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方案(2)
二、建設要求
(一)選址要求。文化活動中心是公益性文化設施,選址綜合考慮方便群眾就近、經常性參與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文化活動中心設在五個街道或社區。
(二)面積標准。根據各街道(社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確定面積,本方案所確定的.文化活動中心建
設規模應不低於200平方米。經濟狀況比較好、人口較多的街道(社區)可根據有資金的情況適當擴大面積。
(三)功能布局。文化活動中心基本功能空間要求做到室內與室外相結合。
室內基本功能空間應當包括:
1.多功能活動廳:主要用於開展小型演出、文藝排練、游藝等活動。
2.書刊閱覽室:主要用於圖書、報刊的借閱。
3.培訓教室:主要用於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和農村實用科技知識培訓。
4.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可以作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微機室。
5.管理用房:文化活動中心工作人員用房。
室外基本功能空間(文化活動廣場)應當包括:籃球場、健身場地、露天舞台等配套設施,佔地面積1500~2000平方米。文化活動中心室外部分屬指導性和規劃性標准,可利用轄區內原有的活動場地。
(四)基本設備配置標准。影視燈光音響設備、書刊資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樂器、體育活動健身器材等。
三、管理模式
在文化活動中心的管理體制上要從有利於中心發展出發,由
各街道自行出具管理方案,積極探索各活動中心高效順暢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文化活動中心的生機和活力。
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方案 [篇3]
根據縣委、政府擬在休閑廣場周圍改造建設一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規劃意見,結合文山縣社區文化建設實際,我局提出如下:
一、功能定位
1、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由政府主辦,以社區為依託,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體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
2、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社區居民集中活動的場所,應堅持政府主導、以人為本、因地制宜、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向社區居民提供書報閱讀、展示展覽、團隊活動、黨員服務、健身鍛煉、科普教育、心理輔導、娛樂休閑、網路信息、慈善互助等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應注重設置適合社區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外來建設者等群體的服務項目。
3、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基層宣傳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應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開展社區宣傳思想教育工作,弘揚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建設和諧文化,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4、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本市社區文化信息化綜合服務建設的基礎設施,應將社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和社區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整合在一起,提供「一站式」服務,成為以運用計算機網路等高科技為特徵的社區文化新陣地,讓先進、健康科學的文化服務進入社區,使社區居民真正享受到科學、文化、信息化成果,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5、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地,應承擔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工作。
二、配置要求
1、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築面積應不少於3000 m2,使用面積應不低於2500m2; 按照合理布局、形式多樣、資源共享的要求,注意動態文化活動與靜態文化活動區域合理分割,避免干擾,辦公用房和輔助用房應盡量節省,讓更多的設施面積用於公益性文體活動。
2、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可以在整合社區學校、老年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體育健身設施等項目的基礎上,設置社區圖書館、團隊活動室、展覽陳列室、社區學校、社區信息苑、健身活動室以及包括放映數碼電影、舉辦文藝演出、開展聯誼活動等內容的多功能廳、小劇場等功能完備的設施項目。要在兼顧社區全體居民的同時,為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內容。根據文山縣實際,布局具體可規劃為:
(1)多功能活動室:舉辦報告講座、小型集會、聯誼活動、數字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等;
(2)展覽陳列室:作品展示、形勢宣傳、科普展覽、藏品陳列等;
(3)休閑娛樂室:設置棋牌室、游藝室、視聽室等;
(4)體育健身室;按需設定健身鍛煉項目,如乒乓球、檯球、健身房、市民體質測試站、老年活動室等;
(5)團隊活動室:按需設定文藝團隊的培訓專用活動室。如音樂室、排練室、繪畫室、工藝室等;
(6)黨員活動室:建立黨員服務站點:
(7)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即電子閱覽室,為社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
(8)圖書閱覽室:提供圖書借閱,報刊雜志閱覽服務。
三、運行管理
1、經費保障。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經費應納入縣、鎮兩級預算管理體制,縣、鎮兩級政府承擔主要建設經費,活動經費應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運行經費包括人頭經費、公用經費、文化服務經費。建立和形成多元投入的機制,鼓勵和支持各種社會力量投入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實行縣、鎮分級負責管理。每年對社區文化中心運行經費的投入增幅應當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社區文化中心可以接受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捐贈和資助。
2、人員配備。要選派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的人員擔任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主任,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文藝、體育、圖書、信息、行政管理等專業崗位。崗位從業人員應當具有專業資質,符合崗位要求。同時可招募社區志願者輔助管理文化活動中心事務。工作人員應具備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管理的基本業務知識,熱愛文化工作、服務意識強。人員配備需徵求文化部門的意見。
3、業務管理。縣文化局及其下屬事業單位負責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發展規劃、運行規范和日常監管,並進行業務指導和服務,為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提供文化資源支持,指導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培養基層文化骨幹。規劃、教育、體育、科技、民政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進行監管和業務指導。社區、鄉鎮人民政府是社區文化中心管理的責任主體,應當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具體負責社區文化中心的管理工作。 也可採取建立社區文化工作管理委員會或者社區文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和統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運行。
文山縣文化局
B. 如何解決互聯網內容體系化建設的問題
設施建設仍有空白點。設施方面,雖然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按行政層級「全設置」,但農村基層特別是城鄉結合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還有空白點。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仍有619個縣級公共圖書館和791個縣級文化館建築面積小於800平方米,分別占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的22.8%和27%。全國有487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築面積小於300平方米,占文化站總數的14.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1.46平方米。投入不足,全國人均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06元。投入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近年來,全國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為2683億元,佔全國財政總支出(15.17萬億元)的1.77%。全國人均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為206元。隊伍方面,基層公共文化體育機構專職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隊伍不穩定、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比較突出,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服務效能不高,不少地方「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報告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但是當前公共文化產品種類數量少、質量不高的問題比較普遍,部分互聯網站內容還存在過分娛樂化和庸俗化的問題。一些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問題,一些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閑置,公共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社會效益。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兩成縣級公共圖書館無購書經費支出。從城鄉看,縣級以下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資源仍然比較匱乏。2013年在我國2712個縣級公共圖書館中,無購書經費支出的有580個,佔到縣級公共圖書館的21.4%。從區域看,中西部地區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2013年,東部地區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約佔全國總量的44.15%,中部約佔22.57%,西部約佔33.25%。從群體看,當前針對老人、少年兒童、殘疾人、農民工和邊疆民族地區群眾的公共文化體育資源普遍偏少,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實。「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還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實際工作中不受重視。」雒樹剛說,同時,政府在公共文化領域還存在「越位」「缺位」現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行政管理職能條塊分割、項目設置交叉重復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二是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尚待完善,特別是對黨政領導履行責任情況的評估評價還有待加強;三是社會力量參與的動力不足,渠道不暢,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雒樹剛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落實政府責任、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促進效益發揮作為主要任務,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為中心環節,把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落實到創作、表演、研究、傳播等各個環節。繼續組織「中國夢」主題創作展示活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改進文藝評獎,解決文藝評獎過多過濫問題。加強對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節目的引導扶持和審核把關,做到正導向、提品質。二是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路。加強城市公園、廣場等設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勵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學校文體設施向社會開放。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互聯網延伸,大力加強網路文化建設。三是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指導各地盡快制定實施標准,以縣為單位推進實施。把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與集中連片扶貧開發、與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編制專項規劃,謀劃實施重大項目,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是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增加產品和服務總量,使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推手。推動互聯網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五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管理,健全民意表達和監督機制。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對群眾自發開展的文體活動給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機制,健全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公眾滿意度指標,創新績效考核方式。六是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標准。設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將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文化志願服務隊伍。
C. 如何通過廣電藝術構建中國主流文化價值
廣播電視藝術是 20 世紀伴隨著電子技術飛速發展而誕生的新興藝術學科。它是一個內容豐富、形式繁多的研究領域,可以反映出當代最前沿的審美思潮、藝術觀念和思維方式。因此,對它的研究既需要相對理論定性,更需依據其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態勢,進行新的理論開拓和理論建設。
廣播電視藝術學是藝術學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是藝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國際上廣播媒介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電視媒介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50年代以來,廣播與電視迅速發展,成為20世紀後半葉影響社會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視聽媒介。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廣播電視與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的多種形式結緣,形成豐富多彩的廣播電視藝術,如廣播劇、電視劇、廣播音樂、電視音樂,廣播戲曲、電視戲曲、廣播文學、電視文學等顯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和美學風貌,被稱作是繼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舞蹈、戲劇、電影之後的一種受眾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新的藝術形態。隨著多媒體技術,信息高速公路等新技術手段的開發和普及,廣播電視文藝的信息量將更加豐富,視聽藝術手段將更加多樣,作為社會文藝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播電視藝術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學科側重於對廣播電視藝術的歷史及藝術理論。廣播電視文藝創作規律的研究,與藝術學各二級學科如音樂學、美術學。藝術設計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舞蹈學等關系密切。
D. 大咖視點丨從北京新視聽年度峰會,看視聽行業的風口與變革
11月19-22日,以「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引領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大會線下展覽共設置11個主題展區,展覽內容突出視聽領域內容、技術、業態的創新應用。同時,還有30餘場專業論壇活動,將有近300名專家學者就視聽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交流經驗。
19日,在本次大會的首場論壇「北京新視聽年度峰會」上,各方嘉賓圍繞視聽行業的發展與變革分享了各自的觀點。流媒體網將其中部分話題與觀點進行了整理,供業界參考。
中國廣電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呂建傑
——《整合再出發,新時代視聽領域的機遇與挑戰》
呂建傑分享了中國廣電「有線+無線+內容」三位一體的發展目標。
有線方面,本地類業務「統一規劃,分省運營」。 基於各省原有的存量業務和資源,不斷提升用戶的本地化服務水平,開展在地化敏捷運營;發力本地有線電視業務、本地寬頻接入業務、本地政企集團客戶業務等。
無線方面,全國類業務「統一規劃,統一運營」。 在「全國一網」下對全國性、核心戰略業務進行統一規劃和統一運營;建設具有廣電特色的5G網路,實現「全國一網」與5G的融合發展;緊抓5G廣播發展契機,搶占產業高地。
內容方面,基地類業務「統一規劃,基地運營」。 逐步夯實廣電特色內容優勢;以「一省一特色,各省有特色」的發展思路,在地方分設內容「基地」:依託各省的資源稟賦條件,匯聚全行業資源,面向全國市場開展垂直運營。
呂建傑還分享了中國廣電的願景: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媒體、信息和 科技 融合的平台型企業,成為創新驅動、有市場活力的國家級新基礎網路服務提供商、領先的數字生活服務提供商和智慧廣電網路運營商。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 楊爍
——《奮力推進北京新視聽高質量發展》
楊爍分享了北京新視聽創新實踐的一些啟示。
1、 全力推進智慧廣電建設 ,如制定智慧廣電三年行動方案,智慧廣電第一次寫進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認定第一批市級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設立3000萬元專項資金等。
2、 加快5G 8K 高新視頻產業布局 ,如編制北京新視聽5G+8K產業地圖,發布北京新視聽重點場景,推動設立5G 8K專項資金和京津冀新視聽發展基金,建設超高清電視技術研究和應用實驗室等。
3、 深入推進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 ,如成立中國(京津冀)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等。
4、 抓好視聽文化精品創作生產 ,加強視聽精品創作規劃生產引導,用好北京市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發展基金,調動網路視聽平台作用,使優秀視聽作品不斷涌現。
5、 北京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整體呈現融合發展、逆市上揚的態勢。
6、 北京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
楊爍強調,要貫通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打造北京新視聽,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愛奇藝創始人、CEO 龔宇
——《高品質影視作品和 科技 創新構造美好生活》
龔宇首先強調,現在的觀眾需要更多高品質的影視作品。龔宇從用戶圈層、內容創作、網劇、電影、綜藝等不同維度分享了他的看法。
關於圈層 ,龔宇表示,如今的觀眾逐漸成熟,再也不會輕易「被騙」,每個圈層的觀眾清晰、穩定地喜歡適合自己的作品。當下,主流觀眾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少女圈層「充滿幻想」,女青年圈層關注「現實的焦慮」,男青年圈層是「邏輯癖」,比如愛奇藝今年推出的「迷霧劇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出來的。
關於創作 ,龔宇強調,要尊重藝術家,特別是給青年藝術家機會,他說,10年來,愛奇藝給了眾多年輕導演第一部商業片的機會。
關於網劇 ,龔宇分享了網劇提高品質的四大發展趨勢:題材古轉今,創作天轉地,形式長轉短,表演弱變強。
關於電影 ,龔宇表示,電影是藝術價值最高的視聽作品形態,疫情讓我們重新考慮網路電影以及互聯網和電影院的關系。
關於綜藝 ,他說,廣告綜藝已見天花板,不會再有明顯的增長,而付費綜藝還是處女地。
關於動漫 ,龔宇認為國產動漫還是「22歲的兒童」,因為整體產業不夠成熟,前途光明但路途漫漫。
關於技術 ,龔宇表示, 科技 創新是網路視聽構造美好生活的長期驅動力,5G、超高清、HDR、AI、VR/AR等技術將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科技 創新也將助力更多創新形態的網路視聽作品,加速中國影視行業工業化的進程,並推動商業模式的變革,使效率更高,公平性更高。
中國 社會 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曉明
——《擁抱變化,謀劃未來——站在文化產業發展新十年的起點》
張曉明表示,如今的文化生態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新舊媒體面臨著轉換與重構的問題。
他說,我國傳統的文化環境是由單一的政府主管主辦的「文化事業單位」構成的,直至2003年才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開始啟動全面改革。
經過近10年來文化發展過程中劇烈的結構變化,由於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 傳統以出版廣電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系統,已經變成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全新系統了;網路內容已經構成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內容,互聯網服務公司已經成為最大的文化內容提供商和渠道運營商。
但是問題在於,以往由政府主管主辦的、以出版廣電等傳統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能向數字化平穩轉型,如何能與以民間力量為主導的,以新興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崛起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撐、日益融合,建構起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環境。
華為融合視頻產品線總裁 何晶晶
——《高新視頻,加速文創視聽產業升級》
何晶晶表示,基礎設施發展重構內容表現, 更加高清、沉浸、自由的高新視頻成為趨勢。高新視頻產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期,空間視頻成為主要技術投入方向 。他說,高新視頻將引領新視頻體驗,培育新業態、新服務,帶動新消費,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何晶晶介紹,高新視頻新時代,面臨著新機遇,如增強體驗需求暴增,5G新基建戰略推進,產業數智化升級加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如高新內容生產不足,產業標准仍需完善,商業變現尚未閉環等。
在內容方面,何晶晶表示,華為採用 立體化的內容策略,擴大供給,平衡供需關系。
通過構建協作、互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鼓勵和支持更多高質量高新視頻節目生產。
他分享了當下的三層內容架構:第一層是 托底內容 ,主要為精品2D/3D內容,是由海量片源構成的基礎內容;第二層是 粘性內容 ,主要為社交化教育、 娛樂 內容,創新用戶付費場景;第三層是 精品內容 ,即周期性、常態化內容,可以創造全新消費意願。
優酷總編輯 張麗娜
——《堅守初心,理性前行》
張麗娜分享了三個關鍵詞:理性、回歸、包容。
關於 理性 ,張麗娜表示,理性是市場的需要,無論片方還是平台,都在回歸理性,比如今年優愛騰與六家影視公司聯合發布了倡議書,反對內容「注水」,規范集數和長度,以及多拍良心劇、口碑劇、精品劇等,就是回歸理性的表現。
她說,如今用戶也更加理性,不能再用原來的老方法去做,用戶喜歡的內容和題材都需要更多的創新性。她舉例說,優酷今年第一個採用超前點映的劇集《嘆息橋》,在主題等方面都非常新穎,雖然它不是流量的破圈劇,但卻是口碑的破圈劇;再比如《冰糖燉雪梨》,更多關注的不再是年輕人的戀愛觀,而是年輕人的成長觀,因此也受到了用戶的歡迎。
關於 回歸 ,張麗娜表示優酷要做到雙輪驅動,一方面是內容,一方面是阿里擅長的電商等領域。比如《奮斗吧主播》把綜藝和主播、電商結合,在生態方面進行了創新;再比如《花小廚》推動了線上線下的結合,《街舞3》創新了文化消費模式,在商業方面產生了創新;再比如LED數字背景系統、北斗星智能系統、幀享、6DoF、智能桌面等的利用,在技術方面帶來了創新。
關於 包容 ,張麗娜說,行業要尊重專業,更要有對內容創作人的包容。此外,她還提到,其實並不存在長短視頻的競爭,主要是要有好的內容,內容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精品。而關於「行業寒冬」,張麗娜說,猛獸也需要冬眠,積蓄力量就能迎接更好的春天。
E. 2022年中國網路文明大會,該會議的召開對推動社會文明發展有何幫助
首先是對網路文化繼續蓬勃發展有很大作用。深化網路黨史學習教育,豐富網路文學、網路影視劇、網路動漫等部分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實施爭當中國好網民工程,精心打造“互聯網中國節”,提升網路文化公共服務質量。道德建設不斷擴大。廣泛開展勞動模範、時代楷模、道德模範等典型事跡網上宣傳,加快推進“互聯網公益”新模式,促進形成崇尚道德的網上文明環境和善良,看到好的,一起思考。
要知道的是新時代,中國網路文明建設成果展示將從黨和國家推進網路文明建設、各地網路文明建設發展、網路文明建設等角度,重點展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助力互聯網企業發展網路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路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和豐碩成果。把網路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網路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引領和推動網路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F. 北京這樣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高地-
當前,文化 科技 融合已成為全球經濟 社會 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既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 科技 深度融合,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那麼,北京如何打造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高地、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融合發展高地" img_height="360" img_width="640" data-src="//imgq7.q578.com/ef/0326/c38bf860ba346a64.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一、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
第一,將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務植入 科技 產品。大力豐富信息產業的發展生態和產品結構,重點打造數字出版發行、網路增值服務、三網融合、動漫網游、創意設計、數字演藝、 科技 文化會展、高 科技 文化裝備、文化地理與智慧 旅遊 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第二,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集成應用,促進虛擬會展、在線體驗等新業態發展。加強文化信息資源互聯互通、虛擬博物館及文化信息地圖建設,推動文化產業與 旅遊 業等業態的深度融合,打通並優化傳統文化產業鏈,拓寬文化產品傳播渠道和形式,實現「文化暢通」。加強數字內容版權保護、內容集成、存儲、分發及傳輸等技術攻關,推動數字內容技術應用和產業化。創新基於版權的數字內容服務模式,促進數字內容服務新業態的形成和發展。
二、實施文化 科技 融合重點工程
第一,建設一批文化 科技 融合示範基地。在市級以上高新區、特色產業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市重點布局的功能新區,實施一批具有特色的示範工程,形成文化 科技 融合集聚區。打造一批骨幹文化 科技 企業,圍繞著文化企業 科技 創新,在數字出版發行、網路增值服務、三網融合、動漫網游、工程設計、數字演藝、 科技 文化會展、高 科技 文化裝備、文化地理與智慧 旅遊 等領域,選擇一批創新性強、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企業作為重點培育的骨幹企業。
第二,建成一批文化數字資源庫、資料庫。推動文化內容、素材數字化,促進數字文化資源庫建設,重點建設全國和京味文化特色數字資源庫等。推出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新興媒體,加強互聯網、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建設,做強重點新聞網站、移動媒體,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綜合性網站和特色終端。
三、構建文化 科技 融合體系
第一,健全文化 科技 融合創新體系。依託北京市文化產權交易所、北京文博會、服貿會等,促進文化 科技 知識產權和產品交易,重點在文化 科技 融合示範基地和文化 科技 企業集聚城市,構建新型演藝文化傳播服務平台、文化 旅遊 服務平台、文化藝術品交易服務平台、數字內容服務平台、數字版權交易服務平台、動漫 游戲 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文化產業融資服務平台、文化 科技 信息交流平台等;積極推動專業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 科技 企業孵化器建設,在文化 科技 領域形成一批專業技術創新平台和公共 科技 服務平台。
第二,構建文化 科技 融合服務體系。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具有跨行業、跨領域的特點,既有賴於 科技 企業、文化企業基於市場機制的跨界融合和產品創新,也有賴於政府部門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協同的平台,營造良好的文創產業發展生態。要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統一的文化內容資料庫及文化信息服務平台,優化網路服務環境,既有力推動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又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豐富、便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四、加快文化領域核心技術研發
聚焦主要文化產業形態,有針對性地突破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應用技術,重點開發數字動漫製作、數字音視頻和高清影視製作、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網路出版、語義智能搜索等關鍵技術,加強研發文化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技術標准、關鍵元器件和裝備,推動若乾重大文化 科技 成果實現產業化。加大智慧家庭研究的扶持力度;推動一批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在全國統一標準的基礎上,爭取成為國家標准和全國技術服務中心。
五、加大文化 科技 融合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第一,加強文化 科技 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實施「首都文化名家工程」,加大對文化 科技 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工作力度。組建北京文創產業職業學院,結合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需要設立相關專業。 探索 建立文化新業態人才職稱評定和職業資格認證機制,開展動漫網游等文化 科技 領域的職稱評定和職業資格認證工作。對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層次文化 科技 人才,經有關程序可破格參加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不受學歷、資歷等要求;申報專業技術資格時不受單位性質的限制,而公益性文化 科技 事業單位急需引進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可按有關規定設置特設崗位,自主聘用。
第二,聚焦文化 科技 融合高端人才政策研究。通過對文化 科技 企業、傳媒機構、文藝院團、研究院所和人才服務機構的調研,分析面向2035年的北京文化中心與 科技 創新中心建設人才需求的特點和類型,提出吸引與集聚高端創新型人才與團隊的目標方向和領域類型,聚焦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文藝演出、廣告會展、文化創意等領域的專業型、經營型、復合型人才。對當前歸國高端文化 科技 創新人才作為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梳理目前高端人才迴流存在的問題,研究吸引全球高端創新型人才引進和迴流的政策環境,提出文化 科技 高端人才集聚的相關建議。
六、推出文化 科技 融合的新舉措
第一,創新文化 科技 融合監管方式。深入研究 科技 發展趨勢和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規律,積極 探索 科學有效的監管方式。例如,當前基於互聯網的直播、網紅等,泛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如何因勢利導、促使其科學發展,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總結規律、創新監管。
第二,搶占文化 科技 融合的產業制高點。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涉及面廣、新業態多,應在戰略布局上有的放矢、突出重點,推動文化領域共性技術、文化產品生產服務技術、文化傳播信息技術等實現突破,搶占文創產業制高點。
第三,構建文化 科技 融合服務體系。文化 科技 融合發展具有跨行業、跨領域的特點,既有賴於 科技 企業、文化企業基於市場機制的跨界融合和產品創新,也有賴於政府部門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協同的平台,營造良好的文創產業發展生態。
北京的文化傳統深厚悠久, 科技 研究引領全國,文化 科技 融合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 科技 資源,多管齊下拓展文化 科技 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創新動能,助力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G. 如何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把握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設
當今時代,網路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網路輿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和社會心理。由於網路傳播具有開放性強、交互性好、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等一系列優勢,其輿論形成具有自發性、快捷性、多元性、長留性等特徵。也因為網路的開放性、網民身份的隱匿性以及受部分網民社會經驗、自身素養等因素的影響,網路輿論往往又呈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甚至會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謾罵與攻擊來表達觀點。因此,正確分析和引導網上輿論,顯得十分重要。
網上輿論引導重要而緊迫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准確匯集民情民意的需要。准確匯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民意反映的集約性、普遍性、可視性在網路輿論得到最為顯明的反應。與傳統媒體輿論相比,網路輿論在真實、直接、及時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各大網站的留言板、BBS論壇,成為表達民意、體現觀點、形成網路輿論的重要場所。網民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種觀點後,經過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互影響,就會形成輿論。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網民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起鬨、攻擊等宣洩型、情緒型輿論。如果不能對這些偏激的輿論加以正確引導,勢必造成「網民的聲音一大片,群眾的聲音聽不見」的混亂嘈雜局面,嚴重擾亂黨和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視線。因此,要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引導和洞察社會輿論的重要窗口,就必須加強對網路輿論的引導。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人民行使監督權力的需要。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從來沒有像網路輿論這樣明顯。網路輿論在形成以後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於決策者。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與民休戚相關的決策上,網民關注的越多,越容易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壓力。與此同時,由於廣大網民的關注,也使得解決問題的各項流程更加透明化。但由於網路上傳播者身分的匿名性及隱藏性的特點,會導致一些不良言論出現,混淆視聽,削弱正確輿論的導向。因此,我們有必要維護網路輿論的正確聲音,使之發揮正確引導民眾的積極作用。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提高互聯網服務經濟社會水平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是新聞媒體的作用集中表現。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自然也不例外。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以來,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網路這種新媒體的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網站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過多的關注社會的陰暗面,導致負面報道層出不窮,正面報道形不成聲勢,嚴重脫離中心工作,給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為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網路輿論導向,堅持顧全大局、服務中心、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方針,積極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營造氛圍、凝聚人心、匯集人氣。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需要。網路媒體作為一種更加有效的媒介,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互聯網上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准則道德規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還利用網路散布謠言、傳播反動言論,甚至僱傭網路寫手對一些「熱點」進行炒作,欺騙網民,誤導輿論。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在互聯網上旗幟鮮明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使網路輿論成為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主陣地。
要把握好網路輿論的特徵和形成機制
當前,社會輿論環境復雜多變,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頻頻,加劇了人們思想情緒的變化。鎮定與恐慌、理性與沖動、事實與謠言、積極態度與消極言論同時出現,各種思想認識相互交織,無論是以及時豐富的新聞信息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還是以准確有效的輿論引導社會公眾,都需要我們第一時間掌握社會輿論的趨勢和特點。
來自互聯網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網路輿論關注的公共事務素材,一方面是來自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的報道,另一方面來自網路原創,尤其是BBS上網友自行發布的新聞和傳言。如果傳統媒體的報道被門戶網站轉載,或網上傳言得到傳統媒體的證實,或網上觀點得到傳統媒體的聲援,那麼這種網上網下的交互作用,會促使輿情洶涌,形成強大的輿論聲浪,對當事人特別是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公權力形成壓力。
互聯網成為反映社會心理和表達公眾訴求的重要渠道。從今年網上輿情來看,社會敏感問題成為網路輿論焦點,經濟民生類、政府管理、立法司法備受網路關注。環境問題、腐敗問題、司法不公等事件極易激發網民的非理性情緒,甚至一些偶然的事件也會引發不良情緒,應該加以警惕。
警惕「網路暴力」現象。據統計,我國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超過了70%。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人都心懷正義、充滿激情、好奇心強,強烈期待融入社會,熱切希望表達自我,並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性。但是這一年齡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難擺脫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制約自己,習慣於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懲罰他們認定的「壞人」。他們很難對自己在「善良動機」下所導致的行為後果作出全面客觀的估計。在網上討論某一事件時,會出現極端、辱罵、非理性的聲音,在有的引起網民反感的事件中,一些網民自以為懷著正義之心,對當事人實施「網路暴力」,包括公布當事人隱私、電話騷擾、現場騷擾等需警惕。
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對於熱點社會事務、公共話題,非專業人士積極發言,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智慧、學識和價值觀。這些民間身分的觀察家對公眾的影響力較大。特別是網上一些較權威的論壇和知名個人博客,以及一些資深網友,扮演了傳播學上的「意見領袖」角色。在一些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辯論中,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影響網友的價值判斷。有時「意見領袖」的意見並不完全客觀正確,卻能引導整個網路輿論的走向,導致了網路輿論的偏向性。因此,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與「意見領袖」進行溝通,讓互聯網中的「意見領袖」與我們合作,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
積極探索引導網上輿論的機制和措施
把傳統媒體網站、政府新聞網站等主流媒體網站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形成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由於我們的主要新聞媒體在社會和公眾中有較高的媒介公信力,當人們在網上要獲得新聞信息時,總是把傳統媒體網站、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和重要的門戶網站作為主要甚至是首要的選擇。因此,主流媒體既是維護公民知情權的重要社會力量,發揮著信息傳播主渠道的作用,同時也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排頭兵。因此,要建設一批政府管得住、網民信得過的主流媒體網站,以較大規模和影響力在網路輿論中做好引導。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為他們提供新聞發布上的優先權,促進有影響的網站與傳統媒體的合作,以增強信息互通,形成輿論聯動,確保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
提高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公開,從源頭上堵住網路流言和虛假信息的泛濫。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客觀、全面的發布,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滿足公眾知情權,貫徹「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以往的新聞傳播實踐告訴我們,當重大的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如果政府能通過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及時發布信息,就能安撫公眾情緒、保持社會穩定。對於那些影響面大且具有持續性的事件,要注意形成信息傳遞的波次效應,在及時滿足網民知情慾的同時,逐漸降低人們的關注度。反之,由於網路傳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亂、錯誤、拖延,會使謠言大行其道。在網路傳播的時代,在播客、博客、個人新聞盛行的時代,在傳統大眾媒體不是信息惟一來源的時代,更要避免因對正常信息的過度控制而導致信息短缺,而使那些虛假信息通過網路得以廣泛傳播。只有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增強信息的透明度,才能確保包括網路輿論在內的社會輿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加快網路「意見領袖」群體的培養,藉助專業網路評論員的力量,幫助網民從輿論客體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藉助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以及網路當中部分民間觀察家的力量,培養網上的「意見領袖」,不僅可以起到媒介信息中介和過濾環節的作用,還可以為網民提供科學理性的觀點和建議,也可以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以強化主流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對網路輿論的最後形成起著主導性作用。
建立分工協作、專兼職結合的網路評論員隊伍,理順體制機制,增加投入,擴大網上影響。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網路評論員隊伍是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要著手建立起專職、兼職和覆蓋全省各地、各部門的不同層次的網路評論員隊伍。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培育起一支高素質的網路寫手,由專兼職網評員平時負責與其聯系和交流,以應對必要時輿論引導的特殊需要。要理順工作機制,把新聞發言人與網路評論員兩只隊伍結合起來,擴大發展網路評論員隊伍的外延。
H.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護公眾和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的合法權益,規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秩序,促進健康有序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向公眾提供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以下簡稱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活動,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是指製作、編輯、集成並通過互聯網向公眾提供視音頻節目,以及為他人提供上載傳播視聽節目服務的活動。第三條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作為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對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實施監督管理,統籌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產業發展、行業管理、內容建設和安全監管。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作為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依據電信行業管理職責對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實施相應的監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和地方電信管理機構依據各自職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及接入服務實施相應的監督管理。第四條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及其相關網路運營單位,是重要的網路文化建設力量,承擔建設中國特色網路文化和維護網路文化信息安全的責任,應自覺遵守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接受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行業主管部門和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第五條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組成的全國性社會團體,負責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倡導文明上網、文明辦網,營造文明健康的網路環境,傳播健康有益視聽節目,抵制腐朽落後思想文化傳播,並在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指導下開展活動。第六條發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要有益於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正確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大力弘揚體現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提供更多更好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文化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為青少年成長創造良好的網上空間,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第七條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應當依照本規定取得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頒發的《信息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或履行備案手續。
未按照本規定取得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或履行備案手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業務指導目錄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商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制定。第八條申請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備法人資格,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單位,且在申請之日前三年內無違法違規記錄;
(二)有健全的節目安全傳播管理制度和安全保護技術措施;
(三)有與其業務相適應並符合國家規定的視聽節目資源;
(四)有與其業務相適應的技術能力、網路資源和資金,且資金來源合法;
(五)有與其業務相適應的專業人員,且主要出資者和經營者在申請之日前三年內無違法違規記錄;
(六)技術方案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
(七)符合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確定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總體規劃、布局和業務指導目錄;
(八)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的條件。第九條從事廣播電台、電視台形態服務和時政類視聽新聞服務的,除符合本規定第八條規定外,還應當持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許可證或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其中,以自辦頻道方式播放視聽節目的,由地(市)級以上廣播電台、電視台、中央新聞單位提出申請。
從事主持、訪談、報道類視聽服務的,除符合本規定第八條規定外,還應當持有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從事自辦網路劇(片)類服務的,還應當持有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
未經批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第十條申請《許可證》,應當通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中央直屬單位可以直接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提供便捷的服務,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審批;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或者初審意見之日起40日內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其中專家評審時間為20日。予以許可的,向申請人頒發《許可證》,並向社會公告;不予許可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許可證》應當載明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播出標識、名稱、服務類別等事項。
《許可證》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需繼續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應於有效期屆滿前30日內,持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條件的相關材料,向原發證機關申請辦理續辦手續。
地(市)級以上廣播電台、電視台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轉播類服務的,到省級以上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履行備案手續。中央新聞單位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轉播類服務的,到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履行備案手續。備案單位應在節目開播30日前,提交網址、網站名、擬轉播的廣播電視頻道、欄目名稱等有關備案材料,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將備案情況向社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