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文化要怎樣才能走出國門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且無人繼承的現象,而且,古代文化想要走出國門,也並非一件易事。如果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必須要進行重新包裝美化,然後通過教育、網路、還有一些綜藝節目的電視效果等等多方面,不斷向國外輸出,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有著這么豐富的文化寶藏。
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一定要進行創新,畢竟很多古代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受眾的,就算在國外也一樣,他們也是在用一種非常欣賞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因為這對於他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會讓他們從熟悉到喜愛,慢慢的了解中國文化。
2. 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那就發揚中國的偉大傳統,多結交外國人。
3. 讓傳統文化走出去,年輕人應該怎麼做
· 作為年輕人,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為文化復興,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添一份力,很值得贊賞。古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做好這件事,首先自己要好好學習傳統文化,建議你從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四十集開始學起,這裡面教的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把弟子規真正落實了做到了,你就紮好了道德的根基和傳統文化的根基,你這一生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同時結合學習陳大惠老師的傳統文化論壇和聖賢教育全球同學網,這裡面有很多正能量,尤其對即將步入社會或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特別契合。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你可以直接報名參加傳統文化學校的學習,做一段時間的傳統文化義工,可以在做義工的同時學習傳統文化。有了這個基礎,你就知道該怎樣讓傳統文化走出去了。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阿彌陀佛!
4. 如何讓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議論文
將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行深度挖掘與國際文化接軌,提現人類的真善美。
5.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去 學者這樣說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講的傳統,就是不斷地在延續發展,這才叫傳統,如果說凝固不變了,不發展了,就不叫傳統了。」樓宇烈在他的演講過程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傳統和創新的統一性,他指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是它是一種踐行的哲學,「傳統本身是發展、創造、創新的概念,怎麼才叫創造創新呢?人們的理解也有許多的不同,我覺得中國文化的這種創造創新,是體現在踐行上的創新和創造。」樓宇烈特別提到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來,「西方近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我覺得中國的文化在今天可以為世界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的文化要為世界做出貢獻,首先要運用到自己的社會中間來。文化要走出去先要走回來,我們自己把這樣一些理念和精神,能夠貫徹好,實踐好,作出成績才能提供給世界人民共同的享用這樣一個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樓宇烈進而提供了怎樣運用好中華文化、怎樣活在當下的具體方案——充分理解中國文化能讓我們保持對人類自我的認識,認識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是事物發展的內在驅動,認識到人是核心主體,人在自然法則下要制約和控制能動性,「保持人類的獨立性、主體性,不要論為物的奴隸、科技的奴隸,要充分地管好自己,不要把人的能動性任意地沒有約束地放任發展。一定要建立起生態的理念,甚至是一種科技的倫理理念,建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6.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7. 如何從自身做起,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我覺得應該學好中國的詩詞歌賦,還有傳統文化一些節日,這樣或許可以在出國時,可以影響到身邊的國際友人。
8.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9. 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怎樣走出去
近些年來,「走出去」成了各行各業十分熱衷的一個關鍵詞,幾乎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問候語,乃至誓言。中國文化「走出去」更是一個不斷升溫的熱詞。政府與相關機構和企業建立了不少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財力和人力,自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雖說一向不喜歡GDP的我,很難相信正式公布的一些統計數據,如我所從事的出版業的國際版權貿易已然實現順差,輸出版權數超過了引進數,但對「走出去」的風生水起卻能感同身受,只是對尚存的問題總也耿耿於心。我很樂意就中國文化「走出去」問題作一粗淺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什麼?
中國文化作為唯一綿延不斷達5000餘年的一種文明的載體,至少近2000年間一直參與世界各文明間的互動與對話,見證了多少文明的興盛衰亡。尤其中世紀以降,中國哲學、思想、審美方式、價值觀等對近代世界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比較文學大家艾田蒲兩卷本《中國之歐洲》、美國史學巨匠唐納德·拉赫窮畢生之力完成的三部九卷本《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以大量第一手資料證明,中國文化不僅促發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至啟蒙時代更成了西方崇拜的偶像,「中國幾乎成為西方文化嚮往的烏托邦」。盡管中國文化在「形成」近現代歐洲進程中的作用,理性地說,或多或少源自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我們仍可以說,沒有中華文明,便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歐洲及其新生兒美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廣義的西方世界。中華文明的諸多元素,乃至價值觀,今天仍然活在西方文明的許多精彩章節里。
如此輝煌而綿延不絕的文明,為何到了今天卻面臨「走出去」的訴求?甚至困境。是什麼、什麼時候漸漸將中國文化排斥在了世界文化之外,而令其生息在獨異的苑囿里,以致在全球化的今天,當我們要面對世界的時候,卻發現前面還橫列著一道「走出去」的鴻溝?除了日本文化學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指出的中國文化遭遇的元、清兩次劫難,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以我的學識和心力,無法作進一步的深究。只好將我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什麼」的追問引回到膚淺一些的第二個層面: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首先,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為了和諧相處、共謀幸福,我們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其文化注重平衡與和諧,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已然成為全球經濟共同體重要一員。如何與其他文化的民族共生共存,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是世界的課題。
再次,一個屹立於世界的完整的中國形象,應該是一個經濟、文化的復合體。不能只讓世界驚嘆我們堅硬的經濟形象,文化的柔美魅力不僅可以淡化經濟形象的硬度,更可贏得親和力。
因此,竊以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和諧共處,「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語)在這個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二、「走出去」的近期目的與基本前提,兩個理念問題。
本想接下來羅列一些我所觀察到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誤區,唯恐不可避免實則不必刺激一些人、誤傷人們善良的願望,便換個角度,就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和基本前提這兩個理念問題作點強調。
如果說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的,是與世界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那我們的近期目的是什麼呢?
這是個相對敏感但十分關鍵的理念問題。對此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繫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效果甚至成敗。頗具爭議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今年早春,在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報廣場,59名影視明星、科學家等所謂成功人士出演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滾動播出20天,對過往行人進行了8000餘次高密度視覺轟炸,令世界驚訝。這每集30秒「宣傳」了59個人物的國家形象片,因沒能傳達人物具體的正面信息,更談不上「傳播」明確的中國價值,雖耗資達450億,從接受的角度而言,可謂收效甚微。外國人說:「除了展現出中國豐富的人群和他們的成就外,我不太清楚它們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沒有彰顯出中國充滿活力的國家形象。」
更有甚者,有外國人認為,形象片聚焦有錢的精英人士,在中國崛起令世界不適應甚至恐懼的當下,是選擇錯誤,因為「中國光鮮的這一面,外國人都已經知道了」。他們說:「外國人最喜歡的,是能夠表現中國藝術、音樂、文化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關於中國生活的樂趣,很多外國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是強調中國政府的實力,越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應該是傳遞具有親和力的中國文化形象,而不要急於凸顯強大的國家形象。
其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什麼?
撇開文化間局部的交流不談,近代世界推動文化流動的不外乎兩個眾所周知的因素,一是以戰爭為極端手段的殖民化,一是經濟。到了全球化時代,恐怕只剩下經濟這一個推手了,所謂「文化跟著經濟走」。因此,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今世界,經濟發達程度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前提。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世界各地躁動著一股中國文化熱、漢語熱,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要找關系才能學上漢語的情況。其間雖不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者,但大多是沖著中國這個逐漸成熟且願意和世界做生意的「大市場」的。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眼下的中國文化熱,背後是生意訴求,是由經濟利益決定的。當然,可以期望的是,實現著經濟訴求的外國人,在與中國做生意的過程中,或之後,會真的愛上中國文化。
三、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基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短期和長遠目的,我們當前主要應立足於增進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接受,擴大中國文化的親和力與影響力;同時,不應忘記經濟因素在此過程中所具有的特別重要的作用,以及我們面臨的形勢,也就是目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現實。因此,我們在規劃、設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候,應該立足實際、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分階段推進。就此提幾點建議:
第一,確立「走出去」主體。要區分政府、相關機構、企業之間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要明白哪些事情必須政府承擔,哪些政府不宜親自操作,否則會事與願違;哪些應該發動企業去做,哪些又不應由企業承擔。應該承認,中國文化「走出去」目前的實際運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多與實施「走出去」工程的主體角色定位錯位有關。政府作用過於彰顯。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學學「王權不彰」;要做到,雖不處處露面,但影響力無所不在。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切實的規劃,制定有效的政策,甚至管理法規,研究並培育出「走出去」工程與市場接軌的機制,讓企業、相關機構成為「走出去」的行為主體。
第二,整合「走出去」平台。政府現有文化「走出去」平台過於分散,單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針對中國圖書版權輸出的,就有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有必要對全國支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平台進行分類整合,以取得統籌安排、集中發力的效果,同時減少運作成本。根據我國政府需求和現實情況,對政府運作的現有平台,可保留並一定程度上參照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等成功經驗,改造孔子學院,使之成為中國政府總體對外文化交流和漢語推廣平台,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志,同時引入企業參與,幫助世界改善對中國的印象,提高企業的海外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現有圖書版權輸出支持平台,整合成「(翻)譯中國」工程。對於涉及美術、音樂等藝術的,可整合出一個平台,用一個綜合性強、知名度高的形象或名稱命名,如敦煌藝術基金會。時機成熟時,政府主導的這部分工作亦可劃歸孔子學院。
第三,改進「走出去」策略。要想中國文化「走出去」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研究自身訴求與國外接受的前提下,改進工作策略。主要是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意識形態與生活價值的關系。在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尤其初期,要側重中國當代生活,以便於西方接受的方式展現中國人生活方式所反映出的價值和習慣,淡化意識形態訴求,這並不是迎合西方,而是見客做菜。
二是傳統和當代的關系。5000年的中華文明裡,承載著大量對外國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傳統價值和審美元素。這些元素成了中國的符號。對其中一些具有文化基因意義的符號,要利用好,不斷向世界多方位、立體而直觀地介紹和強化,在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認可、認同,然後不斷引入當代元素。換言之,就是以傳統文化吸引外國人,再以當代文化滲透之,讓外國人不知不覺中消除對當代中國的抵觸,認同當代中國。
三是「說」與「做」的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要做好向世界介紹的「說」,還要與倡導中國人在海外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甚至與反腐敗教育結合起來。在國外工作、學習、出差、旅遊、度假的中國人,是外國人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最真切、最鮮活的載體,他們的「做」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做」的另一個層面,就是要大力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切實強化「中國製造」的誠信,恢復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誠信為本」的魅力。
四是「我」與「他」的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當然要以我為主,但絕不可忽視作為「他者」的外國人的作用。以《大趨勢》聞名於世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應邀寫作了《中國大趨勢》,向世界解釋中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應該邀請這樣一些對中國、中國文化懷有同情,有一定號召力的國際學者、作家,來中國居住、考察、研究,來寫中國,表現中國。他們說的,西方更容易接受。我在TED網上看過一個題為《理解中國的崛起》的講座,主講人是英國作家、《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終結與新全球秩序的誕生》的作者馬丁·雅克。雅克在講座里告誡西方人不要用西方的眼睛看中國,要接受中國和平崛起的現實。記得他提供了三個「理解」點:中國不是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中國的種族觀念,完全不同於西方;中國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完全不同於西方。這些講道理式的娓娓開導,西方人聽得進。這是我們重要的資源,應引起高度的關注。
第四,重視流行文化的作用。流行文化具有最廣泛的受眾,一些好的中國文化符號和元素,如能與流行文化藝術地結合,將會很好地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美國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我們應該就此進行專門研究。
第五,要發揮中國飲食,尤其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館的作用,要像美國在全球大力推行「麥當勞」那樣,重視中餐館建設。
10. 怎麼樣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廣出去嗎
怎麼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出去,最好的捷徑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向世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件這件事情,交給那些移民到世界各國的中國人去做,讓這些移民的中國人,在異國的文化圈裡,用星星之火的力量,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在世界范圍里點燃,燃燒成熊熊烈焰,佔領世界文化陣地。
這是一項既光榮有又大的使命,派你去組織改掉了國籍的中國人,為把中國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做出貢獻。
你心裡是不是覺得欲哭無淚。
按照你的思維邏輯,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培養出來的精英,應該是留在美國致力於向他們推廣中國傳統的文化吧。如果這些留在國外不回來的學子們,也全部都加入到你的推廣隊伍里,你的心願一定會更快地實現。
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廣出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應充分發揮海外僑胞和外國來華留學生的作用,應充分加強與各國的文化交流,才能日益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