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什麼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門類眾多,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而除此之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包括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等等(先秦諸子百家等陰陽家、五行、農、小說等),法家思想在秦始皇時期倍為推崇,而漢初黃老無為之治則佔主流,而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主流。而墨家雖為一派但在上層統治階級中影響與傳播較小,多是在民間平民中傳播,故不成為統治的主流思想,隨後佛家思想傳入我國,故儒釋道也漸漸成為我國古代主流思想。
❷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體系主要有哪些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而儒家思想首倡的是忠孝文化。強調忠、義、禮、智、信。其次佛教。佛教首倡仁。再其次道教思想文化。道教強調陰陽平衡,尊崇自然規律。在西方人看來,道教文化是最值得提倡的。因為道教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文化中,最尊崇自然規律,最講究自然科學的文化。也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文化
❸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流派
1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已經開始形成,武王伐紂時說「牡雞無晨,牡雞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齊事件,都為當時政治文化的體現。然而當時的政治文化發展尚未成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現實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軍事兼並的不斷發生,各國尋求治國之法,使得在東周時期各地各國學者們持有大相徑庭的各種思想。交相辯難,百家爭鳴。這是中國政治文化迅速發展並趨於成熟的時代。就中國的實際政治文化發展而言,百家之中對後世影響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義孝悌,一方面,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維護禮制進而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義務和責任;又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強調作為民眾的獨立人格。
孔子之後的孟子更將民眾提到了高於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一方面,儒家維護等級制度和君權,另一方面,他們主張君臣履行各自的義務和權利,任何一方都不該要求對方無條件的服從和妥協。孔子主張以「仁政」治國,反對過分剝削壓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張。先秦儒家並不主張禁慾,而是推己及人。「禮」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強調維護內部制度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在競爭角逐激烈的春秋戰國時代並不能得以特別的任用。但是人們如果因此就認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確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戰國時代,已經遍布七雄諸國。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殺方士、術士時,公子扶蘇就以其中有些人畢竟是儒生為理由,為他們辯護;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為臣。這些都說明秦朝是並不特別排斥儒生的。所謂「坑儒」,其實是坑殺包括一些儒生在內的方士、術士。一旦統一,維護政權統一就成了當務之急,儒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統治者的思想骨幹之一。歷史的經驗表明,在外部政治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對國家制度和社會的穩定作用是顯著的、驚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並不像其他學派一樣奔走諸侯之間,尋求任用。因為他們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學是其治國之道的理論基礎。「道」即「自然」是永恆常在的、無所為的,天地萬物都因「道」而生成,那麼「道」又是「無不為」的。作為國家統治者,如果能夠謹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寧質朴地生活。與老子同為道家代表人物的楊朱認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然而「無為而治」並不是消極怠慢而無所作為。道家學派的思想,對後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時順應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廢待興、休養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道家對戰爭等劇烈的社會動盪,十分反感。他們進而認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樂業,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們處處能感覺到管理者的痕跡,進而認為高質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賜的看法道家並不認同。在西漢初年,統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為主要管理思想,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對一個飽經戰亂的國家所能起到巨大積極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論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韓非子等人。他們主張以法治代替禮治,法律統一,不分親疏。但事實上法家這種「法治」與現在的法治大相徑庭。因為在戰國時代,由於各國以貴族世襲,貴族擁有特權,並把持國家政治,這造成了君權旁落和政治腐敗。法家在這種環境下通過提高君權,反對貴族特權而被君主所賞用。在法家理論中,君主同時具有立法和司法權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為民眾遵守的同時,統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來對屬下進行考核和考驗,甚至動用一些「術」,目的是使權力顯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測,使人畏君,從而戰戰兢兢。這也是後世君權被一再抬高的理論源頭之一。而且統治者雖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並不受到法律的約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響,比如吳起就主張國之安危「在德不在險」。法家和儒家,對後世影響很深。有人說「陽儒暗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雖然尊崇儒教,卻曾經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為誘餌賄賂官員,然後對這些不知是計的官員予以重罰,這其實是對「術」的一種使用。儒家是維護舊有的君權與貴族制度,法家則是抬高君權,壓抑貴族的權力。
4)先秦其他學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還有陰陽家、名家等其學派。如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後世帝王統治國家的重要理由理論根據。每個朝代,都會宣揚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剋相生之理,確定其統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施,名家研究名辯之學,啟迪各派圍繞「名」和「實」的問題反復辯難討論,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應該說,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雖成為後世政治文化發展的基座,但後人並不再像先秦這樣競相創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為基礎,雜糅其他外來思想,或者相互融會貫通,進一步發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與理論,闡述自己觀點。
2先秦平民政治與士風的形成
先秦時代,失勢貴族、布衣平民通過游說宣傳自己政治觀點和主張這個辦法來影響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過採納這些人的意見和政治理論,或提高君權的實力以更好地控制國家,或提高國家的實力以稱霸。而一些貴族也迎合這個潮流,大量收養門客,增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縱政局,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種參與政治的形態,我們可以稱為「門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議論政治,而一躍成為官僚乃至貴族的門客政治形態,在中國政治文化的歷史上絕無僅有。沒落貴族、平民百姓均用這種方式以圖任用。這種風氣在戰國時代最為盛行。
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等級制度變得並不森嚴。個人的尊嚴和自由人格得到時人重視,「士風」盛行於人際交往、政治活動之中。士風具體體現在:一、重視個人尊嚴;二、個人尊嚴要靠個人道德來承托和維持;三、個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認同來達到。
西方人普遍認為個人尊嚴是神所賦予,而中國人的個人尊嚴,則是通過眾人的認可來取得的。春秋戰國之士人,為了「士」的精神,可以拋棄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為知己者死」,「士可殺不可辱」等成為了士人的信條,以「忠」、「信」作為個人准則。士風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延續千年而不變。人們相對於對自我人格的認同,更傾向於使他人認同自我。表現在政治文化上,經常會傾向於忽略事件的過程與結果,不惜損失利益和退讓或者進而以過激手段以求得到對方的尊重。士風傳承千年,成為中國政治文化極重要的一部分,在各個時代,它的內涵,也有很大變化,但都不會離開以嚴守個人道德與價值觀的方式,維護個人尊嚴、個人意志。
❹ 思想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目前學術界通常根據文化的存在形態和層次將文化分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處在最高層次、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即關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文化。人們也把這種對「知」和「行」的本質及其規律認識的文化,叫做哲學。
❺ 歷史上的思想文化包括什麼 是指哪些方面
主要是儒家的一條主線,從東周開始的百家爭鳴,到漢初的黃老之學,再到漢武帝時的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再至2宋的程朱理學,最後到明朝的陸王心學,這就差不多了.還有一些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的文化方面的措施等等,只要是精神方面的一般都歸在思想文化方面.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也希望你及時採納,謝謝!
❻ 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那到底是什麼樣的
"道法自然 "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道法自然的概念來自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處理事物時要順其自然。在當今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道法自然凸顯出其思想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以人為本 "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尤其是政治思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以人為本思想的國家。早在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西周以人為本思想的基礎上,先秦學者對該思想的內涵、外延、實現方式和衡量標准進行了進一步探討。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學派雖然有不同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但在以人為本的思想上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說這是先秦時期各家思想的共識。秦漢以後,民本思想不僅在理論上得到了發展,而且在實踐中也得到了開明統治者的重視。在中國歷史上,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約束君主專制、穩定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❼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 因為要做手抄報 誰能幫我想一想更好的題目 是要自己想的 不希望與別人重復
古代各個歷史階段,因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時代特徵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戰國:伴隨著社會大變革,科技繁榮,學術思想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後世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秦漢: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族政治經濟聯系加強,科技文化進一步發展。思想上「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取代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造紙術發明,天文、歷法、醫學成就顯著。
特點:①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③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④氣勢恢弘
3、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佛教盛行,宗教畫流行,石窟藝術發展,范縝《神滅論》、北方《齊民要術》和少數民族的民歌都體現了這一階段的特徵。
4、隋唐:封建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許多方面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如趙州橋、雕版印刷術、測量子午線、唐本草等等。不僅影響到亞洲的文化發展,而且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中華文化圈」。
5、宋元: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三大發明開始運用,科技文化繼續領先世界。
6、明清:傳統科技繼續發展,出現了總結性的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誕生了。
(三)中國古代史上對世界文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四個文化典型:
①商文化:青銅與歷法。
②秦漢文化;絲綢、冶鑄、水利技術。
③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完成。
④宋元文化:印刷術、指南針、火葯。
(四)認識
一定時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文化屬於上層建築,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統治、國家體制等也屬於上層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映經濟基礎。因此,一定時期的文化成就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也反映當時的政治狀況。
辯證地認識中國古代文化成就: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面對輝煌的文化成就,我們應辯證認識:一是要正確認識各王朝文化繁榮與前代文化的關系,不要只看到當朝而忽視前朝文化的影響,要注意文化發展的繼承性。二是要正確認識中外文化交流,不要只見中國文化外傳對世界發展貢獻,而忽視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要注意文化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三是要正確認識社會政治經濟與科技文化的關系,不要只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忽視上層建築及作用於經濟基礎,社會意識能動地影響社會存在。四是評價歷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思想主張和作品的社會地位、影響,既要注意其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更要將其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進行評析。在階級社會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張和作品,都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待中國文化成就,我們應堅持批判繼承和古為今用原則,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應將其發揚光大,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
(五)如何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
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我們認為:
(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
(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
(3)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的封建等級觀等。
❽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1.儒家思想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多年來,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學說的主流學派,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獨領風騷。儒家思想講求「和」、講求「中庸」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是有益的借鑒。
2.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中華武術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3.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也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勞動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包括《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5.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
6.傳統民族音樂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出來的。十大古曲、各種傳統樂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龐大的體系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歲月積淀和總結中形成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特色。中國許多古曲,不僅旋律優美,曲子背後還有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❾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主要是什麼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
❿ 兩漢之際,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主要包含了哪些內容
哲學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史學
《史記》由司馬遷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思想
西漢末年,從董仲舒開始的神學化的儒學思想繼續發展,讖緯迷信開始廣泛流傳劉秀當初為了稱帝,就用符瑞圖讖來證明他當皇帝是「天命」所歸,是神的意志。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對讖緯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讖緯作根據;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也以讖緯來「決定嫌疑」;對於儒家經典的解釋,都以讖緯為指歸。
文學
東漢大興儒學,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故而東漢在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和文化發展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此外,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成為了漢字學的開山鼻祖,故後人研究漢字必先讀《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