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史是研究什麼

文化史是研究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8 12:17:26

㈠ 什麼是文化史

文化史,即以人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分支,它是歷史學和文化學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就其狹義而言,文化史曾與學術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義,如蔡尚思所著《中國文化史要論》。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於文化總體,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

㈡ 應該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究

前回已經把文化的概念和內容說過。文化史是敘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麼,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麼,似乎不用再詞費。但我覺得前人對於歷史的觀念有許多錯誤,對
於文化史的范圍尤其不正確,所以還要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一番。
第一史學應用歸納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現代所謂科學,人人都知道是從歸納研究
法產生出來。我們要建設新史學,自然也離不了走這條路,所以我舊著《中國歷史研究
法》極力提倡這一點,最近所講演《歷史統計學》等篇,也是這一路精神。但我們須知
道,這種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簡單說,整理史料要用歸納法,自然毫無疑義。若
說用歸納法就能知道「歷史其物」,這卻太不成問題了。歸納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許多事物相異的屬性剔去,相同的屬性抽出,各歸各類,以規定該事物之內容
及行歷何如。這種方法應用到史學,卻是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現象只是
「一躺過」,自古及今,從沒有同鑄一型的史跡。這又為什麼呢?因為史跡是人類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內容,絕對不會從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家
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跡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
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凈盡了。因此,我想歸納研究法之在史學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進一步。然則把許多「不共相」堆疊起來,怎麼能成為一種有組織的學
問?我們常說歷史是整個的,又作何解呢?你根問到這一點嗎?依我看,什有九要從直
覺得來,不是什麼歸納演繹的問題。這是歷史哲學里頭的最大關鍵,我現在還沒有研究
成熟,等將來再發表意見罷。
第二歷史里頭是否有因果律這條和前條,只是一個問題,應該一貫的解決。原來因
果律是自然科學的命脈,從前只有自然科學得稱為科學,所以治科學離不開因果律,幾
成為天經地義。談學問者,往往以「能否從該門學問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為「該門學
問能否成為科學」之標准。史學向來並沒有被認為科學,於是治史學的人因為想令自己
所愛的學問取得科學資格,便努力要發明史中因果。我就是這里頭的一個人。我去年著
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內中所下歷史定義,便有「求得其因果關系」一語。我近來細讀
立卡兒特著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復研究,已經發覺這句話完全錯了。我前回說過:「宇
宙事物,可中分為自然、文化兩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領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領
土。」(看《什麼是文化》)兩系現象,各有所依,正如鱗潛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羨。歷史為文化現象復寫品,何必把自然科學所用的工具扯來裝自己門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為如此便是自亂法相,必至進退失據。當我著《歷史研究法》時,為這個
問題,著實惱亂我的頭腦。我對於史的因果很懷疑,我又不敢撥棄他,所以那書里頭有
一段說道:
「若欲以因果律絕對的適用於歷史,或竟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則?
歷史為人類心力所造成,而人類心力之動,乃極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數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則其所產生之歷史,自亦與之同一性質。今必強懸此律以馭
歷史,其道將有時而窮,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強應用之,將反失歷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則吾儕竟不談因果可乎?
曰,斷斷不可。……(原著一七六葉。)
我現在回看這篇舊著,覺得有點可笑。既說「以因果律馭歷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說「不談因果斷斷不可」?
我那時候的病根,因為認定因果律是科學萬不容缺的屬性,不敢碰他,所以有這種
矛盾不徹底的見解。當時又因為調和這種見解,所以另外舉出歷史因果律與自然科學因
果律不同的三點(原著一七七至一七九葉)。其實照那三點說來,是否還可以名之為因
果律,已成疑問了。我現在要把前說修正,發表目前所見如下:
因果是什麼?「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於是命甲為乙之因,命乙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則」。(科學上還有所謂「蓋然的法則」,不過
「必然性」稍弱耳,本質仍相同。)
「必然」與「自由」,是兩極端,既必然便沒有自由,既自由便沒有必然。我們既
承認歷史為人類自由意志的創造品,當然不能又認他受因果必然法則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檢查一檢查事實,更易證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們人類里頭產出一位最偉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為什麼那個時候會產生佛陀?試拿這問題考試一切史家,限他說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無論什麼人都要交白卷!這還罷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質
上快樂盡夠享用,原可以不出家,為什麼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後,本來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樂,為什麼他不肯如彼,偏要說四十九年的法?須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後不肯說法,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佛教,我們文化史上便缺短了這一件
大遺產。試問:有什麼必然的因果法則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說法?一點兒也沒有,
只是赤裸裸的憑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創造!須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現象,沒有一件不是如此。欲應用自然科學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費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該撒之北征雅里亞(今法蘭西一帶地),本來為對付內
部綳標一派的陰謀,結果倒成了羅馬統一歐洲之大業的發軔。明成祖派鄭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過想訪拿建文,最多也不過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沖動,然而結果會生出閩粵人
殖民南洋的事業。歷史上無論大大小小都是如此,從沒有一件可以預先算準那「必然之
果」。為什麼呢?因為人類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從這方向創造,說不定一會
又移到那方向創造去;而且一個創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個創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減原素那種頑意來測量歷史上必然之果,
豈不是痴人說夢嗎!
所以歷史現象,最多隻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
互緣怎麼解呢?謂互相為緣。佛典上常說的譬喻,「相待如交蘆」,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斷的聯帶關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這種關系狀態之下,前波後波,
銜接動盪,便成一個廣大淵深的文化史海。我們做史學的人,只要專從這方面看出歷史
的「動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靜」的「共」的因果律來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則全部歷史里頭,竟自連一點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嗎?是又不然。我前回說過,文
化總量中,含有文化種、文化果兩大部門。文化種是創造活力,純屬自由意志的領域,
當然一點也不受因果律束縛;文化果是創造力的結晶,換句話說,是過去的「心能」,
現在變為「環境化」。成了環境化之後,便和自然系事物同類,入到因果律的領域了。
這部分史料,我們盡可以拿因果律駕馭他。
第三歷史現象是否為進化的我對於這個問題,本來毫無疑義,一直都認為是進化的。
現在也並不曾肯拋棄這種主張,但覺得要把內容重新規定一回。
孟子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舊史家之共同的觀念。
我向來最不喜歡聽這句話,(記得二十年前在《新民叢報》里頭有幾篇文章很駁他。)
因為和我所信的進化主義不相容。但近來我也不敢十分堅持了。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
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說現在比「三十王朝」的時候進化嗎?印度呢,能說現在比優波尼沙曇成書、釋迦牟
尼出世的時候進化嗎?說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進化,董仲舒、鄭康成一定比孟、荀進
化,朱熹、陸九淵一定比董、鄭進化,顧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陸進化,無論如何,恐
說不去。說陶潛比屈原進化,杜甫比陶潛進化;但丁比荷馬進化,索士比亞比但丁進化,
擺倫比索士比亞進化;說黑格兒比康德進化,倭鏗、柏格森、羅素比黑格兒進化;這些
話都從那裡說起?又如漢、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較,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
亞歷山大、該撒、拿破崙等輩人物比較,又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所以從這方面找
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
從物質文明方面說嗎,從漁獵到游牧,從游牧到耕稼,從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現代
所有之幾十層高的洋樓,幾萬里長的鐵道,還有什麼無線電、飛行機、潛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夢見。許多人得意極了,說是我們人類大大進化。
雖然,細按下去,對嗎?第一,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於我們有什麼好處?依我看,
現在點電燈、坐火船的人類,所過的日子,比起從前點油燈、坐帆船的人類,實在看不
出有什麼特別舒服處來。第二,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是否得著了過後再不會失掉?中國
「千門萬戶」的未央宮,三個月燒不盡的咸陽城,推想起來,雖然不必象現代的紐約、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別體面處,如今那裡去了呢?羅馬帝國的繁華,雖然我們不能看
見,看發掘出來的建築遺址,只有令現代人嚇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遠的且
不必說,維也納、聖彼得堡戰前的勢派,不過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
可見物質文明這樣東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時間電光石火一般發達,在歷史上原值
不了幾文錢。所以拿這些作進化的證據,我用佛典上一句話批評他:「說為可憐愍者。」
現在講學社請來的杜里舒,前個月在杭州講演,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大概說: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積的非進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創造的進化的。」又說:「夠得上說進化的只有一條『知識
線』。」他的話把文化內容說得太狹了,我不能完全贊成。雖然,我很認他含有幾分真
理。我現在並不肯撤消我多年來歷史的進化的主張,但我要參酌杜氏之說,重新修正進
化的范圍。我以為歷史現象可以確認為進化者有二:
一、人類平等及人類一體的觀念,的確一天比一天認得真切,而且事實上確也著著
向上進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類心能所開拓出來的「文化共業」,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我們積
儲的遺產,的確一天比一天擴大。
只有從這兩點觀察,我們說歷史是進化,其餘只好編在「一治一亂」的循環圈內了。
但只須這兩點站得住,那麼,歷史進化說也盡夠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來同條共貫,可以通用一把鑰匙來解決他。總結一句,歷史為人類
活動所造成,而人類活動有兩種:
一種是屬於自然系者,一種是屬於文化系者。分配到這三個問題,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動)(文化系的活動)
第一題歸納法研究得出歸納法研究不出
第二題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題非進化的性質進化的性質

㈢ 文史的基本含義

文化史即以人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分支,它是歷史學和文化學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就其狹義而言,文化史曾與學術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義,如蔡尚思所著《中國文化史要論》。顯然,這種界定過於狹窄,但從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於文化總體,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國民性、中西文化比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問題的研討;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文化史應集中於精神文化的歷史,研究重點如特定歷史時期的觀念、時尚、宗教崇拜、方言、習俗、娛樂等,即將文化視為狹義文化,這樣的文化史研究雖比學術思想史的范圍有了很大擴展,但仍沒有明確文化史研究的全部范圍,與文化學理論的要求相距甚遠。文化史研究范圍的不確定是與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千姿百態、文化學理論派別林立有關的。但就一般而論,文化史研究應該包括對物質文化、觀念文化、社會關系態文化(各種組織、制度)乃至深層心理的研究。譬如原始文化,主要是物質文化,從製造各種工具、使用和發明火、采獵生活到動植物的馴化(植物之栽培耕作是西文「文化」之本意),占據了原始文化史的較大比重;其中如婚姻、家庭、部落組織等屬社會關系態文化,離開這些,原始文化便無從談起。實際上在文明時期,觀念態文化也只佔一小部分,特別是在大多數下層民眾知識程度較低、觀念形態的遺留較少的時代,這種文化多代表上層文化或精英文化,而下層文化多呈物質形態,拋開後者也就沒有了文化史。但是文化史作為一門獨特的史學分支,其研究內容在許多方面又與人類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史、思想史、科技史、語言學、心理學等相交叉,顯然就應有獨特的研究視角。把一種崇拜、一個家庭、一種婚姻作為文化現象加以研究,與宗教學及社會學研究它們迥然相別;而取火、動植物馴化作為一種文化成就,是文化進步的重要表現,對它們的文化史研究不同於其他分支的歷史研究(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史學對這類題目——即物質生活史的題目很少涉及)。這就是說,文化史研究把人類文化的各方面成就當作綜合的文化概念的各個側面,研究它們是為研究文化整體服務的。在此意義上,文化史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國家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及其影響,其次要研究各種文化傳播、融合、受阻等等的原因、過程、途徑、方式,第三要研究文化在歷史中的各種功能。這些研究必然要藉助對文化各因子的探索,比如研究文化傳播,我們必須研究生產工具(如青銅器、鐵器)、生產技術(如四大發明)、思想觀念(如佛教)、語言(如某種方言)、藝術(如西洋畫法)等各方面的傳播擴散,其擴散方式、傳播圈、傳播效果、源地、有利因素及阻礙因素等,由此才能了解各文化因子在文化傳播上的異同,最後對文化整體在傳播問題上進行理論上的說明。以上各例說明,文化史的特點在於,把人類的各種文化創造當作文化現象而非其他來研究,研究各種文化因子的目的是宏觀地把握文化整體。

㈣ 什麼是文化史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文化是個民族創造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文化是人們習得的、表達人們思想認識內容的文字、數字、符號的總稱。
1982年,世界文化大會在《總報告》和《宣言》中,對文化含義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體現出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群體特點的那些精神的、物質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徵的完整復合體。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文化賦予我們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賦予我們判斷力和道義感,從而使我們成為有特別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們正是通過文化辨別各種價值並作出選擇。人正是通過文化表現自己、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善、懷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義和創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為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共同體獨一無二的特徵,以及思考和組織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雖然沒有專門學習但都知曉的知識領域和價值觀念。」由此可見,文化的含義十分廣泛,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納入文化的范疇,這一定義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什麼是文化的內涵?

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區域內人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麗水精神)、行為規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與經濟、政治並列的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物,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藝術、習俗、語言、生活方式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其特性和功能是什麼?
文化內涵作為我們的精神產品,能夠豐富某一地區的內涵,提高民眾素質,展示地區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能夠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該回答在由回答者修改過

㈤ 中國文化史是什麼

中國的文化史是指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到現在的發展歷史。從古至今中國文化是如何發展的,如何一步進步的的發展過程。

㈥ 什麼是文化歷史

文化是一個時代的典型的代表之一,其通過衣食住行等等各個方面體現出來,不可泛泛而論,而歷史是通古博今之學。文化歷史,就是在歷史的研究過程中側重於時代文化標識的考察。

㈦ 什麼叫考古學文化史中國考古學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國考古學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您好,華圖教育為您服務。
考古學文化史: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歷史。
中國考古學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梁思永(1904年—1954年),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啟超。李濟(1896.6.2-1979.8.1)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
中國考古學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內容:要求從學術史的角度來把握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歷程。
如有疑問,歡迎向華圖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㈧ 中國考古學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國考古學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思永(1904年—1954年),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啟超。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建築學家)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此時尚未成立學部,尚未產生學部委員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先後負責黑龍江昂昂溪細石器文化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候家莊西北岡殷王陵、高樓庄後岡小屯、龍山與仰韶三疊層、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李濟(1896.6.2-1979.8.1)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希望你滿意。。。

㈨ 什麼是文化史怎麼樣

究竟什麼是文化史? ——《什麼是文化史》讀後 一、什麼是文化史? 1,早在1882年,文化史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之後它的范圍不斷延伸。目前較權威的定義是——「文化,或文明,從廣義人種學的角度來看,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習慣的復合整體。」(1871年,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一書的定義)。 2,歷史學家眼中的「文化」概念的演變:由指稱上層文化發展到把日常文化也包括在內,包括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歷史學家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印刷文化」、「宮廷文化」或「絕對專制主義文化」等等,幾乎每樣東西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包括睡夢、食品、情感、旅行、記憶、姿態、幽默、考試;諸如美國的「新文化史」口號,法國的「心態史」、「社會相像史」,德國和荷蘭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帝國的擴張具有一種不斷增強的內在傾向,其中還包括對經濟現象提供文化的解釋。 3,吉爾茲把文化解釋理念的重點放在「深描」上,他給文化的定義是:經由歷史傳承下來的以符號為表現形式的意義模式,是一個以符號形態來表達的被繼承的觀念系統,憑借這一手段,人們交流,保持和發展有關生活的知識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 二、文化史歷史的四個階段? 1,「經典」階段; 2,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藝術的社會史」階段: 3,20世紀60年代的大眾文化史的發現階段; 4,「新文化史」階段。 三、文化史的領軍人物及其代表著作有哪些? 1,經典文化史: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61布克哈特於1860年發表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希臘文化史》及荷蘭歷史學家約翰61赫伊津哈於1919年出版的《中世紀之秋》 2,「藝術的社會史」階段: 馬克思61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經濟變化做出文化的解釋)、諾貝特61埃里亞斯的《文明的進程》(餐桌禮儀、刀叉和餐巾的歷史,自我控制的文化)、阿比61瓦爾堡(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關注古典傳統及其漫長的轉變過程、集中討論文化的或概念的圖式或公式,例如表達特定感情的手勢,或者詩人和畫家如何用年輕女子的頭發來表現風的流動)、庫爾烏斯《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威廉廷德爾(寫的有關約翰班揚的著作)、恩斯特貢布里希《藝術與幻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稱謂諸如「真理與套式」,「公式與經驗」,或「圖式與修正」等之間的關系,他把古希臘藝術中自然主義的興起描述為「源於對現實的觀察而漸次積累的修正」)、恩斯特卡西爾《符號形式哲學》、帕諾夫斯基的關於畫像解釋的經典論文,提出一種視覺詮釋學,把「圖像研究」區別於廣義的「圖像學」及其代表作《哥特式建築與經院哲學》(討論不同文化領域之間存在著的可能聯系)。 英國的社會學家曼海姆是馬克思主義的崇拜者,他使用歷史的方法去研究知識社會學,另一個英國的藝術史家安托爾則把文化當作社會的表達甚或「反映」來加以研究,豪澤《藝術的社會史》(將文化與經濟、社會的沖突和變化緊緊的聯系在一起) 3,大眾文化史階段:代表人物與著作有霍布斯鮑姆的《爵士風情》(書中不僅討了爵士樂,還討論了聽音樂的公眾。不僅將爵士樂看作一種職業,還把它看作一種社會和政治反抗的形式。)、愛德華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年,書中不僅局限於分析經濟和政治的變化對階級的形成所起的作用,還考察了大眾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的地位)、拉斐爾塞繆爾《歷史工作坊》、法國的《年鑒》雜志等等,對大眾文化的研究蜂起雲涌。 4,「新文化史」階段:托馬斯的《宗教與巫術的衰落》、《人類與自然世界》;洛特曼利用結構主義或是符號學的觀點對俄羅斯18世紀的「日常行為的詩學」進行了研究,文章指出一種文化離我們越遠,我們就越容易將它的日常生活當作研究對象來對待;羅伯特達恩頓的《屠貓記》就是受吉爾茲的影響而寫的,達恩頓把文化史學家的任務限定為「捕捉他者」,他指出:我們也能夠解讀儀式或城市,就像我們能夠解讀民間故事或哲學文本那樣;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里斯伊薩克《弗吉尼亞的轉變》;格林布拉特的《莎士比亞的談判》;史密斯的《歐洲人的視野與南太平洋》;巴克森德爾在《15世紀義大利的繪畫與經驗》;馬里奧比亞基奧里《廷臣伽利略》;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卡洛金茲堡的《乳酪與蟲子》;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該書分析了西方的旅行者、小說家和學者在認知中東時所使用的各種圖式,諸如落後,墮落,專制,宿命,奢侈,消極,沉於聲色等套式);喬治杜比的《西方婦女史》(婦女的教育,男性的婦女觀,女性的孝道,女性作家,供女性閱讀的書籍等內容);瓊凱麗《婦女有文藝復興嗎?》(婦女史的興趣推動了研究興趣從藝術的創作向藝術的消費的全面轉移);新型婦女文化史的代表卡羅琳拜納姆的《神聖的宴席與神聖的齋戒》(該書研究了中世紀晚期飲食的符號意義,特別是其中充盈著的宗教符號。);蒂莫西米切爾《殖民埃及》;克雷格克魯納斯《長物志》;杜比的《三個等級》、勒高夫的《煉獄的誕生》、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托馬思的《人類與自然世界》;皮埃爾諾拉主編的《記憶的場所》;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列特《記憶》;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文化史學家在傳統上一直比較注重思想,而將物質研究領域讓給了經濟史學家,但是在20世紀80、90年代一些文化史學家轉向了物質文化的研究,如宗教學家(英國社會史學家阿薩布里格斯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民、城市、物品》、文學史家(唐納德麥肯齊《自傳與文本社會學》將自傳重新定義為文化史的一種形式,強調需要研究「書籍的物質形態」,研究「印刷術與版式設計的細節」)、飲食史家(錫德尼明茨《甜與權:食糖在現代史中的地位》關注了消費者和食糖,同時關注了食糖的符號意義)、服飾史(丹尼爾羅什《服飾文化》在衣著背後看到心態結構)、居住史家(奧爾瓦爾勒夫格倫《文化的建設者》一書提出19世紀後期發生了從節儉向富足的轉變,而這一轉變發生的原因是住宅「變成了一個家庭炫耀其財富和展示其社會地位的舞台」)、科學家等(對空間的研究,閱讀史學家對圖書館的布局也給予了注意);1995年《身體與社會》雜志;海登懷特《元史學》; 四、文化史的研究對象為何? 1,「經典」階段的文化史家們關注的是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學科中傑出作品的典範的歷史;他們特別關注不同藝術類別之間的聯系,根據不同的藝術類別與通常所說的「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來討論這種聯系,目標是描繪出一個時代具有特徵性的思想與情感,以及它們在藝術和文學作品中的表達與體現。 2, 「藝術的社會史」階段: 他們的研究方向經歷了一個由社會學向藝術史轉化的過程,並創造了文化圖式的觀念。 3,大眾文化史的發現階段; 他們關注符號以及對符號內涵的解釋(諸如藝術、建築、地理、文學、音樂和科學等等) 4,「新文化史」階段的文化史家關注文明、集體心態、社會集體想像物;心態史、情感史或「集體表象」;物質文明、社會想像。 五、文化史的經典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諸如直覺、計量法、對意義的探索、實踐和表象的研究、描述、以故事的形式來展現等等可以視作為文化史的特徵 六、文化史的創新在何處? 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印象式的」或「系列史」、 「內容分析法」、 「戲劇類比」、「大眾文化」、精英文化、文化轉向、文化心理學、文化地理學、文化經濟學、文化政治學、 「心態史」、「社會相像史」、「日常生活史」、多元性與亞文化概念、「雙棲文化」、表象和實踐、「狂歡節化」、「脫冕」、「集市語言」、「怪誕現實主義」、「高級」文化被「下層」文化、「多音性」、「多語性」和「雜語性」、 「窘境的門檻」和「反感的門檻」、 「自我控制的社會壓力」、「競爭」、「慣習」與「組構」、 「譜系學」、 「偶然事件」、 文化的的非連續性或者「斷裂」、「知識系統」或「真理的體制」、「權力微觀物理學」、 話語實踐」、 「規訓社會」、 「馴服身體」、 「場域」、 實踐的理論、「慣習」、 結構主義、圖式框架、「身體圖式」和思想圖式、文化再生產的思想、「區隔」、 「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策略、「實踐」。

閱讀全文

與文化史是研究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