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時期,在文化與思想方面都有何轉變
清朝時期,在文化方面興建園林,重視教育製作字典,學習西方的知識;在思想方面產生“二元特性”思想以及從程朱理學到陽明學的轉變。
1、文化方面首先,園林在清朝開始興建,有名的圓明園、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以及清漪園等,這些園林被稱作三山五園。這些園林中,很多在現在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甚至有些成了世界文化遺產。而清朝也成為了中國園林巔峰的一個時期。
在清朝時期,明朝時期很多人推崇的程朱理學地位日益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王陽明的陽明學,王陽明通過將倫理道德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使當時的人們更容易明白道德倫理的內容。且正因如此,當時的陽明學不僅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甚至在朝鮮也引起了一場巨大的思潮。
在清朝時期,由於統治民族的轉變,在文化和思想方面都與之前的朝代有許多不同。上述只是其中一些比較明顯的轉變。
『貳』 清代的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是什麼狀況
在中國學術思想史綿延不斷而又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清代的學術思想可以說處於一個輝煌璀燦的重要時期。從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興起,耶穌會士東來傳教,到王、黃、顧等諸多傑出思想家和學者的涌現,拉開了清代學術思想發展進程的序幕,其後的歷史發展,可以稱得上波瀾壯闊、絢爛多彩。由於社會的變化和學術思想自身的邏輯發展,占據思想界統治地位數百年之久的理學逐漸衰頹,實學思潮應運而生,並在明清之際的社會大變動中發展到高峰。一時間,經世致用成為學者的治學宗旨,崇實黜虛成為學者追求的目標。隨著後來清政權的穩固和封建經濟、政治的發展,統治者對思想領域的控制逐步加強,對學術思想的參與也大大增多,清代學術相應進入了一個對既往成果進行全面清理、總結的時代,以考據為特徵的乾嘉漢學風靡一時,與此相關的文字、音韻、訓詁、輯佚、目錄、版本等各門學科也迅速發展並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嘉、道以後,社會歷史又發生了新的轉折,今文經學興起,乾嘉漢學走向衰落。伴隨著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清代的學術思想進入了一個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新的發展階段。可見,從明清之際迄鴉片戰爭,這二百多年的學術思想,在整個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傳統思想文化的總結和集大成時期,又是傳統的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轉折和啟蒙時期。清代眾多學者、思想家提出的問題及其思想走向,至今依然是擺在學術文化界面前的重要課題。深入地研究清代的學術思想,闡述清代學術的發展與演變,分析其有別於其它歷史時期學術思想的特色,無疑是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鑒於學術界對清代學術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特點,存在著不同的評價和看法,因而,我們這里擬就清代學術思想的特點做一些簡略論述。
清代的學術思想有什麼特點,一些前哲與時賢,曾做過概略論述,梁啟超將清代學術思想囊括無遺地稱之為考證學,並認為考證學派「發源於順康之交,直至光宣,而流風余韻雖替未沫,直可謂與前清朝運相終始」1。在他看來,清代學術思想的最大特點是考證。王國維也曾對之概括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來之學新。」2侯外廬則把鴉片戰爭之前的學術思想的主流統稱之為「早期啟蒙思潮」。近年來,隨著文化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學者們對清代學術思想特點的論述,也更加具體和深人。如有的學者概括說:「第一,富有總結性;第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個成員共同創造祖國的燦爛文明;第三,中西文化互相激盪;第四,封建統治者極力控制文化事業。」3又有的著作總論明清兩朝的文化特點說:「第一,『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相繼占據文化宗主的地位;第二,早期啟蒙思潮應運而起;第三,進入古典文化總結時期;第四,進入『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匯』的初級階段。」4戴逸在《清代思潮》一文中也概括清代學術思潮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的時期」5。如此等等。
上述種種對清代學術思想特點的概括,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給人以啟迪。不過,我們也覺得上述有些看法未免只從學術思想的表現形式看問題,如把清代學術思想的特點總體上概括為「考證學」,便很難把握清代學術思想的本質特徵;也有些論述未能突出清代學術思想獨有的特點,譬如說「封建統治者極力控制文化事業」。其實,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者,都何嘗不是「極力控制文化事業」呢?這並非是清代學術思想獨具的特色。我們認為所謂特點,就是事物有別於其它事物的、自身獨具的,能反映本質屬性的特徵。同時,要討論清代學術思想的特點,首先應解決從何處入手的問題。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要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特點,不能脫離清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特點,也不能就思想論思想。因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而且,「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些論述,對我們研究學術思想都給予了方法論上的重要啟示。既然要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特點,那麼,首先就應把握清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特點,而史學界多數學者公認的清代社會政治經濟最主要的特點是: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已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它既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終結,又是中國近代社會的起點,處在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上;第二,清朝的統治以滿族貴族為主體.它既發揚了滿族英勇驍健、銳意進取的民族風貌,又充分吸收了漢族文化,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此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也使自明末以來腐朽的中國封建社會重新迴光返照,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又有新發展,此時封建社會生產關系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居主導的支配地位,但在社會經濟中也存在一定的資本主義萌芽;第三,與清代建國的時間相同步,世界上的西歐各國已陸續由中世紀封建社會步入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對外進行殖民擴張時期。在這樣的世界歷史潮流下,清代封建統治者想要始終如一的閉關自守,以「天朝上國」自居已不可能。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必然要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沖擊,不得不由古代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過渡和轉變。這些都是清代社會歷史不同於其它朝代的獨有的特點。與清代這些社會歷史特點相適應,並結合清代學術思想自身的發展和演變,我們認為,清代學術思想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前已述及,侯外廬先生早就提出了「早期啟蒙思潮」,而且這也是侯氏整個中國思想史學說中的一個重要論斷。這一觀點,在1949年以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曾得到許多學者的贊同。但近年來也有些論者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包括17世紀的經世致用思潮「理論上沒有擺脫儒家『修齊治平』的框架,它的理想社會仍是『三代之制』的模式,這只是封建制度在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化,而不是超越儒家的新的社會理想」。並說清代學術思想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從『四書』回到『五經』或『十三經』,從性理之學回到訓詁考據,從宋學回到漢學」。因而「不同意把這一思潮說成是中國啟蒙文化」6。這種論點還得到一些學者的支持和補充。但我們對這種觀點則表示異議。持上述觀點的人也肯定中國封建社會內部自明代中葉出現有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並肯定在當時的思想文化領域內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的活動,主張「人各有私」,提倡「個性解放」的市民意識。但他們卻認為明清之際涌現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的思想,是對明中葉以後產生的進步思潮的反動。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未免過於武斷和偏頗。事實上,王、黃、顧等進步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學說,乃是在明清之際的社會大變革中,通過對明朝滅亡的總結與反思提出的更為深刻的思想。他們進一步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弊端進行激烈的抨擊,倡導民主,反對獨治。批判封建專制幾乎成為當時的思想潮流,這在許多學者的著述中得到反映。諸如,對封建社會後期居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從哲學高度作出的總結和批判,使得理學一蹶不振,走向終結;在政治思想方面,黃宗羲淋漓盡致地揭露封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腦」,「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極為尖銳地指出「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7唐甄更把帝王和盜賊並提,「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8。在社會經濟方面,思想家們提出「均田說」和「工商皆本論」。與時代發展相聯系,應該看到這些思想觀點正是明中葉以來社會經濟中出現的新的經濟因素在思想領域中的反映。不能完全否認這些思想觀點的「反封建性質」,僅將其視為「是中國古代儒學的一個構成部分」。尤其不能籠統地認為這些思想家和學者是對明中葉以來進步思想的反動和倒退。當然,就其思想表現形式說,的確仍是披著儒家經學的衣衫,他們的一些閃光的思想,往往是通過註疏經書的形式出現的,似乎是從「四書」回到「五經」或「十三經」。問題在於不能只看這種表現形式,而應看其思想內容。同時,也不能因為提出這些思想的學者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而且他們從總體上說仍然是傳統的儒家,便據此認為他們的思想不具備新的進步性質。應該看到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可能純而又純,在他們的思想中新舊思想雜陳反而是正常的。既不能因為他們有傳統的舊的思想和形式,便否認他們思想中的新的因素;也不能因為他們有新的思想,便否認他們舊思想的存在。對明清之際的思想家來說,特別要注意「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平心而論,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提出的一些思想和命題,與其以前的思想家相比,顯然有新的色彩並達到新的高度。
再就清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說,18世紀的學術思想的確發生了逆轉,未能堅持和發展17世紀的進步的社會批判思潮,而出現了「漢學」的復興,考據學在學術思想界占據了支配地位。但不能據此得出結論說,17世紀進步思潮本身就不具備啟蒙性質。應該看到,18世紀出現的漢學復興,既是清盛世的產物,又有著學術思想由理學(宋學)演變到考據學(漢學)的內在邏輯,同時也是清廷強化思想專制的結果。漢學的復興,考據學的盛行,對思想的活躍與發展有消極的影響,但卻不能不進行具體分析,簡單地將罪責強加在17世紀進步思想家頭上,並否認他們所具有的早期啟蒙性質。而且,即使是18世紀在乾嘉考據學占據支配地位,思想領域相對比較沉寂的狀況下,仍涌現了戴震、曹雪芹這樣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他們的著述和作品中的反理學思想及塑造的封建叛逆形象,仍然繼承和發展了17世紀的早期啟蒙思想成果。這也說明17世紀興起的早期啟蒙思潮在18世紀並未完全中斷。甚至於直到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思潮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後,當時的思想家、革命家,依然把17世紀王、黃、顧等人的進步思想視為自己的思想先驅。梁啟超曾肯定《明夷待訪錄》對他的啟迪,認為「自己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9。譚嗣同也高度贊揚王夫之和黃宗羲;辛亥革命時期的宣傳家們又一再贊揚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太炎從政治思想到學術思想,都深受顧炎武的影響。如果說17世紀的進步思潮不具備早期啟蒙性質,便不可能在資產階級改良思潮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潮興起時,發生那麼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同時,也應注意到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又處在世界歷史向近代資本主義邁進時期,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歷史在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的過程中,在學術思想方面也必然有所反映,17世紀興起的早期啟蒙思想,在18世紀並未完全中斷,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又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正是歷史的轉變在學術思想方面的反映。我們肯定清代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轉變時期,而這種轉變在學術思想領域的一個重要標志,則是早期啟蒙思想的興起和發展。
第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整理。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雖然有迂迴和曲折,但總的發展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由野蠻到文明。人類的認識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與歷史發展的趨勢相一致,也是逐步由粗疏到縝密,經過不斷地總結與反思得到發展和提高。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具備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最高、最完備的形態。封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比之前代都有進一步發展,為總結和整理傳統的封建文化提供了政治保證和物質基礎。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積累,也為清代進行總結提供了可能。因此,總結和整理傳統文化就成為清代學術思想的突出特點。
清代對傳統思想文化的總結和整理表現在各個方面。如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纂,其中康熙、雍正年間編纂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共1萬卷,分6編,32典,6109部,集中國古代經、史、子、集之大成;乾隆時期調動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編纂的叢書《四庫全書》,收書3500多種,79000多卷,總量達9.9億多字,分經、史、子、集四部,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文獻典籍,成為「震古鑠今」,迄今為止世界上數量最大的叢書,從而使中國歷史上浩如煙海的典籍得以流傳和保存,其歷史功績實不可沒。清代對傳統學術文化的總結和整理,還表現在對古籍的訓詁、註疏和考訂方面。清代的學術思想從明清之際起,就呈現了由宋返漢,通經服古的趨勢,到了康乾盛世,考據學風達到鼎盛階段。考據學派對中國歷史上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經、史、子、集等各類古籍,從文字、聲韻、校勘入手,一一加以考訂,將許多艱澀難解的古書,通過訓詁註疏,達到通曉解讀;又將一些章簡錯亂、訛誤甚多的古書,通過校勘,進行糾錯舛正;還使一些年久失傳、真偽難辨的古籍,通過輯佚和辨偽,得以流傳和辨明。正是通過清代學者對古代典籍所做的這些基礎性整理,為後人的閱讀和使用提供了方便,為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料,也為進一步總結和清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礎。
由於在康雍乾時期對中國古代的典籍大規模地進行訓詁、註疏、校勘、輯佚、辨偽、考訂,才在這些工作過程中,形成了以考證為特長的乾嘉考據學派,也使考據成為清代有別於其它朝代的學術思想的一大特色。但考據只是清代學術思想的特色之一,卻不能僅以它來概括整個清代的學術思想。何況考據尚只是方法和形式,整理和總結反映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古代典籍則是內容和實質。所以,我們說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資料進行總結和整理,構成了清代學術思想的又一特色。
第三,中西思想文化進一步交融與沖突。
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思想文化,都是在繼承發揚本民族、本國家的傳統文化,又吸收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才得以豐富和發展的。單一的、自我繁殖的思想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優秀文化,顯示出源遠流長,氣勢恢宏,博大精深,不斷地發展和更新的特點,就在於她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能容納百川,不斷地吸收外來思想文化。自古以來,就曾吸收了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文化。儒、佛、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而其中的佛教文化就是從印度傳人的。從明末清初起,西歐各國陸續進入資本主義,並積極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其觸角也進一步伸展到中國,與之伴隨而來的是,大批耶穌會傳教士東來傳教,帶來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利馬竇等數百名西方傳教士,從南到北,深人中國各地,從當時宮廷中的皇帝、王公和大臣,到不少的思想家和學者,乃至社會各階層,無不受有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傳教士為媒介,使當時的中國人了解到歐洲的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水利、火炮、機械等科技文化知識,逐步樹立了近代世界觀念,不僅擴大了視野,而且也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化。同時,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僅僅是西學東漸,而且通過傳教士的介紹和傳播,中國的傳統學術思想——儒家的「四書」、「五經」等典籍,以及文學藝術、中醫、園林建築,也大量傳人西方,給予了西方文化以巨大影響,甚至於西方學者也承認「在十九世紀以前,中國對歐洲的影響,不僅勝過歐洲對中國的影響,而且比多年來人們一般想像要大得多」10。例如法國傳教士馬約瑟曾將元代劇作《趙氏孤兒》譯成法文,傳入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看到譯本後,便予高度肯定說:「《趙氏孤兒》是第一流的作品,其有助於了解中國人的心理,超過了所有過去以至於今後關於那個廣大疆域的表述。」11中西文化交流倘能照當時的勢頭繼續發展,不僅能促進世界對中國的更多了解,也必將加快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由於中西方文化之間既有互相交融的方面,又有彼此排斥和沖突的方面。特別是由於當時清朝封建統治者的愚昧和保守,至雍正年間,西方傳教士陸續被逐出國門,乾隆皇帝雖是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其在對外關系方面,卻推行了頑固保守的閉關政策,拒絕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遂將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斷了一百多年,致使中國封建社會直至鴉片戰爭前,一直在閉關鎖國的愚昧狀態下蹣跚不前。
不過,歷史的客觀進程,決定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必然要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歷史發展的趨勢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中西文化交融的潮流,也勢不可阻。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轉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也在船堅炮利和鴉片煙毒的伴隨下,進一步輸人中國。一些先進的逐步覺醒的封建士大夫、學者和思想家,為改變中國社會的落後面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開始了近百年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從鴉片戰爭時期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咸豐、同治年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戊戌維新時期資產階級改良派翻譯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思想學說,揭開了近代思想文化領域內中學與西學、新學與舊學的矛盾和斗爭,中西文化的交融與沖突始終沒有間斷。中西文化交融與沖突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對待西方思想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抱什麼態度的問題。就中國社會來說,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則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對中國傳統文化採取盲目肯定或者是持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對西方文化盲目排斥或採取「全盤西化」的態度,同樣也是不可取的。中西文化的交融與沖突貫穿於有清一代。因此,我們說這也是清代學術思想的一大特色。
清代學術思想中提出和要解決的一些問題,直到今天還在繼續,只有批判繼承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吸收借鑒優秀的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新文化,而學習和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從中汲取和借鑒有益的歷史經驗教訓正是我們的出發點。
『叄』 清朝思想是什麼意思
清朝思想:隨著理學的逐漸衰頹,實學思潮應運而生,經世致用成為學者的治學宗旨,崇實黜虛成為學者追求的目標。後來清政權的穩固和封建經濟、政治的發展,統治者對思想領域的控制逐步加強,對學術思想的參與也大大增多,清代學術相應進入了一個對既往成果進行全面清理、總結的時代。伴隨著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清代的學術思想進入了一個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新的發展階段。從明清之際迄鴉片戰爭,這二百多年的學術思想,在整個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傳統思想文化的總結和集大成時期,又是傳統的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轉折和啟蒙時期。
『肆』 談一談清朝的文化
一. 清朝小說
1. 清朝小說的成就。清朝文學以小說成就最大,量多質高,最傑出的有三部名著。《紅樓夢》最為著名。
2. 蒲松齡《聊齋志異》
① 文言文短篇小說集。②作者簡介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3. 吳敬梓《儒林外史》,諷刺小說的豐碑
批判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動後世影響深遠。清末出現"譴責小說"都受其影響。
《孽海花》、《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4. 曹雪芹《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簡介其思想內容:它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
隨堂練習:1.清朝的哪些著名的小說家?(差生答)
2.他們各自的作品是什麼?(中生答)
3.這些小說地思想上的什麼共同點?(優生答)
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
二. 清朝的詩歌
1. 清前期,取法前代,成就不大,詩人、詩作之多空前。
2. 近代,詩作增添了新的內容,斥責清腐敗和資本主義中家的侵略,
歌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龔自珍及詩作
張維屏及詩作
3. 晚清維新運動時期
"詩界革命"黃遵憲成就最大――《台灣行》、《哀旅順》、《哭威海》。
三. 京劇的形成
四. 清代的繪畫
1. 初期,朱耷、石濤等山水花鳥畫能突破陳規、別開生面。
2. 清中期,"揚州八怪"立意新奇、影響巨大――"鄭板橋的蘭竹"
3. 清末期,任伯年、吳昌碩仕女花鳥畫。
民間畫:天津楊柳清、蘇州桃花塢最為著名。
小結:清朝的文學以小說的成就最高小說中以《紅樓夢》的成就最大,詩歌中,以黃遵憲的詩成就最大,清代的繪畫每個時期都的不同的特色,抓住特點才能更好的掌握。
『伍』 清朝文化的學術思想
清朝學術興盛,文人學者對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梁啟超稱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 。鑒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 。 清朝的詩風甚盛 ,以帝王、宗室為首,官方大力提倡詩學,自清聖祖以後諸帝主導官修《御定全唐詩》、《御選唐詩》、《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定全金詩》、《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御選唐宋詩醇》、《欽定熙朝雅頌集》、《御定千叟宴詩》、《欽定千叟宴詩》、《欽定重舉千叟宴詩》、《上書房消寒詩錄》、《三元詩附三元喜宴詩》、《御定歷代賦匯》以及各代皇帝之《御制詩集》,如清高宗酷愛作詩,一生作《御制詩》五集,共計十餘萬首,每作一首詩便令詞臣注釋,若詞臣不得內容原委則准許其回家查閱典籍 ,多羅安郡王瑪爾渾選宗室王公詩為《宸萼集》。皇帝也將詩詠作為聯系、攏絡官員的方式 。
清初詩家首推錢謙益、吳偉業與王士禎;康熙中後期,江南地區出現王式丹、吳廷楨、宮鴻歷、徐昂發、錢名世、張大受、管棆、吳士玉、顧嗣立、李必恆、蔣廷錫、繆沅、王圖炳、徐永宣、郭元襤合稱「江左十五子」。乾隆時期袁枚、蔣士銓與趙翼並稱江左三大家,同時黃景仁與鄭板橋也以詩聞名。嘉慶、道光年間文人廣結詩社,京師與揚州風氣最盛,以消寒詩社最知名,代表人物有顧蒓、夏修恕、程恩澤、陶澍、朱珔、吳椿、梁章鉅、潘曾沂、胡承珙、李彥章、劉嗣綰、周之琦、林則徐、徐寶善、卓秉恬。被稱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於維新運動,其代表有黃遵憲的以寫作反映時代的社會詩,其餘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存世。於清末又發展出同光體,代表作家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且延續到辛亥革命後。清朝詩論學說分成沈德潛的格調說、王士禎的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剛的肌理說 。 重要的遺民詩人,還有歸庄、杜浚、吳嘉紀、閻爾梅、錢澄之、屈大均、陳恭尹等。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閻爾梅、錢澄之、吳嘉紀又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
以明臣而仕清的錢謙益和吳偉業,也是清初的兩個重要作家。他們的身份不同於遺民,而作品內容卻有相似之處。
錢謙益學問淵博,文章氣概恢宏,在黃、顧、王三家之前,已開始轉變晚明散文的格局,擴大其規模。其詩兼學唐、宋諸大家,入清後的作品,也好寫興亡之感,以自托「不忘故國」。
吳偉業的詩作,多寫明末清初的史事,其七言歌行,辭藻綿麗,感情惻愴,音節諧美,有很強的感染力。 著名的散文作家,還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
魏禧是遺民,其文有較濃厚的民族感情和較強的形象性。侯方域文奔放有氣勢。汪琬文流暢簡潔。在錢謙益、顧炎武等人的影響下,清初文人,多博覽群籍,典實豐富,所以也多善於寫作駢文,以陳維崧所寫的才氣橫溢的駢文為最著。
康熙後期,統治鞏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長的,其身世與明遺民不同。這時期的詩歌,就不再以表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主,而是致力於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弔古和模寫山水為主。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起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已有200年歷史。
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由於文學本身的演變和城市生活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等原因,元明以來,新興的戲曲、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逐漸超過當時的詩歌、散文。清代文學,也還繼續著這種趨勢,戲曲、小說的成就比較突出。清初的戲曲,如吳偉業的《秣陵春》、李玉的《牛頭山》等,抒寫國家衰亡之痛,是當時民族矛盾的曲折投影。
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譜》,揭露宦官當政的黑暗,把市民群眾的斗爭搬上舞台;情節人物比較集中,減少明代傳奇戲曲頭緒紛繁的毛病,內容和形式都值得肯定。
朱罐(字素臣)的《十五貫》、葉稚斐(字時章)的《琥珀匙》,內容也有可取。接著出現了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兩部傑出的傳奇。
《長生殿》把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放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背景上描寫,抨擊了封建政治和李、楊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矛盾;在歌頌真摯愛情方面貫注了作者的理想。雖在對主題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處理上有著自相矛盾的缺點,但此劇情節動人,具有濃厚的抒情氣氛,成就還是較高的。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離合之情為主線,抒寫南明福王弘光朝覆滅,以至明室300年隳敗的興亡之感,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比較成功的結合。它直接寫到清兵入關前後的史事,和現實斗爭的聯系比《長生殿》密切。全劇結構緊密,表現了身居被侮辱、被壓迫地位而有高貴品格的李香君,塑造了一個堅守民族氣節的愛國婦女形象。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敵視。 清朝建築比前世變化不多,除了規模宏偉之外,作為中國建築特色之一的斗拱日趨虛飾纖麗,幾乎失去原來用途。北京紫禁城有許多大型色彩豐富的磚石建築。歷代帝陵無寢,自明太祖開始方有明孝陵。清朝分別建有位於遼寧瀋陽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與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清代園林藝術以圓明園為代表,融合江南名園佳景與歐洲義大利樓房花園,被外國傳教士譽為「萬園之園」。清朝提倡藏傳佛教,分別於奉天、北京與五台山興建大喇嘛廟。康熙帝也於熱河承德興建仿西藏布達拉宮的承德避暑山莊,供游獵避暑的住所。
頤和園: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園林和清朝的行宮。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紫禁城是世界最大的皇宮。1987年紫禁城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陸』 清代文化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什麼
清代文化,即指歷史上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時期的文化。由於歷史的特殊原因,這時期的反封建思想是清代文化的一個最大特點,也是清代文化的主流。這一時期的反封建思想包含顯著的唯物主義思想,此時的小說,戲劇、繪畫等方面在我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新和發展,並在世界文壇藝苑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
『柒』 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是什麼樣的
1、政治:清朝由於專制皇權的強化,防範制度的完善,有清一代大部分時間沒有出現漢唐以來母後專權、權臣擅政、外戚篡權、宦官亂政、臣僚結黨等局面。這樣「家法」也極易導致清朝「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凸顯滿洲的地,壓抑漢官的積極性,從長遠看,對清廷政權的穩定並不利。
2、清帝推行了令民墾荒的政策。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後著令准墾,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台灣等省於清朝中葉先後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後期才准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
3、文化: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且維持本身文化與漢文化的平衡。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發布。
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文件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沒有完全接受。
(7)清朝思想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清朝的衰落: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並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捌』 清朝時我國的思想文化怎樣
滿漢一家,清朝容納並接受了漢族文化,所以清朝的統治時間比元朝多很多
『玖』 清朝文化的學術思想有哪些
研究遼金元清史的學者認為,清和遼金元一樣屬於征服王朝,漢化深度和速度均遜於北魏等滲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漢化措施,並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非全盤漢化,而是雙向進行的 。乾隆在宮中常穿漢服以作娛樂,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文件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如1875年清廷在與秘魯換約時曾明確諭稱:"惟換約事宜,中國總以漢文為憑"。 支持儒化說者則認為,清朝皇帝只是有選擇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也沒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漢文化的內容之一,漢文化不僅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還有衣冠、風俗禮儀、各種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