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敬天愛人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質,天人合一為歷代聖賢之士的信仰與追求。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口號的提出,更可謂悲天憫人、意境悠遠!中國傳統文化勢必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中」是指以德為核心的前提下,中正、平衡、守恆的意思,而不單純是一個國度的名字。「傳統」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所「傳承」的思想,它一定是來自於全人類的思想及文化匯聚之源泉,統一之本源。
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萬物生成時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表明萬事萬物都遵循著一個規律,「道」本來就是統一的,但只要在這個統一里產生一個變化(或者是我們講的一個念),那統一體就一定會同時產生兩個相互對立而又平衡統一的兩個面(現在科學稱為能量守恆),而有了這兩個對立而又平衡的變化,就會產生所謂的「三」,這個三可以是萬事萬物,因為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而又平衡的面,它們是在相互矛盾中得到和諧。古人就用了一個太極圖來表現這個規律。
因而在《周易》中寫到「是故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說明宇宙萬有皆始於太極。太極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太極拳,其實太極是宇宙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和法則。太極是宇宙原始的秩序狀態,涵蓋宇宙一切。微觀領域的量子理論、中觀領域的生命科學、宏觀領域的宇宙全息論,都能在太極中找到理論皈依和邏輯架構。既然太極是宇宙的本源科學,它就應該有原理,有邏輯。能夠廣泛且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社會,指導人們更理性、更智慧、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並最終對建立和諧文明的社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理論和知識,讓人聽與看的時候頻頻點頭,用與做的時候茫然無措,而是要能落地指導和幫助每一個人和家庭,能夠運用到大眾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業財富、社會和諧中去。並且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內化成一種心智模式,外化成一種生活方式。它應該以文載道、傳道,最終的歸屬是引領人心合於道。唯有人心合道的文化才是引領人回歸本我的文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也就是說,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宇宙守恆的本源文化,是道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㈡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且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文名;中國傳統文化
英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作用:是民族歷史上思想文化的總體表徵
解釋: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特點:兼容並蓄、和而不同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語言、學術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家構成的三維一體的基本框架 ,簡言之,儒、佛、道就是「三教合一」。基本上,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主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㈢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
㈣ 熟練引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的是什麼
這個指的就是比如說你在一些文章中可以引一些名言詩句,引用詩經中存在著一些古詩詞,還有對聯,這樣的都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㈤ 精通琴棋書畫詩酒茶花,就一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嗎
能夠精通這些,不一定能熟練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做到了解還是比較容易的。
㈥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體包括:
1、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2、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
3、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4、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如《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6、中華詩詞: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8、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9、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10、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11、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12、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13、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二、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6)什麼指的是熟練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1、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2、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文化
㈦ 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