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島內政治文化是以什麼為指導

島內政治文化是以什麼為指導

發布時間:2023-02-10 07:25:41

❶ 【標准答案】黨內政治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

標簽:習題,答案

習題:黨內政治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 )

本站收集整理了大量習題及答案,請使用站內查詢查找

標准答案: 錯誤

❷ 什麼是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種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 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西方政治學家對「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種理解,一般認為,S.韋伯的解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解釋: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阿爾蒙德和S.韋伯還把政治文化的內容歸納為:①對政治系統整體的態度;②對政治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態度;③對自己在政治系統中的角色的態度。少數政治學家則認為從主觀方面闡述政治文化的特徵,是對概念的狹義理解,主張把政治文化的涵義延伸到包括政治行為模式。可以說,這是對概念的廣義理解。西方政治學者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的意義在於,通過影響各個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對整個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作用。政治文化被視為一個將微觀政治同宏觀政治聯系起來的因素。許多政治學家甚至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並發揮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在研究發展中國家政治的著作中強調,這些國家建立了現代的政治結構,但卻未獲得相應的成果,其原因就在於政治文化形態與現代政治不相適應。
政治文化具有延續性,它通過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傳播和沿襲。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一國文化有可能代代相傳,也使國家、地域、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呈現出長期的差異性。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一方面,它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並隨著政治生活的變化和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它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進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對既有政治體系起著維護和延續的作用,同時,政治文化的變化最終又可能帶來現實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變遷。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軟體」部分,一般與政治制度性結構安排相匹配。跨國性比較研究和現代化研究顯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為條件.

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成分:政治文化的認知性成分,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評價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認知性成分是指人民對於政治組織,政治過程,政治角色,政治產品等方面的認識.它構成了人們對政治體系進行判斷以及選擇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的基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是指對政治體系和政治活動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體系,政治系統活動或政治實踐所持有的一種直觀的評價。政治文化的評價性成分是指人們依據一套他們認為是正確和合理的准則,信條,或明確或含蓄地對政治體系進行價值判斷.它主要包括政治價值觀念和政治評價的心理過程兩部分。

❸ 台灣經濟,政治 ,文化

1949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當時台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台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此外,從1950年下半年起,美國開始對台灣實行經濟援助,注人大量資金幫助台灣恢復經濟。到1952年,台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

當時台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台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達71.5%,成為創匯主力。台灣當局又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在工業方面,重心放在資金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島內生產替代進口,以適應島內的消費水準,並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製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麵粉、塑膠原料及製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

由於台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後勁乏力。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台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台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台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製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台灣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製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託,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中,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在這一時期,台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得益於大量的美國經濟援助以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從1950年至1965年給台灣的經濟援助共計l5億美元。15年間,"美援平均約佔台灣投資毛額的34%,從而彌補了台灣商品及勞務人超的91%"。美國對台灣的經濟援助不僅限於資金或物資,還包括軍事援助、低利貸款、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灣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美援,"台灣經濟至少要比現在落後20-3O年"。此外,戰後西方國家在60-7O年代的經濟繁榮,給台灣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二)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國民黨統治集團敗退台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台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並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這些資金和人才對台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台灣。

(三)台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台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四)台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五)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台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大批台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並且有利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祖國大陸在台灣出口份額中的比重上升,減輕了台灣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對台灣經濟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灣經濟雖人均GDP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井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台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台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台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台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期預算)佔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狀況持續惡化,至2002年,台當局總負債已接近4兆新台幣,債務余額佔GDP比重超過30%。

台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台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台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綜上所述,台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均是政治、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雖然台灣當局採取了某些相應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❹ 台灣問題(30分)

台灣是個海島,《海角七號》的格局很小,誇大鄉土的力量,這樣既討好了台灣

的南部人,又給北部人宣洩的出口。

台灣的南部,農業人口較多,本省人文化低,但是現在有些人反倒要將這種俗氣

的東西優越化,這也是對於韓流的一種反擊,韓流也是一種極端自負的小格局亞

文化。

《海角七號》中最典型的人物茂伯,這個形象就算放在福建南部的農村,也是個

落伍的老頭,但是電影把他可愛化,日本女孩的形象被扭曲,為電影而服務。

鎮代表是較經典的現象,台灣很多黑社會從政,即漂白,又可以便利撈到工程,

我不認為,《海角七號》能多麼真實的反映台灣文化,那更多的是導演自己的YY

罷了。

❺ 什麼是政治文化

所謂「政治文化」:就是指導和引導人類「衣食住行用娛樂」等的「市場經濟運行」並處於「主導或是總綱地位」的政治指導思想方面的最基本方向性、價值取向性的文化。其在任何社會形態下的「一元化和主導地位」都是必須的。

「政治文化」可劃分為三大方面:

一是政治道德;

二是主義等意識形態;

三是憲法等,其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軍事文化」,則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


(5)島內政治文化是以什麼為指導擴展閱讀:

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發展。政治體系是動態的系統,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變化。這一變化的過程總是由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人去推動和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治文化

❻ 黨內政治文化是以什麼為指導

黨內政治文化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導

❼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是什麼(急)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只要遵循這一基本方針,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

❽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

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建設黨內政治文化的工作任務很繁重。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發展黨內政治文化的要求,不能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茫然失措、不知從何下手,而應分清層次,找到著力點,工作具體化。

1、夯實理想信念信仰之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最本質、最核心的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以貫之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執著追求,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要一以貫之地把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有效塑造黨性品格,使全黨理想信念信仰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顯著增長,始終將理想信念信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主體,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主體任務就在於踐行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要教育引導黨員自覺地、模範地踐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鮮明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根本支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基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刻高舉當代中國的精神旗幟。

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黨內政治文化是歷史的具體的,在實踐中不斷滋養和發展,體現了歷史性與現實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先進性與真理性的統一。黨內政治文化應將根脈深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彰顯民族氣質,承載民族精神、牢固國家認同。

4、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我們黨都很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始終發揚艱苦奮斗、不怕犧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忠誠信仰、追求真理,英勇頑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形成了包括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

5、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根本著力點所在。我們要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黨組織、黨員現狀,努力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與保持黨內政治生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有機統一起來,把培育黨內政治文化與提升黨員隊伍的素質、凈化黨員隊伍思想、整飭黨員隊伍作風、增強黨員隊伍先進性純潔性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弘揚清風正氣,堅決反對腐敗蛻變。

旗幟鮮明地與各種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等有害政治文化作斗爭,以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引領黨內政治生活健康發展,厚植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把灌輸式政治思想教育變成以文化人、循循善誘、潤物無聲。著力把建設黨內制度文化與建設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在制度文化建設中突出價值導向,在精神文化塑造中實現思想引領,在行為文化建設中達到知行合一。

❾ 黨內政治文化的什麼是指對黨員幹部

廉潔文化。我國十分注重黨內政治文化的建設,廉潔文化作為黨內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對黨員幹部具有指導性作用,黨內政治文化是指黨員對政治思想、政治意識、政治心理和政治價值判斷的總和,體現在黨員的理想信念、價值原則、價值尺度等價值觀認知與行為之中。

閱讀全文

與島內政治文化是以什麼為指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