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貼對聯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貼對聯的傳統文化:
1、為了慶祝春節而貼的對聯叫春聯。貼春聯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年的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對聯,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2、對聯分上下聯,不能隨意貼。每年都有許多人貼錯。那麼怎樣貼才是正確的呢?這里要弄清二個問題,一是分清上下聯,二是上下聯的位置。簡單介紹如下:
3、上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仄」聲,既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仄」聲給人的感覺是話還沒有說完。下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平」聲,既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平」聲給人的感覺是話已說完。
4、看見許多對聯,有的橫批明明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卻貼到左邊,有的橫批是從左向右書寫,上聯又貼到右邊,還有的對聯,沒有平仄。
5、貼對聯不是什麼大事,圖個吉利喜氣,即使貼錯了,也沒有人會提示。不過,既然是民族的文化,我們不能宏揚,也不能離譜。
6、貼錯對聯,反映了對民族文化的輕視,不以為然,也許對聯會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被淡忘、塵封,但是,今天既然還是喜慶節日的象徵點綴,還是了解一下,別貼錯讓人見笑。
2. 中國傳統文化對聯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下面是歷代文豪們書房的楹聯,真乃大雅之境~
3. 如何弘揚對聯文化
經常賞聯、寫聯、評聯、贈聯,擴大影響范圍,參加、介紹、了解、宣傳有關對聯(展覽及征聯)等活動即可!
在可允許、成熟的條件下,可以推廣到校園開對聯寫作欣賞課程,還有政府可以大力提倡這個屬於中國的國粹文化!
—— 以下給你參考學校對聯教學的:
關注對聯教學 弘揚傳統文化
福建莆田八中 朱金花
對聯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它常盛常新 ,每逢盛大慶典,悲傷祭奠,我們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能渲染一種喜慶歡樂的氛圍,或能增添一種悲涼的氣氛。總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近幾年,它也經常作為高考的考試熱點,引起人們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它除了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外,還可以考查學生多方面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還符合當前素質教育對學生要關心生活、關心社會的要求。是一個典型的綜合知識考點,因此,要引起我們語文老師的高度重視。
一、高考語文對聯試題
2004年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四套之中,都創造性的設置了一個對聯題的考查,這是當年試題的一個新亮點。四卷均出在了第24題,賦分四分,代替了句式仿寫、句式變換、句式排序等傳統題型,以撰寫春聯形式出現,內容緊貼時代脈搏。這是一道典型的以能力命意的試題,又是傳統語文考題的一種回歸。
全國卷之一試題:下面都是春聯的上聯,請選擇其中一題對出下聯。(4分)。
第一題:春暉盈大地__參考答案:正氣滿乾坤
科學能致富__參考答案:勤勞可興家
第二題: 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
參考答案: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全國卷之二:
第一題:掃千年舊習_____參考答案:樹一代新風
祖國江山好_____參考答案:大地氣象新
第二題: 冬去春來千條楊柳迎風綠
參考答案:冰消雪化萬朵梅花撲鼻香
全國卷之三:
第一題 ①爆竹聲聲脆_______參考答案:祖國日日新
②滿園春色好_______參考答案:神州面貌新
第二題: 爆竹聲聲舊風俗舊習慣隨舊歲離去
參考答案:春風習習新思想新氣象伴新春到來
全國卷之四:
第一題:處處春光好_______參考答案:家家氣象新
一代園丁樂 _______參考答案:九州桃李榮
第二題: 東風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參考答案:雨露滋潤長城內外氣象新
從公布的試卷分析來看,學生對對子的能力還相當脆弱,失分嚴重,經不起考查。或許是同學們對對聯相關知識的陌生有關系,有必要熟稔對聯的常識問題,或許平時教學活動對其關注不夠也是一個方面。
2005年高考對聯題增加了橫批,例如福建卷:
根據下面一副對聯的上聯,對出下聯,並擬出恰當的橫批。(4分)
上聯:華夏兒女文武雙全建偉業
下聯:炎黃子孫德才兼備展宏圖 橫批:振興中華
解題思路:對聯要求上下兩聯字數、結構相同,平仄相對,我們根據所給的上聯,結合平日所學的對偶知識,考慮詞性、內容、字數,一一去對,如「華夏兒女」應對「炎黃子孫」、「文武雙全」應對「德才兼備」,這樣下聯應該不難對出。橫批是對上下聯的概括總結。
二、結合語文教學對聯
乍看起來,對聯這一文體在浩翰如雲的傳統文學中,是再簡約不過的了,它短小,精練,易學易會,應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春聯、婚聯之類,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嘗試。其實不然。形式的簡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論及對聯的創作理論及藝術手法,並不比詩歌簡單。對聯和格律詩實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對聯只有上下兩句,而格律詩就不只兩句了,對聯在精練程度上比格律詩要求的還要高,因此聯語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對聯,不但要做到語言精練、對仗精巧、意象精深,還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把對聯融入語文課,是對語文知識的延伸,結合語文教學對聯,是訓練語文基本功的一個扎實可行的好辦法。教學實踐證明,這既是必要的舉措,也是可行的辦法。
1、舉辦對聯知識講座
我們可以開設第二課堂,舉辦對聯知識講座,讓學生把握對聯常識:對聯由上聯和下聯組合而成,上聯和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仄起平收(上聯末字為仄聲,下聯末字為平聲)。律詩中的頸聯、頷聯都是對仗工整的對聯。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是一首律詩,中間兩聯均是對仗工整的對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下聯兩兩相對, 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仄起平收。
2、鑒賞古今對聯故事
名聯佳對,浩如煙海。在眾多的佳聯妙對中,從思想藝術兩 方面鑒賞,既開拓閱讀的視野,又激發同學們閱讀和思考的興趣,也為其在欣賞我國這份獨特而珍貴的文學遺產上有所幫助。
比如:一日,寇準與友同游,乘興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眾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眾皆喝彩。
又如:新婚之夜,蘇小妹欲試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將秦拒之門外並出對曰:「閉門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徘徊長廓。蘇東坡見狀,雖替妹夫焦急,卻又不便代勞。突然,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進盛滿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聽到「卟通」一聲,頓時領悟,脫口而出:投石擊破水底天。蘇小妹聞聲大喜,急忙迎進新郎。
趣話對聯故事,每有奇思妙想,每有錦口綉心,每有詼諧大智。詠吟之間,每有妙語連珠,玩味再三,卻生想見其風采之願。願同學們再三詠之,躍躍有創作之想,體味如此,可得其境矣。
3、開展有獎征聯比賽
去年我校舉行以「八榮八恥」為話題的征聯比賽,揭曉後,我發現不少同學寫的對聯很有創意,比如:
明榮恥宏揚真善美浩然正氣 歷覽前賢,善惡分明方立世
知禮儀唾棄假大空污穢邪行 縱觀今秀,恥辱涇渭始為人
於國於家於己於人無愧,榮也
為錢為利為財為色有辱,恥矣
我把獲獎對聯拿到課堂公布時,同學們興味盎然,躍躍欲試,本來不敢嘗試的藝術居然被人創造出來了,於是動起筆開始構思,比較有味 的作品相繼產生了。比如:
遵八榮,一身正氣 為民服務流芳千古
知八恥,兩袖清風 賣國求榮遺臭萬年
明恥知榮鴻鵠志 明恥知榮傳佳話
孝親敬老棟梁才 孝親敬老揚美名
從此以後,同學們對對聯的興趣濃了,創作的熱情有了,於是我就有計劃地把對聯引進語文課堂,同時引導大家關注並收集各地婚聯、商店門聯、祝壽壽聯等,提高同學的欣賞水平和創作水平。
4、巧用對聯導入新課
未成曲調先有情。每節新課都要有一個好的導語,既激發興趣,又導入新課。我們可以收集一些名人對聯介紹作者,比如:
魯迅(陳毅題聯)
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容,懂得進取攻守,豈僅文壇闖將
莫做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閑,敢於嘻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
蒲松齡(郭沫若題蒲松齡故居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諸葛亮(成都武侯祠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李白(劉昌俊題江油李白紀念館聯)
視富貴如浮雲,飄然去國尤戀園
挾奔流到大海,遽爾停杯再舉杯
也可以巧出上聯設置懸念,比如我在教《項鏈》一文時,檢查預習擬出上聯:一夜風流丟項鏈。要求同學根據小說情節對出下聯,預習好的同學積極思考,有的脫口而出:十年辛酸賠青春。還有的同學恍然大悟,妙哉,語文課。布置課後作業時,同學要求對對聯,居然寫出更精彩的對聯:
一夜風流項鏈成鎖鏈
十年艱辛嬌容變愁容
我想,既然對聯已從容地走進高考中考的試卷中,語文老師應自覺關注對聯教學,因為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是語文課的使命,對聯是語文,不能排除於語文課之外。語文老師應大膽進行嘗試並敢於借鑒對課教學的方法,把對聯融入語文中進行教學,既宏揚傳統文化,又提高語文素質,同時傳統的對聯教學也會出現新局面。
4. 中華傳統文化之對聯文化
「對聯」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對聯」,也叫「對子」、「對句」、「對」、「聯」。根據對聯位置和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門聯、楹聯、壽聯、輓聯、春聯等。古今宮殿寺觀、亭台樓閣、府衙官邸、川石池瀑、園林藝苑、廠房店市、民宅農戶乃至器物書畫、報端刊頭、案邊壁上等等,都有人喜歡用對聯,真是雅俗共賞。有許多對聯妙趣橫生,令人拍手叫絕。這是英美等外國入難以體會得到的,但凡是來中國旅遊和工作的外國人,隨處都可以看到它,尤其是節慶時日,光彩奪目。為此,本書特於此簡單介紹,以便中外交流。
現今我國很重視中西方的經濟交流及合作。中外合資企業喜慶之日,寫一副對聯向賓客表示自己的願望、宗旨或抱負,很有意義。對聯總是言簡意精,賓客讀後馬上可以牢記,其「廣告」作用極佳。借用一副老對,意味也無窮。例如:
生 意 興 隆 通 四 海
財 源 茂 盛 達 三 江
「四海」,原指我國四境海域之內,意指全國。現冠「中外合資企業」,其義可擴大到我國四境海域之外,即通世界。「三江」原非實指。是指我國長江、黃河等大江流域(「三」在此是表示多數的意思),意指全國。用這幅對也給人吉祥之感。
舊時中國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門的兩旁都要換上新對聯,表示棄舊迎新,展望新的吉祥的一年。喜慶的對聯,都是用毛筆在紅紙上寫的。特別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寫在紅紙上,或者,先用毛筆寫上黑字,然後再用金粉套黑字的邊。對聯上的字,盡量請書法寫得漂亮的人寫,既光門楣,又表示對未來恭敬之意。
對聯,寫得好也是不容易的。從一副對聯里往往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知識面,因此舊時有的考官考學子,往往就是先考對聯。或出題目要求考生做一副對,或考官出上聯,讓考生對下聯。對不出來,即表明考生沒有水平,遂不讓他們考其他的內容。
有一個故事,古代海南省一個漁夫,平時也為過路人擺渡。有一天,一個黑小仔挑著兩捆書和行裝要乘船過渡,漁夫見他滿頭大汗,問他要到那裡去?他說:「我進京趕考(考狀元)。」漁夫哈哈大笑,說:「你這副模樣哪裡是『趕考』的料?」這漁夫原來多次上京趕考落第,老來隱居當漁夫,並為過路者擺渡,故肚子里頗有經綸。他就對那黑小仔說:「你還是回家去罷,免得白跑。」黑小仔堅持要去。他就說:「你一定要去,那麼我出副對給你對,對得出來,我就把彌擺過去,一分錢不收。對不出來,你只好回去,哪裡有水平去趕考。」黑小仔見是個漁夫,很自信地說:「好,您出吧!」那漁夫毫不在意地隨手指指他捕漁的竹籠說:「你就對這里邊的東西罷。」接著出上聯:「鱔長鰍短鰻生耳」,這個對范圍很小,是非常難對的。」但黑小仔不慌不忙地接下去說:「龜圓鱉扁蟹無頭」。對得妙極了,同來乘船過渡的人聽了拍手叫好。那漁夫刮目相看,頗感驚奇,並暗暗佩服。便讓黑小仔上船。黑小仔名「邱浚」,是海南瓊山府城人,自小聰穎。此次上京考試,才學名列榜首,本應為狀元,但因手指之間有點像鴨蹼而遺憾。「狀元」不僅取才,還要取貌。因此被錄取為第三名——探花。以後他一直做到宰相。
對聯還是一種斗爭的武器。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毛澤東曾引用過: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的作者是明朝初年江南才子、《永樂大典》主編解縉。
永樂年間的一個冬天,禮部尚書的夫人做壽。解縉等不少京官都前往祝壽。有人提議,請善於作詩做對的解縉賀詩一首。解縉卻提出做對子。此時錦衣衛的頭頭紀綱笑著說:「各位都是文人學士,我也來湊個熱鬧。我出個對,看誰能對上。對上了,我認罰,喝了這杯酒。」他見大家不作聲,便念道:「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念畢,稍息,他見解縉只顧喝酒,不加理睬,便肆意笑道:「我這對,連解學士也難倒了,還是我自己來對吧!」說著搖頭晃腦地念道:「洞中烏龜,頸長殼硬矮拍拍。」解縉一聽,知道紀綱是在諷刺他生得矮小。
這紀綱原來是個落弟秀才。朱棣起兵那年,紀綱去投軍。由於他善奉迎拍馬,很得賞識,朱棣當明朝永樂皇帝後,便讓他做掌有生殺大權的錦衣衛。平時,他仗勢欺人,殘害忠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解縉想,今天我倒要教訓他一下,替大家出口氣。於是,解縉高聲道:「剛才蒙衛帥看得起,過席出對。解某不才,但不敢忘了禮尚往來的古訓,現下也出一聯向衛帥求教。」他全依紀綱對的句式、用詞和字數,高聲道:「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客人們一聽,鬨堂大笑。原來那紀綱長得高,腦殼特別大,多數京官了解他的出身。知道這上聯還有更深一層的諷刺意味。那紀人聽了心中有數,無不笑逐顏開。
紀綱被羞得像只落湯大蝦,滿臉通紅,卻又不好發作。他心裡發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殺解縉。誓不為人。後來,紀綱果然與沒有當上皇太子的漢王勾結在一起,硬是把解縉打入天牢,害死在獄中。
古今名對妙對很多,俯首可拾。這朵深受中國民眾喜愛的藝求之花不開在使用英文等西文的國度,而開在使用漢字的中國,其原因何在?因為這朵花的「土壤」是漢字,沒有漢字,這朵花就開不起來。漢字的「土質」和西方文字的「土質」不同,因此用西文的國度長不出這朵「花」來。下面我們看根據:
第一,對聯語句以兩個音節連讀為主。
前面已經說過:由於漢字對漢語起反作用,漢語言形式以兩個音節連讀為主的形式,三千多年來人們已感到習慣。兩個音節連讀使語句成偶、駢行、整齊,人們當然也就喜聞樂見了。對聯便是依人們這一心願產生的,這屬心理基礎。當然,對聯的發展不僅在於形式,還在於它以簡短的兩句話可以表達豐富的內容。各種人物都可以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意願、情趣、思想等。
對聯的具體形式是從詩句演變來的。《辭海》(修訂版)說:「相傳始予五代後一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見《蜀禱杌》),謂之『題桃符』。至宋時遂推廣用在楹柱上,後又普遍作為裝飾及交際慶吊之用。」古今對聯很多,句中音節仍以兩個音節為主。孟昶這副對中的「新年」、「余慶」、「嘉節」、「長春」就是兩字連讀的。(在漢字下用「 」表示兩字連讀。下同。)下面一副對也是連讀的多:
聽雨雨住,住聽雨樓邊。住聽雨聲,聲滴滴,聽聽聽;
觀潮潮來,來觀潮閣上。來觀潮浪,浪滔滔,觀觀觀。
我們再舉一副特殊的對聯來考察。浙江溫州江心寺大門前有一副「絕妙對」。溫州踞江臨海,在甌江當中的江心寺,每天都可以看到甌江潮水的漲落和浮雲的涌散。對雲:
海 水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落;
浮 雲 長 長 長 長 長 長 長 消。
這幅對中上聯有七個「朝」字,下聯有七個「長」字。 「朝」、「長」二字都有異音:朝(zhao)讀作「chao」,音同「潮」,借「潮」義;長(chang),讀作「zhang」,音同「漲」,借「漲」義。
這樣可以有三種讀法:
其一: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其二:海水潮,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漲,長長漲,長消。
其三: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雲漲,長漲,長漲,長長消。
不論怎麼讀,兩個音節連讀都占優勢。如果各字音節分開讀,意義就不可理解,數音節連續又不能表達合適的意思,可見用漢字寫對聯才有這樣的特殊作用。
在對聯中妙用漢字的形、音、義,可以使「對聯」增輝。如拆字對、離合對、增損對、借音對、諧音對、疊音對、歇後對、復疊對、迴文對、數字對、雙關對、嵌字對等等。漢字如果全部以拼音文字取代,可以肯定,「對聯」藝術也將隨之消亡。只有保存並發展漢字,「對聯」藝術才會進一步發展。
第二,對聯要求上下聯字數完全相等。
對聯字數相等是美的要求。一副對聯,一邊長一邊短掛在楹柱上或貼在門的兩旁不對稱,很難看。對聯不僅要求上下聯總字數相等,聯中有片語或分句,其片語或分句的字數也必須相等。少,兒學作對,是帶有游戲性質的,一人出上聯,一人對下聯。用這種方法,快速提高孩子識字量和用詞的能力很有好處。對對,少到兩個字,多到一兩百字。不等。一般以五至十字居多,七字最為普遍。寫在楹拄上或門兩邊的對,都是直寫的。這種形式的要求,英文就無能為力。用英文字寫,即使上下聯音節相同,結尾也無法整齊;直寫更不是英文字的能力。浙江<錢江晚報》2000年12月7日7版《中英文對出「天下第一聯」》說:據新華社電,「前在長沙結束的全國首屆「楹聯文化與楹聯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展出一副特殊對聯,上聯是英文而下聯是中文。據介紹,目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副這樣的中英文對聯。」
上聯: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下聯:到前門 買前門,前門沒 前門,後門 有前門
報道說:「英文,專家翻譯成中文為:去中國買瓷器,中國有瓷器,吃飯靠瓷器。下聯中文中第一個『前門』意思是前面的門,後一個『前門』意思是前門牌香煙。」
這副對聯,對得確實妙,難得,但還有一點不足,就是上下對的長短不同。這一點非常重要。上聯全部詞加起來有42個字母,詞與詞之間共空7個字母的位置,兩個標點占兩個字母位置,加在一起,需佔51個字母的位置。下聯共有16個漢字,每個漢字占兩個字母位置,合共佔32個字母的位置;兩個標點兩個字母位置,漢字詞與詞之間不需要空格,這樣中文下聯比英文上聯少佔17個字母的位置。我們把兩聯接其所佔位置排列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到前門買前門,前門沒前門,後門有前門兩聯長短參差不齊,不對稱,掛起來難看,不符合對聯的要求。
第三,對聯要求上下聯語序和詞性相同。例如,前面舉過的兩副對聯,其詞性可分析如下:
第四。對聯的平仄要求。
漢語音節是以聲調區別意義的,音節調反映在漢字上就是字調。字調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聲,寫詩詞、做對聯的入講究字調配搭和諧、悅耳,於是就將字調分為平仄兩大類。古平聲字為「平」,古上、去、入三聲字為「仄」。這樣分的原因,主要是這兩類字數差不多,搭配平衡自如。現今普通話里入聲字已經不獨立存在,它分別並入平、上、去三聲中去了。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和去聲字(包括並入的入聲字)都屬於「仄聲」字;陰平、陽平字中絕大部分屬於「平聲」字,只有少數由入聲並迸的字才算「仄聲」字,如:急、激、錫、竹、伯、合等。入聲字,現在中國南方方言中大都保留其八聲讀法,容易辨認,北方方言則很少有保留入聲念法的,因此一般北方人不易識別入聲字。於是有人提倡,今後寫詩或作對聯等,可以不管入聲字。都以普通話為標准,規定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字,以減輕今後青年人和外國入學習使用的困難。但是必須提出,如果學習、研究或學寫古詩詞、傲對聯等,那是不能不注意入聲字問題的。這是漢語的特點,也是漢字的特點。對聯最需要重視上下聯末字平仄:上聯束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末字必須是平聲字。舊時漢字直寫是從右到左的,楹柱和門邊等的對聯,上聯居右下聯居左。有的人不知平仄,對對子中的內容又不大懂,往往就會把對聯掛錯或貼錯鬧笑話。對聯中的其他字,凡講究的都要論平仄,所謂「工對」。上下聯同位置的字必須「平對仄」或「仄對平」,至少二、
四、六、八等雙字位置上的字要注意。從五言七言詩中來的對,都是比較工的。例如:
欲 窮 千 里 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 一 層 樓。(*「更」字是可平可仄的字)
(平)(仄)(仄)(平)(平)
宜 將 剩 勇 追 窮 寇;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 可 沽 名 學*霸 王。(*「學」字是入聲字,
應作仄聲)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復詞大量增多,平仄有的難於字字相對,那就放寬一點,人們還是歡迎的。
對聯大都是書面文字,它十分注意視覺的對稱美。字義有雙關、三關更顯含蓄豐碩。
5. 關於傳統文化的對聯
對聯 ,中國的 傳統 文化 之一,又稱 楹聯或 對子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 偶語句。你知道有哪些關於傳承傳統文化的對聯嗎?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對聯,希望大家會喜歡!
傳承傳統文化的對聯【經典篇】
1. 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鶘之先鳴。
2. 寧靜而致遠;澹泊以清心。事理通達,心平氣和。
3. 束身圭璧,凜節冰霜。
4. 俸薄儉常足,官卑廉自尊。
5. 海景山船盪,寬懷任馬馳。
6. 性天期活潑,心地尚光明。
7. 天有日方明,人無信不立。
8. 寬以濟猛,儉能養廉。
9. 長笑對新柳,貞心比古松。
10. 長笑對新柳;貞心比古松。
11. 靜里思三益;閑居守四箴。
12. 心寬忘地窄,野曠覺大低。
13. 竹因虛受益,松以靜延年。
14. 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
15. 靜坐自然有得,虛懷初若無能。
16. 歡欣常在悠閑外;幸福永存奮斗中。
17. 靜里思三益,閑居守四箴。
18. 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溫貌思恭。
傳承傳統文化的對聯【精選篇】
1. 不惜寸陰於今日,必留遺憾到明朝。
2. 利人時出平靜語,修己常存改過心。
3. 虛心效竹節,人品如蘭馨。
4. 貧賤難移,威武不屈。
5. 貧賤難移;威武不屈。
6. 奮進千程少;閑聊半句多。
7. 有志始知蓬萊近,無為總覺咫尺遠。
8. 一襟和氣,萬斛寬胸。
9. 氣淸更覺山川近,意遠方知宇宙寬。
10. 節比真金鑠石;心如秋月春雲。
11. 助人是美德;克己為髙風。
12.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3.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14. 威不屈豪忐;富難淫正心。
15. 大器量大空海闊;真聰明岳峙淵深。
16. 職業無髙下,品流有尊卑。
17. 心無俗慮精神爽;室有清淡智慧開。
18. 助人是美德,克己為髙風。
傳承傳統文化的對聯【最新篇】
1. 威不屈豪忐,富難淫正心。
2. 養心莫如寡慾;溫故乃能知新。
3. 無過方自慰;有理始心安。
4. 有容德乃大,無私心自安。
5. 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溫貌思恭。
6. 以身作則;與德為臨。
7. 寧靜而致遠,澹泊以清心。
8. 棄燕雀小志,作鴻鵠高翔。
9.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0. 少時飽經磨砌;老來不畏風霜。
11. 慷慨大丈夫,鐵石豪傑心。
12. 真如朱絲繩;清似玉壺冰。
13. 表裡如一休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肝膽相照何言知人知面不知心。
14. 真如朱絲繩,清似玉壺冰。
15. 寬宏超多,遠矚高瞻。
16. 以身作則,與德為臨。
17. 心收靜里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
18.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看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對聯”的人還喜歡看:
1. 傳統文化對聯大全
2.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聯
3. 傳統文化5字對聯
4. 傳統文化對聯
5. 中國傳統文化對聯作文
6. 走進傳統文化之對聯走進傳統文化宣傳對聯走進傳統文化
對聯的由來: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歷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為「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願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為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郁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卧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十個字:「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余慶」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十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四個字巧妙地嵌在了里邊。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