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侗族人的文化是什麼

侗族人的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6 10:59:48

『壹』 侗族的文化資料

侗族是一個擅長唱歌的民族,據統計,侗歌不下200餘種。

侗族以錦屏縣為界,大體上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無論南侗、北侗,都嫻於演唱婉轉悠揚的「侗歌」。幾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業余的唱歌隊。侗歌歷史久長,其音樂大體可分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樂器伴奏,常見樂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則多不用樂器伴奏,偶爾用木葉吹奏伴唱。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

更多侗族民歌的詳細資料: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yinle/1742.html

侗族民間舞蹈主要有蘆笙舞、多耶舞、賜魚舞、獅子舞、龍燈舞、羽毽舞等等。

蘆笙舞跟笙曲一樣多已消失,現流傳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賽場狂歡舞兩類。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現在腳步的變化和多樣,在笙曲由一個音段轉到另一個音段時,上身與頭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隨著一個右擺的舞姿變化。這種笙舞主要是笙隊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進行曲中緩步入場的蘆笙舞蹈。蘆笙的狂歡舞蹈是在賽笙坪上舉行的大型性蘆笙舞蹈。這種蘆笙舞蹈節奏強烈,動作迅猛,感情奔放,猶如雷鳴電閃、狂風卷括,氣氛熱烈。

多耶是一種大型的歌場對唱舞蹈。侗語「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領眾和的歌曲。多耶是數十上百男女青年圍在一個場中的對歌舞蹈。

賜魚舞是在「抬官人」活動的一種原始漁獵舞蹈。
「獅子舞」是侗族人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舞蹈活動,主要分慶賀舞、戲獅舞和綠獅舞。

關於侗族舞蹈的更多內容您可以看: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yinle/1741.html

還有關於侗族的樂器,或許對你也有幫助: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yinle/2173633_2.html

『貳』 侗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有哪些

侗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侗族大歌民歌藝術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據傳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湖南、廣西等省,現有人口260多萬,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而在貴州省的黎平縣是全國侗族聚居最多的縣,有侗族人口35萬。侗族居住的地方不僅風光秀美、民風淳樸,而且侗族也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民族,有民諺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與欣賞的民間音樂。
由於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於西方。上個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國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偶然發現。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時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侗族大歌分為四大類: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柔聲大歌(侗語稱「嘎嘛」)、倫理大歌(侗語稱「嘎想」)、敘事大歌(侗語稱「嘎吉」),其中的聲音大歌是最精華的部分,聲音的標題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時令的名稱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了侗族大歌後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註:復調音樂指幾個旋律性聲部在運動中按照對位的法則結合在一起的多聲部音樂,與主調音樂相對。構成復調音樂的各聲部並無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對比或相互補充。創造技法以對位和模仿為主。

侗族的語言文字藝術感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南、北兩個方言又各分三個土語區。侗語以侗文的標准音貴州榕江話為代表,聲母有32個,韻母有56個,聲調舒聲9個,促聲6個。由於聲調多,詞彙豐富,所以侗語是一種「富於音樂性的語言」。
過去,侗家人沒有與自己語言相適應的文字。1958年根據自願的原則,國家幫助侗族創造了文字。侗文採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侗文的產生,標志著侗族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侗文的推行,對促進侗族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雖然,侗文從創制推行以來,其間經歷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實踐證明,侗文對保存、繼承、發揚侗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學習漢語文,吸收先進民族的科學文化,都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侗族的美術民間藝術

侗族的民間手工藝製品有刺綉、編織、彩繪、雕刻、剪紙和刻紙等,大都實用美觀,富有鮮明特色。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在服飾上刺綉出各種圖案花紋,形象生動,色彩絢麗。
侗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藝品。一般侗家都有稱作陡機的織錦工具。洞錦圖案的線條都呈直線,常見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經過織錦姑娘的精心規劃,將這些圖案組成一幅幅簡練明快的畫面。畫面的內容大多取材於山區人民常見的事物。如描摹動物、植物、器皿等,少數大型侗錦也有取材於古代神話故事的。現在侗錦的品種也由過去一般的花邊、袖口、腰帶和頭巾發展到幾墊、檯布、提包等傢具或日用品的裝飾上。

侗族的刺綉文化藝術

侗族刺綉的簡介
侗族刺綉是農耕文化的產物。黔東南都是一個很難到達、神秘氣息很濃重的地方。侗族人世代生活在那裡,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風雨橋、吊腳樓、古井、古驛道,還是非物質的侗戲、侗歌、侗綉,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特別是侗族剌綉,古樸自然,顏色艷麗。
侗族刺綉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綉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反復綉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農歷網www.nongli.com)
侗族的刺綉品上,還有些獨特的起點綴作用的附屬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屬物有較厚金黃色紙片,還有銅片和玻璃斤。這些附屬物大多為圓形,也間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綉在圖案上,可以填充空間,組成線條,還可利用它的色澤增加服飾品的光彩。當姑娘們在節日里穿戴上這些服飾翻翻起舞時,人們很遠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侗族刺綉的淵源
侗族刺綉是是侗族人民一針一線在侗布上綉出來的,其風格自然、樸素、大方。侗綉中的精品當屬北侗盤軸滾邊綉,該綉種僅在錦屏縣的平秋、石引、黃門等北部侗族群體中流傳。據說,盤軸滾邊綉是純手工製作,歷經作模、打面漿、粘布、擬模、貼面、鑲邊和綉花等數十道工序,製作一件完整的盤軸滾邊綉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時間。
自古以來,這里的群眾穿著很有特色,特別是侗族婦女,頭上包著自織的白頭巾,上身穿著對襟花衣,兩邊袖口鑲有寬幅花邊,衣腳衣叉都配有花邊,分層次,胸部另配一塊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顯示技藝的地方,極其花樣繁多,有的綉上雙龍搶寶,有的綉上金錢葫蘆,有的綉上牡丹富貴,有的綉上孔雀開屏等圖案,這些就是具有濃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綉。侗族刺綉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煙袋、挎包刺綉等內容相當廣泛。

侗族刺綉是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侗族文化的遺產,是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侗族婦女的心靈手巧,還展現了我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侗族的戲曲文化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多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
侗戲的發展源遠流長,經歷人民群眾集體創作、集體傳播、不斷得到加工、改造,古樸而不單調,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間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並尚在發展之中,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潑,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從學術上看,它是有發展前途的民族民間劇種之一。

侗戲的主要劇目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它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它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戲協會經長期籌劃,精心准備,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2013年10月31日成立。通道縣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侗族文化遺產保存最為真實完整的區域之一,境內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侗戲協會的成立是侗戲保護、研究、傳承、創新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將對侗戲的保護傳承、研究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弘揚侗文化、宣傳侗文化、提升侗文化產生積極影響,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工作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侗戲劇目已發展到多個。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個侗族地區,並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引起了國際及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

『叄』 侗族習俗

1、節日: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2、婚戀:侗族社會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節日,農閑或勞動之餘,姑娘和小夥子們便聚在一起唱歌遊玩,用歌聲來播種愛情的種子。這種社交活動南北地區有所不同,北部地區是白天在山坡上進行,稱為「玩山」或「趕坳」,聚會的地方叫「花園」;南部地區通常在晚上的家中進行,男方稱「走寨」,女方稱「坐夜」,習慣稱為「行歌坐夜」。侗族的婚姻,一般都經過「說合」、「訂婚」、「迎娶」等過程。北部地區還有「討八字」的習俗。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媽的女兒要優先嫁給舅家為媳。女子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婚後新娘即返娘家,遇有農忙、節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數日後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數年,直到懷孕生子後才長住夫家。
3、喪葬:侗族喪葬實行土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墳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則埋於僻靜的荒野。貴州從江和黎平一帶過去有「停棺待葬」的習俗,人死入殮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待本房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人都死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4、侗戲:侗戲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劇種,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侗戲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由貴州黎平臘洞的吳文彩(約1798-1845年)首創,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民間戲班近500個,傳統和現代劇目近千出。
5、詩歌:侗族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抒情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肆』 侗族文化的文化

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花橋和大歌。鼓樓是侗寨的標志,有侗寨必有鼓樓。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 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風雨橋的建設即利於交通、休息避雨、會友、觀賞江面風景,同時可美化侗寨環境,所以,風雨橋又叫花橋。
勤勞、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民族差異感強的獨特的侗族文化。民族建築方面,以鼓樓、涼亭、風雨橋最為出色,不用釘鐵,工藝精湛,堪稱侗族建築的「三件寶」。民族服飾方面,以侗錦、侗帕、侗帶最負盛名,其工藝之精細,色彩之艷麗,圖案花紋之美觀,民族特色之濃郁,可謂巧奪天工。民族文藝方面,侗鄉一向被譽為「歌舞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流傳著數十種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舞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民族體育方面,通道又被稱為「民族體育之鄉」,傳統的搶花炮、射弩、高腳馬、多毽、盪鞦韆妙趣橫生。民族飲食方面,甜醇的苦酒(侗王酒),香噴的油茶,陳年的腌肉腌魚風味別具。民俗方面,侗家的抬官人、薩歲、婚禮、喜慶、歲時等習俗古雅淳樸,奇異獨特。以皇都侗文化村為中心,沿黃土、芋頭、坪坦、隴城、坪陽一帶,構成了一條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長廊,是我國侗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伍』 對於侗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侗族建造

1.侗族擅長建造,他們的侗塞鼓樓、風雨橋等一些建築做工精巧、形式多樣均有代表性。在廣西的侗鄉有很多有名的建築剛才我說的侗塞鼓樓也是,他的外形非常獨特,他的底部是個四邊形,頂樓是個多角形,樓層都是奇數,如有九層樓的、十一層樓的甚至有十七層樓的,樓頂掛著一個葫蘆是象徵吉祥的意思。而且十幾層的樓,全部都是杉木穿插在一起,沒有用一顆釘子,檐下的斗拱非常精巧,檐板上還繪畫了很多人物、山水鳥獸等等都是栩栩如生。

『陸』 簡述侗族的民族民俗

(1)侗族崇拜祖先,信仰鬼神,特別尊崇聖母--"薩母"。
(2)侗族著名的特色建築是鼓樓。
(3)喜食酸辣,侗酸有酸魚、酸肉、酸鴨、酸菜等。
(4)有獨特的侗族酒文化
(5)侗族大歌是侗族音樂中最有代表性,音樂水平最高的篇章,屬於多聲部的合唱歌曲。

『柒』 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什麼

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如下: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

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裝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侗族節日:

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

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

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

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捌』 侗族的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綉、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綉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侗族刺綉
中國文化部、山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三江縣侗族刺綉、侗族織錦2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博覽會,並獲得了「優秀組織獎」,三江縣的石侗娟、石漢群獲得了「傳承人展示獎」。
侗族刺綉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中國有名的綉品之一。在博覽會上,侗族織錦、侗族刺綉的製作技藝,精美無比的織綉工藝吸引了數萬觀眾到廣西展區參觀。
侗族刺綉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煙袋、挎包刺綉等內容相當廣泛。

『玖』 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什麼

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

1、侗族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的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的禮物。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建築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築,一般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

3、出行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橋。橋梁大都建築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橋、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其中名為「風雨橋」或「花橋」的長廊式木橋,以獨特的藝術結構和高超的建築技巧聞名中外。

4、家庭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個體小家庭,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這種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與最小的兒子居住。

5、語言文字

侗族的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侗語以錦屏縣南部侗、苗、漢民族雜居地帶為界,分成南北兩個方言區,每個方言又因各地語音的不同又各分為4個土語。侗語方言的形成明顯帶有受漢語影響的印記。相對而言,北部方言區的侗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交往較密切,懂漢語漢文的人較多,漢文化水平的程度也較高。

閱讀全文

與侗族人的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