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泉州地區有哪些非文化遺產

泉州地區有哪些非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3-02-04 02:33:50

❶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哪些是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1、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永春、龍溪和廈門市,在台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2、泉州北管:泉州北管流行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傳統絲竹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清光緒初年,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隨著海上運輸船隻、南下鹽兵、淮河難民等進入泉州市泉港區,逐漸形成泉州北管音樂。泉州北管的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具有遒勁、朴實的個性,素有「天子傳音」的譽稱。

3、泉州拍胸舞: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台灣等地區。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4、梨園戲:梨園戲是中國福建省的漢族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於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含「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范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❷ 泉州還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❸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打城戲、剪紙、惠安石雕、晉江布袋木偶戲、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送王船、泉州木雕、傳統香製作技藝等。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祖拳:集太祖拳、白鶴拳行走拳達尊拳羅漢拳之所長,融南少林武術與民間舞蹈為一體,形成了以柔濟剛、內外兼修、精密而重實際的風格。

剪紙:在泉州傳統刻紙技藝基礎之上,李堯寶創造性地綜合運用了描、剪、刻、剔等手法,虛實陰陽兼用,刀法道勁細膩,立意雋永,獨具個人風格。

惠安石雕:技藝卓絕,有影雕、圓雕等八大類上千個品種,題材森羅萬象,技法成熟精妙,影雕更是以其特有的擬真性和細膩性,被譽為「中華一絕」。

❹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保持這一遺制。

❺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音、閩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琵琶輕彈,洞簫幽幽,淺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在空氣里瀠洄飄盪。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❻ 泉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有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5.高甲戲泉州市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❼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惠安石雕、泉州花燈、德化瓷燒制技藝、惠安女服飾。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

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惠安石雕、泉州花燈、德化瓷燒制技藝、惠安女服飾。

1、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永春、龍溪和廈門市,在台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2、泉州北管:泉州北管流行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傳統絲竹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清光緒初年,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隨著海上運輸船隻、南下鹽兵、淮河難民等進入泉州市泉港區,逐漸形成泉州北管音樂。泉州北管的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具有遒勁、朴實的個性,素有「天子傳音」的譽稱。

3、泉州拍胸舞: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台灣等地區。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4、梨園戲:梨園戲是中國福建省的漢族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於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含「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范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又稱南派布袋戲,是福建省晉江市一帶的地方傳統戲劇。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晉江布袋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8、惠安石雕: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縣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應用。建國後,惠安石雕工藝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惠安石雕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非常純粹的中國藝術傳統,保持著很完整的延續性,至今未被西方外來文化所異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9、泉州花燈:泉州花燈是福建省著名的特色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的農歷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吉利喜慶的氛圍。起於唐代,泉州花燈盛於宋、元,延續至今。泉州花燈歷史悠久,影響廣泛,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是南方花燈的代表。

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瓷燒制技藝是福建德化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德化陶瓷製作生產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發展於當代。德化瓷雕塑始於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一種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種是將泥塑翻制模具後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干後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後放入窯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的。

11、惠安女服飾:惠女服飾,頭披花頭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藍色斜襟短衫,下著寬大黑褲。花頭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藍色花,襯以白底,顯得活潑、亮麗;頭巾緊捂雙頰,只露眉眼和嘴鼻,襯出惠女含蓄和恬靜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飾在漢族女子服飾中獨樹一幟, 是中國傳統服飾精華的一部分,被譽為「巾幗服飾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較高的實用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閱讀全文

與泉州地區有哪些非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