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華文化借鑒了哪些外來文化

中華文化借鑒了哪些外來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06 15:55:35

① 中國引進外來技術和外來文化的事例

1、佛教產生於印度,卻光大於中國。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紮根,既有文化原因,如中國文化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對外來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也有政治原因,如歷代帝王信奉佛教,依靠佛教教化百姓,鞏固統治。

2、中古時期,中國出現佛教熱,對中國金融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佛教把受人類文明指導的商品經濟理念帶到了中國,既有利於動員社會資本,又擴充了放貸范圍,使得佛教金融在南北朝時期興起並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最早依靠社會資本放貸的金融機構。

其次,佛教大大擴充了中國金融業的邊界,利用來自社會的捐施積極放貸,開中國金融史上利用社會資金向外放貸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中國金融的社會化程度,推動了質押、擔保等有利於降低社會化過程中借貸風險的技術的普及。

(1)中華文化借鑒了哪些外來文化擴展閱讀:

從自貿實驗區大幅擴容,到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從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到完善國際產能合作機制等,今天中國的開放既有高水平的「引進來」,也有大規模的「走出去」。換言之,我們打造的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升級版。

一方面,中國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公平公正對待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歡迎跨國公司同中國企業開展各種形式合作;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② 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借鑒的不同文明成果有哪些

古代中國在文化上屬於本土文化認同非常強的國家,既然以天朝上國自居,所以很少在政治、思想上借鑒他國。但不管怎樣,外來影響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面面。下面是最近看到的一些例子。

樂器:琵琶、二胡古箏等我們熟知的傳統民族樂器都是起源於游牧民族。中國本土樂器可能就只有編鍾。

科學:明末清初湯若望等傳教士來中國傳入西洋歷法,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學、科學知識,如幾何、代數、牛頓力學等。

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是由外國傳入。其中漢傳佛教最早於兩漢之間傳入;基督教傳入其實早在唐太宗時期就開始了,那時候還叫「景教」;伊斯蘭教則最也在唐朝傳入(可見大唐盛世乃是開放的年代),阿拉伯人與漢民混血的後代逐漸形成回民,也與漢民同化,通用漢語。

食物:基本上我們日常吃的食物一般都是外國血統。土豆、洋白菜、番薯、番茄、胡椒... 基本上帶「胡」、「洋」、「番」字樣的都是外來種。所以說沒有這些外來食物就沒有我們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

③ 中華文明吸收了哪些西方的文化制度

所謂「化西」,就是把西方文明納入進來,作為我們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這是中國歷史上固有的思路。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地消化外來文明,然後壯大自己的歷史。中華文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消化外來思想,然後將外來思想、文明作為自己的養料,或者說作為營養。從世界歷史來看,凡是排外、拒外的文明都消失了。但中華文明為什麼沒有消失?因為中華文明總是不斷地吸收外來文明,就如同吃雜草的動物一樣。吃雜草的動物就容易生存,中華文明也是如此。中華文明不斷地吸收不同的文化壯大自己。因此,我們中華文明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消亡、沒有死掉的古文明。

④ 影響中國的外來文化主要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影響中國的主要外來文化: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近現代西方文化

特點:

1、草原游牧民族文化:①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給中國人帶來了鐵器、胡瓜、胡床、葡萄、番茄、箜篌、羌笛和尚武精神等,影響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當代漢語普通話也受到阿爾泰語系的影響;②持續時間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直到清代中國都受到游牧民族文化深遠的影響;③這些游牧民族的文化最終都被中華文化所同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與華夏農耕文化一同構成當代中華文化。

2、古印度文化: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佛教方面,在宗教和哲學領域對中國人影響最大;②傳入中國的印度文化最後被中國本土化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③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三條線路向中國傳播。

3、伊斯蘭文化:①主要是宗教文化,對中國回族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排斥

4、近現代西方文化:①是強勢的先進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化影響巨大,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化的主體部分;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排斥,但新文化運動後逐漸戰勝了中國傳統文化;③對中國現代化貢獻巨大,是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基礎;④包容性極強,可以吸收、容納中國傳統文化、古印度文化、當代日本文化和世界各地的各種宗教;⑤包羅萬象,包括西裝、西方語言(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拉丁語族和芬蘭語系、烏拉爾語系)、西餐、現代科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現代文學、西方文化復興時期以後的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現代建築、影視劇、現代美術、現代音樂,在當代華人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⑤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有哪些輸入國外的文化嗎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可謂源遠流長,雖然近代以來西方人對於東方的文化不是特別感冒,但中國的文化輸出還是後勁很大的,細細算起來,我們能夠輸出的文化其實也很多。首先最顯而易見的大概就是中餐和功夫片了吧。

另一個文化輸出可能就是功夫片了吧,別看我們的電影產業在全世界還不算發達,但是我們的功夫片真的享譽全球,這個功勞首先要記在李小龍的身上,是他真正把中國的功夫片帶到了全世界。後來在李小龍過世之後,成龍又接替李小龍成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功夫電影明星。至今全世界的人想到中國人都會認為我們個個都是功夫高手。好萊塢著名的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就是中國功夫片的忠實擁躉。

當成龍在奧斯卡拿到了終身成就獎,當李安的《卧虎藏龍》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們就應該清楚我們的功夫片在全世界是怎樣的存在。

⑥ 列舉中國歷史上中國文化所受影響的幾種域外文化

①中國歷史上對外來文化吸收最重要的有兩次,一次是東漢年間傳入的佛教,一次是明清之際傳入的基督教。在同這兩次異質文化的碰撞、沖突和交流之中,中國文化發生了變遷。
②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中國哲學對域外的影響主要在亞洲地區。大航海時期後,隨著地理大發現,世界開始一體化的過程。此間,明清間的文化交流一開始就呈現出雙向性特點,「西學東漸」和「中學西行」同時進行。17~18世紀中國哲學在歐洲的傳播不僅直接影響歐洲思想的演進,也為日後發展起來的西方漢學奠定了基礎。

⑦ 有哪些中國的外來文化

中國向世界輸出了很多中國文化,比如象棋,孔子,唐裝等,同樣的,世界也向中國輸入了很多他們的文化,同樣影響著中國。下面就來盤點10個輸入的外國文化,看看哪些文化還在影響著你的生活。

1、育兒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嚴父出孝子),成才的孩子少不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母親的適度寵愛。這個道理已經不被大多數的家庭接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八十年代後期的的獨生子女政策,一家只有一個孩子,寵著還來不及,誰還捨得打,再次就是外國的文化輸入的影響,在外國尤其是西方的很多文化中,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說教為輔,嚴格禁止打孩子,罵孩子的。現在這種育兒文化已經占據了上風,深刻影響著年輕父母們。

2、聖誕節、萬聖節和愚人節等廣大西方節日為主及其衍生出來的相關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都有自己獨有的節日,端午、清明、中秋等等,現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但對年輕人來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西方的一些節日,比如聖誕節、萬聖節、愚人節等。可以說,年輕人里對外國輸入的西方節日更鍾愛一些,而中老年人還是對國內的傳統節日更喜愛。

3、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必勝客等快餐文化;

這種餐飲文化已經深入影響了各個階層,漢堡、三明治、熱狗、牛排、芝士等西餐;薯片、爆米花、棉花糖、彩虹豆、口香糖等零食,可口可樂、咖啡、紅酒和雞尾酒為主的洋酒、鮮榨果汁等飲品,可以說上到99下到剛會走,對這些都有些喜愛。當然中國傳統的飲品和中餐也影響著世界,尤其是中國的白開水,也開始進軍世界。

4、「星期」這個時間單位

可以說在民國之前,中國是沒有星期這個概念的,中國古代的官員,除了家裡有事,每月初一、十五隻休息兩天,重要節日休息一兩天,其他真沒什麼假日,更別提其他階層了,可以說是全年無休。自從星期概念引入之後,又有了早九晚五、周六日節假日,黃金周等休息日,為打工一族確實帶來了很多福利。

5、結婚

中國很多地方還是延續中國傳統的結婚風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但更多的地方越來越多的環節都開始模仿西方的習俗,男人向女人求婚要手捧鮮花單膝跪地,結婚現場新郎穿西裝新娘披婚紗,婚禮主持人說的那套台詞也幾乎就是外國電影裡面的橋段,更重要的,中國人結婚喜歡大紅,可西方的婚禮卻以白色為主,婚紗、婚戒、鑽石等,都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元素。

6、二次元,動漫等

這個文化來自日本,誰能想到,中國在動漫界最有影響力的時候,居然是20世紀50-60年代,那時候的水墨畫、剪紙文化,葫蘆娃,小蝌蚪找媽媽,日本的動漫沖擊了世界,不僅影響著中國,也影響了全世界,同時帶來的二次元、森系、四次元、卡通、中二等文化。當然這些都是小眾文化。

7、健身文化

窮文富武,中國人是不健身的,吃都吃不飽,哪有時間健身啊,吃飽的都在練武,不管是鐵砂掌還是五行拳,反正沒有閑著沒事舉杠鈴的,隨著西方健身文化的輸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健身行列,不是在跳廣場舞或者打太極,而是去健身房跑步舉杠鈴。同時跆拳道、瑜伽、健美操等也開始進入了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學習班就是證據。

8、美劇、R&B和Hip-Hop為代表的POP、DISCO、KTV、街舞等娛樂文化

這個文化是從互聯網的興起而發展起來,從剛開始的DISCO、KTV、霹靂舞,到R&B和Hip-Hop,再到美劇、英劇,好萊塢等文娛產品,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國的僵屍沒有走出世界,可西方的吸血鬼、喪屍卻充斥著中國的熒屏。

9、星座、卡牌等占卜文化

中國自古也有占卜,乾坤八卦,周易風水,梅花易數,都是非常高深的占卜文化,可能也許,也許可能是因為太深奧了,學習起來畢竟困難,給了西方這種簡易的占卜文化入侵的空間,星座,卡牌等占卜文化迅速佔領了年輕人的思維,而中國占卜文化只在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地方受到歡迎。

10、牛仔、機車夾克、喇叭褲等服飾文化;

中山裝是中國服飾文化的最後的堡壘,可依然被攻克了,從牛仔到喇叭口,從超短裙到超短褲,從沙灘褲到丁字褲,中國的服飾文化好像已經真的沒有了,中國服飾都成為了歷史。

⑧ 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曾經吸納了哪些周邊和外來的文化因素

中華文明吸納外來文化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但是最重要的絕對是佛教文化.佛教源於今天的尼泊爾.於漢初傳入中國,所以中土佛教也稱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傳入對中華傳統的儒道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首先出家在儒家看來視為不孝,道家更不用說,道家認為人做得事都會有現世報,佛家則認為會來世報.這些沖突在我們現在看來並不存在.因為儒道文化已經基本被徹底的推翻.甚至很多原本是道教創立的東西比如念珠等.現在很多人都以為是佛教的東西.但是其實古佛教並沒有這些東西.可見佛教對我中華文明影響至深.不論這些影響好或不好.但是這些影響確切存在

⑨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來文化的影響

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特別是對現代中學生的影響具體又表現在哪裡?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千年一日,不斷重復,如果不是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們或許還依舊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搞不好我們的女同學現在還要纏著小腳呢。中國傳統文化本以仁愛、孝悌、忠信、和平、謙恭、中庸、因循、團聚、勤儉、自強等等為美,並以此標准評判社會、領導人生,這種儒家的傳統思想統治了華夏民族2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沒什麼不妥,列強要是不來,我們也就這么過日子了。這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徑庭,很明顯是外國文化的沖擊改變了這一切,即是說「現代」的概念和外來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我們簡單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的情況。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當然在這里我們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90年代的孩子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或是SHE的《長相思》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前面說到,佛教是印度傳入的,但是在後來的幾百年發展中產生了中國自己的特色,產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這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了。英國的威廉斯曾給出文化定義的三個方法:
(1)用來「描述知識、精神與美學發展的一般進程」。
(2)用來指涉「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
(3)用來象徵「知識,尤其是藝術活動的實踐及其成品」
我本人比較傾向第二種定義方式,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比如打火機在傳入中國幾十年後,中國工匠按自己的設計在上面雕上龍鳳的圖騰,就算是中國式的打火機了,可以算是中國文化的范疇。有句玩笑話這么說的:「一個人夢游是神經,一百個人夢游是集體神經,一個鎮上的人夢游就是一種文化了」也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的規范,當然這是笑話。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外來的文化影響著我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現在的中學生為例,至少他們現在的生活,從家用的電視、冰箱、洗衣機,到出門吃的快餐、坐的汽車,所有的生活工具都是外國傳入的,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除了貼在家門口的對聯之外似乎並不多。連打火機這種生活必備的小玩意都是外國發明的。
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中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並且興趣不大,而對外來的文化卻表現出很大的熱情,這可能與他們所處的生活方式有關,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跟不上腳步,大家的選擇有自己的合理之處也有些無奈之處。比如說京劇,近年來在珠海似乎都沒有較大規模的正式演出(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很明顯是因為喜歡京劇的人群少得可憐,另外京劇的演出樣式也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看來如果京劇不尋求自己本身變革的話,難保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外來文化沖擊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包括對文學、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三個主要方面。
一、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
我個人的觀點有三個方面的變革:一是留學生運動及其相應的翻譯小說的興起;二是由翻譯小說引發的白話文的突破;三是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歷史中,現實主義少得可憐,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紅樓夢》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國的長盛不衰。
本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首先受打擊的是中國軍隊,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它己經老朽得不堪一擊了。奇怪的是一直到近半個世紀之後,這個打擊才落到中國傳統文學的頭上,不同的是,這一次,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掄起大錘,砸向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這把大錘,不是別的,恰恰是被我們罵為「洋鬼子」們的「西洋小說」,所以引發了以上三方面的變革。我現在教的學生,之所以能寫白話文而並不是傳統的文言文,見了老師的面說「Good morning」而不是「小生晨妙遇先生,敬尊矣」也是拜外來文化沖擊所賜。中國的白話文興起的確有利於人民之間的交流,所以現在有人認為文言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堅持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文言文比白話文先進,他們舉常用的例子,假如母親在家裡病了,希望你趕快回去。要拍電報:
英語:your mother is seriously ill,please come home back quickly.
白話文:你媽媽得了重病,希望你趕快回家。
文言文:母病重,盼速歸。
由上至下,表達含義越來越明確,用字個數卻是越來越少,由此可以自然得出結論:英語不如中文,白話文又不如文言文。這是一種俠義的比較,我個人認為沒有道理的,因為電報屬於在淘汰邊緣的通信方式。最多是用在軍事的無線電中,而軍事信息的傳遞是不需要加入個人的情感的。像母親病倒這種情況,打個電話表達會更加清楚。所以,白話文更適應現代的生活。外文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總體來講是利大於弊。
當然,現在的感覺是外來文學的影響也有些過了頭,中學生看古詩詞的基本沒有了,用英文寫情詩的倒是不乏少數;自己動筆的情況少了(都是用電腦打字),所以寫錯別字的人越來越多了(包括我)。不可否認電腦時代的大趨勢就是打字寫文章,因為論文在電腦上總比書面上好改的多,但是沒有筆跡的區別體現不出來學生自己的風格,所以在大學之前還是提倡學生們寫作用筆來完成。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發現,現在的學生寫字水平已經無法和上一輩的人相比,普遍潦草無比,字跡難辨,倒是練簽名的興趣盎然。另外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在作文中夾雜的半英文和不規范的語法現象也很多,這令許多老教授大為感慨。
在這種情況下要引導學生多讀些古詩,讓他們發現中國文化的精髓,畢竟那種押韻的詩詞有著自己的意境,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詩詞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體現,只有精通本國語言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我並不提倡學生看外國的翻譯詩篇,因為翻譯過來的東西往往離了神,要看就看原版的東西,包括電影也一樣,不要看配音版的。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現在的學生還是更傾向看傳統的文學,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關鍵是如何引導的問題。
二、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列強的入侵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技術革命,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但畸形的發展,雖然畸形,但好歹發展了,從洋務運動到民國初年的民營資本,再到現在的中外合資,外國的技術文化始終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可以說,現在的社會經濟騰飛90%是因為外國的文化影響所致。
那為何中國的社會沒有自己進行經濟生產的變革呢?美國的瓊斯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一旦上了軌道,就會持續自我再生產。除非是被某些沒有道理的干預使之越出軌道,否則經濟成長仍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對於當時的中國,他認為政府是一種負面力量,既未為經濟的持續成長提供必要的構架,又阻礙了原有的積極發展。他代表了一種自相矛盾的觀點:一方面認為國家太過軟弱,以致不能積極有為;另一方面則又認為國家十分強大,足以對進步起否決作用。而中國的學者則比較統一一個觀點:中國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形態不具備資本到技術變革的條件。
現在的生產能力提高了,人們不像500前一年只能換4到5套衣服,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愛好買靚衫,所以現在的學生經常上午和下午穿的衣服都不同,並且有的一身的衣服超過7種顏色,在這種情況下,互相攀比的風氣就會越來越猛,為了消除這種影響,統一的校服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當然校服產生最初的目的並不在此,而是統一外表形式和表現內在的學校精神。
三、外來文化對中國生活方式的影響。
其實生活方式的變化包括思想和物質上的兩個主要方面。
思想的解禁令中國人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不少,現在的教師不難發現如今的學生不再像以前我們那樣的「填鴨式」思維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國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現在在中國可謂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學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結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氣死。
學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現在的教學不僅同以前的私塾大為不同,沒了體罰(當然在內地的學校中體罰還比較嚴重),而且學生有許多都不在家裡吃飯(午餐),而節省時間做別的事情。社會在變革,以珠海為例,現在的家庭自己做飯下廚的已經很少(在內地還是比較多),原因是沒有時間,相應的快餐店因此長盛不衰。當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出現的,它的出現壓縮了人們花在進食方面的時間成本,大大提高了社會的生產效率。通過調查發現中學生並不是有些人現象中的特別青睞肯德雞或麥當勞,中餐店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中國人還是更喜歡中國菜,但是這種快餐的經營形式仍是由外國傳入的。這說明還是外來文化比較適應現代生活的腳步。和日本的比較
最後我們再比較一下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國的,在明治以前,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漢字,除了語言,這個大和民族幾乎和中華民族一模一樣。十九世紀的世界列強同樣沖擊著日本的傳統,在「明治維新」之後,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經有實力和強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來文化沖擊「陣痛」的同時,卻不斷將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據自己的發音習慣發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閱讀和書寫的麻煩,歷史上稱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繪畫傳統原來也是中國式的山水畫,只講境意不求精準,而隨著不斷地創新,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寫實風格。
不得不提得是現代漫畫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畫的框架,試著用「電影」的模式來解讀漫畫,較出名的有鳥山明、北條司、井上雄彥、車田正美等等,75-85年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這些漫畫長大的,那些算是漫畫的精品了,反觀現在的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因為現在的漫畫泛濫成災,質量普遍很差。日本的漫畫自成一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且引導國際的潮流趨勢,你看,這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所以說自創的東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種產物。中國也有自己的漫畫風格,只可惜數量太少,沒有發揚光大。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後出世的,在他們的童年時期沒有好的兒童漫畫來引導他們的世界觀,所以在教育階段上面會出現一個真空,好的動漫作品可以在孩子最需要性格完善的關鍵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最近網路上不是一直在批評央視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充滿血腥暴力么?甚至還有兒童欲效仿劇情割破動脈,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再說說日本的服裝,老的和服不說了,說說現在流行的日本學生校服,特別是女生穿裙子、打領結、加長襯襪子的風格,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將其從各國的人群中分離出來,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裝風格了,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中國其實也可以借鑒一下這種創意的方式,前段時間在網上看見有人提倡將中國的大學畢業學士服改成符合亞洲人身形的漢服款式,我覺得就挺不錯,要是設計成功,不就是中國的文化了?
日本的傳統文化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的時候同樣面臨消亡的危機,但是它們比較好地將兩者進行了結合,從而派生出來了屬於自己的新的文化,並且將其向外界推行。中國在這方面做的就不太夠。看著滿大街的「哈日」、「哈韓」的中學生,我們難道不覺得有些慚愧?說實在的本人從內心深處並不喜歡日本,但是仍然覺得它們的有些做法的卻值得借鑒。 宗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對中學生的影響很大,中學生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很注重「自我」方式,簡單一點說,思想上幼稚,行為上成熟。由於沒有童年生活的艱苦磨難,現在的珠海中學生普遍嬌生慣養,自理和自製能力都非常差,並且不太有禮貌,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家長的溺愛和老師縱容是要擔很大責任的。另外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缺乏革新所致,在人們需要信仰和規范的年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不能提供相關的思想服務或者說是流行因子,而中學生最容易感興趣的就是新奇的事物,這直接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喜歡上肯德雞、街舞、韓流服裝等外來的文化,因為相比之下,傳統慢節奏的中國菜、太極拳、中山裝等的卻不太符合生活的需求。
現在有的老一輩人比較悲觀,認為傳統文化一旦消亡了,中國就不是中國了,其實不然,我說過了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東西,因時而變,因勢不同,現在的中國文化和20年前相比都已經大為不同,中學生節假日去滾軸、照貼紙、卡拉OK等活動也不能視為和傳統的文化趨勢向孛,這是一種結合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而做出變革,當然原來的也可以保留,比如說文言文,我們可以視白話文是文言文的進化版本,它是流行的趨勢,但是文言文本身還是要保留,可以專門開設一個科目去派專人學習,使之得以延續,但是這種不適應現代生活的文書形式不能強求每一個人學習。日本的落語文化和相撲文化歷經了一千多年仍可以延續,中國難道做不到么?只要能變革,中國的傳統文化定能引發中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新的潮流。
一個能創新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看來我們做教育的人,平時在教導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傳統文化變化的走向。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⑩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來文化的影響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

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中華文化借鑒了哪些外來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