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化怎樣影響西方文化
中國的文明史是連續而不間斷的,西方的文明古國都曾經經歷過覆滅和中斷;
中國的文化核心是以人性、社會、自然為根本的,西方哲學的源頭則是形而上的思辨;
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圓融、包容的,西方文化是相對個體化的;
中國文化的目的是通過現實的節制與內心的解析來獲得一種精神與身體的雙重平靜和安寧,而西方文化的目的則是解決一時的需求、困擾、問題。
B. 是什麼阻礙了中國對西方的文化輸出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有著它獨特的優越性。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國家,逐漸的開始接受和了解我們國家的文化,但是這只佔一極小部分,還是有很多的國家對於我們的文化抱有誤解和敵意,我們的文化還不能全面的向西方進行輸出。我想阻礙了我國文化向西方輸出的最重要原因應該就是西方國家思想的固化,和美國的作祟,並且中國文化在國內弘揚與普及的並不完整。
我們的國家同時要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彰顯出中國文化的魅力風采。而如今外國人前來中國旅遊,經常看到不文明的現象,中國人去外國旅遊,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負面效果。是由於少部分沒有素質的中國人,讓別的國家對於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都抱有懷疑的態度。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提升國民素質修養,讓別人在我們的身上看到中國文化的內涵積淀,只有這樣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說明,西方的國家才能更好的接受我國的文化對於他們的輸出。
C.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哪些中國輸出至外國的文化
文明古國中國也同樣可以向世界出口自己的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不給力。畢竟中國的近代是落伍的。盡管如此,中國仍然有很多文化影響著世界。下面,我們盤點一下中國向世界出口的8種文化,看看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世界。
中國菜的世界歡迎程度不用多說了。世界各地的中國餐廳,比中國的餃子、米粥和食物更可怕的是技術出口。越累,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攪勺子,開始大雪。甚至餃子也到手了,有了本,以後中國餐廳的廚師就不再是中國人的專利了。
文明古國中國也同樣可以向世界出口自己的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不給力。畢竟中國的近代是落伍的。盡管如此,中國仍然有很多文化影響著世界。
D.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國文化的影響
自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2世紀,中國絲綢源源不斷通過「絲綢之路」運往歐洲。這一時期,通過絲綢貿易,中國文化對西方產生了第一次重大影響。公元前5世紀左右,中國絲綢織品作為古希臘貴族的服裝出現在希臘雕像上。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絲綢贊嘆不已,把中國稱作「賽里斯」,即「絲的國度」。絲綢的薄、軟、輕和隨物賦形的特質,與古希臘人樹立的並為後代西方人所推崇的追求人體自由的要求相一致。絲綢以其物質特性對西方美學理念作了很好詮釋。從文藝復興時期直至近現代,絲綢始終是中國向西方出口的大宗物品。
E. 20世紀中國對西方文化有所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不可否認,如果沒有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20世紀的中國文學,將是另外一個模樣,新時期的文學,也將面目全非。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尤其對當代文學的影響與滲透是全方位、多層次、無處不在的。
20世紀初,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由傳統文化孕育、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學,已不能滿足和適應新型社會人們在精神、情緒和感覺方面的需求,走向衰亡。時代要求中國的文學求新、求變。在這種大背景下,各種西方現代思潮挾其經濟、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勢,大舉進入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學在這些思潮的沖擊下不堪一擊、迅速解體,新一代作家們在胡塞爾、海德格爾、尼采、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響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學運動。20世紀的中國文學以此為起點,開始由封閉向開放,由本土面向世界。這一時期的作家的作品,無不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魯迅的《吶喊》在現實主義基本精神與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爾、歌德、惠特曼、雪萊等人的多元影響,形成了浪漫主義的風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到了30年代,受弗羅伊德主義及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中國還出現了以劉吶鷗、穆時英等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小說。不過,這一時期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的思想是有限的,它主要作用於中國文學的形式,而沒有深入中國文學的骨髓,未能真正地影響到中國文學的精神。中國作家對西方現代思潮的學習,也僅停留在表層上,沒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深處。
建國後幾十年的禁錮,將西方現代思潮一律擋在了國門之外,偶爾作為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被翻譯的國外哲學著作,如商務印書館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60年代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現代外國資產階級哲學資料選輯」等叢書,以及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的著作,也受到了人們的抗拒、懷疑、批判和漠視,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國門重新向世界敞開,各種西方現代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剛剛從十年文革的政治夢魘中掙扎出來的知識分子,對於來自西方的文化資源有著巨大的渴求。翻譯家們為了滿足國人的這些迫切的需求,開始大量地翻譯和介紹西方各種現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學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餘本的「走向未來叢書」,其中大部分是翻譯介紹當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會科學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譯文出版社緊跟著出版了「現代西方哲學譯叢」,其後,三聯書店全力推出《文化:中國與世界》、「學術文庫」、「新知文庫」,翻譯出版近百部西方近現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動了80年代西方現代思潮在中國的傳播。人們不僅接觸到了康德、新康德主義,黑格爾、新黑格爾主義,也接觸到現象學、解釋學、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邏輯分析哲學,以及現當代政治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在文學領域,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譯和介紹。袁可嘉主編的共四卷八冊的《外國現代派文學作品選》,出版之後便風行一時,成為最熱門的暢銷書。其他出版社也競相出版外國文學作品,如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聯合出版的《20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廣西灕江出版社出版的《諾貝爾文學獲獎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受到了廣大讀者的親睞。伴隨著思想界不斷掀起的西學熱,如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海德格爾熱、解釋學熱、解構主義熱、女性主義熱、新歷史主義熱,中國當代文學也不斷地產生各種文學思潮,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小說」、「新寫實小說」、「新歷史主義小說」、「女性文學」等等。中國的批評家們,也從中學到了各種方法論。如1985年被人們稱為「方法論年」,現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方法、文藝心理學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榮格神話原型法、結構主義方法等都涌進了學界。評論者運用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當代作品的內在要素,揭示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呈現文學作品的深層無意識,挖掘意識形態的權力運作模式。
中國文學批評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而中國作家也紛紛從紛至沓來的西方現代思潮中吸取養分,將他們從中學習到的各種寫作技巧及受到的啟發運用到了他們的創作中。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帶有摹仿與學習的痕跡。如王蒙在80年代初創作的一系列帶有實驗性質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識流」小說的深刻影響;余華的作品,受啟發於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羅布—格里耶;孫甘露、格非的作品,飄盪著博爾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等等。外國文學的影響在80年代中後期曾使中國作家感到深深的焦慮,隨著他們在創作上的成熟,進入90年代後,這些作家逐漸從外國作家的陰影中走出,在發現自己之後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進入90年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持續發生著相當復雜多變的「轉型」,曾經風靡一時的各種西方現代思潮熱逐漸降溫,社會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逆反性的變化:隨著文學轟動效應的消失和啟蒙工程的崩塌,知識分子精神領路人的優越地位歸於消解,不再是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出現了分化,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告別了80年代的理想化,走向世俗,抨擊崇高,張揚私人化,逃辟歷史和現實,文學在90年代也逐漸由中心走向了邊緣。中國社會在90年代出現了後現代的傾向,解構性話語成為文壇主流,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如福科、拉康、德里達、羅蘭·巴特的學說,成為時代的精神主角。中國的文學,受此思潮的影響,也出現了「後現代傾向」。在90年代流行一時的西方現代思潮還有女性主義與新歷史主義。這兩大思潮也促成了中國文壇「新歷史小說」與「女性文學」興盛一時。
F.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來文化的影響
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特別是對現代中學生的影響具體又表現在哪裡?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千年一日,不斷重復,如果不是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們或許還依舊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搞不好我們的女同學現在還要纏著小腳呢。中國傳統文化本以仁愛、孝悌、忠信、和平、謙恭、中庸、因循、團聚、勤儉、自強等等為美,並以此標准評判社會、領導人生,這種儒家的傳統思想統治了華夏民族2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沒什麼不妥,列強要是不來,我們也就這么過日子了。這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徑庭,很明顯是外國文化的沖擊改變了這一切,即是說「現代」的概念和外來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我們簡單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的情況。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當然在這里我們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90年代的孩子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或是SHE的《長相思》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前面說到,佛教是印度傳入的,但是在後來的幾百年發展中產生了中國自己的特色,產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這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了。英國的威廉斯曾給出文化定義的三個方法:
(1)用來「描述知識、精神與美學發展的一般進程」。
(2)用來指涉「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
(3)用來象徵「知識,尤其是藝術活動的實踐及其成品」
我本人比較傾向第二種定義方式,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比如打火機在傳入中國幾十年後,中國工匠按自己的設計在上面雕上龍鳳的圖騰,就算是中國式的打火機了,可以算是中國文化的范疇。有句玩笑話這么說的:「一個人夢游是神經,一百個人夢游是集體神經,一個鎮上的人夢游就是一種文化了」也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的規范,當然這是笑話。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外來的文化影響著我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現在的中學生為例,至少他們現在的生活,從家用的電視、冰箱、洗衣機,到出門吃的快餐、坐的汽車,所有的生活工具都是外國傳入的,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除了貼在家門口的對聯之外似乎並不多。連打火機這種生活必備的小玩意都是外國發明的。
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中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並且興趣不大,而對外來的文化卻表現出很大的熱情,這可能與他們所處的生活方式有關,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跟不上腳步,大家的選擇有自己的合理之處也有些無奈之處。比如說京劇,近年來在珠海似乎都沒有較大規模的正式演出(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很明顯是因為喜歡京劇的人群少得可憐,另外京劇的演出樣式也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看來如果京劇不尋求自己本身變革的話,難保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外來文化沖擊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包括對文學、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三個主要方面。
一、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
我個人的觀點有三個方面的變革:一是留學生運動及其相應的翻譯小說的興起;二是由翻譯小說引發的白話文的突破;三是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歷史中,現實主義少得可憐,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紅樓夢》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國的長盛不衰。
本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首先受打擊的是中國軍隊,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它己經老朽得不堪一擊了。奇怪的是一直到近半個世紀之後,這個打擊才落到中國傳統文學的頭上,不同的是,這一次,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掄起大錘,砸向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這把大錘,不是別的,恰恰是被我們罵為「洋鬼子」們的「西洋小說」,所以引發了以上三方面的變革。我現在教的學生,之所以能寫白話文而並不是傳統的文言文,見了老師的面說「Good morning」而不是「小生晨妙遇先生,敬尊矣」也是拜外來文化沖擊所賜。中國的白話文興起的確有利於人民之間的交流,所以現在有人認為文言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堅持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文言文比白話文先進,他們舉常用的例子,假如母親在家裡病了,希望你趕快回去。要拍電報:
英語:your mother is seriously ill,please come home back quickly.
白話文:你媽媽得了重病,希望你趕快回家。
文言文:母病重,盼速歸。
由上至下,表達含義越來越明確,用字個數卻是越來越少,由此可以自然得出結論:英語不如中文,白話文又不如文言文。這是一種俠義的比較,我個人認為沒有道理的,因為電報屬於在淘汰邊緣的通信方式。最多是用在軍事的無線電中,而軍事信息的傳遞是不需要加入個人的情感的。像母親病倒這種情況,打個電話表達會更加清楚。所以,白話文更適應現代的生活。外文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總體來講是利大於弊。
當然,現在的感覺是外來文學的影響也有些過了頭,中學生看古詩詞的基本沒有了,用英文寫情詩的倒是不乏少數;自己動筆的情況少了(都是用電腦打字),所以寫錯別字的人越來越多了(包括我)。不可否認電腦時代的大趨勢就是打字寫文章,因為論文在電腦上總比書面上好改的多,但是沒有筆跡的區別體現不出來學生自己的風格,所以在大學之前還是提倡學生們寫作用筆來完成。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發現,現在的學生寫字水平已經無法和上一輩的人相比,普遍潦草無比,字跡難辨,倒是練簽名的興趣盎然。另外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在作文中夾雜的半英文和不規范的語法現象也很多,這令許多老教授大為感慨。
在這種情況下要引導學生多讀些古詩,讓他們發現中國文化的精髓,畢竟那種押韻的詩詞有著自己的意境,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詩詞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體現,只有精通本國語言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我並不提倡學生看外國的翻譯詩篇,因為翻譯過來的東西往往離了神,要看就看原版的東西,包括電影也一樣,不要看配音版的。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現在的學生還是更傾向看傳統的文學,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關鍵是如何引導的問題。
二、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列強的入侵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技術革命,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但畸形的發展,雖然畸形,但好歹發展了,從洋務運動到民國初年的民營資本,再到現在的中外合資,外國的技術文化始終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可以說,現在的社會經濟騰飛90%是因為外國的文化影響所致。
那為何中國的社會沒有自己進行經濟生產的變革呢?美國的瓊斯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一旦上了軌道,就會持續自我再生產。除非是被某些沒有道理的干預使之越出軌道,否則經濟成長仍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對於當時的中國,他認為政府是一種負面力量,既未為經濟的持續成長提供必要的構架,又阻礙了原有的積極發展。他代表了一種自相矛盾的觀點:一方面認為國家太過軟弱,以致不能積極有為;另一方面則又認為國家十分強大,足以對進步起否決作用。而中國的學者則比較統一一個觀點:中國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形態不具備資本到技術變革的條件。
現在的生產能力提高了,人們不像500前一年只能換4到5套衣服,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愛好買靚衫,所以現在的學生經常上午和下午穿的衣服都不同,並且有的一身的衣服超過7種顏色,在這種情況下,互相攀比的風氣就會越來越猛,為了消除這種影響,統一的校服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當然校服產生最初的目的並不在此,而是統一外表形式和表現內在的學校精神。
三、外來文化對中國生活方式的影響。
其實生活方式的變化包括思想和物質上的兩個主要方面。
思想的解禁令中國人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不少,現在的教師不難發現如今的學生不再像以前我們那樣的「填鴨式」思維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國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現在在中國可謂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學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結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氣死。
學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現在的教學不僅同以前的私塾大為不同,沒了體罰(當然在內地的學校中體罰還比較嚴重),而且學生有許多都不在家裡吃飯(午餐),而節省時間做別的事情。社會在變革,以珠海為例,現在的家庭自己做飯下廚的已經很少(在內地還是比較多),原因是沒有時間,相應的快餐店因此長盛不衰。當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出現的,它的出現壓縮了人們花在進食方面的時間成本,大大提高了社會的生產效率。通過調查發現中學生並不是有些人現象中的特別青睞肯德雞或麥當勞,中餐店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中國人還是更喜歡中國菜,但是這種快餐的經營形式仍是由外國傳入的。這說明還是外來文化比較適應現代生活的腳步。和日本的比較
最後我們再比較一下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國的,在明治以前,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漢字,除了語言,這個大和民族幾乎和中華民族一模一樣。十九世紀的世界列強同樣沖擊著日本的傳統,在「明治維新」之後,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經有實力和強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來文化沖擊「陣痛」的同時,卻不斷將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據自己的發音習慣發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閱讀和書寫的麻煩,歷史上稱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繪畫傳統原來也是中國式的山水畫,只講境意不求精準,而隨著不斷地創新,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寫實風格。
不得不提得是現代漫畫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畫的框架,試著用「電影」的模式來解讀漫畫,較出名的有鳥山明、北條司、井上雄彥、車田正美等等,75-85年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這些漫畫長大的,那些算是漫畫的精品了,反觀現在的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因為現在的漫畫泛濫成災,質量普遍很差。日本的漫畫自成一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且引導國際的潮流趨勢,你看,這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所以說自創的東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種產物。中國也有自己的漫畫風格,只可惜數量太少,沒有發揚光大。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後出世的,在他們的童年時期沒有好的兒童漫畫來引導他們的世界觀,所以在教育階段上面會出現一個真空,好的動漫作品可以在孩子最需要性格完善的關鍵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最近網路上不是一直在批評央視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充滿血腥暴力么?甚至還有兒童欲效仿劇情割破動脈,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再說說日本的服裝,老的和服不說了,說說現在流行的日本學生校服,特別是女生穿裙子、打領結、加長襯襪子的風格,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將其從各國的人群中分離出來,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裝風格了,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中國其實也可以借鑒一下這種創意的方式,前段時間在網上看見有人提倡將中國的大學畢業學士服改成符合亞洲人身形的漢服款式,我覺得就挺不錯,要是設計成功,不就是中國的文化了?
日本的傳統文化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的時候同樣面臨消亡的危機,但是它們比較好地將兩者進行了結合,從而派生出來了屬於自己的新的文化,並且將其向外界推行。中國在這方面做的就不太夠。看著滿大街的「哈日」、「哈韓」的中學生,我們難道不覺得有些慚愧?說實在的本人從內心深處並不喜歡日本,但是仍然覺得它們的有些做法的卻值得借鑒。 宗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對中學生的影響很大,中學生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很注重「自我」方式,簡單一點說,思想上幼稚,行為上成熟。由於沒有童年生活的艱苦磨難,現在的珠海中學生普遍嬌生慣養,自理和自製能力都非常差,並且不太有禮貌,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家長的溺愛和老師縱容是要擔很大責任的。另外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缺乏革新所致,在人們需要信仰和規范的年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不能提供相關的思想服務或者說是流行因子,而中學生最容易感興趣的就是新奇的事物,這直接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喜歡上肯德雞、街舞、韓流服裝等外來的文化,因為相比之下,傳統慢節奏的中國菜、太極拳、中山裝等的卻不太符合生活的需求。
現在有的老一輩人比較悲觀,認為傳統文化一旦消亡了,中國就不是中國了,其實不然,我說過了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東西,因時而變,因勢不同,現在的中國文化和20年前相比都已經大為不同,中學生節假日去滾軸、照貼紙、卡拉OK等活動也不能視為和傳統的文化趨勢向孛,這是一種結合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而做出變革,當然原來的也可以保留,比如說文言文,我們可以視白話文是文言文的進化版本,它是流行的趨勢,但是文言文本身還是要保留,可以專門開設一個科目去派專人學習,使之得以延續,但是這種不適應現代生活的文書形式不能強求每一個人學習。日本的落語文化和相撲文化歷經了一千多年仍可以延續,中國難道做不到么?只要能變革,中國的傳統文化定能引發中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新的潮流。
一個能創新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看來我們做教育的人,平時在教導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傳統文化變化的走向。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G. 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的影響大致是怎樣的情況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現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發展的深刻體認,
對自身文化
價值的堅定認同,對自身文化影響的充分認識。當前,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既
需要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也需要「古為今用」
,弘
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更加廣泛地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曾經作出的巨大貢獻,
包括
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長期充滿自信,近代以來的文化自卑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
在古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價值、
文化影響一直充滿自信和自豪。
近代以來的文化自卑既有歷史原因,
也有現實原因。從歷史原因看,鴉片戰爭後,
西方
文化借
「堅船利炮」
正面侵襲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式微,
傳統價值體系受到巨大沖
擊。在此情形下,有人宣揚「全盤西化」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方
文化。
這種文化自卑在當下仍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
從現實原因看,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
發展,
西方文化作為強勢文化對國人的價值觀念、
思維方式、
審美情趣等產生深刻影響,一
些人對中國傳統文化、
對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感到不自信,
有的甚至惡意貶低自己的
優秀傳統文化。
在這種情況下,
重建國人的文化自信,
既要宏觀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開放包
容,
也要系統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衍變歷程,
對其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
特別
是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作出恰當分析和評價。這一點是當下學術界的薄弱之處,
也容易為國人所忽視。
其實,
從歷史上看,
中國傳統文化隨著與西方的接觸而全方位滲透入
西方文化,甚至影響過西方文化的走向。
中國文化曾深刻影響西方文化,其影響有的甚至大於西方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
這里討論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取廣義,
主要談談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西
方的廣泛影響。
物質文明方面,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對歐洲的影響舉世公認。這種影響不只是物質的,
而且包含豐富的精神價值。
自公元前
8
世紀到公元
2
世紀,
中國絲綢源源不斷通過
「絲綢之
路」運往歐洲。這一時期,通過絲綢貿易,中國文化對西方產生了第一次重大影響。公元前
5
世紀左右,中國絲綢織品作為古希臘貴族的服裝出現在希臘雕像上。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絲
綢贊嘆不已,
把中國稱作
「賽里斯」
,
即
「絲的國度」
。
絲綢的薄、
軟、
輕和隨物賦形的特質,
與古希臘人樹立的並為後代西方人所推崇的追求人體自由的要求相一致。
絲綢以其物質特性
對西方美學理念作了很好詮釋。
從文藝復興時期直至近現代,
絲綢始終是中國向西方出口的
大宗物品。
瓷器是體現中國文化對西方影響的又一主要載體。
瓷器生產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
但由於其比較脆弱、
不便陸運的特性,
在歐洲極其昂貴,
個別上層人物以擁有它為炫耀的資
本。
後來,
隨著東西方的主要貿易通道由陸上改為了海上,
為西方大批進口中國瓷器提供了
現實可能性。到
17
世紀末,每年從廣州、泉州等地發出的瓷器船貨達
300
萬件之多。中國
瓷器所表現出的精巧、細膩、華麗的風格催生了崛起於法國的「洛可可風格」
,連西方學者
也不得不承認
「洛可可藝術風格和古代中國文化的契合,
其全部秘密就在於瓷器所體現出來
的纖細入微的情調中。
」
精神文明方面,
中國古代哲學和藝術對西方的影響一樣舉世公認。
儒家、道家、禪宗等
的思想理論,一直影響著從啟蒙主義時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文學藝術的影響力尤為顯著。
元雜劇在
18
世紀曾一度風靡歐洲,借用中國素材來創作戲劇成為時尚。如歐洲啟蒙時代的
先行者就借用中國戲劇來高揚啟蒙理性精神,
伏爾泰改編的《中國孤兒》在法國上演,
轟動
歐洲。中國戲曲的藝術手法對西方的重大影響主要在
20
世紀,以德國人布萊希特的「表現
派」
戲劇理論受中國京劇的影響為代表。
布萊希特長期以來一直想突破西方戲劇理論的藩籬,
但缺少實踐的佐證。
當他看到梅蘭芳表演的京劇時,
那種以演員的表演力為重心的舞台實踐
和虛擬性、程式化的表現手法使他靈感迸發,提出舞台實踐的「間離效果」和「打破第四堵
牆」兩條重要的「表現派」理論准則,從而奠定了戲劇中「表現派」的地位。戲劇(戲曲)
表演,西方重「體驗」
,東方重「表現」
,布萊希特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以中國戲曲的長處彌補
西方戲劇表演的不足,
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運用水墨畫在宣紙上的中國畫出現在西方時,
這些以畫山水、
花鳥、
動物見長的中國畫恰好和以畫人物見長的西方油畫形成互補,
一下子
就吸引了西方人。
中國畫的風格對法國畫壇逐漸產生了影響,
出現了不少具有中國風格的風
景畫。中國畫的寫意風格真正滲入到西方畫家的創作美學中,是在
19
—
20
世紀之際,成功
的畫家有馬蒂斯、畢加索等。馬蒂斯的抽象派是從他老師莫羅的野獸派的「東方風格」
中發
展而來的,
畢加索的立體派是按照「洛可可風格」
的方向進化而成。其他以寫意為主旨的西
方現代派畫家,
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國畫風格的影響,
他們開創了西方畫壇的新氣象。
西方人
很早就知道中國的文學故事,
這些故事是隨著
「絲綢之路」
上商旅的口口相傳輾轉流傳到西
方的,例如成書於公元
10
世紀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些中國故事等。在
18
—
19
世紀,隨著東西方貿易的增加,大批中國小說被翻譯到西方,其中最有名的當為《好
逑傳》
,陸續出版了十多種譯本。歌德對於《好逑傳》中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
然的協調大為贊賞:
「在他們那裡,自然界總是在人物形象的周圍一同生活著。
」這以後,
中
國許多著名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
、
《水滸傳》
、
《紅樓夢》等都被譯介到西方。另外,中國
古詩生動簡練、
意象鮮明的簡約美學對意象派詩歌產生了直接影響,
開啟了美國詩歌新境界。
中國古代的制度文明、
科技思想及其成果等對西方影響也是很大的。
隨著西方漢學日益
勃興,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給予自身影響的呈現和闡釋越來越周詳和具體。
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中國文化將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文化的影響也往往是相互的。
接觸與碰撞、
排斥與選擇、吸
收與改造,
不同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交流交融。
西方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
但通過了
解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認識傳統文化曾對西方世界所發揮的積極
作用。即使到了近代,伴隨「西學東漸」的滾滾洪流,中國傳統文化也源源不斷地滲入西方
文化的血脈,匯聚成「東學西漸」的又一道風景線。
20
世紀以來,伴隨西方科學技術和生
產力前所未有的發展,
西方世界所面臨的文化危機也日益嚴重。
這促使不少西方知識分子開
始重新思考西方文化的弊端,
紛紛把目光投向古老的東方,
希望從中華文明中汲取養料。
湯
因比與池田大作的著名對話,就對中國文化給予人類文明新出路寄予厚望。
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既不是盲目自大,
也不是號召文化本位主義,
而是要
對中國傳統文化保持應有的禮敬和自豪,
在文化比較中堅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
信念,形成文化自覺,擺脫文化不自信的心態;不妄自菲薄,過分崇拜異文化,而要在中華
文化對外交流中求同存異、共生互補,達到文化自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以相
信,在不久的將來,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中國文化對人類
文明將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H. 舉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有:
1、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
當今人類正在遭受乾旱加劇、氣候變暖等自然惡化問題的困擾,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眾多正確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精髓,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2、中華文化主張的國家交往藝術是構築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利益相關、合作共贏和和平共處等價值理念是構築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關鍵要素,這恰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國與國交往的基本精神。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世界彼此聯系日趨緊密的背景下,這些思想有利於解決各國人民所共同面臨的恐怖主義、新殖民主義等問題,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並賦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蘊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自身煥發出蓬勃的時代生命力,彰顯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4、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共贏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5、中華文化認為,實現國與國之間和平、和睦相處還需處理好彼此之間的國家利益關系,因此國家間必須「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才能保證國家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以至「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I. 中國文化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如何把經濟力量、政治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如何把對國際社會的經濟影響、政治影響轉化為文化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這會對實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起到助推作用。做到這一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談到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時指出,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要使我們國家成為一個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把更高的精神追求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這意味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改造和提升我們的國民性,要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提升國人的文明素質是時代的要求。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麼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最終會受到限制,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時間一長,甚至會出現「人心的危機」。建設文化強國,要求整個社會有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只有文明素質提高了,中國人才能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這是中國文化輸出和影響世界的前提。一個不能得到世界認可和尊重的民族,大談打造文化強國和影響世界,就無異於痴人說夢。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民族,這就為我們培育國人的精神追求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可以在充分揚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借鑒、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融合時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發展。提高國人的文明素質,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新聞媒體、文化藝術活動等方式,營造一種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具體到電影、電視等文藝作品的創作上,應多創作些閃現著理想火花的文化精品,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提升國人的文明素質和精神境界。 要使中國文化獲得認同 一個文化強國,其文化一定會對其他國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這種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軟實力。當今世界,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是最強的,文化實力也是最強的。美國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人才,它的電影、飲料、快餐遍布全世界。二次大戰著名的諾曼底登陸,部隊喝的就是可口可樂,這就是軟實力。比較起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還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還有許多誤解。甚至有些西方人還在拚命吹捧某些表現中國人愚昧、變態、血腥、亂倫的電影和美術作品,認為那才是真實的中國形象。 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的文化、哲學和藝術,使國際社會了解真正的中國,了解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才是真正的中國。孔子說過「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一個國家建設得好,應該使你的近鄰歡樂,還要使遠方的人們仰慕你的文化,到你這里來觀摩學習。唐朝時期的長安就是一個典範。這也應是我們在建設文化強國時追求的一個目標。 現在,我們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並開始運用多種手段讓外國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比如,在國外舉辦文化節,進行演出和街頭宣傳。但這只是剛剛開始,影響力不夠,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追求讓外國人喜聞樂見的同時,還應注意我們傳播的中華文化要更有內蘊、更有深度,使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能充分散發出來。 要促進文化產業的提升 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缺乏「叫得響」的文化產品我們就沒有影響世界的有力抓手。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處於起步階段。 事實證明,那種認為只要大投資、大製作就能做出影響世界的大片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文化產品從社會功能來說,不僅具有娛樂消遣功能,還應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發展完滿的人性的功能。現階段我國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出口還非常薄弱,因此,要大力實施內容戰略,將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提到戰略高度。通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和創新、當代藝術的經典化——紮根和提升、高雅文化的大眾化——融入當代趣味等途徑,使我們的文化產品體現一種文化精神,能引導廣大青少年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的時代就是一個創意的時代,這已成為共識。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創意? 在這個問題上,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給了我們極其重要的啟示,這就是:藝術和科學的融合,藝術和高科技的嫁接,乃是創意的靈魂。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藝術與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在創意時代應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不僅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指導原則,而且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指導原則。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要推動傳統文化精神的復興 在歷史上,中國人的智慧對世界產生過極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有重大的貢獻。「四大發明」姑且不提,我舉兩個有趣的小例子。一個是鬱金香花。大家都知道產地是荷蘭,實際上鬱金香是一種中國花,十五世紀末移植到伊斯坦布爾,荷蘭人在那裡發現並移植到自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