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安飲食傳統文化有哪些

西安飲食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10 00:36:46

Ⅰ 西安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隋唐時期尚未出現炒鍋,因此也沒有炒菜,烹飪方法以水煮、清蒸、燒烤為主。當時稻米主要產在江南地區,關中長安的人們不以稻米為主食,而是吃用小麥做成的餅。餅食也分湯餅、蒸餅、燒餅三種,其中湯餅的吃法就可能是後來羊肉泡饃的雛形。此時,雞鴨魚肉不被認作是肉,豬也未有大規模養殖,人們吃羊肉甚盛。於是他們以湯餅的做法,將所食的羊肉及其他輔料,與切好的面餅一同下鍋亨煮,撮合出了羊肉泡饃這道美食。泡饃講究湯清肉爛,煮湯是最重要的,骨湯和肉湯分開煮,肉先腌制20小時,再煮8-12小時。常見煮泡饃湯,一口近1米口徑的大鍋,下的調料使用50斤的面口袋,裝滿滿一袋,投到鍋里煮。講究的賣家都是把一鍋湯賣光就關門,所以味道好的泡饃店幾乎都是早上7點開門,下午1點左右就關門了。

1葫蘆頭泡饃

Ⅱ 西安的飲食傳統文化有哪些

西安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與其歷史悠久有很大關系。西安飲食文化更多表現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宮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全國很多地方的一些傳統吃食、民族小吃,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了。而西安的大多數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比如「羊肉泡」,有人說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禮饌,也有人說是唐代伊斯蘭教傳入長安後才有;西安的「涼皮」早在秦朝就有;「鍋盔」饃則在周代就有,稱為「文王鍋盔」。這些吃食現今在城市和鄉村依然十分普遍,依舊很受人們歡迎;宋朝的「水晶餅」如今不但在賣,而且市場越做越大;誕生於民國時期的「樊記肉夾饃」如今更是陝西的一大名吃。
西安飲食文化還體現在很多飲食的背後都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或者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西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水盆羊肉,要和一種餅同吃,這種餅叫月牙燒餅,它的來歷和月宮里的嫦娥有關。黃桂柿子餅是西安人最喜食的小吃之一,相傳1644年李自成稱王西安後,進軍北京。當時,關中正逢災荒之年,臨潼縣的老百姓就用熟透了的火晶柿子伴上麵粉,烙成柿子面餅,慰勞義軍,並讓他們帶在路上當干糧吃,義軍在百姓的支持下,勢如破竹,一舉攻克了北京。後來,為了紀念李自成及義軍,每年柿子成熟,臨潼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烙些柿面餅吃。而關於西安人最愛吃的鍋盔饃,一種說法是武則天修乾陵時,因民工在頭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稱鍋盔;也有人說早在周朝就有了鍋盔,所以鍋盔又被稱為「文王鍋盔」。總之,吃西安的飲食和小吃,實際上也是在品讀西安的歷史和文化。
西安的飲食與外地飲食的最大區別是它的多樣性、豐富性和龐雜性。在西安,不論大菜、小吃、糕點都是品種繁多,各式各樣。中國的菜系一般都有很強的地域性,更有很強的物質屬性。比如粵菜的海鮮、川菜的肉、魯菜的河鮮、新疆菜的牛羊肉、雲南菜的山珍和菌類,但西安的大菜(即陝菜),古代、現代加起來有上千種,它們山珍海味肉禽,無所不包。據統計,西安的小吃有幾百種(這還不包括民間的一些小吃),風味獨特,一品一味。西安回民小吃,更是陝西小吃一絕。不僅品種多,而且做工精緻、風味獨特、營養衛生,已經成為中國民族菜、清真菜中很重要的一支;西安的糕點更是品種繁多,數不勝數。在西安被稱為名貴小吃的就有幾十種,如「黃桂柿子餅」、「粉蒸羊肉」、「酸湯水餃」等等。前幾年,西安旅遊界就流傳這樣一句話,到西安旅遊的老外是「住在賓館、吃在外」。所謂的「吃在外」,就是指老外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品嘗各式各樣、風味獨特的西安小吃。西安的幾條小吃街,規模之大、品種之多、經營時間之長,在全國都不多見。
西安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作為一座旅遊城市,作為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文化的包容性由來已久,是歷史形成的。唐時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一百多萬人,與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有貿易往來。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人、中國人從這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外國人,特別是中亞、西亞以及歐洲、日本、朝鮮人則又紛紛進入長安,同時也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飲食及其文化。早在唐代,西安的飲食市場就十分開放,西安的許多食品、小吃,如「羊肉泡」、「胡麻餅」、「飥飥饃」、「羊肉串」等都有很強的外域特徵;當時,長安城中的酒肆、飯莊裡的陪酒、陪歌女大都是從外域來的女子。
如今的西安,更是傳承了古代長安飲食文化的包容性。在西安,你可以吃到粵菜、川菜、魯菜、湘菜、淮揚菜、雲南菜、新疆菜、貴州菜、東北菜等全國幾十個菜系的佳餚,各地的上萬種小吃,而且還能品嘗到香港、澳門、台灣的各色美食。同時,也能吃到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餐點,如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韓國、日本料理,巴西燒烤,新加坡快餐,法國大餐和印度菜等等。西安餐飲市場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外地、外國的一些餐飲形式、菜系、小吃,一旦進入西安就能火起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安城市的包容、西安人的寬容以及西安文化的多元,從而引發了西安飲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有人說,西安人具有多重性格,所以,西安人的味蕾也同樣具有多重性。南甜、北咸、東辣、西酸,西安人都能接受。如今,在西安,吃西餐也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總之,在世界的三大菜系中,不論是法國大菜、土耳其菜還是中國的諸多菜系,在西安,你都能看到、吃到。西安無愧於一個美食王國的稱號。這是西安城市的光榮,也是西安人的自豪。

Ⅲ 每到春節鄉村就會有很多奇葩的宴席,說說你遇到過的

大荔九品十三花,遠赴人間驚鴻宴,盤點陝西五大名宴

宴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宴會的形式、其中的禮儀和宴會上的游樂方式等不同程度了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而在中國 歷史 上,載入史冊的宴會也不在少數。 歷史 文化厚重的陝西,著名的宴會有很多,也催生出不少盛宴標准。

從時間上看,分為古代名宴和現代名宴,古代名宴中大部分是宮廷宴,像燒尾宴、探春宴、新進士曲江游宴等等,現代最負盛名的是以下五大名宴。

一、仿唐宴

宴會在唐宮中進行,顧客據案而坐,菜單做成卷軸狀。餐具、杯具均仿唐制。服務員均穿唐裝,發髻高高挽起,伺候在旁。宴會開始, 由一名宦官手持拂塵,宣讀「聖旨」,說明宴會名目、性質。樂隊奏起絲竹,大家舉杯相敬。每上一道菜,都有「官家」出面宣讀菜名,解釋菜品富含的文化韻味。席間還表演唐樂舞,吟誦唐詩。喝的酒是李白、楊貴妃喝過的「黃桂稠酒」,吃的菜、面點、羹湯以《燒尾宴食單》中給唐中宗進獻的食品為主,共數十道。包括:惘川小樣、五生盤、三皮絲、駝蹄羹等。其突出特點是選料精細、造型古樸、品種名貴,有強烈的文化色彩。

二、九品十三花

陝西國學風水師嚴峻:九品十三花是陝西省大荔縣宴席大菜一絕,距今已有600多年的 歷史 。「九品十三花」非常講究,從上菜的程序來說,先上九盤茶點、四盤乾果、四盤水果、中間一盤甜點。甜點上必須點上紅點,寓意喜慶高官的意思。再上十三個冷盤、四個葷菜、四個海菜、四個素菜,中間一個正主子。十三道冷盤與之前的九盤茶點拼成的圖形,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四方形。

撤下這一桌,再上九個熱菜, 這些都是大荔的名菜:洪福齊天、櫃中緣、燴金門、陞官圖、酸湯小酥肉、銀耳粥、生氽丸子、酸辣肚絲、蜜汁軲轆。撤下九個熱菜,再上九碗。其間還有手工花捲、千層鍋盔夾辣子、燕麥麵皮和野菜窩窩頭等。

九品也稱作大荔水席,之所以被稱為水席,因席中湯菜較多而得名。傳說當年慈禧太後西奔長安,途經同州府,品嘗到同州水席「九品十三花」後,贊譽到「民間竟有如此美味,同州水席最養人」。而最正宗的莫屬大荔朝邑鎮永恆九品十三花。

三、餃子宴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使這種尋常小吃登上宴會的「大雅之堂」,是西安餃子宴飯店近年的獨創,它與著名的仿唐菜點和牛羊肉泡饃,一並被譽為「西安飲食三絕」。

西安餃子宴之絕,首先在於用料多樣,味型各異,造型美觀。餡料既有時令鮮菜和一般雞、鴨、魚、肉,還有猴頭、海參、魚翅、發菜等山珍海味。

首先感謝您的邀請,很榮幸能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也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滿意,再次表示感謝。

每到春節,外出打工的鄉親都會回家,人多了,各種宴席也就多起來了,很多都是家裡有喜事:娶媳婦,嫁女兒,生了小孩或者買了房子,無非是大家聚一聚分享一下喜悅。

不過我參加過一場比較奇葩的宴席,那就是有個親戚考了兩年終於拿到駕照了。哈哈哈……宴席上他無比興奮,大家也替他開心,當時宴席上的氛圍還是蠻好的。

Ⅳ 陝西有哪些特色的傳統文化

下面這些內容都是抄襲的,請你參考一下,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益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Ⅳ 陝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Ⅵ 陝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

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又稱陝二簧、山二簧,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

Ⅶ 西安有哪些歷史遺跡和傳統文化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西安的著名景觀,

不僅有傳統關中八景,也有明代城牆、西安碑林、大雁塔、小雁塔等標志性人文遺跡。還有秦皇陵兵馬俑遺址、大明宮遺址等舉世著名的歷史遺跡。

著名的陵寢主要有華夏始祖的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

此外,關中秦腔、長安畫風、西安景泰藍、唐三彩、藍田玉雕等都是西安傳統文化的代表。

西安不僅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也有為數眾多的宗教名勝。西安的宗教名勝包括佛教寺院、道院、伊斯蘭齋堂。

西安著名的寺院有西安大慈恩寺、西安青龍寺、周至仙游寺、法門寺等。道院有西安八仙庵等,伊斯蘭齋堂西安清真大寺等。這些宗教名勝,無疑是古都西安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見證。

秦腔是最能夠代表古都西安氣質的一種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中,既有關中古都火爆、豪放的一面,又有它樸素、柔和的一面。

Ⅷ 西安飲食文化

西安有許多風味食品,原產地本來並不在西安,但西安人現在隨時都能吃到,這是市場經濟的功勞。聞名中外的西安,有古色古香的飲食街。
飲食街經營著潼關的雞蛋餅,華陰的脂卷,渭南的時辰包子、爐齒面、牛舌頭燒餅,大荔的帶把肘子、棗肉模糊,韓城的羊肉臊子餄餎,蒲城椽頭蒸饃,白水的紅燒肘子,富平的太後餅、石子饃、酥餃子,周至的藕粉,藍田的粽子,禮泉的樁頂石饃,戶縣的大米麵皮子、湯麵疙瘩,武功的燒雞、油酥餅,乾縣的鍋盔,隴縣的插酥,三原的白封肉、甜漿、油塔、籠籠肉、水盆大肉,岐山的臊子面、油炸豆腐,寶雞的茶酥、甜漿,品種夠豐富的吧。就這樣還不算西安自身久負盛名的「八景宴」、「囫圇雞」、「輦止坡老童家臘羊肉」、「牛羊肉泡饃」、「黃桂柿子餅」、「甑糕」、「海味葫蘆頭」、「樊記臘汁肉」、「徐記黃桂稠酒」等等。
幾乎每種食品都是一個故事。
外地人在西安見到「鍋盔」,無不大吃一驚。鍋盔形似菊花,直徑8寸,厚6分。雖然叫不出名字,但都知道這是大餅。察其形思其狀,都以為不熟。其實這是多慮。上好的乾州鍋盔,使用特質麵粉製作,是用麥草軟火慢慢烘熟的,所以水分極少,它肉瓤起層、質酥味香。乾州適值陝甘大道,是舊時官、商、軍隊往來必經之處,鍋盔(圬)即使在大熱天里也不餿不變質,是旅人攜帶的最好食品,所以很快名聲在外了。鍋盔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在公元624年至705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鍋盔因而得名。後幾經改進,才有了如今的風味。
西安人誇鍋盔,故事層出不窮。話說「文革」期間西安出了一位「首長」,人京後,其母攜鍋盔饃去看兒子。保健醫生見了鍋盔皺眉頭,說:「老太太,這東西首長不能吃!」老太太問為啥就不能吃了?醫生說首長吃了這個城磚一樣厚的餅子會不消化的!老太太生氣了,說:「俺娃就吃這個吃大的,如今怎麼就不消化了?你把他給我叫來!」首長來了,一眼盯見鍋盔,還未叫媽哩就掰下一塊塞到嘴裡去了。醫生嚇壞了,說首長快吐,這要出政治事故的。首長說:「你知道什麼!」
西哈努克到陝西,一軟一硬只喜歡兩樣東西,軟的是臨潼火晶柿子,硬的就是西安鍋盔饃!
再說說石子饃。石子饃是最能令人聯想的了。你的思維穿過時間隧道,越過清、明、元、宋、唐一直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氏族還未使用鐵器,刀是「石刀」(現在江蘇省睢寧縣仍把菜刀叫「石刀」),斧是「石斧」,鍋呢?沒有。容器只有「陶」。後來氏族人發現,火堆中的石頭是很燙的,於是他們便把獵取的食物放在石頭上烙烤,然後再進食。這些石頭,如今就擺放在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展櫃中。
石子饃的具體做法是:用上等白麵粉,和入油和鹽(糖),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製成饃坯。選取小而光滑的小鵝卵青石子,用水洗凈晾乾,再用植物油塗過,放人深邊平底鍋內,置火上加熱,用手勺不斷翻攪,使石子受熱均勻至燙手,再將石子放在饃坯上然後壓平,用中火加熱,使之下烙上燙而成。烙好的石饃乾脆清香,營養豐富,攜帶方便,經久耐貯。石子饃歷史悠久,是由遠古的「燔黍」(以黍米放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經過長期演變而來的,石子饃在唐代叫「石鏊餅」,唐憲宗元和年間已成了民間普遍食品。清代隨著秦人宦遊江南,石子饃傳到金陵。袁枚在《隨園食單》里,稱石子饃為「天然餅」,同時敘述了涇陽張荷塘府家做天然餅的方法。
關於黃桂柿子餅,民間流傳著李闖王這樣一段軼事。相傳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後帶大軍攻打北京。時值災荒之年,臨潼百姓就用當地所產的火晶柿子拌麵粉烙成柿面餅,讓士兵在路上食用。由於這種餅抗飢耐餓,義軍官兵食後,個個精神飽滿,沒用多長時間就攻下了北京城。
輦止坡老童家臘羊肉,色澤紅潤,氣味香美,肉質酥鬆,咸爛可口。它的出名和慈禧太後還有關聯呢?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攜光緒皇帝倉皇出走逃到西安。有次她乘坐御輦途經西大街橋梓口,那時這里是個很陡的坡,車子正在上坡,慈禧聞到一股濃郁的香味,就問什麼東西這么香?當時陝西巡撫回答說,是一家賣牛羊肉的正在煮肉,主人姓童,叫老童家的。太後聞聽,喝令停車,派人買來一嘗,大為贊賞。王公大臣們為了博取慈禧的歡心,遂由兵部尚書趙福橋的老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金字招牌一面,懸掛門口,現此店此牌仍在。
葫蘆頭是西安傳統風味。相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來到長安一家專賣豬腸、豬肚的小店吃「雜糕」,發現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主才知製作不得法。他根據自己豐富的經驗,告知店主烹制腸肚的方法,並將他一個葯葫蘆留給店主調味。店主按照孫思邈傳授的方法,先後通過十二道手續處理腸肚,然後從葫蘆里倒出花椒、大香、上元、肉桂等調味品入湯烹制,使雜糕香氣四溢,鮮香滑嫩,肥而不膩,特別好吃。西安今天的「海味葫蘆頭」是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調整了原料,加入海參、魷魚、雞肉等。

閱讀全文

與西安飲食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