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有一個紅山文化玉器不知道是什麼,請大家幫我看看這是什麼,值錢嗎
從這塊玉石的包漿上來看,確實是一塊古玉,但是這是一塊玉珏。屬於後紅山文化時期的一塊玉石。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這種古玉有專門有古玉愛好者收藏這種玉器,價格一般在1萬以上。
⑵ 紅山文化距今多少年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⑶ 美女帶「玉蟬」鑒寶自稱已經戴了十幾年,專家連稱其膽子大,這是怎麼回事
中國擁有悠久的玉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明就已將玉作為祭祀禮器和財富象徵進行使用了。中國人不僅愛玉、喜歡佩戴玉質飾品,更是常常把君子比作美玉,用玉來稱贊君王的美德,將玉作為饋贈親朋友人的佳品,用玉的品德來教育子嗣後代。但大家知道嗎?玉石雖好卻不能隨意佩戴或者贈送,有一美女帶一「玉蟬」上鑒寶節目,自稱已經戴了十幾年,專家連稱其膽子大。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件事,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普通人戴玉都有哪些講究呢?
結語:其實無論古人戴玉還是今人戴玉,都是因為玉石的美好寄託著人們對於美好的期望和追求。一塊優質美玉的形成需要上萬年復雜的地質活動,還需要成千年的流水沖刷浸潤,《說文解字》里說「玉者,石之美者」,正是從外形和品質兩方面對玉的高度贊揚。石性堅硬取其堅貞,玉為石之美者,在堅定不移之餘更多了幾分溫厚之色。
古董文物之所以值錢,除了它本身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歷史意義。它們是時代的見證者,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物質留存,它們應該待在博物館中,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前去參觀瞻仰尋根問祖,找到文化的歸處,而不該被盜墓者盜取出來作為某些人裝點自身門面的可悲飾品,或是作為某些人掩飾自己數典忘祖本性的遮羞布,更不該被盜墓賊以可恥的價格賣到海外成為他人的獵奇收藏品。
對於盜墓賊冒犯逝者唯利是圖的行為,我們要深深唾棄;對於文物販子數典忘祖買賣文物的行為,我們更是要堅決反對積極制止。提升文物保護的意識,我們要從年輕孩子做起。盜墓故事雖然有趣,但盜墓倒賣文物的行為是違法。
⑷ 玉珏的介紹
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 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新石器時代玉玦 製作樸素,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商代玉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棱,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 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發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 ,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