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播道教文化有什麼功德

傳播道教文化有什麼功德

發布時間:2023-02-07 15:53:54

A.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它不、以各種道團組織在民間流傳,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幾代道教學者的宣傳和改造,道教教義逐步地符合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扶持,從民間走向官方,成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工具之一。作為近兩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產生著無法想像的、巨大的社會作用。它與儒教、佛教兩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構成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由於它的誕生是基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所以道教必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產生影響。道教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魯迅有一段話說得很透徹:「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多方面的,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文學藝術領域: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學發生的重要影響,在西方許多作家的作品裡均可以發現。同樣,中國的宗教文化也曾經對中國的文學發生過重要影響。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6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本身也創造了許多神仙故事,這些都為中國文學中的神話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關於玉皇大帝、東龍公、西王母、盤古真人等等傳說還有道教本身所創造的神仙故事,如關於八仙的傳說,以及有關泰山、華山、龍虎山、武當山等的神話故事,也盛傳於民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教追求在現實世界上建立「人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也」的平等社會。這種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影響了許多文學家,從而產生了一批類似《桃花源記》和《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文學作品還有,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長生成仙。這種神仙思想成為文學的重要題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為題材的作品,充滿於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之中,數量甚多,作者亦不少。如《封神演義》、《三遂平妖傳》、《韓湘子全傳》、《呂仙飛劍記》、《七真傳》等。並且道教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題材方面,還反映在文體上。再者就是在藝術領域中,道教對中國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建築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響。如音樂上,由於道教音樂是為道教宗教活動服務的,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又蘊藏著濃厚的道教哲理,與群眾的習俗關系密切,為人們所歡迎,不僅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也保留了不少歷代已經失傳的宮廷音樂曲調和各地民間音樂的曲調,是今天人們發掘和研究中國古典音樂重要方面。建築上,如武當山現存的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

2.科學技術:一提到道教,必然會聯想到一個詞——長生不老。沒錯,道教為了實現長生不死,從一開始便十分重視煉丹術。試圖通過各種方術,來達到它所追求的目標,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從客觀上來看,這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如當時煉丹術的發展,為近代實驗化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並且在道教長期發展過程中,通過修煉各種方術,在客觀上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與經驗。同時,許多道教的人往往兼通葯物學和醫學,為中國古代的醫學和養生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孫思邈將道教方術與中醫葯學結合,在導引、服氣、金丹、服餌、按摩、飲食起居等方面對養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除此之外,道家和道教經典文獻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許多數學與物理成果,對中國古代數學
與物理也有著獨特的貢獻。最後還有,至今我們仍然引以為傲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葯,就是道教方士在煉制丹葯中發明的,火葯的發明為人類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這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總之,道教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寶貴遺產。
3.民間習俗:道教對於中國古代民俗的影響尤為廣泛、 深刻, 有些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例如,對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 幾乎便及全國各個地區、 各個民族乃至各家各戶。 中國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與否,對這些神靈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歲首,道教對於民俗的影響表現得更明顯。春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傳統節日里,從喜慶娛樂到飲食、祭祀,集中體現了中國民間風俗和傳統文化的特點,如貼門神、灶馬,畫桃符,十分熱鬧。這些習俗,有些甚至延續至今。其中門神、灶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4.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人生哲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傳統,歷史上許多道教徒為了得道求道,自覺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和功名利祿,甘於恬淡素樸的生活,安貧樂道,刻苦磨煉,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這種傳統,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宗教形式,長期傳播於社會,對形成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同時,道教文化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認為人的壽命可通過修煉得以延長,此種熱愛現世、人定勝天的觀點,既與佛教悲觀厭世思想不同,又與儒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聽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它是鼓勵人們積極征服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想經過道教的長期宣傳,深入人心,不能不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人定勝天的信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此外,道教思想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對驕傲自滿,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文化方面的兼收並蓄態度,融攝百家,像海納百川一樣,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懷,容易吸收各種先進文化以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夠經久不衰,而且愈來愈繁榮昌盛。
5、政治領域: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方面是上層統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他們的封建統治服務,因而長期以來,道教均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許多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曾利用道教作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並利用道教經典中的某些思想作為他們發動起義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見,道教與過去中國上層和下層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6.道德倫理領域:道教是一個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包括功過格等,其中包含了許多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內容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它的各種勸善書,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其根本宗旨在於勸人行善積德,去惡從善,因此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規范,這對於社會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對我們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其實其影響除了體現在上述的領域外,道教還對民族的凝聚力,民間的信仰,中國學術思想領域有著影響。道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觀念、情緒和活動的相當嚴整的體系,是人類的一種偉大的創造,它屬於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繼續傳承下去,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B. 道教文化的作用

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義之一。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挖掘和弘揚道教文化中諸如
「無為而無不為」「見素抱朴」「上善若水」「無量度人」「性命雙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積極因素,有益於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因此,建設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充滿活力,就是要開創一種優秀的工作局面,讓「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績得到肯定」 。而道教經典《度人經》中「仙道貴生」「仙道貴度」所體現的利人利己、利世利國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對於建設充
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視個體生命(貴己重生) 的價值觀為本,探討如何使個人精神快樂和生命永恆的問題」 。它不但高揚「出世」的精神,要求道教徒們「度己」,而且也以「入世」的情懷要求道教徒們「度人」。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就是要養我德行、揚我薄力、濟世利人,促進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搭建激發全社會
創造精神的和諧平台。無須諱言,當前社會中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人們創造活力的充分發揮。諸多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比如,農民工權益保障、煤礦工作業安全、弱勢群體救助、城鎮改建與居民安置以及反腐倡廉等,如果處理不當,就不能盡快盡好地形成全社會成員認可的共同價值觀,從而迸發出人們主動的創新熱忱,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道教主張「既入大道, 身為得道, 雖為得道, 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即不論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不能服務於人民大眾,那麼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盡自己全力去「為化眾生」,那麼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定會生機勃勃地映入我們的眼簾。 在道教內丹學中「, 性」指心性、理性,又謂之「真性」「真心」「真神」等;「命」指生命、形體, 又謂之「元精」「元氣」等。主張「性命雙修」的道教內丹學,是迥異於中國儒學、佛教及西方傳統的養生學而為道教養生學所獨有的。中國儒學、佛教的養生學只重視心性的修養而忽略煉精氣的命修,西方傳統的養生學只重視身體的健康長壽而忽略煉心神的修持;而道教內丹術則踐行「性命雙修」,既主張通過身體鍛煉升華人的生理功能,又主張通過心性修養凈化人的心靈,並認為兩者不可分離,二合為一。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道教這種「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於我們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大有借鑒價值。放眼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盡管社會組織機制上還存在諸多亟待健全之處,社會管理上也還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歷史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這讓許多人產生了緊張焦慮、心浮氣躁等亞健康心態,心理病人亦在不斷增加,這一切無疑是我們構建安定有序型和諧社會的隱性殺手。如果我們能適當借鑒道教「性命雙修」的煉養方法,去主動疏導緊張焦慮的情緒,去積極平順浮躁的心態,那麼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居樂業的居民生活必將指日可待。 作為一個綜合有序的體系,和諧社會既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構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型和諧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而道教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強調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種自然人格」 。《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即「道」是萬物的本源與規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於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全面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為了盡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必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本性,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我們如何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呢? 因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自然之道不可違, 因而制之」。即我們要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遵守生態規則,按自然規律辦事。我國的環保形勢不容樂觀,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沙漠化、「雙高」(高消耗,高污染)企業增多以及國民環保意識淡薄等現象無不在昭示我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將是和諧社會的自然物質基礎。當前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有增無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高瞻遠矚地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社會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那些只顧眼前利益逆「道」而行的短視政策勢必危害人類自身。因此「, 反者道之動」 ,我們應該通過民主法制的推進和完善,遵循可持續性的科學發展觀,重視資源的有序開發和高效利用,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C. 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對社會有什麼好處

儒釋道,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講對社會的好處,無窮無盡,簡單而粗略地說有以下幾點:

  1. 道教和佛教,都提倡積德行善,孝敬父母。有利於社會道德建設。

  2. 道教和佛教,歷史上都在音樂、書畫、詩詞、雕塑、文學等方面有輝煌成就,有利於社會文化建設。

  3. 道教和佛教,都講究養生,對養生學有重要貢獻,有利於人民群眾的健康。

  4. 道教和佛教,都講究修行,主張寬容,隨緣,知足,忍讓。這些主張,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利於家庭和睦。

  5. 道教和佛教,都講因果報應,提倡持戒斷惡,遵紀守法,這種主張有利於法制建設

  6. 道教和佛教,都反對貪污,反對受賄,有利於社會反腐事業。

  7. 道教和佛教,都反對邪淫,反對賭博,反對毒品,有利於清除社會上的黃賭毒。

  8. 道教和佛教,都講輪回,這種死後再生的理論,可以消除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對將來升起希望,快樂地生活,有利於人民群眾心理健康。

  9. 道教和佛教,都提倡和平,反對戰爭,有利於世界的和平事業。

    ……

D. 道教的教義是什麼在世界上的傳播發展如何給人們帶來哪些福祉

道教的基本教義:天人合一,借假修真,清靜無為,積德成道。
傳播發展:在中國唐代是發展鼎盛時期,對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有傳入.目前處於發展低潮。
道教思想給人們帶來福祉:有利於社會道德體系的建立,有利於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清凈無為,與人無爭的思想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E. 道教文化的價值與作用

道教文化的價值與作用

在21世紀里,世界經濟將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各國人民之間相互往來必將日益頻繁,在文化發展方面,也將走向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溝通、相互對話和相互交流的局面,雖然彼此之間的相互矛盾和斗爭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會存在彼此之間的相互吸取和相互補充,而且由於西方文化的日趨腐朽和沒落,東方文化必將日趨活躍,逐漸發揮其更大的重要影響。在東方文化中,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及這一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也必然會受到愈來愈多的人們的關注,產生其強大的吸引力,其中的許多合理思想,可以糾正當前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嚴重失誤,值得西方文化借鑒和吸取,為全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代價值。這里不準備對此展開全面的論述,僅就幾個方面舉例說明如下:

第一 ,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方面,西方文化所倡導的是追求個人物質利益,鼓勵人們為個人名利而拚命競爭,導致人們為了金錢和享受,可以不顧一切,終於使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歪風邪氣蔓延滋長。相反,道教文化則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個人名利,而在於尊道貴德,唯道是求。為了求道,必須保持恬淡無欲、歸真返樸的思想,不為個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為自己的私慾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操。如果人人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導的人生准則,整個社會風氣就將大大好轉,人們的思想素質也會大大提高,並從金錢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體現人的真正價值,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二 ,在對待人際關系方面,由於西方文化有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思想作祟,總是企圖統治別人,奴役別人,認為只要憑借自己軍事技術的優勢,便可以任意地侵犯別人的權益,奪取別人的生命財產,甚至包括別國的領土主權。他們奉行的原則是「弱肉強食」,「強權就是公理」,不能以平等態度對待他人和弱小民族,這樣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息,使整個世界永遠不得安寧。相反,道教文化則主張濟世度人,強調在人與人之間要實行互助互愛,要「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37〕。反對「智者」欺負「愚者」,「強者」欺負「弱者」,「少者」欺負「老者」,認為這是與「天心不同,故後必凶也」。〔38〕它還認為「天道助弱」〔39〕,「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40〕,主張實行人人平等而又公平的平均主義原則。如果人人都按照道教文化這些思想辦事,就可以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使整個社會和諧有序;也可以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大國和小國、強國和弱國、富國和窮國均能和平共處,整個世界自然也會得到安寧。

第三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總是把人與大自然對立起來,帶著征服者役使萬物的思想,把大自然看作可以供人類任意掠奪的對象,盡情地榨取。其結果,卻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以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人類受到了大自然的無情懲罰。相反,道教文化則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41〕,「自然之道不可違」〔42〕,因而主張人應當愛護自然,與大自然協調相處,順應大自然本身的客觀規律辦事,才能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否則就將作繭自縛,必然危害人類自身,最終將被大自然把整個人類都從「地球村」開除出去。

由此可見 ,道教文化中確有不少救世良方,可以醫治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弊病,拯救西方文化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災難,其現代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展望未來,為了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在弘道的征途上應當是任重而道遠的,希望兩岸學者乃至世界華人能夠攜起手來,團結一致,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使我們的道教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http://www.taoist.org.cn/xueshulunzhu/lunwen/qxt1.htm

F. 道教對我國的文化有什麼影響

一方面,道教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它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它的營養成分,成為它的思想淵源的一部分。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便一直是道儒釋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對抗、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三教之間的相互對抗、相互斗爭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則是實質性的、主要的。因此道教的思想來源是多方面的,它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傳統文化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馬端臨稱它是「雜而多端」。唯其如此,所以許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匯集在道教之中,並借道教的經典留存下來,得以流傳至今。 另一方面,在道教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又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過巨大而復雜的輻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響。其某些影響至今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構成中仍然不可忽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從中國學術思想的領域來看,道教在歷史上曾產生過許多著名學者,如晉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五代十國時的杜光庭、譚峭,宋代的陳摶、張伯端、陳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琰、杜道堅、張雨、雷思齊,明代的張宇初、趙宜真、陸西星,清代的王常月、李西月,當代的陳攖寧等等,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貢獻,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道教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儒釋之間產生了復雜的互動關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從而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內在融合與發展。 第二 ,從文學藝術領域來看,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響。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長生成仙。這種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學領域中,成為文學的重要題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為題材的作品,充滿於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之中,數量甚多,作者亦不少。道教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題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體上。此外,道教對中國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建築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響。 第三 ,從科學技術的領域來看,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道教為了實現其長生成仙的理想,從其開創時起,便十分重視修煉方術,試圖通過各種方術,來達到它所追求的目標,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客觀上卻在中國科學技術的有關領域積累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材料,這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 ,從政治領域來看,道教的社會影響更為廣泛。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方面是上層統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他們的封建統治服務,因而長期以來,道教均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許多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曾利用道教作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並利用道教經典中的某些思想作為他們發動起義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見,道教與過去中國上層和下層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第五 ,從道德倫理的領域來看,道教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很突出。道教是一個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包括功過格等,其中包含了許多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內容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它的各種勸善書,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深入到社會各階層。 第六 ,從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這些領域來看,道教在這些方面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人生哲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傳統,歷史上許多道教徒為了得道求道,自覺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和功名利祿,甘於恬淡素樸的生活,安貧樂道,刻苦磨煉,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這種傳統,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宗教形式,長期傳播於社會,對形成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同時,道教文化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認為人的壽命可通過修煉得以延長,此種熱愛現世、人定勝天的觀點,既與佛教悲觀厭世思想不同,又與儒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聽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它是鼓勵人們積極征服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想經過道教的長期宣傳,深入人心,不能不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人定勝天的信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此外,道教思想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對驕傲自滿,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文化方面的兼收並蓄態度,融攝百家,像海納百川一樣,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懷,容易吸收各種先進文化以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夠經久不衰,而且愈來愈繁榮昌盛。 第七 ,從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來看,道家和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更為明顯了。例如,我們大家都承認自己是黃帝子孫,這個思想的淵源,就和道家與道教有極其密切的關系。以黃帝為祖宗,這是家喻戶曉的事。這個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它是我們幾千年來戰勝一切困難、越過無數險阻、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顯示著它強大的生命力。 除以上所講七個領域之外 ,道教對民間的風俗習俗和民間信仰,也有重要的影響,如崇拜三官、灶神、城隍神、土地神、財神、雷神、八仙、媽祖等,都和道教有密切關系。

G. 道教有功德嗎

道教當然是有功德的,只不過道教一直以來很低調務實,所以不會修功德,立功德碑。
1。大德所問具體是指何功德?
解脫煩惱功德?修行圓滿功德?利益眾生功德?
2。功德一詞源於佛教,與「福德」不同
福德是指善業善報
就如同道教所主張「得道飛升」
因修善業而享天人(仙)福報果位
待福報盡時又會墮入下界(即非天界)輪回
3。而禪宗認為所謂的功德,是指「修行所成」,明心見性才有功德
六祖慧能和尚:「功德需自性內見,而非布施供養之所求。」
所以說,我們可以具體分析功德:
一、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此為佛心「真誠清凈正覺慈悲、平等」
超凡入聖,了去生死,真正覺悟大道
二、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即為法身
三、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為佛陀境界
總上述所說,所謂功德其實就是達到「成佛」的境界,因此道教沒有功德之說,頂多有福德而已。

H. 什麼是道教 道教文化的基本意義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於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並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I. 道教有功德嗎

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名為功德。
努力行善,通過行善累積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功德不等同於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誤以為功德等同於金錢,誦多少卷經文,做多少件好事,積累到來世可以換取相應的福報,這種善功名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過修行而獲取的經驗,福德等於金錢,金錢能用完,而經驗不會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積功累德,《道德經》上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是不計回報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就越是大,而不執著於回報,始終持守內心中的那份清靜,就是功德。
——原文出自桑楚道人《道教知識一百問》

閱讀全文

與傳播道教文化有什麼功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