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節慶民俗文化
1、老北京春節
初一拜年僅限男人、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擺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宗牌位和長輩三叩頭
2、老北京臘八
老北京人歷來把臘八視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尤其是商家開始下達帳貼兒,准備要帳,所以人們一語雙關的說:「送信兒的臘八粥」。在民間臘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親友鄰居之間當作相互饋送的禮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親喪「守制」的則不熬粥。
3、老北京端午
祭神祭祖紀念先賢、掛菖蒲插艾葉防瘟避災、最講究的供品是玫瑰餅、黃米小棗粽子最受歡迎、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辟「五毒」
4、老北京重陽
老北京人在重陽節時,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賞菊、飲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詩作賦等方式來慶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這些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陽節時必不可少的。
5、老北京中秋
老北京過中秋非常熱鬧。拜月、賞月、玩月、喝團圓酒、吃團圓餅,北京孩子還會玩兔兒爺。據民俗專家介紹,老北京家家都要設置拜月台,用於祭祀。
6、老北京迎春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民俗風情,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㈡ 民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㈢ 中國民風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具體介紹如下:
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3、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3)民俗風情有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㈣ 山東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2、兩夾弦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
3、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4、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一種山東濱州、濰坊地區的傳統說唱藝術。分為濱州東路大鼓和諸城東路大鼓,諸城東路大鼓簡稱「諸城大鼓」,其前身是「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是由「小東口」演變而來。
5、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㈤ 中國的民俗風情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民風民俗概念】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
㈥ 中國民俗文化有哪些基本內容
中國民俗文化包括:
生產、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節慶、禮儀、祭祀習俗以及民間文化藝術等,其內容包羅萬象,十分龐雜,滲透於民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多個方面。
人們常常通過民間歌舞、歌謠、諺語、謎語、歇後語、民間傳說、寓言故事等抒發情感,表達喜、怒、哀、樂。在我國廣大農村,不計其數的奇山異石、險峰秀水等自然景觀都有著各自美麗動人的神話與傳說。
民眾通過傳說和故事、賦予自然景觀神奇的力量、神秘的色彩,有的甚至被世代視為保佑一方的神靈。
中國的民俗文化禁忌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娘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准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沖路箭,須在沖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㈦ 重慶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有哪些
1、農民版畫
重慶的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這里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綦江農民版畫這種版畫是綦江農民將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畫之中,這種版畫非常的幽默和生動。
㈧ 中國各地有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國各地有趣的民俗文化如下:
1、撣塵:淮安人過年有個習慣,是「乾乾凈凈、清清爽爽過春節」,所以淮安人年前必定徹底打掃衛生,過去稱之為「撣塵」。
2、祭灶神: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家家戶戶要「送灶」和「祭灶」。
3、備年貨:糖果、瓜子、各種堅果和包裝零食應有盡有,而各種年貨中最重要的就是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大糕,寓意著來年事業和學業步步高,討個好彩頭,但大年三十不能吃,大年初一才可食用。
4、添新衣:過新年,穿新衣,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一種辭舊迎新的好兆頭。
5、貼春聯:在淮安人的習俗中,貼春聯大有講究,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飯之前貼。
6、壓鍋:將豆腐放在鍋里,大年初一早上一打開鍋,就看到了豆腐,這叫頭福。
㈨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
1、武鳴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舉辦歌圩,是壯族人民的傳統,在廣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鳴三月三歌圩以規模大、特色鮮明著稱!從2011年,武鳴區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歌圩晚會,晚會以壯族駱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武鳴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三月三這一天,整個武鳴大街小巷都變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當地還有拋綉球、搶花炮、跳竹竿等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
2、賓陽炮龍節
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賓陽炮龍節有著悠久歷史,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舉行,吸引了數十萬當地群眾和遊客共同狂歡祈福。賓陽炮龍節有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舞龍舞獅隊、威風凜凜的龍鼓隊、仙馬、壯錦、彩鳳、游彩架、踩高蹺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節
隆林彝族火把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夜」、「東方狂歡夜」美譽。2006年,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辦,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著民族衣服,將火把燃起來,手拉手圍成圈子,載歌載舞。
4、牛王節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會舉行熱鬧非凡的牛王節。每到牛王節,莎莉人都會身著盛裝,吹響牛角,奏起嗩吶,抬著紙扎牛頭模型和祭品,為牛披紅掛彩,載歌載舞,舉行各種節目。整個節日的重頭戲當屬牛王爭霸賽,當裁判一聲吆喝,主人放開韁繩,兩公牛向對方俯首沖去開始一場激烈的廝殺,四周的觀眾屏住呼吸觀賽,遇到精彩時刻不吝嗇掌聲並大聲喝彩,全場熱鬧非凡!
5、金山花炮節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節是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為金山花炮節。這一天當地人們會舉行隆重的觀音出巡活動,身著盛裝的金山姐妹們小心翼翼地將神像抬出,請觀音菩薩出寺送福。
㈩ 中國民俗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