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湖北風俗文化有什麼

湖北風俗文化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2 11:52:16

A. 湖北的獨特風俗有哪些

湖北的獨特風俗有如下:

1、湖北黃石

黃石結婚風俗中還在具體的婚房布置中有基本的要求,就是不管是樓房,還是農村家裡的房子,都一樣要在床品搭配與窗簾,床具,被子等方面,選擇大紅的全面裝飾搭配,從而討個非常好的彩頭。

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B. 湖北過年特色的風俗有哪些

1、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2、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3、除舊迎新大掃除

新年伊始,他們講究「除舊歲,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會把家裡打掃的乾乾凈凈的,給新的一年一個好寓意,也是為了親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裡的環境。

4、年三十洗澡

除了家裡要收拾干凈,個人也得在新年到來之前,好好洗干凈,洗去舊年的霉運和不順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年。

5、喝雞湯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

C. 湖北的民風民俗

湖北歷史悠久,代表性的民風民俗有:

1、跳三鼓: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稱為「孝鼓」,為高壽長者演唱的稱為「壽鼓」,各種喜慶場合演唱的稱為「喜鼓」。跳喪、跳壽、跳喜稱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為三人,打擊樂為三件,每段唱詞為「三句頭」,取「喪」和「三」的諧音,20世紀50年代,定名為「跳三鼓」。

D. 湖北風俗有哪些

1、喝雞湯: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吃雞翅,寓意著「展翅高飛」。
2、拜年:跨完年則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
3、湖北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4、除夕,武漢人要貼對聯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要祭祖,吃團年飯,一家人團團圍坐,邊吃邊_,一直到轉鍾,才算完成了守歲。零點一到,就放鞭炮,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把准備好的壓歲錢給伢兒們。

E. 湖北人有什麼習俗

湖北人飲食習俗:
楚人飲食之原料,為楚地所產,它的特色和水平,與楚地物產資源特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飲食文化最鮮明地體現了魚米之鄉的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稻為主食
京山屈家嶺、江陵毛家山、澧縣夢溪鎮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稻穀殼、稻穀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荊楚大地就聚居著以種水稻為主的氏族部落。他們除主食稻米和雜糧外,千百年間,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製作也走向多樣化、精細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湯元、粽子等。
嗜好魚肉
考古發掘曾發現大量的動物遺骸和栩栩如生的雞羊魚等動物陶型。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數千年前,就飼養豬狗雞羊,捕撈魚蚌。平原河谷地區除禽畜外,以魚類為重要營養品。山區、平原、丘陵,都吃豬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荊楚大地婚喪喜慶節日宴席中,也是「無魚不成席」。荊楚魚米鄉,魚的製作和吃法十分豐繁,令人眼花繚亂。干魚臘肉是楚地冬臘月的一道風景線:「仲冬天氣肅鳳霜,臘肉腌魚盡出缸。生怕寒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台傍。」一些高寒山區。除了池塘養魚外,多數農戶無魚。為了年年有餘魚,春節前都要走出深山去買魚,如大別山深山老林里的農民就三五結伴去太湖、望江、黃梅魚區去挑魚。
蔬食多樣
楚地民眾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為鮮、泡、腌、干四字。泡菜歷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來在荊楚大地十分普遍。昔日在大別山英霍潛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農戶家都有幾口能裝3—6擔水的大菜缸。每到秋天,分類裝菜,也有辣椒蘿卜腌在一起的,裝好菜,放些鹽,壓結實,而後放幾個圓滾滾的石頭菜石頭,上加木蓋,糊泥密封,吃時開缸,滿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鍋上煮,加上季節性的鮮菜如黃瓜、莧菜、扁豆、蘿卜等。醬腐乳,吊鍋煮鹹菜合鮮菜,紅苕飯,爐子火,一家人圍坐而食,倒也愜意。無論是泡是腌,風味特殊,酸辣鮮脆,清香可口,開胃下飯。曬乾菜也是楚地一道風景。蘿卜、白菜、芥菜、薺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針、竹筍、馬齒莧、紅苕稈和葉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曬干。以備不時之需。
湯品繁多
楚地人愛湯與這一地區的氣象、水土、氣候及其他條件有關。人們愛煨湯:逢年過節要煨湯;生日喜慶要煨湯;貴客臨門要煨湯;婦女「坐月子」要煨湯;病人病後補身子要煨湯。煨湯品種繁多,有排骨湯、雞湯、牛、羊肉湯。最為珍貴的是甲魚湯、八卦湯。總之魚、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湯原科。一般家庭最喜愛的是排骨煨藕湯。湯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煮有熬,有煨有燉。家庭煨湯多用「砂鍋罐子」。煨湯講火候,猛火燒開,文火細煨,即人們常說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湯。」湯汁油而不膩,湯料爛而不糊。湯是開胃妙飲,能促進血液循環。寒冬,以湯驅寒;炎夏,以湯開胃,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水分和營養。這里還需要補幾句的是,山區人昔日吃年飯有個禁忌,即不喝湯,說是喝了湯,出遠門落雨,麻煩多。在英山某些地方,喪事不用湯,席上連湯匙都不擺。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們種田做漁業,適當飲酒,可以驅寒祛濕,自古相沿成習。楚地糧產豐富,自古有飲燒酒之習。至今仍喜飲用糯米酒。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雙料雙」;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有資料說,湖北麻城東山老米酒叫「擺頭酒」。當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圍的人喜愛老米酒,或許與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有關。
湖北過春節習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志堅感慨,「龍鳳呈祥、高蹺龍燈、海馬、趕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談年飯」邊吃邊聊迎新年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除夕這天,男人還要將水缸挑滿,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喜事一起來」。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
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讓吳志堅難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鄖西縣「上墳燈」的經歷,有一年,他還特意帶兒子一起去鄖西過年。
十五晚「趕毛狗」唱「燈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門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利川燈歌」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F. 湖北有哪些獨特的風俗

湖北獨特的風俗有:

1、龍燈會: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

G. 湖北有什麼習俗

1,服飾習俗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於創新精神,敢於別具一格、表現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2,鬧春習俗

據記載,房縣在農歷正月十三上街鬧春習俗起源於唐代,一直延續至今。正式文藝巡演則從1987年起,每逢農歷正月十三,來自城區及附近鄉鎮的民眾一大早就陸續湧向縣城,把大街小巷圍得水泄不通,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多樣。



(7)湖北風俗文化有什麼擴展閱讀

湖北宗教: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東禪西道」的湖北省傳統宗教文化格局。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聖主教董光清、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吳誠真、以及近年圓寂的湖北省籍高僧本煥大師、凈慧長老、昌明法師等均誕生於湖北省。

武當山李光富道長還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首位當選全國性宗教團體主要負責人的宗教人士。

湖北省信教群眾約167萬人,依法登記宗教活動場所3418處,其中,佛教1891處,道教665處,其中,全國重點寺院宮觀7處: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武漢歸元寺、寶通寺,武當山紫霄宮、太和宮,武漢長春觀。

H. 湖北有哪些風俗

1、漢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楚綉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綉法之長,糅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綉法。1910年和1915年,漢綉製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綉博物館——武漢漢綉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

2、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於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首創皮簧合流,豐富完善了板腔體音樂的表現功能。其曲牌有四百餘首,包括嗩吶、笛子、絲弦三類。

3、湖北崇陽人在嫁女兒的時候,都會把傢具打造成一個古老的樣式,而且在給客人泡茶的時候會帶有花椒鹽巴,給客人吃的菜都是大塊的肉,大塊的魚,這些體現了崇陽人的熱情好客。

4、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後正式命名為天沔花鼓。20世紀80年代初改稱荊州花鼓戲,是流行於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荊州花鼓戲發端於清代沔陽州,即現今的仙桃、天門、潛江一帶。

5、跳三鼓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稱為孝鼓,為高壽長者演唱的稱為壽鼓,各種喜慶場合演唱的稱為喜鼓。跳喪、跳壽、跳喜稱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為三人,打擊樂為三件,每段唱詞為三句頭,取喪和三的諧音,20世紀50年代,定名為跳三鼓。

I. 湖北的風俗有哪些

1、「談年飯」

邊吃邊聊迎新年。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2、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3、十五晚「趕毛狗」

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4、「利川燈歌」

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唱「燈歌」

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6、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戲,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俗稱「花鼓子」,曾稱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亦稱「中路花鼓戲」。是明末以後在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

J. 湖北獨特的民俗文化我有些

1、黃梅挑花地理

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這種工藝不同於刺綉,刺綉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線和緯線交叉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其產品最初為頭巾、衣邊、門簾、帳沿、床圍等,是民間婦女用來外出打扮和裝飾居室的。千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精挑細作,工藝日臻完善。

閱讀全文

與湖北風俗文化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