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溪鳳文化經紀公司有哪些

溪鳳文化經紀公司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07 10:37:42

⑴ 為什麼說五帝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關鍵時期

黃河中游區,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為中心,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抵黃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帶。南頭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灣(下層)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前5000—前3000年)〈20〉,中原諸龍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繼之。

與這一區域相對應的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集團,從中可以追溯氐羌與華夏起源,並且大致可以肯定繼中原龍山文化發展的是夏文化(晉南、豫西、豫中)、先商文化(豫北、冀南)和先周文化(關中)。炎黃集團起源之地比較接近,無論從文化還是從地理的因素分析,這兩大集團都是有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點的親緣集團。

更詳細資料看這里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13388.html

http://..com/question/35762010.html?fr=qrl3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
(一)關於中國人及其文化的來源,長期存在外來說和本土說、一元論與多元論的爭辯。傳統史觀認為,中華民族是從黃河中下游最先發端,而後擴散到邊疆各地,於是有了邊裔民族。這種史觀影響甚大,直至近現代也還有一些學者相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過去史家總是用「禮失求諸野」的觀點來推測區域間文化發展變化的關系,把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當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這就是本土起源說中的一元說。 一元說的論點已被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所推倒,中華文明不是從黃河中下游單源擴散至四方,而是呈現多元區域性不平衡發展,又互相滲透,反覆匯聚與輻射,最終形成為中華文明。
(二)中華文明的起源
1.黃河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黃河中游區,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為中心,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抵黃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帶。南頭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灣(下層)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前5000—前3000年),中原諸龍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繼之。
今黃河下游,以泰山為中心,南至淮,東至海,北至無棣,實際是先秦時期濟水及海岱地區。其文化淵源和承襲關系比較清楚,發展序列完整。後李文化(前6300—前5600年)〈24〉,青蓮崗•北辛文化(前56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龍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和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諸文化前後互繼。
2.長江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括洞庭湖,西盡三峽、川東(今渝東),北達豫南與黃河中游的考古學文化相同分布,是一個自成體系的考古學文化區。即以兩湖平原西南側為中心的南方系統和以漢水東側為中心的北方系統的譜系結構。南方系統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由彭頭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和湯家崗文化構成,北支由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構成,他們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8500—5100年之間。北方系統的考古學文化由邊畈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構成,他們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6900—4200年之間。在發展的構成中,南北兩系統的考古學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往和影響。約在距今5100年前後,這種以二元為主體的譜系結構被打破,即北方系統的油子嶺文化逐步向西南擴展,到屈家嶺文化時期基本取代了南方系統,實現了空前的統一和繁榮。盡管如此,南方系統的文化出土仍有部分保留,成為北方系統的不同地方類型。石家河文化之後,來自中原的考古學文化逐漸向長江中游地區滲透,形成了後石家河文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江中游地區的傳統文化譜系結構,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長江下游,以太湖平原為中心,南到杭州灣地區,北以寧鎮地區為中心(包括蘇皖接壤地區),是自有淵源、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區系。自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400年)——馬家文化(前5000—前4000年)以下,有松澤文化(前4000—前3200年)、良渚文化(前32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出現的成套的禮玉、高壇建築土築(「金字塔」)和規劃嚴整的聚落等等,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說明其開始進入等級禮制社會。令人驚訝的是,良渚文化的發展突然中斷。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與後來的青銅文化看不出直接的聯系。
良渚文化明顯地影響到南北各地。魯南——蘇北一帶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就包含有頗多的良渚文化因素,反過來,良渚文化也受到了大汶口——龍山文化的影響,兩種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現象。良渚文化的重要性,考古學和歷史學家都已作了充分的估計,或稱其達到「酋幫制」階段,或認為處於「軍事民主制古國」時期。
3.燕遼文化區及黃河上游文化區
燕遼文化區,相當於蘇秉琦所說「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文化區。包括遼東、遼西和燕山南北地帶的新石器文化——查海文化和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位於遼寧阜新,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敖漢旗。兩種文化的最早年代均超過前6000年。查海出土十數件真玉製品,包括工具和裝飾品,還發現了最早的龍紋圖像,被譽為「中華第一村」。興隆窪遺址是目前中國北方已知年代最早的環壕聚落遺址,已發掘的房屋有120多座,排列有序,居於中心的房子面積達140平方米,可知當時的社會結構組織已相當系統和發達。繼之為紅山文化(距今6000—5500年)和富河文化(距今約5200年)。
4.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華南文化區
華南地區,包括今天的兩廣、閩台和江西等省在內,多為山地和丘陵地帶。由於地處東南沿海,是降雨充沛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萬年以來,這里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可分為早、晚兩期。
重要的遺址,如江西仙人洞、廣西的豹子頭、廣東的西樵山遺址等,均在距今8000年以上。仙人洞文化,距今約1萬年。新石器時期中期,只有台灣的大盆坑文化,距今約6400年。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發達的農業,江西修水山背和廣東石峽文化都發現了稻穀遺存。陶器也更為精緻,更晚的時候還出現了硬陶。石峽文化距今5000—4000年,山背文化距今4800年。在福建有曇石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台灣有鳳頭鼻文化(距今4500—3500年)、圓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和卑南文化(距今3000—2000年)等 (o!i9)
5.北方游牧與漁獵文化區
東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平原和塔里木盆地東緣等地區,普遍分布著以細石器為代表的考古遺存,陶器和磨製石器始終沒有得到發展。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農業已經相當發達時,這里仍是以採集、狩獵為主的經濟形態。其中新開流文化距今6000年,是典型以漁獵為主的文化,有磨製石器、篦紋陶和細石器共存。
(三)討論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還有必要分析一下經濟類型,中華各民族的發展,呈現出東西兩大部和南北三帶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總特點。
公元前3000—前2000年間,是中華文化由多元向一體融合的最關鍵時期。我們將這一時期,籠統地稱為「前王朝古國文化時期」。
(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分為四個大的歷史時期(或階段),即起源時期、元典時期、發達時期和近現代時期。起源時期,從中華大地上有人生活算起,重點是萬年以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所孕育而成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原質性」於此已經顯露出來。元典時期,即夏商周以來的文化。此一時期,約當於西方的希臘、羅馬時期。此一時期是中華文命主體鞏固與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至秦漢時期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帝國。發達時期,主要是指隋唐以後,此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進一步廣泛開展起來。近現代時期,則是指自19世紀以來的現代中國時期。我們的研究側重主要在元典文化時期及其以前,同時也注意到現代以來的文化嬗變。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主要是在元典文化時期以前。中華文明的特質於此時期內明顯地表現出來

⑵ 旅遊感悟:旅遊是一種文化,二者完美結合,讓詩和遠方同時擁有

走訪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景點,當凡是大點的景點,或者是以 旅遊 為主要發展支柱的城市,都是把 旅遊 和文化結合在一起的。 旅,是一種辛苦的修行;游,只是單純心情的釋放, 如果 在 旅遊 當中沒有精神文化的滋潤,就像翻雲覆雨,一陣哆嗦後,便索然無味。 只有讓文化與 旅遊 高度融合,詩和遠方便能更好的結合在一起。

旅遊 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長性、景態意態的趣味性、 旅遊 內容的豐富性、遊客需求多元化的不確定性,都促使景區必須打造有適合自己發展的文化形態,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的不斷豐富多元, 旅遊 的需求也不斷的提高,並不是單純的出行去看風景,更主要的是 旅遊 的體驗:景、文化、人文、當地的環境、服務等等。

旅遊 與文化並不是簡單1+1+1的疊加,從來都是相互交融,相生相伴的, 從淺層的相加轉向深層的高度融合,打造融合一二三產業的幸福產業,推動 旅遊 業的發展。

比如:張家界的「天門狐仙」「魅力湘西」,貴州的「赤水竹編杯」,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傣族的「潑水節」...... 旅遊 離不開文化的體驗,文化也需要 旅遊 來承載, 旅遊 本來是一項幸福產業,消費者是最終的評判。

下面以張家界 旅遊 的所見所聞,看下 旅遊 與文化是如何深層融合在一起的,如何從景區管理到全域的參與,打造全方位的 旅遊 產業。

經濟發展的基本主體是項目,沒有項目就沒有投資,更沒有 旅遊 轉型產業跨躍發展,張家界 旅遊 文化」區域聯動「對接戰略,對19個項目招商引資,打造絲綢之路國際 旅遊 文化產業園,大唐西市集團、北京輝煌集團、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共同出資打造,全方位覆蓋城市基礎設施、現代文化 旅遊 、現代服務業、大 健康 產業、 旅遊 特色小鎮、基礎設施、高端酒店等等。打造國際 旅遊 文化交流平台。

不僅大幅提升了張家界的 旅遊 環境品質,而且牽動了各種產業的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逐漸形成了」 旅遊 「+」文化「,」 旅遊 「+」農業「,」 旅遊 「+」 健康 產業「為主軸的多元化 旅遊 形態。

張家界是中國首批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所在地,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被稱為中國的山水雙絕。張家界的山,享譽全球,天子山景區是張家界自然風光最為集中的地方,景色怡人,比如神龜問天、仙女獻花、御筆峰、乾坤柱、玻璃橋、天門洞等等,這里是電影《阿凡達》,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的外景拍攝地,張家界的景區很大,其它景點也是風光無限,金鞭溪是《西遊記》和電影《捉妖記》的外景拍攝地。

個人體驗的景點也很多,玻璃棧道、玻璃橋、亞洲最長的索道、百龍天梯、世界公路奇觀通天大道、翼裝飛行表演、鬼谷棧道、鬼谷顯影等等精華景點。

除了自身景區的內功做到位,周邊的建設也大力打造。天門山小鎮,建設「雙核三極多點」的全域性項目。

(遊玩提示:如果是自由行,張家界景區比較大,路線復雜,如果時間安排得不是很充裕,建議請一個熟悉的向導講解或都遊玩之前做好足夠的功課了解景區景點,以免耽誤自己的行程,住宿門票之類的,盡量在網上提前訂好,也可以到了張家界找好住宿後,聯系酒店的前台,他們會給你一些建議的,有些還可以幫你代訂票,會比你自己買票更為優惠, 在次提醒下如果二天之內的 旅遊 ,最好請一個向導,不然你玩不出什麼名堂

「天門狐仙「全稱是《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是超震撼的山水實景演出,舞台搭建在天門山峽谷中,以落差1000多米的天門山為背景,以山澗峽谷為舞台,整體展現東方玄幻風格場景:1000多平方米的舞台漫天飛雪,狐狸精在舞台上直接幻化成人形,超大可移動人造月亮,瞬間被流水包裹的5000平玻璃鋼炫彩舞台,60米的高空飛橋,主人公飛升至1000米的高空隨星星消失......大量魔術特效,大量機械,營造出更令人驚異的奇幻場景。

《劉海砍樵》講述的是一個人狐相戀的美好故事,一隻快修煉成仙的狐狸精,經常幻化成人形行走於人間,他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但動了思凡之心,幻化成人,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人狐相戀,仙凡結合,阻力重重,最後在斧頭神和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戰勝了為難自己的對手,他們忠貞的愛情也感動了上天,從此他們在凡間,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魅力湘西》是著名導演馮小鋼打造的民俗大戲,馮小鋼說過,要了解湘西,從《魅力湘西》開始,著名音樂人劉歡擔任音樂總監,張家界也是劉歡愛情開始的地方。演出地點在張家界另外一個重要的景區,武陵源景區,乘坐 汽車 大約1小時左右可到,整體節目內容分為魅力湘西、神秘湘西、激情湘西、快樂湘西四大部分,帶給觀眾更好聽、更好玩、更好看的視聽體驗,湘西人用他們的善良質朴、真摯浪漫書寫著詩意畫卷。神秘湘西,有些故事你或許聽過,有些故事你或許沒有聽過......

張家界景區,上面做了很多介紹了,這里就不在提了。

吉首德夯苗寨,是苗族五大區聚集之一,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風古老淳樸,他們以歌為媒,自由戀愛,喜佩銀飾,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筒車,吱吱呀呀的轉動,構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每年這里都要舉行鼓文化節,全國各地的鼓隊抵達德夯參加鼓文化比賽。苗族人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會、趕秋、推牛、接龍及苗族情歌會等等,無不吸引著中外遊客,德夯的主要景點有:德夯大峽谷、苗寨、矮寨公路、苗俗文化等等。

鳳凰,沈從文筆下最美的古城,「牛蹄子里踢出的黃昏,炊煙裊裊」,很多人知道鳳凰還是從《邊城》《湘行散記》開始,書中所描寫的湘西生活、所展示的強悍民俗、淳厚善良的民性。也許你眼中鳳凰的美只局限於黃永玉的畫里,那麼你不妨親自走一遭,親身感受下。鳳凰的主要景點有神鳳文化景區、沈從文故居、田家祠堂、北門城鼓樓、沱江吊腳樓、文昌閣小學、熊希齡故居、石板橋老街、沱江漂流、南長城等等。

張家界天門山 旅遊 小鎮、武陵源區抗金岩、慈利縣羅潭、桑植鄉苦竹寨等等,加大力度打造特色村鎮 旅遊 建設,成立一批鄉鎮 旅遊 示範基地。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我們的 旅遊 文化正站在全新的起點上。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會用腳步去衡量,用手指去記錄中國的點點滴滴,用心情去感受祖國的山山水水。旅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同樣的風景,不同的心境,可能感覺都不會一樣, 帶著一顆屬於自己的心,在路途中去感知,去發現,詩和遠方,也可以同時擁有.....

⑶ 網大胡七爺是誰演的

扮演者是魏哲鳴。
扮演者是魏哲鳴。魏哲鳴是溪鳳文化公司旗下的藝人魏哲鳴,1990年5月23日出生於山東省濟寧市市中區,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流行樂歌手,畢業於天津師范大學播音主持專業。

⑷ 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別出現農業文明是在距今多少年前

1 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稻作農業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早在史前時代中國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就發展出了較成熟的稻作農業。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歷了從起源、產生、發展,到成熟的全過程。大致說來,新石器時代早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時期,新石器時代中期是稻作農業產生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是稻作農業大發展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是稻作農業的成熟時期。正是在史前稻作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才產生出了豐富多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顯示出史前稻作農業的輝煌成就,並最終從史前走向了文明。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史前稻作農業的起源

稻作農業是對栽培稻的耕種。現代植物學、遺傳學、農學的研究已經揭示出,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經人工培育馴化以後,改變其遺傳性狀而來的。普通野生稻是一種多年生的可食用植物,栽培稻則是一種一年生的糧食作物。要把普通野生稻培育馴化成栽培稻,其中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在人類歷史的初期,生產力水平還十分原始的情況下,這個過程更要漫長。那麼,我們的遠古祖先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時候、如何把野生稻培育馴化成栽培稻的呢?1994年中美聯合考古發掘了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兩個遺址以及大約同一時期湖南省的考古學家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的發掘,都為探索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線索。仙人洞是一個洞穴遺址,其附近的吊桶環是一個臨時營地兼作獵物屠宰場的自然岩棚。在這兩地的發掘發現了三個時期的堆積(1)。舊石器時代晚期只見於吊桶環下層(即J~O層),碳14測年未校正數據約在公元前1.8萬年以後。中石器時代(或歸屬舊石器晚期之末)包括吊桶環中層(即F~1層)和仙人洞下層。以上兩個時期主要出土打制石器,未見磨製石器,也無陶器。新石器時代早期包括吊桶環上層(即B~E層)和仙人洞上層,碳14測年約公元前1.4萬~前9000年(未校正),最大的變化是新出現少量的磨製石器或局部磨製石器,特別是新出現了較多陶器。其顯著的特點是栽培稻、磨製石器和陶器共存。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史前稻作農業的產生

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在長江流域產生了較穩定的稻作農業。稻作農業生產開始逐漸成為當時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這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2 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
以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為代表的彭頭山文化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碳14測定年代大致為公元前7000—前6000年。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彭頭山遺址的發掘在許多陶片中都發現夾有大量的炭化稻殼和稻穀。經有關專家鑒定,它們是否屬於栽培稻尚不能確定。但同時在彭頭山還發現有水稻花粉,卵圓形,個體37.5—40微米,具單孔,孔較大,邊緣加厚,孔徑連加厚的邊緣約10—12微米,花粉輪廓線較清楚,表面光滑。研究者認為,從進化的觀點來看,農作物的花粉在自然和人為選擇下,其個體及萌發孔逐漸增大。因此,彭頭山的這些水稻花粉與浙江河姆渡發現的水稻花粉形態一致,與現代水稻接近(6)。特別重要的是,在屬於同一文化的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也發現了大量炭化的稻穀和稻米,總數大約1.5萬粒,是迄今中國史前遺址出土炭化稻穀和稻米最多的一個地點。經對373粒稻穀和稻米作形態分析研究,認定八十壋的稻穀遺存是一群秈、粳、野特徵兼有的小粒種類型,而且是一個正在向秈、粳演化的多向分化群體(7)。據此可以認為,彭頭山文化已有了早期的稻作農業。彭頭山文化出土的稻作遺存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早期最豐富的稻作農業資料,它對於研究稻作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彭頭山古環境的分析也反映出彭頭山文化的經濟生活是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的。彭頭山地處澧水沖積平原 澧陽平原的低崗上,東臨洞庭湖,西倚武陵山,北有涔水,南為澧水,屬亞熱帶氣候。人類在此居住以後,原生的杉木林遭到破壞。彭頭山文化時期,自然植被從森林演變為森林-草原。人們在山崗附近的水域邊緣種植水稻。因此森林-草原的環境很可能是最有利於農業起源的地方(8)。在八十壋遺址還出土有許多動物和家畜骨骼。動物骨骼主要有鹿、麂、魚骨,反映狩獵和捕魚在當時經濟生活中還佔有一定位置。家畜骨骼有牛、豬、雞骨,其中牛骨較多。此外,還出土大量菱角、芡實和蓮子,可能為當時人們採集食用的野生植物。

分布在鄂西長江兩岸的城背溪文化的經濟生活也是以種植水稻為基礎的史前稻作農業。考古發掘在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夾炭陶上陶胎中往往發現有大量炭化稻草、谷殼的殘痕(13)。在宜都枝城北遺址採集到包含稻穀殼的陶片和紅燒土塊。同時各地還發現有大量農業生產工具石鏟。

3 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
除長江中游地區以外,在長江下游的浙江省也發現有這一時期的稻作農業文化遺存。蕭山市跨湖橋遺址和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遺址均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在跨湖橋遺址的首次發掘,就已經認識到這是一處早於河姆渡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4)。2001年的發掘,不僅再一次地肯定了這一點,而且在T041O:9層,即該遺址的最底層,出土了許多稻穀顆粒。同時還發現有稻作農業的生產工具骨耜,說明稻作農業已經誕生。(15)渠南村遺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發掘,發現有夾炭陶、石磨盤、圓石球等,陶器多厚胎,低溫燒制,陶胎中可見明顯的稻穀殼粒,粒形細長。該遺址最早的年代(底層第7層)為距今9700年,最晚的年代(上面第3層)距今8200年(均未校正)(16),早於跨湖橋,成為浙江省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史前稻作農業文化遺存。

上述考古發現表明,這一時期史前稻作農業已經成為長江流域的主要生產部門。先民們有了新的食物來源,史前稻作農業成為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新的物質基礎。因而,較穩固的定居聚落在各地普遍出現,史前文化的內容也逐步豐富起來。先民們不僅種植稻穀,食用稻米,還懂得利用稻穀殼或稻草作孱合料米燒制陶器。同時,史前稻作農業還向北傳播到屬於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系統偏南的地區,如在豫中南淮河上游和陝南的漢水上游,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也栽種了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舞陽賈湖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炭化稻米1000多粒,還在土壤中發現水稻硅酸體和紅燒土中保存完好的稻殼印痕。經研究確定「賈湖先民種植的稻種是一種尚處於秈、粳分化過程中的,以粳型特徵為主的,具有原始形態的栽培稻。」被農學家建議定名為「賈湖古稻(17)。

這一切都表明,史前稻作農業生產已經產生,成為長江流域史前氏族社會發展的新的物質基礎。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左右,史前稻作農業得到全面大發展,長江中下游成為兩個發展較快的先進地區。在這兩個地區分別出現了一些以發達的史前稻作農業為基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長江下游地區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鄧,長江中游地區有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

四、新石器時代末期史前稻作農業的成熟

4 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
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史前稻作農業走向成熟,為史前社會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可以長江下游地區這一時期前段的良渚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這一時期後段的石家河文化為代表。

長江下游地區年代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發現較早,但良渚文化的稻作農業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發現的。1956和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並先後二次發掘了浙江吳興(現湖州市)錢山漾遺址。在這里除發現大量的石器、陶器、竹木器、絲綢和草編織物外,還發現稻穀、桃核、菱角及「甜瓜子」、「蠶豆」、「花生」等植物遺存(29)。這是良渚文化史前稻作農業的首次考古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同時,浙江省文管會在杭州水田畈遺址的發掘中,也發現同錢山漾遺址一樣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史前稻穀的再次發現,肯定了良渚文化是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經濟部門的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30)。從而也說明中國稻作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達到較成熟的水平。

以後,良渚文化稻作農業遺存發現得更多。有學者統計在長江中下游共發現出土史前稻作遺存101個地點,長江下游44個,中游有57個;在長江下游的44個地點中,僅良渚文化的地點就至少有20個,占長江下游總數的約50%(31)。良渚文化發現出土史前稻作遺存的地點比中國任何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都要多。

1992年南京博物院在吳江龍南遺址的發掘,孢粉分析結果顯示,良渚文化時期大型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表明人們種植水稻的面積擴大(32)。更重要的是,還利用植物蛋白石的分析方法,判明了良渚文化的水田位置、稻穀類型,並進而估計了稻作產量。在良渚層之下發現有適宜生長在半沼澤地的蘆葦植物蛋白石,良渚層之上兩層分別有古代和近代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由此表明,龍南的良渚文化層很可能就是良渚人耕種的水田。經鑒定分析,良渚文化層的土樣中含有大量粳稻植物蛋白石,並出土有炭化粳稻。這為考古探尋史前農田遺跡開辟了一條新的科學途徑(33)。

長江中游地區的石家河文化也是以稻作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部門。在石家河文化的一些遺址中常發現有炭化的稻米和稻殼,尤其是各遺址發現紅燒土中普遍羼合有大量的稻殼和稻草,表明這時的稻作農業生產已普遍成熟起來。除農業生產外,人們還飼養有豬、狗、牛、羊、雞等家畜,並從事漁獵和採集等輔助經濟活動。

5 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
稻作農業的成熟促進了石家河文化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石家河文化銅的冶煉和銅器的使用就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20世紀80年代在石家河遺址群的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鄧家灣(38)、肖家屋脊(39)多次發現大小不同的綠松石銅礦石(孔雀石)塊,小如指頭,大似雞蛋。特別是在羅家柏嶺遺址還出土了5件殘銅片,為研究石家河文化銅的冶煉和使用提供了重要證據(40),表明作為新的生產力的代表銅器已在長江中游地區率先出現。石家河文化也發現了幾百件玉器、多為玉人頭像牌飾和墜飾、蟬形飾、龍形飾、鳳形飾、璧、管、環等裝飾品,表明也出現了專門的制玉手工業。石家河文化時期還有先前時期遺留下來的9座城址,都建築有高大的夯土城牆和寬大的護城河。城址面積從數萬、十幾萬,到數十萬平方米,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積達120萬平方米,是長江流域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41)。建造這樣巨大的城址,需要稻作農業提供足夠的糧食和剩餘勞動力。共工程量甚至比良渚文化的祭壇還要大。如果沒有成熟的稻作農業為基礎,城址的建設是根本不可能的。

這一時期水稻的種植范圍比前一時期更加擴大,向北擴展到黃河中下游的一些適宜地區,最北已越過北緯37°。在河南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有炭化稻米(42)。甚至在黃河北岸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也發現炭化大米(43),當然陶寺的稻米可能是貴族階級食用大米的物證,不一定是當地生產的。但在江蘇連雲港市藤花落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水稻田,卻是這一時期水稻種植北傳的一個很好物證。藤花落遺址是一處龍山文化的古城址。1999年連雲港市博物館在此的發掘,首次發現龍山文化的稻田遺跡,包括有水田、水溝等。一號水田遺跡呈不規則形,揭露面積大約67平方米。其中含有大量的水稻硅酸體,數目達每克干土壤中含50000多個。證明城外和北部內外城之間有著保存較好的稻作農業生產區(44)。

正是在史前稻作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糧食、社會財富和剩餘產品極具增加,土地成為產生社會財富和糧食的源泉。在貪欲驅動下少數人利用社會權力越來越多的侵佔社會財富和土地,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導致私有制更加發展。表現在社會關繫上,社會分層突出,階級已經產生並日益形成尖銳對立。一些富有的首領和顯貴一躍成為社會權力地位和財富俱全的統治者,而一些一無所有的窮人則淪為奴隸。高大的城池、銅器、禮器和玉器等等的出現,標志著史前社會的結束、文明時代的到來。這一切重大成就和重大變化都源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金燦燦稻穀和黑油油的稻田。

6 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
總結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成就,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中國的史前稻作農業起源早,發展時間長。在大約萬年前,我們的先民已經把野生稻培育馴化成栽培稻。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良、生產方式不斷改進,從最早的刀耕火種農業發展到耜耕農業再發展到犁耕農業,其間大約經歷了5000年的發展歷程。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培育成功了較穩定的秈稻和粳稻兩種作物品種,糧食產量大為增加。

2、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家庭飼養業、建築業、紡織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種植水稻和飼養家豬成為中國傳統的稻作農業生產。

3、由於史前稻作農業生產的需要,人們學會了觀察天象和氣候的變化,並逐漸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天文歷法應用而生。

4、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土地的重要性,進而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於是有了祭祀大地的祭壇和禮器,禮制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不僅使糧食有了剩餘,而且創造了大量的財富。這些社會財富又通過不同的渠道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由於土地成為糧食和財富的源泉而產生了對土地的佔有,由於佔有土地和社會財富的多少不一,形成了不同等級的社會結構層次,由此導致了階級的出現和國家的產生,長江流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6、長江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都是與稻作農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實際上,長江文明是一種有別於黃河文明的稻作文明。

⑸ 北京或者國內比較知名的演藝經紀或藝人經紀公司有哪些呀

北京保利演藝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博納星藝演藝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橙天智鴻文化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精品風情藝人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華誼兄弟時代文化經紀有限公司
北京漢嬌唐顏演藝經紀有限公司
這幾家算是比較有名的,但是排名不分先後呀,免得相關單位說我不是,你自己也可以去實際的了解一下的。

閱讀全文

與溪鳳文化經紀公司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