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究竟什麼是文化中國
「文化中國」在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的新儒學思想中佔有一定位置,也是他近年來特別關注的課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關注於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謀求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其中,便貫穿著「文化中國」的理念。然而,在國內對當代新儒家的研究中,這一命題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鑒於此,作者擬對杜維明「文化中國」的概念進行梳理和分析,從中不僅可以管窺到第三代新儒家對當代中國文化的走向與構建的深度關切和深切期待,對於21世紀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中國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位置也不無啟發價值。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
據杜維明介紹,有關「文化中國」的提法可能是在1987年,當時三聯書店的董秀玉女士和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學者都希望同時在北京、香港和台北出版一個知識性比較強、文化意義深刻的刊物,而經過大家的共同協商,這個刊物就取名《文化中國》。雖說這個刊物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當初擬辦《文化中國》的學人後來又成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辦的另一個刊物的編委和顧問。與此同時,美國天普大學的教授傅偉勛也非常關注「文化中國」的提法,曾把當時的一個學術論文集命名為《文化中國和中國文化》,並對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觀點。這些,可以說是「文化中國」命題的濫觴。
1990年夏天,杜維明到美國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任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主持了「文化中國」與「文明對話」兩個研究項目,從而得以集中探討「文化中國」這一課題,並注重歷史回顧和社會現實的比較研究。在主持東西中心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期間,他於1990年10月24日在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主辦的「做中國人的意義」(The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的國際學術會議中正式提出「文化中國」的英文表述;又於1991年春,發表英文著作Cultural China
(《文化中國》),在英語世界造成了回應;同年2月,在夏威夷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第一次用中文進行了有關「文化中國」的學術討論會,此後兩年內又分別在夏威夷、哈佛和普林斯頓三地舉行了四次「文化中國」的座談會。自此,「文化中國」這一話語便從英文世界擴展到中文世界,影響范圍越來越大,日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話題。
顯然,在「文化中國」概念或命題的推廣和這一研究領域的拓展上,杜維明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中國」的論述可散見於杜維明發表的一系列專著和學術訪談中,他念念不忘「文化中國」,「文化中國」成為近年來杜維明學術演講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語匯,故也成為其學術思想中的重要一環。盡管他從不同視野和角度用以不同方式表述了對「文化中國」的理解,但透過字里行間我們仍然可看到融於筆端的「一貫之道」。總括起來,杜維明「文化中國」的命題可以用他提出來的「三個意義世界」解析。
第一意義世界(或象徵世界),表述了「文化中國」最基本的內涵,按照杜維明自己的表述,這是由廣義上的漢人所組成的社會,即西方所謂的Greater
China,它涵蓋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和新加坡地區,當然也包括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廣義上的「文化中國」不只是一個政治文化的概念,也是一個精神意義世界的概念,換言之,廣義的「文化中國」就是地球上以中國人為主體組成的社會,或普適意義的「由華人做主體並運作的社會」。
第二個意義世界是指中國本土和港、台、新以外的、散布並僑居於世界各地的由華人所組成的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地帶乃至北美、歐洲、拉美、非洲等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這些華人估計約有三千六百萬,通常稱之為「華僑」。當然,「Greater
China」對於這些散布於世界各地的華人,仍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近年來,他們漸有自視為屬於中國「離散族裔」(diaspora)(即遊子的心態)的傾向。
第三意義世界是指和中國既無血緣又未必有婚姻關系,但和中國文化結了不解之緣的世界各階層人士,包括學術界、媒體、企業、宗教、政府、民間機構以及與日俱增的國際友人,例如學者、教師、新聞雜志從業者、工業家、貿易家、企業家和作家,乃至一般讀者和聽眾。他們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力求從思想上理解中國,並將這份理解帶入各自不同語系的社會中去。這個意義世界並不限定種族和語言,他們主要是用英文、日文、瑞典文、法文、俄文等非漢文話語系統來討論中國文化的。
對於這「三個意義世界」的解析,杜維明說,「我的第一意義世界只包括所有的主要由漢族組成的社會。這不是一個政治權力的考慮,也不是經濟發展的構想,而是一個文化互動的觀點,當然不是狹隘的族群意義下的文化。」
所謂「文化互動」,就是文化上的交流、學習、理解和借鑒,這就排除了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上解讀「第一意義世界」的可能。例如,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多數的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如果不排除狹隘的族群意義,而是一味強調「文化中國」的「中國性」,人們就會頗感憂慮,甚至擔心由此離間境內的少數民族,弄僵與鄰國的關系,所以,有的學者如余英時先生就堅持認為第一意義世界只能包括中國大陸。但杜維明卻認為在強調「文化互動」和排除狹隘的族群意義的前提下,把新加坡劃為「第一意義世界」是可取的,「因為這些社會的生活導向均以中國文化為基礎。」
2. 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遠古文化時期的神農氏 時代以前,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 ,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2)文化中國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
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
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3. 中華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相關回答如下:
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將「傳統」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從縱向探析主要指本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橫向來看主要指中國傳統社會中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學說外,還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各個門類,如藝術、法律、哲學、道德等以及歷史、地理、醫醫葯學、天文、農學等古籍文書。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