去曝曬殘疾之人,如此施虐,是不可以的呀!」穆公又說:「那麼我舉行祭天曝巫的儀式是否可以?」縣子說:

「靠巫這種愚蠢的婦人來祈天降雨,難道不是自己的疏忽嗎?」這段對話顯示出,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是曝曬巫和魍這種求雨巫術也已受到沖擊,被視為是虐待和愚人之術。

戰國以後,祈雨的儀式更多地轉向用龍,並將陰陽五行的內容融進了儀式之中。如在漢代,春旱求雨時,地方官要選擇水日祭把社稷山川,不得斬伐山林名木。在城邑的東門外建四通之壇,壇方八尺,周圍樹立八面黑旗,以水官之神共工為神主。祭祀之時,用八條生魚和玄酒(一種用來祭祀的清水),並准備清酒和大塊的肉脯。用潔凈善言的巫人主持祭把,要連續三夭舉齋。巫要穿黑色衣,先向神主祭拜,然後念祝詞,祝罷再拜。祝詞是:「上天生五穀用來養人,現在五穀受到旱災的危害,難以成熟結出果實。諸神享受清酒與肉脯,拜請神靈降雨。

雨降而大地濕潤後,我門就奉獻牲物再表感謝。」在水日作一條8丈長的蒼龍,置於中央,作7條4丈長的小龍,龍頭皆向東方。

各相距8尺。再選小童8人,食齋沐浴3日,穿青衣而肅立。把祭祀土神的「社」與閭外的溝挖通,用5隻蛤蟆放在社中央方8尺、深1尺的池內,注以水。然後再准備清酒肉脯,齋戒3日,穿上黑衣向神祝禱。用3歲的公雞與雄豬,將其作為祭神用的炙肉,在四通神的供室中炙烤。諭令百姓關閉南門,門外放置盛水的容器,開北門,村內放一口雄豬,北門之外的集市裡也放置一口雄豬,聽到鼓聲響起後就炙烤豬尾。間里周圍如有未掩埋的骸骨要埋於地下,溝峪有草木壅塞的,用火將柴草燒掉,如河溝已被橋道堵塞,要疏通。求得雨後,向林獻一口豬及酒、鹽、黍等物。作龍必須要在水日,必須要用潔凈的上。還要在庚子日令吏民夫婦同居,以取陰陽調和之意。在漢代的祈雨儀式中,龍的地位與作用已與遠古時期有了差別,漢代祈雨用龍,主要的不是用龍來通神乞雨,而是因為龍本身就可以招雲,雲從龍,有雲自然易於降雨。

漢以後,祈雨的儀式復雜化了。這是因為漢之後佛教漸次傳入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初具規模。這兩種宗教在中國立足後,便成了祈雨活動、特別是民間祈雨活動中的主要角色。但傳統的以龍祈雨的方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佛、道的祈雨逐漸結合,不過國家祈雨把典中,還主要地是通過敬天求天神降雨,巫術的成分減少,甚至不再使用巫硯,但以土龍招雨的作法還很常見。隋代專有祈雨的祭壇,當第一次祈雨後不見靈驗時,皇帝則下令禁屠、遷走集市,官員不得打傘用扇,讓居民造土龍,皇帝自己還要穿素衣,不坐正殿或乾脆露天辦公,還要減少御膳的數量,撤掉樂隊。

唐代除了傳統的祈雨儀式外,又出現了畫龍祈雨的新花樣。唐代民間的祈雨近乎於直接向龍祈求,並保留了巫術的某些形態。據《全唐詩》記載,唐代民間祈雨時,用土填滿大瓮,用木製的蜥蜴放人土中,然後用穿青衣的小童手持青竹,圍瓮邊唱邊舞:「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若滂沱,放汝歸去。」由於蜥蜴是龍的原型之一,所以在儀式中當了龍的替身,如同用土龍一樣。小童且歌且舞,顯示出巫的流風余韻。宋代民間祈雨也用此法,不過略有不同,求雨時各街巷以大瓮裝滿水,上插楊柳枝,將活蜥蜴放入水中,也有青衣小兒環繞而歌。宋代還有一種龍虎祈雨法,用長繩系一虎頭骨,投入據稱是有龍的水潭之中,使人不斷牽動長繩,虎頭骨就在水中搖擺不定,於是就會有雲起潭中,隨之雨降。這種祈雨儀式取的是龍虎相鬥之意,引龍出淵,從而降雨。唐宋後,國家的祈雨儀式上常有最高統治者參加,明世宗朱厚璁曾親到郊壇祈雨,得雨後賦詩:

「煙雨騰騰述苑林,老龍驚起狀千尋。

三農此時歡檣秀,百穀成時喜賦吟。

噓呼還本原陽氣,震盪須資雷雨臨。

莫謂爾君六事否,且喜思霖抵萬金。」

龍在上古時代,具有原始宗教的意義,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龍的宗教意義淡化,世俗化的趨勢加強。但漢以後,龍又重新被注入了宗教的內容,龍也由原來的神獸變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龍王。

龍的這一身份變化源於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立。

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由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的。這個王子就是佛教里所稱的釋迦牟尼佛祖,也稱如來佛。佛教創立後,經西域漸漸傳播到中國內地。在傳播過程中,為能在中國立足,佛教大幅度地中國化,其中包括對中國傳統神柢和巫術的吸收。佛經在傳入中國時,也在概念和術語上盡量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

在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這種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實際上,那迦的原型是南亞熱帶雨林中的蟒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護衛者,按佛經的說法,佛降生後,那迦護衛在佛的左右,吐一溫一涼的凈水為佛洗浴,並在空中歌舞贊禮,散各種妙花。那迦的數目在佛經中說法不一,有五位、七位、八位、八十一位、一百八十五位等不同說法,每位又有眷屬千百。那迦可興雲布雨、決江開瀆、致福卻災,居於海川沼淵之中,顯然,佛教中的那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在佛經轉譯為中文時,那迦順理成章地被譯為龍,而中國的百姓原本就以龍為神靈,對佛教中的龍也就慨然接受,並以中國文化中的龍來理解佛教中的龍了。

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抵中的第二位,神通廣大,被稱為「龍王」。據佛經記載,龍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嚴華美的宮殿,佛曾到海底龍宮中宣講佛法。這些內容對中國龍王及龍王傳說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提供了素材。

道教形成於東漢未年。它是在中國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說和升仙思想發展而來。因而,上古的鬼神觀念和龍的觀念都被道教所攝取。上古神話中龍是通天神獸,是升仙的坐騎,道教對此說全盤繼承。道教中的神仙也多以龍為腳力,道教的法術中有一種為「乘嶠」,即乘坐神獸飛行於空中,與神仙往來,所乘的神獸有三種,即龍、虎和鹿,分別稱為龍嶠、虎嶠和鹿嶠。三種之中,以龍嶠為最上,因為龍能上天入地,穿山潛水,能助修煉之人混杳冥而通大道。據道教經典所說,乘龍斷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何地,都會有神祗出迎。早期道教,盡管不否定龍的施雲布雨的功能,但為龍所規定的基本職責是供得道仙人馭乘。那麼,為何道教後來特別重視龍的施水功能,以致後來也出現了龍主這一「神」呢?這主要是因為早期道教與佛教曾有過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一方面是雙方爭相拉攏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盡量附和民眾心理,取得民眾的認同。所以,當佛教關於龍王的內容日益滲入中國文化之中、產生社會影響後,道教也奮起直追,把道教中的龍也附會為王,而且後來居上,名目的繁多超過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龍王,東海敖廣、南海敖閏、西海敖欽、北海敖順;五方龍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此外尚有清凈、大地、法海,日月、星宿、天宮、龍宮等各種名目的龍王數百位。上古原始宗教中的龍雖有神性,但並不佔地一方,但道教的龍則均有守土之責,諸天有龍,四海有龍,五方有龍,三十八山有龍,二十四向有龍,漸至凡有水之處,無論湖海河川.還是淵潭池沼,甚至井、泉之內,莫不有龍王駐在。

由於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龍也就更為中國化,比佛教的龍更為世俗,更適合中國民眾的心理。道教的龍不但能降雨除旱,而且還可救火,當龍降臨時,還可以在祈雨的同時捎帶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如求福、長生、官職、疾病,住宅凶吉等,「無有不吉」,大有包打天下的氣概。道教中龍的施雨也更有人情味和傳奇色彩。《太平廣記?》曾記有一位名叫釋玄照的人在嵩山修煉講法。聽眾中有三位須發皆白、相貌奇異的老者從無缺席,虛心聽講。一日,三老臾謁見玄照,稱三人皆為龍,得聞大道,非常感激,無以為報,請玄照指使。於是玄照說:

「今天下久旱,如能行雲致雨,潤萬物而蘇民困,功德非淺。」三老臾回稱:「施雨不難,但天帝雨禁森嚴,擅自行雨,於系非小,恐有殺身之禍。不過有一方法可行,我等聞聽少室山處士孫思邈德高望重,仁德無量,其所傳《千金翼方》惠濟萬世,其名已錄仙籍。如得孫處士一言相庇,定保我等安然。」於是將相庇之法告訴給玄照。玄照即赴少室山孫思邈處,請庇護三龍,使龍能召雲致雨。孫思邈問以何法,玄照答以三龍降雨之後,即避於思邈居室後的池沼中隱蔽。如有異人拘拿三龍,請思邈勸諭釋三龍之罪。孫思邈允諾。於是三龍行雨一晝夜,千里雨足。次日,玄照赴孫思邈處,二人對談之際,忽見一骨狀奇特之大漢徑奔室後池沼,大聲叱吒,須臾間便有三隻水獺浮出池面,大漢以赤索將三獺捆定,准備離去。孫思遞急趨前攔住大漢說:

「三物之罪,死不足以贖,但擅自行雨是出於貧道之意,還望開釋三物,並請上達天帝,恕三物之罪。」大漢聽畢,即解開繩索而去。事後三龍赴孫思邈處,意有所酬,孫堅拒。三龍又向玄照致謝,再三為請。玄照不得已,遂請三龍作法將觀前障路山峰移走。於是三龍作法,將山以雷霆擊碎,觀前豁然開朗,數里坦平。

故事中的孫思邈為隋未唐初名醫兼名士,有千金方傳世,當時頗有名氣,被道教牽扯入內,反映道教不僅能使龍致雨,還能救龍之命,龍與神仙的感遇富有人情味。孫思邈救龍故事不止一端,《酉陽雜俎》記孫思邈在終南山隱居,時天大旱,一名來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他結壇祈雨。七日後,池水縮數尺。池中之龍化為一老者至孫思邈處求救。孫說:「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將方予我,即可救你。」龍答稱仙方天帝不準妄傳,但事急已顧不了許多,遂將仙方奉上。孫思邈大喜,囑龍不必憂慮。自此果然池水漸漲,甚至溢出池岸。胡僧祈雨不成,羞奎而死,這個故事中的孫思邈沒有仁聖的色彩,頗有乘人之危、且不顧天下而念一已之私的意味,但表現了在龍問題上的佛、道之間的競爭。

佛、道兩教爭相對龍宣傳,刺激了民間對龍的崇拜,傳統的龍也由一神獸而成神。於是大江南北,龍王幾乎無水無之。封建帝王也對龍神發生興趣,唐代就有祭五龍之制,宋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詔封天下五龍神為王爵。明清兩代帝王也有封龍為王之舉。帝王的褒揚,抬高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本來在佛、道二教中,龍雖為神,但都沒有顯赫的地位,因此無論佛寺還是道觀,都不供奉龍,龍但是宗教建築的裝飾,至多不過是佛、仙的坐騎,但在中國民間,龍卻揚眉吐氣,成為一種信仰最眾、獨立於佛、道之外的神祗。各地龍王廟林立,龍王廟與城隍廟、土地廟成為中國到處可見的祠字。

更多見http://www.sailworld.cn/dragon/index.html

⑤ 龍在中國有哪些象徵意義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有兩個,分別是:
1、權勢、高貴和尊榮的象徵;
2、幸運和成功的象徵。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也用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袍等。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和擁有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更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常常成為中國奴隸和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
龍,作為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與積淀,已經紮根與深藏於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並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⑥ 龍在中華文化中象徵著什麼你了解嗎

在中國,龍文化是起源最早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最深的文化之一。從古到今,從文化心理、意識形態、傳統習俗到日常生活,龍文化都有形無形地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達官貴族到平民百姓都深深受到龍文化的影響。

三、龍文化的象徵意義

1. 龍有意向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司水布雨,這和中國古代傳統的農耕經濟是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無論是春種還是秋收都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天氣的變化。龍作為主司雨水之神。在商代用來占卜的甲骨中,就有對龍卜問有雨無雨的卜辭。此可以看出,龍作為司雨之神,最遲在商代已經產生。

2. 龍的另一個意義是精英的象徵代表。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就自稱卧龍,這就很好的體現了龍的人才精英指向性。龍從秦漢時期開始就被皇室用來當做皇權的象徵,到了唐代更是被皇帝壟斷。因此是作為精英的象徵出現,今天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望子成龍」就是這一意義很好的體現。

總結

隨著歷史的流變,龍文化的具體內涵會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如今作為龍的傳人的我們應該充分發揚龍文化的精神,繼承發揚龍文化。

⑦ 龍文化是什麼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遠古人們認為應當有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7)龍有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龍文化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

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在中國文化中,龍或中國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⑧ 龍的文化是什麼

人們將中華文化稱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

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處處都體現著「龍的文化」,彰顯著對龍的崇拜。以龍為名的山川村鎮不計其數:龍崗、龍城、龍泉……以龍命名的中式建築不勝枚舉:龍門、龍壁、龍亭……以龍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龍舟、龍燈、龍笛……以龍為名的商家、以龍為名的人就更是數不勝數。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金碧輝煌的宮殿里描繪著龍,雕刻著龍,簡直就是「龍的世界」。現實生活中以龍為圖案的服飾、器物、玩具隨處可見,甚至言談話語之間也離不開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藏龍卧虎」……神話中的龍更是千變萬化,能大能小,呼風喚雨,上天入海……人們喜愛它、贊頌它、崇拜它。龍成了吉祥的象徵,更成為中華民族權威和神靈的象徵。

龍是什麼樣子呢?千百年來人們在頭腦中不斷地勾畫著它的形象。它集九種動物的特徵於一身: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些特徵更給龍的本來面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⑨ 龍文化是什麼

龍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

龍文化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

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龍裝飾、雕龍、建築里的龍吻、元宵節舞龍、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面、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

龍文化的意義:

龍文化在開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對海外華人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眾多海外華人來大陸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首先是由於富有的海外華人企業家願意在大陸投資。身為炎黃子孫,擁有著共同的文化、語言、家庭關系和歷史淵源使海外華人在大陸投資很容易。

同時,作為龍的傳人,他們也想藉助這種方式幫助祖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其次,是由於海外華人掌握著巨額資產。「根據較保守的估計,海外華人的流動資金高達2萬億美元,若將這些華人放在一個國家裡,那麼其國民生產總值至少達到5000億美元。」

另外,中國政府的態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陸歡迎發展外貿和投資的態度刺激了跨國華人經濟的形成。「龍的傳人」的信念在海外華人對大陸投資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更為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⑩ 什麼是中國的龍文化

中國的龍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在我國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宋代畫家董羽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現代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注意,像金庸武俠小說中《龍象般若功》里的龍,不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龍,而是蟒蛇。佛教徒為了貼近中國文化而把古印度神話中的蛇族翻譯為龍族,所以才有了迦樓羅以龍為食的說法。

閱讀全文

與龍有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