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代文學中關於「審丑」的認識
美是一種包含理性的感性形態,美的形態無比豐富,美是人類不可言說的妙。從古到今,無數美學家對美下過定義:或說美是形式的和諧(古典主義),或說美是完善(理性主義), 或說美是上帝的屬性(新柏拉圖派),或說美是愉快(經驗主義),或說美是關系(啟蒙主義),或說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現(德國古典美學),等等。我們大致可以用哲學的話來說: 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自然的人化,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真和善的統一,是自由的形式。美的表現必然是感性形象的,美的對象具有形式和諧美感,美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無 害的、積極肯定的價值屬性,是一種最高的善,能滿足我們人類精神積極的追求狀態,這就是人類美好本質的對象化。由於美是一種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是不可窮盡的,所以美是無 限豐富的。
從研究學習的方法來說,你想認識文學形象的審美性,你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美,再認識什 么是審美,從而掌握審美性的含義。
審美的「審」,是觀照→感悟→判斷的意思,是審美主體運用審美注意、審美感知、審美經驗、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對審美對象進行的一種積極、自由、活躍的心理 文化活動。文學是人的一種審美活動,作家創作與讀者欣賞作品都是一種審美活動。
審美性即審美的性質。中國古代文學家說「詩緣情」,文學有「滋味」、「氣韻」、「空靈 」、「意境」、「趣味」,和杜夫海納說的「美感要素」是相通的,和柏拉圖說「詩的迷狂」等一樣,都是指文學具有審美性質。(二)文學審美、審丑的審美性
一般來說,童話是審美的,寓言是審丑的,比較這二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文學的審美性質。審美的「美」是指現實生活、大自然和文學藝術中所呈現的美的對象,在這里需要精細 地分析。傳統美學只承認審美的「美」是美好的對象,當美學、藝術學的研究拓展到面對大量「審丑」的對象時,一派認為審美的「美」不但有美,而且有丑,還有崇高、卑下、悲、喜等,因此審美既包括審美(美麗美好的美),也包括「審丑」、「審崇高」、「審卑下」、「審悲」、「審喜」等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73頁,武漢,武漢大學 出版社,2000。。另一派主張:現代藝術把丑學提到了主導地位,美學已無法單獨涵括感性的領域。感性的領域既包括美,也包括丑,美學與丑學合起來表現為完整的感 性學。傳統西方哲學史上常見的觀點是審丑只是審美的點綴,認為審美活動中已經包含了審丑,這是一種偏頗。審美就是「審美」,審丑應該另立一項「審丑。」欒棟:《感性學發微--美學與丑學的合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什麼是審丑呢?欒 棟認為:審丑是指從主客體統一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審丑活動。從主體的方面來說,所謂審 丑,是指個體對丑的判斷、品評、鑒賞、批判、寬容、改造等各種能力的總和。從客體方面講,審丑是指把握丑的本質及其形態在社會歷史中的演變,其中包括作為客觀對象的審丑活 動本身。
在闡述審美與審丑兩個論題時,必須引入一個重要的概念:審美理想。傳統 美學是以審美理想作為創造藝術形象的目的和規范,它大約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關於審美觀念的東西;一是審美的范型模式方面的東西。所謂審美理想,是指人們在自己民族的 審美文 化氛圍里形成的,由個人的審美體驗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關於美的觀念尺度和范型模式。它一方面具有個人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時又具有全人類性質。「觀念尺度」是人在下意識中設定的關於美的種種標准;「范型模式」則是合乎上述標準的感性形態,文學形象的藝術至境 形態如典型、意境、象徵意象是這種審美理想「范型模式」的具體體現,例如雄渾、沖淡、典雅、清麗、含蓄等文學風格,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的詩,蘇軾、辛棄疾的詞 ,文學典型如諸葛亮、曹操、孫悟空、寶玉、黛玉、寶釵、鳳姐等。審美理想影響和制約 著全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審美實踐和藝術創作,成為文學形象的目的和規范。
在處理審美與審丑的復雜關系中,流行的觀點是用審美理想來平衡二者的沖突。認為審美引 起美感,審丑引起厭惡感,審崇高引起贊嘆,審卑下引起蔑視,審悲引起憐憫,審喜引起幽 默感。這種種不同的感受都是以情感、理解、想像、感知來評價審美對象,美感形式多種多樣,但都統一在審美理想的目的下。大致是這樣論述:
(1)當審美時,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誇張升華為理想的美,加工成體現審美理想的文學形象。如前述汪曾祺《受戒》中的小英子、明海及《紅樓夢》中的少女形象等 。
(2)當審丑時,是以審美理想的觀照來把生活中的丑轉化為藝術美,轉化為可以帶來審美享受的文學形象。這種審美享受叫做「審丑快感」,從內容來說是對生活中具有否定意義的 事物的反映,從形式來說是對形象的色彩、線條、節奏、語言等的美的結構安排。丑之所以引起審美快感,是因為以美的理想主持對丑的裁決,蘇聯美學家斯托諾維奇指出:「丑的現 象本身不會令人高興。同卑鄙的傢伙交往很少有愉悅可言。但是痛斥他卻是一種快樂呀! ……這是對丑的譴責,在美的理想之光照下使之目眩,讓丑的劣跡在美的面前原形畢露。由 於美的理想主持對丑的裁決,難道這一切不產生特殊的愉悅和享受嗎?」〔蘇〕斯托 諾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231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有人會問,難道現代派荒誕丑怪的藝術形象也體現著審美理想嗎?回答是肯定的,不過這不 是正面的體現,而是讓讀者反思、引起同情,發現美的失落,它們表達的正是失去美的痛苦 和焦灼。這些情感是作家從審美理想的高度去審視生活的結果。卡夫卡《變形記》里大甲蟲的形象,表達的是作家對人性異化的抗議;貝克特《等待戈多》揭示的是人類無望的生存處 境;尤涅斯庫《禿頭歌女》慨嘆的是現代人際關系的隔膜。這些審丑形象折射了作家的審美理想。
(3)文學作品中常有一種被污辱被損害者的形象,他們的醜陋是強者之罪、社會之罪,作家是以令人觸目驚心的形象呼喚人類的同情,呼喚人的求善向美之心。這些形象對社會醜陋 的批判是間接的,它的審美性也是間接的。
(4)現代藝術是審「丑」的藝術,但並非赤裸裸地展覽丑惡現象,而是通過誇張、變形、象徵的手法揭示社會人生丑惡、荒誕的本質,這是關注現象背後的「深度模式」,是對形而上觀念哲理的闡釋。這其實也是一種「審美的升華。對這個問題一般語焉不詳,較好的解釋是:醜比美更能揭示內在的真實,更能 激發深刻的美感,因為美過於動人、過於鮮艷、過於和諧、過多地炫耀其外部,而沒有表現其內部的深刻的本質,讀者看到美的形象時過分陶醉、過分順利地享受表面的愉悅,所以忽略了對深刻底蘊的追究。丑的對象的外在形態對審美感官有阻拒性,但卻引人追尋世界上最深邃的本質,所以審丑可以獲得一種深刻底蘊的美感。羅丹還認為丑的對象比美的對象更能顯露出它的「性格」 ,這種「性格」有內在真實的力量美。
(5)審丑時用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它,是藝術形式的生動、逼真、優美的表現,是「 美的描繪」,這和「描繪美的」不同。這會引起讀者一種厭惡與愉悅相混合的情感,即厭惡中有愉 悅,愉悅中有厭惡。由於形式征服了內容,丑轉化為美,轉化為一種真正的美感。
(6)以丑作為背景,用來襯托美的麗質。生活的特點本來就是美醜緊靠存在的,且二者總在比較和斗爭中發展。雨果在《克倫威爾·序》中提出了藝術中著名的美醜對照的詩學原則 :「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丑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更深刻的觀點是:無論在喜劇或悲劇中,我們總是體驗到痛感和快感的混合,美與丑等一切截然對立的東西都是同時存在而結合成一個最真實的整體被讀者接受為完整的審 美經驗。我們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一切最偉大的作品中,經歷的是人類生活和情感的全域,在偉大的喜劇作品裡,我們不僅體驗到一種對人類 的辛辣諷刺,也同時體驗到一種同情感:接受人類生活的全部缺陷和弱點、愚蠢和惡習,所以偉大的喜劇同時也就是悲劇。我們從中更 為接近人生了,我們成為更真實的敏銳觀察者,美感就是對各種形式的動態生命力的敏感 性。恩斯特·卡西爾:《人論》,190~192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上面是流行的關於審丑怎樣表現了美感的觀點,我們可以作為一個主流理論來接受。但這種解釋並不能完全使人信服,尤其不能解釋20世紀的文學藝術。晚近對「丑學」的研究有新的看法,下面作一個概括介紹,我們可以就此展開討論研究。
現代主義藝術是擅長表現丑的絕妙藝術,表現美的藝術家與日俱減,丑學從美學中獨立出來,藝術家要成功的一個訣竅,就是把丑表現到絕 妙。生活中處處充斥著束縛、壓迫、爾虞我詐,「上帝死了」,存在是荒謬的,人性扭曲,靈魂出竅,理想被踐踏得支離破碎,懷疑主義世界觀盛行,美成了虛偽的化身,美在墮落, 美在流俗。於是藝術家在體驗丑、苦心孤詣地挖掘丑。一個異化了的世界同樣在文學藝術中充斥著:荒誕、苦悶、瘋狂、絕望、淫慾、兇殺、夢魘;腐屍、污泥、毛發、鼻涕、糞便、 毛毛蟲、工業廢料、文化垃圾,浩浩盪盪地開進了昔日審美的殿堂。於是審丑文化方興未艾,由審丑發展到歌頌丑、嗜丑。不少美學家認為將丑作為審美的對象,是造成藝術哲學 、美學、藝術學相混淆的原因之一,這是一種理論上失誤。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對象保持自己的自由和無限,不把它作為有利於有限需要和意圖的工具而起占 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對象既不顯得受我們的壓抑和逼迫,又不顯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襲和征服。」審美主客體之間是平等的,精神上是深深依戀、慰藉、充實和壯大的。但審 丑的對象「丑」只是娛樂的對象,是滿足好奇心和動物性慾望的對象,是痛斥、譴責 、取樂、認識、欣賞的對象,而不是審美的關系。所以丑不是審美對象,只是認識、娛樂的 對象。於是提出體驗丑感、開掘丑的非理性沉潛意識、透視文明的消極層面,主張審美與審丑構成二元思維,合成美學、丑學兩個獨立的認識論,不必為解釋「化丑為美」而牽強附會。參考:葉知秋:《審美與丑》,《文學評論》1993(2);欒棟:《感性學發微- -美學與丑學的合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自古及今,寫丑的文學大師代不乏人,中國古代的韓愈最善寫丑,寫丑物、醜行、丑語,後代詩家用奇、險、狠、重、硬、崛、狂、怪等字眼形容他的詩風。有人說他化丑為美,有人 說他以美的形式克服了丑,有人說他的嗜丑是失敗的詩。西方文學中寫丑的文學大師特別多,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都是丑的世界,現代派幾乎就是丑的藝 術的天下。中國當代小說家中的殘雪和莫言也是寫丑的作家。總之,當代提出了美學之外的一門新學科「丑學」,要求人們重新思考一個理論問題:如何審丑?
⑵ 審丑文化為何在現如今的網路上越來越流行
“審丑文化”之所以會在網路上越來越流行,主要是因為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審丑文化”滿足了很多人的新鮮感;第二、“審丑文化”中充滿了獨特性。
而惡性的“審丑文化”說白了就是“嘩眾取寵”,因為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待在一個舒適圈中的,我們習慣了將光鮮亮麗、干凈整潔看作是美的基礎,而那些嘩眾取寵的人就故意將自己往丑了打扮,像一些比較低俗的打扮說白了就是為了博眼球,靠著“反大眾審美”來獲得關注,這樣的獨特性是我們不應該提倡的。
⑶ 「審丑」文化盛行,是誰在看好「山寨」偶像的「轉型」
如今審丑文化盛行,山寨偶像的轉型,也成為了人們都需要深思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火爆全亞洲的天團EXO,這是一個韓國偶像團體,但近期卻出現了ESO,這是一個山寨男團,其中鹿哈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成員。 ESO中的成員名字不僅與EXO的藝名相似,而且長相也比較酷似低配版的明星,一名玩著擦邊的諧音梗,一邊在網上大肆進行宣傳。
明星模仿秀在內娛也並不是一個罕見的事情,曾經的超級模仿秀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一些節目組甚至在全國各個地區去張羅與明星長得像的人,並且讓其登上舞台,讓其在舞台上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並且展示才藝。越來越多的網紅臉在各大平台上出現,人們有著獵奇心理,也非常樂意去看這些視頻。小編認為這種情況其實是並不好的,而且也可能會打擾明星本尊的生活,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⑷ 審丑藝術是因為大眾審美疲勞而導致的嗎
當然不是啦~(≧▽≦)/~
首先呢,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是不一樣的,這會受到社會和個人生長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決定審美觀念的因素中,大多是來自後天的觀念影響。至於說審丑,那我認為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來考慮,很多人的審美觀本來就是和大眾主流不一樣。人本來就是多元的,每個個體都不一樣,社會也是多元化的,要正確看待每件事存在的意義,而不是說你所認為的美就是真的美,也不是說你眼中的審丑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丑了,在他人的眼中,你所看到大丑也許是美的呢?
就像在非洲,有些部落的習俗就是覺得女性大嘴好看,他們為了獲得大嘴,很多的女性會在不使用嘴咀嚼時,在口腔里塞一個大盤子,用來把嘴巴撐大,等這個大小定型了之後再放入更大的盤子,最終你所看到的就是有著超大嘴巴甚至嘴唇下垂的,但是在他們的觀念中這並不醜,而是一種榮耀,越大越丑,在國內的傳統審美則是櫻桃小嘴的古典美女好看,但是這個審美觀在他們眼中也許就會覺得很醜呢?在接下來的圖片中你可以看到。
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大耳洞,我是看著都疼,但是你不能說這就是審丑了,在他們的文化和審美中,這就是漂亮的,也有不少的愛好時髦的歐美紋身師會去把自己打扮成大耳洞。所以呢,還是那句話,人類是多元的,是多種多樣的,不能隨隨便便就下定義說是審丑或者審美,畢竟這是從你自身的傳統觀念,從你的審美標准去看待的一件事情。
⑸ 為什麼近幾年動作電影都是女性為主角
是為了中國電影的學者了為了批評中國電影存在的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情況。
動作電影以女性角色為主的目的一開始是為了中國電影的學者了為了批評中國電影存在的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情況。但是到現在這種情況依然存在。你看,姜文的電影里就是沒有女人的。
男女兩性除了在生理與心理上的區別外,還存在社會性別意義上的區別。社會性別理論認為,在後天的歷史和文化的影響下,兩性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從女性的角度來說,這種性別文化包括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對性別差異的認識,以及這種認識在社會、法律等方面的反映等等,它們最終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女性文化生態。
⑹ 審丑的定義是什麼
審丑是對應審美而出現新詞彙。有人把審丑看作是「審美疲勞」的產物,也有人認為審丑本身就是審美的一種表現形式。 以一部《丑的美學》而被奉為現代丑學開創人的羅森克蘭茲說,「吸收丑是為了美而不是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負面,是與美相比較、相對立而存在的生活樣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扭曲與異化。作家應當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擔負起義務與責任,以審美態度去審視、選擇、提煉「丑」。只有當丑與惡成為被人掌握的積極力量,即通過對丑惡事物的厭惡,喚起對美與善的渴望與追求的時候,丑才能有審美價值。但對於不少中國作家而言,他們常常局限於對審丑這一形式的借用,而諸如卡夫卡等西方文學作品中在審丑的背後所蘊涵的對人性的深刻批判、對小人物的關懷、對人類個體精神的反思在他們的作品裡卻很少。而審丑的泛濫,過分渲染人性的陰暗丑惡,顛覆了以往文學作品中對人性充滿真、善、美,以及人際關系和諧的敘寫。 總之,當今文學作品中的審丑應當與審美相結合,並且以審美為最終目的,只有這樣,審丑才會走出慾望痛苦的泥淖,化丑為美,煥發出新的生機。
編輯本段大眾審丑
大眾審丑的心理動機
芙蓉、鳳姐這些審丑的事件裡面大多有三個主角,芙蓉、背後的推手和媒體、公眾。這三方面在事件當中各自滿足著自己的需求。對前兩者來說,主要獲得關注和經濟利益。對公眾來說,是滿足了審丑的需求。 人們為什麼會有審丑的需求,這和心理學里所說的自尊需要和自我服務的偏見有關。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講師嚴霄霏認為,我們經常要通過同他人的比較來獲得自尊,我們喜歡受到周圍人的重視和認同。 但是對於自尊低的人來說,是需要更多的東西來支撐自己的自尊的,比如有比他們更不堪的可以評頭品足的對象,這是一種維護自尊的自我防禦機制。有研究表明,當自尊水平比較高的時候,我們不會那麼臉皮薄,也不會那麼多的去批評別人。
大眾審丑的營銷價值
丑星粉墨登場,明星丑聞也是好戲連台,在娛樂至死的精神下,中國的大眾審醜行為的已經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營銷傳播專家文武趙在《大眾審丑:門背後的營銷價值》中指出了丑星與丑聞明星的區別:丑星的是指那些以丑的形象、丑的行為博出位的明星,比如芙蓉姐姐、鳳姐等等;丑聞明星是那些那些有著良好形象和知名度的明星,因為各種「門事件」,丑聞也隨著門的打開月入公眾視野,形象由正面轉向負面,與此同時關注度也是在不斷上升,比如老虎伍茲。總之,兩者都是關注度在上升,只是說丑星本來就沒有良好的形象,而丑聞明星的形象則是因為種種「門事件」導致形象下跌。但不管怎樣,「門事件」的主角們已經顯現出巨大的營銷價值。 對企業來說,明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之間不再是一種共存共榮的關系,而是可以分開利用的資源。對「獸獸們」這些丑聞明星還有「鳳姐們」這些丑星來說,不管是罵名還是美名,只要被廣泛關注就有了營銷價值。雖然這裡面還會有很多潛在的風險,但是如果操作得當,也可以做到規避。比如企業可以藉助明星丑聞或者丑星來進入大眾視野,從而提升企業品牌的知名度,然後再「過河拆橋」,通過轉移用戶關注焦點、撇清雙方關系或者引入正面形象等方式保證企業的口碑不受到危害。 可以看出,獸獸這樣的丑聞明星,鳳姐、芙蓉姐姐這樣的丑星已經是成為一種新的力量,逐漸改變著明星商業化的傳統路徑,影響著企業營銷的游戲規則
⑺ 中國當代審丑文化盛行的原因
摘要:針對當代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審丑現象,本文對其出現的原因進行了簡要的探討,認為丑來源於現實生活,是作家對市場的妥協、大眾審美態度的缺失以及盲目追求個性與獨特性三者相結合的產物。
關鍵詞:丑 審丑 審美態度
「世間實在還有寫不進小說里去的人。倘寫進去,而又逼真,這小說便被毀壞。譬如畫家,他畫蛇,畫鱷魚,畫龜,畫果子殼,畫字紙簍,畫垃圾堆,但沒有誰畫毛毛蟲,畫癩頭瘡,畫鼻涕,畫大便,就是一樣的道理。」[①]就魯迅當時的中國文學藝術所描寫的的范圍來說,這種情況是正常存在的,但現在,文學藝術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毛毛蟲等這些讓人惡心、恐怖的丑惡事物,卻越來越多的現身於文學 藝術作品之中。當代社會環境下,審丑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它充斥於人們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藝術作品的欣賞中,甚至在日常的審美生活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一、 審丑——充斥於藝術天地和社會生活
社會中充滿了大量的審丑現象,甚至,這個時代不是對美的尋求和追逐,而變成了對丑的孜孜不倦,這種現象大量的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存在於文化生活中。
首先,審丑現象大量存在於文學藝術的天地。文學藝術中,存在著大量的丑的形象,常見的例子如《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加西莫多,作者以丑襯美,醜陋的外形更襯托出其美好善良的心靈。中國山水畫中有以丑、怪為美的流派,在丑的描繪和渲染中,化丑為美,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丑的事物也具有了美的價值。所以,傳統文學藝術中存在的丑的形象,處於從屬的地位,它們通過各種藝術方法和技巧,轉化為美,從而具有美的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與此種現象不同的是,在現代文藝中,充斥著大量的丑惡現象,作者對丑進行描寫和大肆渲染,不是以此來達到對美的價值的追求,而是刻意暴露醜,給人以丑感,在這樣的作品中,丑不再是處於從屬於美的附屬地位,而成為作品的主體,成為作品的價值主體。例如,余華的小說《現實一種》,對祖母衰老的描寫,給讀者衰老、腐朽、醜陋的感覺,而兄弟倆相互折磨以及最後對解剖屍體的詳細描繪,更給人惡心、恐怖的感覺。作者在這里表達的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透視與解讀,對丑惡的社會現實作了自然而誇張的描寫,把丑惡的現實赤裸裸的展現出來,而沒有對其進行美的轉化,因而不會產生美感,不能給人美的欣賞。同樣,在他的《兄弟》下部中,他以戲謔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悲劇故事,讓人在笑中流出悲痛的淚
⑻ 「審丑」文化盛行,「審丑」對娛樂文化的沖擊幾何
「審丑」在還未正名的時候,其實就是審美的一部分,只是如今網路發達,信息流通快,才正式被單列出來,擺上了桌面。
美和丑本就是很主觀的東西,大家都覺得難看的,卻能給你的感官帶來舒適,那你說它是丑還是美呢?
審丑是心理活動之一,這些心理活動,短期內各自顯山露水,長期是互相制衡的關系,所以只要沒受到什麼刺激,「審丑」和其他心理活動一樣都不會長久占據心靈高地。
娛樂文化包羅萬象,又瞬息萬變,「審丑」只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元素,我們自以為它很囂張,不過是因為網路太發達,我們總看到有人談論它,就覺得多麼了不得。
只有我們愛美的心理,是無法動搖的天性,不可能被改變,任何事情都不會對它造成沖擊,任何「丑」的東西都不會取代我們對美的熱愛。
所以美永遠都是娛樂文化的主流,我們只需要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什麼都不用做,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如此在乎「審丑」這件事,完全沒必要。
它本來就存在,只是短暫囂張了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