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什麼 為什麼發起新文化運動
1、政治方面: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1)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2)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4、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5、為什麼要搞新文化運動,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為中國人還不具備共和國民的素質,辛亥革命後的中國需要一場文化啟蒙運動,提高國民的素質,使之適合共和國的需要。一個國家的政體應該和該國國民的素質相適應。保皇派說,中國人沒有做共和國民的資格,有一定的道理,但當時民主共和已是大勢所趨,空言資格有否沒有實際意義。
㈡ 新文化運動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前期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後期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1、政治方面:
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4、階級方面:
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對當時和以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領導和發動的一次資產階級新文化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激烈交鋒,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給封建主義以沉重的打擊。他們大力介紹西方的新思潮、新科學和新文化,破除了舊倫理、舊思想、舊文化對人們思想的長期禁錮,促進了中國人民尤其是青年的覺醒,因而是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和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志著中國人對於現代化的努力已經從器物技術、政治制度層面進入到精神文化層面。結果,不只是洋槍取代了大刀,洋船取代了舢舨,而是更廣泛器物層面上的轉變,這就是洋務運動所取得的最大收獲。洋務運動的成果在甲午戰爭中被擊得粉碎,這就宣告了器物層面的現代化已經走到了盡頭。
因此開始了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努力,即康、梁的維新運動。這種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現代化的努力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夭折。於是,先進的思想家們認識到思想文化的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方面,這也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
3、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加緊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偉大的五四運動作了思想先導,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正是在新文化風暴的沖擊下,引來了近代中國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五四運動。
中國革命也迅速地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以1919年5月4日開始發動的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而也為五四運動和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㈢ 國民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怎麼回事
一、性質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是在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由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直接目的是反對袁世凱的尊孔復古逆流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它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以白話文為主要形式,對封建倫理道德發動了猛烈地攻擊,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的強烈願望。所以說初期的新文化運動仍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
「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屬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范疇,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補課。它的「新」是針對中國封建舊文化而言,絕不是無產階級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後期的新文化運動屬於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它的「新」是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二、評價
1.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了弘揚;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使中國先進分子選擇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如何理解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一,中國有史以來,還不曾有過像新文化運動那樣敢於向封建勢力挑戰的思想運動來打破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舊傳統,推動社會的進步。如果說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還是披著孔學的外衣去干那「離經背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也沒有從正面去觸動孔學的思想統治,那麼這時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覺地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的勇土。
第二,新文化運動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特別是廣大青年,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第三,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這一運動的發展,吸引了許多青年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做好了思想准備。
◆如何全面評價新文化運動的作用?
�前期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會啟蒙作用。但前期新文化運動沒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使之缺乏群眾基礎。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肯定或否定的偏向,難以吸取中西文化中的精華和剔除糟粕,引起人們思想認識上的混亂。
�後期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它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為傳播,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因素。它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並與工農運動緊密結合。如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同時,它成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直至指導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
�2。局限性:脫離群眾運動;存在對東西方文化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
◆如何認識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
①認為離開對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根本改造,僅僅依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斗爭,就可以根本改造國民性。
②沒有揭示孔學的社會根源並進而指出改造中國現存社會制度的必要性。
③沒有對工農群眾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④在思想方法上存在著形式主義的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
�新文化運動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當時站在斗爭前沿的還是資產階級的激進民主派,他們的旗幟,他們用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是從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里找來的。他們的斗爭目標,是「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組織西洋式之新社會」,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和形而上學,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處。正如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曾指出的那樣:「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地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即形式主義的方法。……他們對於現狀,對於歷史,對於外國事物,……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由於階級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們提不出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當然,在儒家文化牢固地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中國資產階級與西歐資產階級一樣,在早期反封建斗爭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原始色彩。
在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階段,廣東以其光榮的革命傳統、良好的群眾基礎,繼往開來,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的基地。
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權,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為孫中山和革命政權實現偉大的轉變提供了動力。兩股革命力量的結合,為廣東和全國開創了革命的新局面。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標志著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標志著廣東成為當時全國革命的中心,成為全國人民的希望所在。
經歷過同盟會、國民黨和中華革命黨等幾個階段的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通過改組,從組織上、政治上、思想上獲得了新生,成為領導國民革命的中堅力量。
孫中山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這一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是在廣東完成的。
在國共合作的推動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國民革命的形式在廣東蓬勃發展。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革命軍人、革命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和廣大群眾,在革命運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全國楷模。
1924年夏,廣州黃埔軍校的建立,標志著新的革命武裝力量的出現。它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批軍事骨幹,並為革命軍隊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在彭湃等共產黨人的多年努力下,廣東農民運動發展異常迅速。各地農民以海陸豐和東江農民為榜樣,紛紛建立農會組織,開展減租斗爭。為適應農民運動發展的需要,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辦。澎湃、毛澤東等先後擔任所長。農講所為農民運動培養了800名骨幹,對推動廣東和全國農民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1925年5月在廣州舉行的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預示著廣東農民運動新高潮的到來。1926年,在省農會的領導下,農會組織及農民運動遍及全省,會員達62萬多人,佔全國會員總數三分之二,還擁有農民自衛軍3萬多人。1926年5月在廣州召開的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標志著廣東農民運動到達頂峰。廣東成為當時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
在鄧中夏、蘇兆征等共產黨人的努力下,廣東工人運動迅猛發展。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成立,標志著廣東成為全國工人運動的中心。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的省港大罷工,顯示中國工人運動已進入巔峰狀態。這次罷工,以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組織之嚴密、影響之巨大,載入中國和世界工人運動的史冊,光耀千秋。
工農運動的高漲,有力的推進了國民革命。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大工農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於1924年10月,粉碎了帝國主義支持的買辦資產階級的反革命叛亂——商團事件。1925年,革命軍出師東征,討伐陳炯明,其後又回師廣州,討伐楊希閔、劉震寰等滇、桂軍閥的叛亂。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沉重地打擊了廣東的反動勢力,為革命的政府統一廣東創造了條件。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建立,隨後第二次出師東征和南討,徹底打垮了陳炯明和鄧本殷的反動勢力,全省底定,廣東乃成為統一的革命基地。
在統一廣東的基礎上,國民革命軍於1926年7月在廣州誓師北伐,僅9個月便打到了武漢、上海、南京,佔領半個中國,把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打得落花流水,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打斷了國民革命的進程,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也斷送了革命。形勢轉向有利於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廣東的反革命勢力也在廣州發動「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白色恐怖籠罩廣東。但是,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的廣東人民是決不甘屈服的,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㈣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分別是怎麼回事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它們都是由同一個領導人所發起的。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基礎,就是在新文化運動的作用下,才會有如此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民主和科學,有這么多的知識分子開始關心國家的命運,才會有人參與到五四運動當中去。因此可以說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民主之路,而五四運動則將這種民主思想化為行動。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間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五四運動是一次流血的革命,而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改革運動,它們都發生在國家存亡之際,它們的目的都是救國。
新文化運動吹響了五四運動的前奏,而五四運動則升華了新文化運動,將新文化運動所宣傳的民主思想帶入了中國,這兩次運動都是中國近代的民主運動。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德先生和賽先生」這一名詞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一大重要口號。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現在北大校園里還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雕塑。就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
有具體一例:就新文化方面,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新文化運動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辛亥革命的失敗,使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進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國。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五四運動是由於中國巴黎外交失敗而產生的,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 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㈤ 為什麼會在1915年後,發生新文化運動
中華民國建立後,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新舊思潮發生了激烈沖突。
俄國十月革命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㈥ 為什麼「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
改造人民,使他們變得血型。
魯迅先生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研究學界對他的評價,所以魯迅先生是想通過文學、通過革命來改造國民的精神、思想,喚醒一個民族的血性。
在那個恐怖時代,或許魯迅先生僅僅希望喚醒麻木的中國人,學會吶喊和反抗,或許他成功了,革命取得了勝利。
把改造國民性置於優先的地位,離開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要根本改造由這種社會環境產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國民性,是不可能的。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工農運動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1、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2、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終導致了西方文學不徹底,東方文學被否定,是中華古典文化走向沒落的開端。
3、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批判孔學,是為了給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障礙。但是,由於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所以從根本上說,提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並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去認識中國,去有效地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造。
㈦ 為什麼說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
(1)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由民主主義知識分子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2)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它啟發了人們的理智和民主主義覺悟,將人們從封建專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來,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為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准備了適宜的土壤,為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條件。㈧ 近代中國,為什麼會爆發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批接受過當時西方教育(也稱新式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們發起的一次推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抨擊封建腐朽落後思想的一場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的傳播與擴散,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倒行逆施,阻礙新思想的傳播發展,遭到人民與先進知識分子的抵制與抗爭。④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
㈨ 新文化運動的結局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為什麼
失敗。
新文化運動的失敗不是偶然的,首先它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綱領,也沒有明確的組織結構,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只是作為《新青年》的主編來起到一個領導的作用。
同時許多知識分子都只會空談大道理,並不能拿出任何有利於改革的有效建議。而且這場思想上的革命的范圍被局限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懂何為資產階級,何為民主科學。
再說這場運動沒有和群眾相結合,只做思想動員,迴避斗爭,也沒有提出明確反帝。最後對於袁世凱發起的「回歸孔學」只是一味地批判,甚至全盤否定儒家文化,全盤肯定西方資產主義文化,沒有正確全面地看待中國存在的問題。
軍閥統治時期需要的是革命而不是改革。但是同時也不可否認,新文化運動對科學自由主義甚至共產主義的傳播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
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盪,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