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漢文化有哪些
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在秦以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加速融合獲得新的發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後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為天府之國。四川自古盛產蠶桑,絲織為中國之冠,漢時成都即成織錦中心。由於錦緞馳名,錦城成為成都的代稱。四川很早就發明鑿鹽井取鹵,打氣井取氣,燃煮鹵制鹽,其鑽井技術為世界首創。蜀道難久為人知,但巴蜀創造的棧道卻是一種奇跡。它不僅溝通與中原的往來,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藝術風格獨特。川劇是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語言生活氣息濃厚,幽默風趣,尤以幫、打、唱緊密結合,川劇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講究吃的藝術,川菜特點注重調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蔥、蒜,味醇厚,人稱「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濃郁、綿醇爽甜。名酒有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四川盆地雖為高山和高原所環抱,但山原之間的若干河谷卻成為巴蜀得天獨厚的對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們穿行於橫斷山脈,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為古氐羌民族遷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東部有長江三峽作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劍門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隴,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漢中。而盆地以東的清江流域又北與江漢平原相通,南與湘西山地相連。正是依據這樣的地理特點,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為薈萃農耕、游牧文化的聚寶盆。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文化與以下三方文化有明顯的交流與兼容:一為荊楚文化,是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農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詭浪漫,以《楚辭》為圭臬;二是秦隴文化,注意綜核名實,講究耕戰和商業;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禮,看重歷史,以《詩經》為准繩。巴蜀文化兼容了這三種因素:它接受荊楚文化而把《楚辭》發展為漢大賦;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學趨於發達;它接受秦隴文化而導致「隴蜀多賈」,工商業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而外,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2. 遊玩成都古街錦里品嘗難忘特色小吃散文
天府成都,因工作需要,我曾三次短暫停留,但古街錦里還是頭一回遊玩。
一個人的旅程,自由自在,沒有時間限制,不用兼顧他人。
隨著人流,我漫步在蜿蜒前伸、已被踩踏得光滑如鏡的青石板路上,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棧、商鋪、萬年台映入眼簾,青瓦灰牆錯落有致,斗檐高高翹起,讓人恍若時空倒流,真切感受古樸漢風、明清神韻。
在短短 350米古街道內,集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茶坊、餐廳、酒吧、旅遊工藝品、四川特色產品琳琅滿目,各色特色小攤遍布街區,更有一條熱鬧非凡的民間好吃街,網羅了最具四川特色數之不盡的名小吃,讓每一位遊客都能邊走邊看,邊看邊吃,邊吃邊玩,享盡原汁原味的四川滋味,體驗川西古鎮「趕場」的熱鬧氛圍,感受川茶、川菜、川酒、川戲與蜀錦古蜀川風撲面而來。
再細看嬌小娟秀的門臉下,一溜排開的是一個緊挨著一個的茶樓、客棧、酒吧以及工藝品和土特產店。偶見那個黑著大花臉、濃眉大眼的「張飛」站在門口作生招牌吆喝著叫賣本名牛肉,很是有趣,但不敢把鏡頭對著他;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棉花糖和吹糖畫,一招一式,一搖一捏,滿是童趣的歡欣和童年的懷舊。
街道兩旁大都是不高的老樓,明清的川西民居風貌,成串成串掛著的,是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還有配合著小店風格的,像「張飛牛肉」、「東情西韻」之類,都是些造型獨特的時尚花燈和色彩繽紛的店招幌子,雖大艷大俗,但圖的就是招人眼目、熱熱鬧鬧。
如若有時間,真的很希望能住進高掛著絲綢燈籠的小小客棧里,在徹夜輝煌的燈火中感受時空變換的神奇。就算你肚子不餓,行走在好吃街,特有的川味美食香氣盈滿街道,一定會誘發你的食慾,讓你忍不住停下腳步,專注地欣賞其製作過程再乖乖地掏腰包購買品嘗。再看那些遊人或站、或坐,或邊走邊吃再買再吃,而絲毫不介意別人行注目禮的,大都是年輕MM,也就是成都話里既熱辣又溫柔的粉子,她們滋滋有味地大快朵頤,笑意盈然,加之拖音綿軟開口就像唱歌的成都話,我雖聽不懂她們在講什麼,但著實是錦里的一道靚麗風景。
正行走間,前面小檔口忽然傳來咚、咚、咚悅耳三聲,我加緊腳步走近瞧瞧,上面門楣寫著「小吃三響炮」,只見一個遊人已捧著剛剛製作好的東東離開。
「有意思,來一份」,我輕聲地告知作坊工人。
「好咧。」
「等等,我要拍攝呢」。
「沒問題」。
只見作坊工人熟練地在一大塊已蒸熟的粉團中扯出3個小粉團,用力摔在兩邊分別鑲嵌著三個鈸的銅板上,隨著「咚、咚、咚」聲過後,圓圓的粉團像頑皮的小孩子已輕盈的翻著跟斗依次蹦跳到鋪滿粉末的大簸箕里。滾一滾,香噴噴的粉末裹滿全身,工人用夾子夾起丸子裝在一次性碗中,再淋上稠稠的紅糖漿,美味三響炮大功告成。
我用牙簽戳一個送入口中,軟綿柔韌,帶著一股糯米清香的甜味盈滿齒頰,直沁心底。三響炮,不愧是一道既有看頭,又有嚼頭的特色小吃。
成都錦里,一條匯聚蜀漢文化的藝術長廊,一條歷史與現代相融、聞名遐邇的西蜀第一街。在這條古街上不但有譽滿中華的川劇臉譜,還有多彩紛呈的民間藝人展演:剪紙、皮影表演、米雕絕技......,個個精湛異常,出神入化,我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直看得眼花繚亂,久久捨不得離去。
夜幕,已悄悄降臨,盞盞獨具東方特色的紅燈籠亮起,古街錦里呈現在遊人眼中又是另一番璀璨迷人景色。好玩又有好吃的古街錦里,留在我心底的是一份永遠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3. 四川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我去過很多美麗的地方,有蘭州、四川、敦煌等,最美的地方_四川。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去四川九寨溝、峨眉山。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關於四川有什麼好吃的地方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一、瀘州
古藺麻辣雞
古藺麻辣雞古藺縣的一種特色食品,是古藺人祖祖輩輩研究出來的一種鹵制小吃,以鮮、香、麻、辣、著稱,每當逢年過節古藺的家家戶戶就准備一隻大雞公以自家自製鹵水鹵制然後再加以自己所製作出的特製蘸水然後邀請自家的親戚一起品嘗。
後來有發展出了味道怪異的古藺椒麻雞與古藺麻辣雞被後人稱之為:正中不過麻辣,怪異不過椒麻。享譽整個四川,現在已經走出川內,在其它省市佔住了腳根,並且遠銷美國。
二、樂山
1、翹腳牛肉
樂山本地人對蹺腳牛肉是頗有感情的,正宗的"蹺腳牛肉"往往在尋常巷陌、街邊路口,幾張年色久遠的木桌條凳,碗筷,市聲鼎沸下客人滿座。樂山市內"蹺腳牛肉"店基本是一街一店,星羅棋布,格局是當街一口大鍋,老湯翻滾,菜品有牛肉、白肚、毛肚、腸子、肺片、腦花等,隨燙隨食,吃時一碗白米飯,幾碗蹺腳牛肉,一碟辣椒面,蹺腳牛肉的綿軟和著松軟的白米飯,再就著鮮香的老湯,快感從味蕾中慢慢泛起。
2、甜皮鴨
據說甜皮鴨沿用的是清朝宮廷廚藝,用本地放養的土鴨鹵制而成,甜皮鴨色澤亮麗、腴而不膩,鹹淡適中,成為樂山美食的另一招牌。
3、西壩豆腐
西壩豆腐是吃在樂山的頭條招牌菜,樂山港西壩豆腐大酒店做得不錯,滿滿一桌品種繁多、色澤芬芳誘人豆腐宴令人得以體味豆腐的多種形式組合,咸黃豆腐、燈籠豆腐等也確實值得嘗試。如燈籠豆腐,系豆腐小方塊,里包餡,炸至金黃後澆汁,外脆里嫩餡鮮,集多種食物的口感於一體。而近期熱炒的"豆腐西施"選美活動更是將這一吃食品牌推波助瀾。
4、干紹面
一把手小吃(里仁街燈具街路口)的干紹面很好吃!
三、宜賓
宜賓燃面
燃面是四川省宜賓地區最具特色的特色傳統名小吃之一。原名敘府燃面,舊稱油條面,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 燃面小吃選用當地優質水面條為主料,以宜賓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輔料,將面煮熟,撈起甩干,去除鹼味,再按傳統工藝加油佐料即成。因為燃面是素麵,改革開放以後燃面家族又多了一些新成員:例如葷燃面、燃湯面等等。古老的燃面又帶給喜好它的宜賓人民更多的味覺盛宴。
四、眉山
缽缽雞
缽缽雞是一種四川眉山和成都的傳統名小吃,起源於眉山,屬於川菜系。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以陶器缽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加上多種調料的去骨雞片拌和而成。有皮脆肉嫩,麻辣鮮香,甜咸適中的'特色。吃奶湯面時配以缽缽雞,別具風格。1990年獲成都市個體名小吃優質獎,199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質名小吃。
比較出名的如:缽客藤椒缽缽雞、祥和祥缽缽雞;缽缽雞一聽其名,就覺得很新奇,「缽缽」其實就是瓦罐,缽外面是畫著紅黃相間的瓷質龍紋,缽內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菜品在特珠殊加工後用簽串制,晾冷浸於各種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時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長外更添情趣盎然。
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缽缽雞食用方便,多種口味可選擇,配以特色雞湯飯即可休閑品味,亦可權作一餐。缽缽雞,還是可以觀賞的。將肉煮熟,不能煮爛,八分火候就行。爾後晾乾,切成片,用竹簽分門別類串成串。肉片是肉片,臟腑是臟腑,雞腿是雞腿,翅膀是翅膀。放進藤椒油湯里一撈,再舉至嘴邊,油艷欲滴。盛裝雞肉的缽缽也是可以觀賞的。青花缽,為上。粉紅的肉,青綠的湯,翠藍的缽。把樟樹、桂樹木板鑲攏來,外面用竹篾窟緊,就像一隻洗腳盆。
五、廣元
廣元涼面
相傳,唐朝高宗時,工部尚書武士彟之女武媚娘(武則天原名),14歲時,就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為才人。當時因君命難違,她不得不離開她自小青梅竹馬的情郎哥常劍峰。武媚娘在幼時讀書之餘,常和劍峰一起遊河灣,而河灣渡口有一家削麵店,他們每次遊河過灣,總要到削麵店吃上一碗。因此與店老闆混得熟了,經常邊吃邊淡論面的製作,一段時間後也對此有了較深的了解。後來,他們想夏天要是吃一種涼面該多好。於是便和麵店師傅一起試驗,終於用米漿研製成了一種柔軟可口、綿韌不粘的米涼面。媚娘和劍峰高興得抱成了一團,削麵店師傅見此情景,便打趣這一對小情人: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涼面吧」恰巧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涼面就這樣誕生了。由此傳開,成為當地人人愛吃的地方名食。後來,媚娘去了京都長安。雖然她與常劍峰終未成夫妻,但夫妻米涼面卻被流傳下來。
後來,武媚娘當了女皇帝,還念念不忘「夫妻米涼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廚給她烹制一碗食用,這樣一直到她的天年。
現在,女皇蒸涼面仍然在武則天的故鄉——四川廣元被廣泛食用,但不知是什麼原因,有人猜測是水質的關系,在外地是無法做出這種涼面的,因此,在外地幾乎很難吃到正宗的女皇蒸涼面。
六、綿陽
綿陽米粉
綿陽米粉是四川綿陽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之一,米粉由來綿陽米粉有著1800多年歷史。綿陽米粉緣以一偉人,他文有諸葛遺風,武俱姜維之勇——蔣公琰。
綿陽歷史上駐留最久丞相, 蔣公不僅是軍事政治家還是美食家。一日他微服私訪於綿州街頭,品嘗綿陽米粉後,提出建議原料由粗變細,方便入味,也就現流行語味更勁道!一改形成全國獨有細米粉特色,流傳省內外地區細米粉視綿陽米粉為鼻祖。淵源流長綿陽米粉歷史,諸君品嘗米粉美味後,若去綿陽西山景區雅游時須帶崇敬之心瞻仰蔣公琰雕塑與其寢陵,方能領悟博大精深綿陽全國最具影響力響亮獨特傳統飲食文化.....
七、南充
鍋盔涼粉
南充鍋盔灌涼粉有著千年的歷史。傳說唐代官兵在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非常忙碌,烹食困難幾乎沒有吃飯的時間,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面餅,故得名「鍋盔」。它既有新鮮出爐鍋盔的香脆,熱氣騰騰,又有川北涼粉的晶瑩剔透,麻辣綿軟。芳香可口,獨具特色。吃南充鍋盔灌涼粉本身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大街小巷,街頭巷尾,叫賣鍋盔灌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吃鍋盔灌的人熱氣騰騰,汗流浹背。
八、自貢
1、自貢火邊子牛肉
自貢還有一道享譽全川乃至全國的名產,即「火邊子牛肉」。它選料作工十分考究,先是選牛後退上的「股二,股四牛」,這樣的肉一頭牛隻有10到15公斤。然後由熟練工人切成寸許厚的肉片,再將肉釘在斜倚牆壁的木板上,以奇絕的刀功片出極薄的肉片,並要求肉片上不得有漏眼漏縫。然後在上面抹上少許的鹽和醬油,懸於通風處晾乾,再攤在通氣的篾巴上,用牛屎巴或干木灰徽火慢炕,據說牛屎巴炕的牛肉更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做成後的火邊子牛肉,紅亮透明,文字圖案隔肉可見,最後涮上辣椒紅油即成。
火邊子牛肉吃起來酥而不綿,干香化渣,味醇可口,回味悠長且便於攜帶,成為自貢獨有的名產。
2、冷吃兔
自貢冷吃兔,是四川省自貢市的著名特色食品,該品又名濃味冷吃兔、香辣兔,是自貢及其富順、榮縣一種民間傳統美食,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自貢冷吃兔(又名香辣兔),是四川自貢地區一種民間傳統美食,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四川的自貢、富順、榮縣一帶是全國有名的養兔之鄉,兔肉供應十分充足;該地區人們也十分喜愛吃兔肉,尤其是喜愛烹飪和品嘗一種名為「冷吃兔」的菜餚,幾乎家家都會做,人人都愛吃。不僅如此,只要是有客人到四川自貢一帶做客,好客的主人招待客人的必備的一道菜就是冷吃兔,客人們品嘗之後往往也是贊不絕口;即使是自貢人長時間地到外地去工作和學習,也常常喜歡讓家裡人做上一點,自己帶上幾包甚至讓家裡人郵寄幾袋來解解饞。
九、攀枝花
羊肉米線
羊肉米線是用羊肉、米線製作的一道主食。羊肉有獨特的膻味,主要是因為脂肪中含有石碳酸的成分,去掉脂肪之後,羊肉便不會再有膻味。
十、雅安
砂鍋雅魚
雅魚,為雅安周公河一種重要食用魚,學名齊口腹裂魚,又名嘉魚。古稱丙穴魚。有肉多、刺少、質嫩的特點,為川中魚鮮烹飪原料中之上乘者。
唐代大詩人杜甫詩雲:「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盛贊雅魚之美。四川雅安市設有雅魚餐廳。雅安歷史食俗,注意營養,講求養身,喜原汁濃味,故以砂鍋烹菜。所用砂鍋,均以榮經縣「白善泥」焙燒而成。以這種砂鍋恨制雅魚,味鮮美,保溫好。
「砂鍋雅魚」為咸鮮味型,用於筵席常以「壓台戲」最後出場。近年來,改為筵席頭菜奉獻食者。入席後砂鍋內仍保持沸騰狀,鮮香四溢,魚嫩湯鮮,營養豐富,使食者對雨城雅安留戀終身,難以忘懷。
十一、甘孜州
坨坨肉
彝族招牌菜坨坨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過節及招待貴客的招牌菜,其肉為30市斤以下以非現代飼料喂養而成的小豬為原料,輔以彝族特有的香料、佐料稍加加工而成。其肉塊碩大,一般呈正方形,故稱「坨坨肉」,入口化渣,肥而不膩,口感細嫩。彝族人吃坨坨肉的歷史幾乎和彝族文化本身一樣古老。坨坨肉可說是彝族人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坨坨肉顧名思意,就是把肉砍成坨坨煮著吃。凡豬、牛、羊、雞都可以做成坨坨肉。各種坨坨肉中,以崽豬坨坨肉最負盛名。坨坨肉要用強火,切忌文火。等坨坨肉一熟,立即撈出。放進大盆內趁熱加鹽、辣椒、木姜子、花椒及蒜末,並將其翻動均勻。要做一頓好的崽豬坨坨肉,在用料、宰殺、火候各方面都特別講究。傳統的做法是:選用20、30斤左右重的崽豬,宰殺放血後俯卧於干凈處;用清水澆透崽豬全身,再用曬乾的厥雞草覆蓋,然後點燃。適當時用木滾去掉草灰,用刮片或刀刮豬身。皮毛濕透又經燒烤後,豬身一刮能去掉豬毛和污垢。然後用厥雞草燒烤全身,使其呈焦黃色脆皮並再刮洗干凈,然後剖開砍成2寸見方的肉快,最後用冷水下鍋煮。這樣,坨坨肉就做好了。另外,彝族講究主食肉食搭配。如豬肉配米飯,羊肉配蕎飯,雞肉配燕麥等等。
十二、阿壩州
糌粑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糌粑是將青稞洗凈、晾乾、炒熟後磨成的麵粉,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團即可。它不僅便於食用,營養豐富、熱量高,很適合充飢禦寒,還便於攜帶和儲藏。
手扒肉
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中國少數民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中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
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里不加鹽和其他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吃。根據牧民的習慣,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十三、達州
燈影牛肉
燈影牛肉,是四川省達州市的地方傳統名食。牛肉片薄如紙,色紅亮,味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
燈影,即皮影戲,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燈影」來稱這種牛肉,足見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燈光下可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戲中的幕布。
2015年2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四川達州市通川區東城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等1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管委會現轄行政區域內出產的燈影牛肉申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經形式審查合格。
四川梁平縣有個姓劉的人流落到達縣,以燒臘、鹵肉為業。最初,他製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時難嚼,且易塞牙,銷路不暢。後來,劉氏日思夜想,逐 步加以改進,將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漬入味,再上火烘烤,賣時還淋上香油。這 樣製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劉姓商人生意興隆,並因此而發家致 富。其他人見有利可圖,紛紛仿製,燈影牛肉逐漸成為四川一大名產。
十四、德陽
什邡板鴨
什邡板鴨是四川的著名小吃,亦是什邡當地著名美食、傳統名產,有口皆碑,具有100餘年的歷史。產鴨史遠及古蜀國魚鳧王朝,美食史可溯自西漢雍侯宮與五代蜀王宮宴。著在《王家尚食譜》古籍曾記有,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從綿竹蒸蜜酒、取什邡鴨為佐,暢游長江作赤壁賦的佳話。而後什邡板鴨終成國人喜愛的蜀中美食。
連山回鍋肉
連山回鍋肉,是一道四川的地方名菜。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而不綿、略帶辣味、咸中有甜、色澤油黃、鮮嫩醇香,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佳餚。相傳連山回鍋肉發源於宋朝,民間又稱「熬鍋肉」,在油鍋里混合青椒翻炒,肉香四溢,百步飄香。
廣漢「連山回鍋肉」,是連山供銷社餐館代木兒在原來四川回鍋肉基礎上,通過精心研究,取其精華,運用現代科學加工以總結,提高烹飪技術,照顧「南甜北淡」的飲食習慣,特別在佐料和調味上進行了改進,以適應八方來客的口味,故得名「連山回鍋肉」。
1986年廣漢物資交流會上,代木兒推出「連山回鍋肉」這道佳餚,一舉轟動廣漢飲食行業,廣大食客們亦大為稱譽。「連山回鍋肉」從此遠近聞名,成為四川省飲食文化中推陳出新、雅俗共賞的大排檔中的一道名菜。 「回鍋肉產業」還成為連山鎮的主要經濟產業。在連山鎮主營「連山回鍋肉」的餐廳除連山代術兒回鍋肉餐廳外,還有廣福苑等多家連山本地餐廳。
纏絲兔
纏絲兔是四川省廣漢市地方傳統名菜,相傳創始於唐代。南方著名兔肉加工產品中,尤以四川馳名,加工歷史悠久,製作精細,造型美觀,風味獨特。
廣漢纏絲兔享譽海內外,是四川廣漢古蜀文化三星堆之外的又一張名片。纏絲兔色澤紅潤,味美鮮嫩,肌肉緊密,肉質細滑,而且高蛋白,低脂肪,算得上是一種健康食品。
十五、巴中
恩陽提糖麻餅
四川巴中恩陽鎮的「提糖麻餅」,名揚川內外,在「四川南江紅葉節」上被譽為最好的特產。麻餅在恩陽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林家世代以此為業。提糖麻餅的製做工藝從古至今都是一線單傳,從不外傳。傳到了伊仲榮手中,他從小跟隨師傅林富峨學藝,十六歲得到真傳。
恩陽十大碗
恩陽十大碗有刀口丸子、龍眼肉、坨子肉,大酥肉,等的是川北傳統宴席菜餚。
恩陽十大碗,全是川北傳統宴席菜餚,有刀口丸子、龍眼肉、坨子肉,大酥肉,等。在恩陽乃至巴中,「辦十大碗」非常考驗廚師的技術水平的,用材料必須為事主節約、不浪費,辦多少桌席該用多少肉、菜、調料等事前必須核算清楚。在農村一般「辦十大碗」就要殺豬,殺豬多少得根據辦多少桌席來定,廚師必須合理安排,而且廚師之間也暗中表露自己的手藝與技術,如何安排廚房、幫事、出席、吃席等非常講究,規矩很多,禮節也多。 十大碗順口溜: 品雞魚扣酥糴跎,海帶冷盤蝦米湯
十六、內江
大千雞塊
大千雞塊是一道由仔公雞肉為主要材料做成的菜品,屬於川菜。
內江牛肉麵
內江牛肉麵是四川省眾多地方特色麵食之一,也是著名畫家、美食家張大千先生喜吃善作的麵食小吃之一,製作時對燒餡、用料、調味等諸多方面皆有嚴格的要求。此道小吃面條細滑、牛肉香、麻辣味濃,素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譽。內江牛肉麵歷來就很有名氣,是內江美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又涌現出很多新品種,比如資中的兔兒面等等。
4. 赤壁有什麼特色美食
1、肉糕
肉糕是中外佳宴的一道名菜,赤壁人對它則獨有情鍾,吃肉糕成為赤壁的一種世風。民間辦理紅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這道菜,且上第一道菜以肉糕領先。在民間有「無糕不成席」的說法。
5. 成都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1.在高升橋的七道堰街豆花飯,推薦:鮮肉圓子和酥肉。
2.紫荊南路的一排重慶火鍋店。
3.鹽市口廣場斜對面的小巷裡頭的蕎面。
4.華興煎蛋面的紅糖粽子。
5.玉林華興煎蛋面附近中餐館的招牌肉圓子。
6.長順街上的太安居「豆花青蛙」。
7.溫江公平鎮的「胬菜一絕」。
8.望平街上「三隻耳」冷鍋魚。
9.望平街成華國稅旁的川東人家。
10.東城根街北沿線菌王火鍋。
11.包家巷有個小館子「羅羊肉」。
12.文化宮背後旦旦面那條小巷裡面沙鍋飯。
13.會展中心背後的兩家川菜。
14.「涼拌蘿卜干」極爽
15.菊樂路上「宣兔頭」。
6. 四川成都那裡最繁榮,那些地方好玩,有什麼地道的東西好吃。
成都錦里----本人親歷!
歷時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圖」之稱的錦里與2004年11月1日正式開市,對各地遊客開放。雖然錦里跟武侯祠連為一體,但進入錦里是不需要買門票的。這是一條集中展示巴蜀民風民俗和三國蜀漢文化的民俗風情街。 錦里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里依託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全長350米的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台、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