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長什麼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2023-02-07 23:31:29

A.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經常能夠從影視節目中聽到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當然他們的區別也正是在於物質,它們最大的區別便是有形或無形的存在。物質文化是我們可以見到的非物質文化是有其精神所在的,當然無論是物質或者非物質自身都是對於國家十分重要的存在,畢竟他們也是根據歷史的長河一直流傳到今天,如今的人們對其也是有一定的關注性。

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伸出我國都有自己一定的寓意,所以很多時候保留文化保護文化是我們所必須要做到的。所以我們除了要了解文化之外,更多的是要保護文化,讓其能夠更加悠久的流傳讓更多的人都看到他們的真實面目。

B. 給學校的建議(11)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

偶然看到東方衛視報道陳世芳女士為了傳承復州東北大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感人的事跡。因為是家鄉的人和事,所以感促格外深。聯系這些年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如背誦、閱讀古詩文、京劇進課堂、寫字課和書法課的課時要求,以及校本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性學習等,無疑是在對學生滲透和開展中華民族基因的傳承和教育,這種根的文化,根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對文化自信的體驗,是學校的重要任務。為此,提出學校應該敞開大門以積極的態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中小學課堂的建議。

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意在倡導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讓學生感到作為炎黃子孫有自豪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弘揚傳統文化。這是關繫到炎黃子孫子血脈相承,夯實學生文化基礎的重要舉措,學校應該在開展教育過程中,立足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然後延伸到全民族、全世界優秀文化遺產教育。

正確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認為有用,說不出理由。當然,對於歌舞之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人覺得現在人都不願意聽,也不願意看,繼承不繼承沒有用,不如搞點人們喜聞樂見的。還有人覺得搞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看點,沒有賣點,不賺錢,還得賠錢,不如不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經過大浪淘沙般歷史洗禮流傳下來,已經說明其優秀和旺盛的生命力,更是歷史的發展過程的見證,是我們的祖先聰明和智慧的結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好好保護,代代相傳。

什麼叫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這樣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珍貴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長期的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長期的對美好的未來期盼中,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歷史悠久的特點,有著被廣泛認可的特點,有著極大的影響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教育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學習世界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後人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樹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並以實際行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身體力行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是這樣,漸漸地就會丟掉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這個民族文化的根就會漸漸地被淡忘或淡化。民族的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那些只講娛樂,把以文化賺錢放在第一位的想法和做法是有損於民族文化的。那些只講引進,只認為外國的文化好,而盲目崇拜的做法,無意中在淡化民族的文化,「洋為中用」是我們不變的文藝發展方針,但是盲目引進和媚外,用「洋」取代民族文化的做法必須得到限制。那種以「樂」取代文化應有的作用的做法也需要調整,否則,也達不到藝術這種文化應有的影響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涉及到兩方面要求。一方面必須是國家有關部門或國際有關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方面是雖然暫時沒有經過認定,但是在當地已被廣為流傳,適合中小學生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這兩點基本保證就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課堂。

堅持科學性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堅持科學性原則,首先,要選取的內容必須是經過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選取適合學生教育的。要避免憑主觀臆斷,個人好惡,自己覺得什麼內容好,什麼內容不好作為取捨的標准隨意的引進課堂。第三,科學性前提是正確的,還可以選擇當地適合教育的傳統的優質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選進課堂對學生進行教育。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做到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教育學生的內容,要選擇在當地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有一定影響的就很容易開展起來。即使學校缺少這樣傳承的教師,也會在當地找到合適的社區成員做兼職教師。開展這種傳承教育,很容易被家長和社會接受。

堅持因校制宜的原則。學校要根據自己本學校的教師資源實際情況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因地制宜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是可行的,但是也不排除選擇其他的不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這種情況下,要考慮教師問題,想選的內容,沒有教師就沒有辦法開展教育。只有想選擇的內容,與學校的教師一致的情況下,理想才能變為現實。當然,也可以通過培訓教師的辦法解決開展教育難的問題。

堅持傳承為主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受時間和歷史的局限,現代的學生不一定感興趣,作為教師應該教育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要為了所謂的學生學習興趣隨意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改編了就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原味了,就淡化了傳承。也不要以創新為名隨意的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要創新,但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我仍然堅持以傳承為主的觀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政策依據。在中小學生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課堂,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一項內容。

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建議,是有法律和政策依據的。我們國家的教育部辦公廳與2008年制發了(教體藝廳2號)文件《關於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說:「為進一步做好京劇進中小學課堂工作,決定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開展試點工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推開。」 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年級應學的京劇曲目。京劇是我們的國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中小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引起教育部的重視,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開展京劇教學就是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課堂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是一項有法律依據的教育內容。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於2011年2月25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已於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該法律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法律具有規定性和強制性。按照法律的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必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展教育。

在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提出要求:「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於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對於音樂課的基本理念,課程標准要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並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從這里我們也不但看出,一方面我們要傳承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二是我們還要學習全人類的優秀的文化,為我們所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形式。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以什麼形式,關繫到教師操作層面,也關繫到學生教育的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應該做到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結合,凡是國家和地方課程中涉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聯系實際開展教育;與校本課程和社團建設相結合,學校可以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組織各種社團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僅就課堂教學的形式談幾點具體意見。

一是,開發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課程。以開發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按照校本課程建設的要求做好搜集、編輯工作,然後,經過一定的程序研究,納入課堂教學。作為課程,不允許隨意的找到一種資源就拿到課堂上教給學生。課堂是神聖的地方,也是嚴肅的地方,是學生的生命場。因此,在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健康、科學和有教育性。

二是有選擇的拿來。對於外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相當的影響,同時,本學校有教師資源,可以拿來,在本學校使用。這樣做,能夠豐富教學能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三、可以採取研究性學習的形式,組織學生對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采訪、整理和研究,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路教室查找資料研究中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學習。既培養學生愛家鄉情感,愛文化的情感,又有利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對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培養。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教育,應該採取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開展部分學生教育,滿足他們的興趣,逐步發展為特長教育。可以開展課外的個性教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利用家長的資源,對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這樣,很容易得到真傳,對於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

二O一二年五月九日
二O一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修改

C.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共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遺,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項。而在這39項非遺里,江蘇本土出產以及與江蘇有關的文化瑰寶佔了8項,數量上居全國第一!

不看不知道,江蘇味兒的世界級寶藏竟然有這么多!

崑曲

崑曲,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在2001年首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古琴發展史上的眾多流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發源於江蘇。如揚州的廣陵派、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南通的梅庵派、蘇州的吳門派、鎮江的夢溪琴館和徐州的銅山琴館。
管平湖、梅曰強、劉少椿等大師也出生在江蘇並長期在江蘇活動,因此,江蘇當之無愧的是古琴藝術的大省。其中常熟又被稱為「古琴之鄉」,首屆中國古琴藝術節就曾在這里舉行。

剪紙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漢族傳統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2009年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江蘇剪紙自北向南主要分布於徐州、揚州、南京、常州金壇和和南通一帶,已有千年歷史,其中尤以揚州剪紙和南京剪紙的歷史跨度最長,影響最大。另外,徐州邳縣的剪紙也是全國南方派秀麗多姿的代表風格之一。

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有趣的是,「中國端午節」的申遺是由「三省四地」聯合打包——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其中,蘇州端午節的習俗與其他地區紀念屈原不同的是,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並且習俗出現較其他地區早300多年。

雕版印刷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作為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9年揚州雕版印刷作為雕版印刷技藝的核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傳統木結構營造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漢族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佔主導地位。

這種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延承至今。2009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研究所負責申報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地區的代表性技藝為蘇州香山幫,香山幫是我國古建史上一個著名的建築流派,集木作、水作、磚雕、木雕、石雕等多種工藝為一體,尤其以木工見長,有「天下木工皆出於香山」的美譽。

蠶桑絲織

蠶桑絲織是漢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更好地保存保護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浙江、江蘇、四川三省聯合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為項目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正式入選。

5000多年前,江蘇先民已經從事絲綢生產,1840年以後,近代機器絲綢工業在江蘇悄然興起。江蘇地區的代表性技藝為蘇州緙(kè)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

雲錦

雲錦又稱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因色澤光麗燦爛,狀如天上雲彩,故名雲錦。雲錦區別於蜀錦、宋錦的重要特徵是大量用金(圓金、扁金)做裝飾,用色豐富自由,紋飾醒目。其品種主要有三類,即庫緞、庫錦、妝花。
現代只有南京生產,稱為「南京雲錦」。現在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老式提花木機織造,於2009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長什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