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崑山的千燈古鎮有什麼景點那裡的特色是什麼
景點
顧炎武故居
歷史沿革:
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於崑山千燈鎮,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於山西曲沃,由嗣子顧衍生,從弟顧岩扶柩回崑山千燈故里,葬於祖塋嗣父顧同吉、嗣母王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顧亭林先生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有磚砌矮牆,嵌有清石碑各一塊;墓南有明皇朝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貞孝坊;墓後柳樹四棵,四周松柏數十株。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新陽縣知縣萬厲鈞重修了墳墓。
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並出資委託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
一九八四年,江蘇省文管會設計並撥款,由崑山市文管會修復該墓及祠堂。
一九九七年,崑山市政府撥款修復顧炎武故居,充分利用顧炎武舊居的方磚地、門頭、水井和花崗岩坊柱等建築,修繕了門廳、轎廳和正廳。2000年,顧炎武故居分別被崑山市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崑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保護歷史遺存,傳承歷史文化,2002年,千燈鎮人民政府聘請東南大學編制了《顧炎武墓保護規劃》,並投入巨資對故居、祠堂和墓再次進行全面修繕,先後恢復了240平方米的住宅樓、120平方米的讀書樓、100平方米的水牆門、150平方米的膳房,建設了佔地30畝、具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的顧園。目前顧炎武故居佔地60畝,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
結構與布局:經過修繕後的顧炎武故居,包括顧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顧園三個區域,為千燈明清宅第之首。
1、顧炎武故居為整個宅第主體,朝東落西,為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自東而西依次為水牆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後花園,故居前與千年石板街相接,後與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該區域主要再現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讀書場景,各廳內陳列顧炎武先生塑像、手跡、著作、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顧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2、亭林祠和亭林墓 落北朝南,東側有門與顧炎武故居相通,西側牆外為顧園。祠南向三間兩廂一門樓,以三間相通作一大祭堂。兩邊牆上及外面走廊牆中嵌有磚石刻碑12塊,記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塊有先生所著《日知錄》中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庭中盤槐、桂花各兩株。現亭林墓露台均用花崗石砌造,石階七級,圍以石欄桿。
3、顧園 佔地30畝,位於故居西南側,與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復修建的融湖光水色、歷史人文為一體、具有江南私家園林風格的游覽區。內曲水環繞,環水有致用閣、思宜園、頌桔軒、「歸奇顧怪」(二石齋)、秀石虯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閣、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個景點,各景點以詩文、字畫、語錄、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崑山鱷魚谷
崑山鱷魚谷位於崑山國家農業示範區內,佔地135餘畝,現有鱷魚三千多條,是華東地區規模較大的鱷魚養殖基地。我園是本著「營造綠色空間,創建特色農業」的宗旨,以鱷魚養殖和深加工為主線,以生態觀光為特色,集特種養殖、休閑觀光和青少年教育於一體的新型農庄。
其中主要包括鱷魚觀光、鱷魚互動(釣鱷魚)、鱷魚馴化表演及特色鱷魚餐飲,另外游泳場、休閑垂釣、CS對抗賽、瓜果採摘等項目都可滿足廣大遊客休閑娛樂。
鱷魚谷分為特種養殖區和休閑娛樂區。特種養殖區是以鱷魚養殖為主,並兼顧其他野生動物養殖和馴化。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生長時期的鱷魚,能讓你與它們零距離接觸,讓你感受到這種有「活化石」之稱來自恐龍時代的生物的野蠻和兇悍。
歇馬村——江南水鄉古村
歇馬橋村位於崑山市千燈鎮東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古村。歇馬橋村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蘇虹機場路、蘇滬高速縱貫其中,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佔地面積3.62平方公里,有13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近年來,歇馬橋村先後獲得江蘇省康居示範村、江蘇省民主法治村、江蘇省文明村、蘇州市村莊環境整治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4年底,歇馬橋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為崑山市首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
【現場】
走進歇馬橋村,才發現原來江南水鄉村落可以這樣美麗、這樣真實。粉牆黛瓦照映在清澈的流水中,在翠竹樹木掩映下,描繪著屬於傳統村落的精緻景色。數千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裡,老人們靜靜地看著電視,度過涼爽舒心的午後時光。8月10日,記者來到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真切地感受到了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的新農村生活。
臨河而建的歇馬橋村保留著全長500米的古石板路,保存著約5000平方米的明清建築。88歲的俞小妹就生活在老街上,「從去年8月份開始,每天中午,日間照料中心會有人送來飯菜,好吃又省心。午後涼快的話,村裡老姐妹就會來這里坐坐,天熱的時候,就去活動中心看看電視,空調電扇都開著,很舒服。」俞小妹告訴記者,雖然子女們不在身邊,可她一點都不孤單,「這里不僅生活環境好,而且村委會提供的服務也好,經常會有人來幫忙打掃衛生、聊聊天,兒孫們周末的時候也會來看看,現在的生活真的幸福透了。」
近年來,歇馬橋村一直致力於古村落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聘請專業設計單位編制規劃,從建築、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綠化景觀、環境衛生、河道等方面改造,同時不斷挖掘歷史遺跡和民間資源,彰顯古村落特色。現在的歇馬橋村在保留古石板路、明清建築、亭台樓閣等古建築的同時,新建了牌樓、韓世忠紀念館、村東果園等地標性建築,讓這個古村落彰顯出濃濃的歷史韻味和水鄉風情。
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歇馬橋村積極營造文明風尚氛圍,在設立各種道德景觀、提升村民文明素質的同時,深入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從2013年5月開始,歇馬橋村委會前的一片空地成為村裡的「人氣休閑場地」。每到傍晚,歡快的廣場舞音樂彌漫整個村莊,村民排成列隊在這里跳廣場舞。「為了讓村民有一個好的廣場舞環境,我們特意安裝了燈光音響。」村主任葉才芳告訴記者,歇馬橋村還有群眾文藝團隊,編排了《喜游古村歇馬橋》《幸福萬年長》等一系列富有江南水鄉特色和反映古村新面貌的歌舞節目,參加鎮上文藝匯演。「我們不僅有老年門球場、門球隊,每年還組織門球邀請賽呢。」葉才芳說。
顧堅紀念館
顧堅紀念館座落在千燈古鎮棋盤街轉折處西側,北離延福寺、世界第一大玉佛不遠,南近秦峰藝術館,其環境非常幽靜。
紀念館原是顧炎武12代孫顧子玉的三妹夫家謝宅,由顧子玉於民國初時建造,當時是一幢四開間三進磚木結構樓房,座西朝東,沿街而築。而此宅建國後,曾是千燈人民銀行營業處、供銷社臨時經銷部、總工會俱樂部、鎮文化站址等。於2002年冬至2003年近一年的落架維修,現成了三進兩樓、中天進、後花園之古建宅園。外觀粉牆烏瓦,古樸典雅。讓出這幢壯觀的古院落,耗資70萬元進行維修布置,設顧堅紀念館,真可謂推陳出新,舉措非凡!
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紅底金字的「顧堅紀念館」的匾額,是崑山書法家、千燈鎮旅遊顧問程振旅的手書,筆力遒勁,情意內蘊。那牆門的石框兩側配有竹刻對聯一對,右為「和聲鳴盛世」,左為「雅樂協之音」。正門內過道南北牆上,布置著聯合國教科文2001年5月18日頒發的世界首批「人類口述文化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的文件內容,其中有與崑曲相關的資料和照片等。讓人一目瞭然,原來千燈在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時誕生了這樣一位偉大的戲曲家。顧堅,作為南曲專家;作為創造「崑山腔」的代表人物,崑曲的鼻祖;千燈,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崑曲的發祥地,這是崑山的光榮,這是千燈的驕傲!
步入紀念館,是一個用石板鋪成的小天井。南北各植小樹一株,四季常綠,似兩位綠衣小姐夾道相迎。回首仰望雨門樓,便見正中磚刻著「四宜小築」四個醒目的隸體黑字,以示此處是一個宜奏絲竹,宜聽評彈,宜唱崑曲,宜品香茗的文化休閑旅遊之地。
後面樓下是具有明清特色,作為演出觀摩的多功能廳堂。靠南牆設有小戲台,是江南絲竹、評彈曲藝、戲劇表演的場址。戲台四框為木質掛落。台上備有戲台桌椅、評彈桌椅各一付,上鋪綉花桌圍,以供演出選用。後牆上布置著一幅千燈秦峰塔及附近古鎮景色的塑噴風景畫,用清式木門窗作廳堂狀,並配有燈光。在戲台兩側配有抱柱對一付,聯句為「曲奏陶峴絲竹江南,腔吹顧堅管弦崑山」。廳堂內小戲台前整齊地又潔凈的擺放著十多付方台條凳,專供來訪者休息,觀賞戲劇表演,或看絲竹演奏,或聽評彈說唱。館內遊人絡續不絕,廳中樂曲悠揚,不禁令人感嘆不已。滄桑,星移斗轉;千燈,不再依舊!秦峰塔下,而今耀眼著一顆璀燦的明珠――原崑曲發祥地而今成崑曲搖籃的新千燈!
聽罷評彈演唱,沿著北牆的木樓梯拾級而上,便來到了介紹並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中國戲曲藝術形象的臘像館。傑出的戲曲家顧堅,一身明清衣著,端坐中堂,手不釋筆,仰首遠視著,不知是在給同仁書信商討,還是在構思新的崑曲華章?沿牆而設的玻璃櫥櫃內展示著中國戲曲表演的經典的藝術形象,並配有簡潔明了的說明文字。翔述了崑山腔創始人顧堅及同仁創造「崑山腔」的史實;簡介了元曲、四大腔、崑曲和昆劇;概述了中國戲曲與崑曲的發展史;介紹了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這里,形象逼真地展示著顧堅畢生所創的崑曲藝術成果;這里,舒展著一部刻寫著中國戲曲真跡的藝術史;這里,曾經是顧堅輝煌過的故土,讓崑山腔唱徹崑山,傳遍全國,唱向世界!但願此紀念館,非為炫耀過去,而是志在開創未來,成為繼續而不斷地孕育出崑曲藝術新篇章的搖籃!
走出紀念館,廳內的樂曲還在耳際回盪;踩上石板街,顧堅的形象還是那麼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這真是:古鎮添新勝,歷史文化重光,人心振奮!
延福禪寺
梁天監二年由千燈鎮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禪寺。吳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賜「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復名為延福禪寺。曾做過縣主簿的王珏,因年老無嗣,舍宅擴建寺院,該佛寺規模宏偉,是佛家聖地,江南民眾前來朝拜,香火不絕。元末寺毀。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又重建起。永樂二年,戶部尚書夏原吉浚治吳淞江及千燈浦時,曾借宿於此寺。萬曆年間(1573-1619年),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門。明末寺毀,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經閣。清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作戰時,該寺毀於戰火,僅存後房數間及和尚數名。解放後和尚轉業,後房移屬醫院。2003年-2005年,重修恢復原貌。
余氏典當
余氏典當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崑山市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千燈鎮。是始建於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燈人稱它為「典當里」。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大而且是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中國第一當」之稱。
余氏典當是始建於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燈人稱它為「典當里」。據載,余氏的祖先余愛山於明代萬曆年間自安徽休寧縣遷來崑山千墩吳家橋開店經商,余氏具經營斂財頭腦,收入頗豐。古時里人稱「吳家橋」為玉溪,並稱余氏為「玉溪余氏」。
「余氏典當」是由余愛山的第二代傳人余尚德於清順治年間在千燈鎮上營建的徽派建築群。余宅朝東落西,雙排兩行,建時沿河自東(過街)向西共有7進,現存五進。第一進東為店鋪,四開間門面,經營茶雜山貨;第一進西四開間為典當鋪;第二進是明廳「立三堂」;第三進為大堂樓,走馬樓為住宅;第四進為小堂樓。第五進為當庫。整個建築群有一明代大廳、五小廳、六幢樓、雙備弄,前後左右構成「亞」字形「走馬樓」,大小房屋120多間,千燈人稱它「迷樓」。典當三面有高牆,可確保財產安全;後面是「更樓」,可為全鎮防盜、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
余氏「立三堂」,風雨滄桑三百多年,依然如故。余氏家族,代代相傳,後繼有人,曾經是千墩鎮上「南顧、中余、北葉」顯赫的三大戶之一,亦是人才輩出的禮儀之家、書香門第。余愛山的第三代傳人余國柱,於順治丁亥年高中進士,官至刑部主事,江西清吏司郎中;順治丙戌年,余國柱和他的侄子餘震元同入「科校場」考場,同登一榜,鄉里傳為佳話。
石板街
石板街與尚書浦平行,南北貫通,並連接支路成百腳狀,全長三華里,其主幹道長800米,由2072塊條形花崗石板鋪成。石板街始建於南宋,明清進一步延伸修繕;民國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縣朱家角築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繕,遂形成今天縱橫交錯、貫穿古鎮南北的格局,是江南古鎮保存最長、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
石板街面是人行道,石板下是下水道,沿街臨河,且與每家每戶的下水道及河灘相溝通,從河灘駁岸邊泄水入河,是優良的排水系統,即使傾盆大雨也排泄暢通,雨停水干,從不積水。石板街所用之條石有一美麗名稱「胭脂紅」,現已無法考證「胭脂紅」石產自何地,但條石的美麗永遠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石板街所用條石均寬50公分,均長2米以內,穩固而耐用,修理替換又很方便,是科學性和實用性、美觀性良性結合的典範。
古街狹窄,屋檐相對,成一線天,兩側小樓相依,隔街攜手授碗,成為古鎮的特有風貌。
千燈大唐生態園
大唐生態園坐落在崑山千燈鎮南頭的大唐村裡。生態園的南邊,是「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錦溪和「中國第一水鄉」周庄,向北是千燈古鎮景區。去大唐生態園有兩條路可走,一為從蘇州開車出發,沿機場路向東行使約40餘公里看到千燈古鎮路牌右轉,然後一直向南,見到「大唐生態園」的標志即到;或者走蘇滬高速至張浦出口處下,再向北行使約1公里後,向右拐至千燈鎮環鎮公路約行500米也行。 大唐生態園是2005—2007年優勢農產品發展實施計劃,結合千燈古鎮旅遊,投資開發建設的現代生態農業基地。
生態園總規劃建設面積3000畝,內設優質果品栽培區,特種蔬菜栽培區,優質水產養殖區等,並通過種植各種奇花異草,建造小木屋、仿古建築等休閑環境。目前一期工程630畝已經建成,是蘇州地區鄉村游的新亮點之一。
看點之一:路邊小草也藝術
走進生態園,你也發現,這個貌似普通植物園的生態園,其實就像一個建在園林里的現代化農業濃縮版,令人驚喜不斷。
先看那些路邊景觀,一些平日里常見的小草小花,在這里被搭配得十分精美,似藝術作品。金黃色的小黃楊、翠綠的冬青、鮮紅的月季、粉色的蝴蝶蘭等,一簇一簇「相依相偎」。走在路上,彷彿踩在花叢中,而路邊長長的灌溉水渠,巧妙地飄著幾朵並蒂蓮,顯出幾分雍容和雅緻。最令人驚訝的是,小路邊淡綠的、本來高高的蠶蟲,被修剪得矮矮的,與怒放的月季相間,一紅一綠,好一番風情。農作物與花卉一組合,竟變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看點之二:果園裡面讀「果書」
最令人陶醉,趣味無窮的,是那路旁、坡上、河畔的果園。春暖花開季節,果園內鬱郁蔥蔥,清香撲鼻;果園與果園之間,有的用一片竹林,有的用不同色彩葉子的樹林相隔,尤顯寧靜與空靈。園中種植的果樹品種頗多,駐足其間,與友共「讀」眾多果樹知識,不失為一種雅趣。這個生態園里共種植著60餘個品種的500多棵果樹,如果有興趣全部品完,約可成為半個果品專家了。
看點之三:大棚新品好稀奇
去大棚觀賞精彩紛呈的特種蔬菜和瓜類,也是生態園游的一絕。這里種植的可全都是市場上最流行的新品種。如蔬菜有小玉米,美國蘆筍等。美國蘆筍的種子據稱要14000元一公斤,這種貴重的蔬菜剛剛種下,形象可真不怎麼樣,莖特細,樣子單薄,像文竹,可聽說3個月後,它們就會長成半人高、小指粗。這種蘆筍吃起來口感比一般蘆筍要清爽可口,營養價值很高。瓜類則有早春紅玉、西薄洛托等品種的禮品西瓜,還有如手掌大小的禮品小南瓜等。如今正是掛果的季節,走進大棚,滿眼果實累累。看著那懸掛在長長瓜藤上的一個個小精靈,真有一種沖動,想自己也變成它。
看點之四:休閑也好選「中」「西」
生態園里有兩個湖泊,大的約有百畝,小的50畝。湖水清澈,與千燈古鎮區的河道——千燈浦相通,流向吳淞江。湖岸設垂釣台。兩個湖的湖畔建有兩座不同風格的配套設施,一為生態餐廳,二為商務會所。生態餐廳呈中式風格,外面為漆著朱紅色漆,掛著古色香宮燈的百米長廊和六角亭,裡面同時可容納百餘人就餐。而商務會所為歐式風格,全部採用木結構建造,外設白色抽象派風格的涼亭。
味覺享受-吃環境吃傳統吃新鮮
特色菜一:老街百年龍須面
在大唐生態園,可吃到一種當地老街上流傳百年的龍須面,面細如發絲,全是用當年產的最好麵粉製作,煮麵時水不能太沸,吃起來又香又滑爽。還有一種小粽子也很特別,全部用當地產的糯米為料,吃在嘴裡,香糯可口不粘牙。
特色菜二:清蒸茄子最時鮮
清蒸茄子多了去,但這里的卻獨樹一幟,講的是一個「鮮」字,鮮到什麼程度,剛從瓜棚里摘下來,立刻就上蒸籠蒸。這種最普通不過的農家菜,就因為新鮮,只需在沸水中隔水蒸一下,撕成條拌上油放上調料,味道就很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態園的餐廳環境。整個生態餐廳是個透明的玻璃房,全部採用自然光照明,裡面種滿了各種不同類別的植物,像一個獨立的植物園。坐在這樣的餐廳里就餐,優哉游哉欣賞眼前豐富的植物和花卉,遊玩後的疲倦一掃而光。
三橋邀月
三橋是千燈水鄉橋文化的精華和縮影。跨過三橋,就跨進了具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千燈古鎮。三橋連袂而築,分別呈現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東邊的小橋叫方涇浜橋,因河名方涇浜而得名,為明代特色;中間橫跨尚書浦上的三孔石拱橋為恆升橋,恆升取步步高升意,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橋是黿渡涇橋,為宋代特色。三橋有一美麗的名字,稱為「三橋邀月」。
恆升橋下的大河原名為千燈浦,為紀念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而改名尚書浦。宋元時代江南水患嚴重,明永樂元年,戶部尚書夏元吉奉令攜太常少卿袁復開浚吳凇江,順便疏拓千燈浦,百姓為紀念夏元吉把千燈浦改名尚書浦。尚書浦北起吳凇江,南達澱山湖,歷代是水上交通要道。
該古鎮上的特色就是崑曲:
台著名作家白先勇提筆千燈「崑曲仙鄉」
位於機場路東的千燈鎮,歷史上曾是吳淞江口一個重要的商貿重鎮,有著「金千燈」美譽。五百年前的元代,這個充滿靈氣的小鎮上一個名叫顧堅的戲曲音律家,與好友楊鐵笛、顧阿瑛等,在海鹽腔的基礎上,結合崑山民間小調,創立了崑山腔,至明代發展成為崑曲,後又隨著南北商賈傳至全國各地,成為各地方劇種的母劇,被稱為百戲之祖。因顧堅的存在,如今該鎮在崑曲界被視為「認祖歸宗」的地方,成為近年來國內外戲曲界人士爭相拜謁的熱地。
昨天,一生與崑曲結下不解情緣,晚年以一出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而飲譽海內外的台灣當代作家白先勇先生,來到―――古鎮千燈尋根。
年過七十的白先生,腰板挺拔,精神煥發,才跨下車門便脫口而出「我終於找到崑曲的根了」,他目光深情,環顧四周,似乎在尋找著這個當年孕育出「百戲之祖「之地至今猶存的靈氣。面對古鎮,白先勇大發感慨。他說,來崑曲的發源地千燈拜謁顧堅先生,是他的夙願,去年在蘇州時就想來,但因當時排練忙碌沒能抽出空,這次為與蘇州昆劇院商議有關將青春版《牡丹亭》世界巡演之事於前天剛抵蘇州,今天就擠出時間趕來了。
白先生首先走進了千燈鎮中心小學的小昆班學員們中間,興致勃勃地與身穿戲服正在排練的孩子們交流。他一會兒問這個孩子幾歲,一會兒又問那個孩子崑曲學了幾年。當看到一個小生模樣的孩子手持柳枝時,他興奮地拍手叫道,「啊,你是柳夢梅。」孩子們為白先生表演了《西廂記》里的《胖姑》和《牡丹亭》里《驚夢》兩個摺子戲,白先生面帶笑容看得很認真,在看到杜麗娘問柳夢梅要去哪裡時,坐在台下的他,嘴裡情不自禁地與台上的小演員一起念起了台詞―――「去哪裡!」。與孩子們分手時,白先生有感而發,欣然揮筆寫下了「崑曲仙鄉」四個字。
從學校出來,白先生來到了坐落在古鎮古石板街上一幢古宅,這里便是當年崑山腔創始人顧堅的故居,如今已成為顧堅紀念館。當走進大門時,白先生臉上神情凝重起來,充滿著敬仰之情。他步履放慢,似乎生怕驚動了故人。此時,紀念館內笙樂環繞,原來是一群當地的群眾崑曲愛好者正在自娛自樂,白先生欣然前往,加入其中。也許是出於對故人的好奇感,白先生對故居四周環境興趣甚濃。時而在庭院中踱步樹下,彷彿在體會當年顧堅醞釀崑山腔時那稍縱即逝的靈感;時而在二樓,據說是顧堅當年創作、會友的地方駐足沉思,猶如與先人在作心靈交流。當聽到陪同的千燈鎮領導邀請他在千燈設立一個工作室時,他表示非常願意;他建議千燈一定要把這個,發展成為全世界崑曲愛好者能夠領略崑曲文化精髓的聖地。
出生於北京,後隨家人先後移居台灣、美國的白先勇,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自幼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浸染,對崑曲有著異常深厚的情結。2004年春,白先生和兩岸三地戲曲界同仁共同打造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由蘇州昆劇院在海內外上演後,聲譽鵲起。在隨後的高校巡演中,該劇又受到了當代學子們的熱捧。
南大街聽崑曲
鎮上的南大街可謂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文化街,在棋盤街上仍然還有一家用傳統手藝做龍須面的店鋪,不過,這里最閃光的莫過於崑曲的創始者———顧堅的紀念館,隨著「百戲之祖」崑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該戲曲的創始人顧堅也開始為世人熟知。此外,顧堅紀念館底樓還布置有崑曲小舞台,宜品茗、宜演奏崑曲、宜演奏江南絲竹、宜演奏蘇州評彈,真是好不愜意。
——信息來源於小鎮微報
Ⅱ 崑山的風俗是什麼
崑山的風俗是崑曲,崑曲原名「崑山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Ⅲ 關於崑山的全面介紹
崑山位於東經120°48′21″~121°09′04″、北緯31°06′ 34 ″~31°32′36″,處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與蘇州市之間。北至東北與常熟市、太倉市兩市相連,南至東南與上海嘉定、青浦兩區接壤,西與吳江、蘇州市交界。東西最大直線距離33公里,南北48公里,總面積921.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佔23.1%。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氣溫 16.5℃ ; 年降水量1447毫米,年日照時間1697小時,全年無霜期239天。
崑山屬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境內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略呈傾斜,自然坡度較小。地面高程多在2.8~3.7米之間(基準面:吳淞零點),部分高地達5~6米,平均為3.4米。北部為低窪圩區,中部為半高田地區,南部為瀕湖高田地區。
全市面積927.3平方公里,約合138.2萬畝,其中耕地70.5萬畝,園地1.65萬畝,林地1.7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3.62萬畝,交通用地8.13萬畝,水域30.9萬畝,未利用土地0.55萬畝。
全境河流總長1056.32公里,其中主要干支河流62條,長457.51公里;湖泊41個,水面10餘萬畝。年均降水量1074毫米;年地表水中河湖蓄水6.9億立方米,承泄太湖來水51.3億立方米,引入長江水2.5億立方米;年地下水開采量約0.95億立方米。境內有昆石、紅泥、礦泉水等,尤昆石為奇。林木類有竹、松、梅、桑等,觀賞型樹種日漸增多,以瓊花為珍;野生葯用植物有百餘種,數並蒂蓮為貴;野生動物品種繁多,其中陽澄湖大閘蟹馳名中外。市內的亭林公園融自然景物與名勝古跡於一體,玉峰山"百里平疇,一峰獨秀";古鎮周庄以"中國第一水鄉"聞名海內外,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被譽為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顧炎武墓、秦峰塔、文昌閣等歷史名勝廣受注目;陽澄湖、澱山湖的水上風情園、國際游園、高爾夫球場、賽車俱樂部、度假村莊等現代化旅遊項目,令人樂而忘返;丹桂園大型主題公園集觀光、度假、游樂、餐飲於一體,廣為遊人青睞。
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
市名:崑山(漢語拼音:kūnshān)
所在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在省份:江蘇省
所在市:蘇州市
別稱:鹿城
政府:崑山市市政府位於前進中路108號,市委書記:張國華,市長:管愛國
時間: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215300
電話區號:0512
方言:吳語太湖片方言,通行吳語上海話。
車牌:蘇EM,EN,EP,EX
解放日:1949年5月13日
電視台:
kstv1—新聞綜合頻道
kstv2—社會生活頻道
kstv3—電視劇頻道
kstv4—電影頻道
kstv5---城市頻道
市花:瓊花
市樹:廣玉蘭
市標:從整體看,是一個山體的圖案,而祥雲的圖案則構成了「昆」字,暗合我市市名,而且山體寓意為「山高人為峰」,象徵崑山人在攀登現代化新高峰的征程中,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精神;祥雲有吉祥如意之意,祥雲圖紋既象徵以崑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又象徵以IT產業為代表的現代經濟;下方兩朵祥雲,也可以看成是浪花的形象,既體現了崑山的水鄉文化特色,同時也表示「長江後浪推前浪」之意,暗喻一代代崑山人不斷開創新的局面。該作品從構圖到寓意都體現了崑山的主要特徵,融進了崑山的城市精神,表達了崑山開放的活力、融合的魅力、創新的動力和卓越的追求,象徵著吉祥的崑山、綠色的崑山、文化的崑山、活力的崑山、騰飛的崑山、和諧的崑山。
崑山三寶:昆石,瓊花,並蒂蓮。
崑山三賢:顧炎武,歸有光,朱柏廬。
水鄉古鎮:周庄,千燈,錦溪。
城市精神:開放、融合、創新、卓越。
Ⅳ 崑山傳統文化有哪些
絲弦宣卷
宣卷是周庄鄉村裡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近似於堂名,亦有說唱、評彈之風。按藝人眾寡、表演繁簡,宣卷分絲弦宣卷與木魚宣卷兩種。前者一般由六人組成宣卷班子,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魚、銅磬等樂器;以傳統崑曲唱腔、民間小曲《四季調》摻合申曲、錫劇等地方戲調,演奏悠揚動聽,抑揚頓挫。宣卷主角長衫廣袖,手執摺扇、驚堂,神采飛揚,又說又唱,所演劇目常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顧鼎臣》、《白羅山》等。後者常由二人搭檔。其一人敲著木魚,邊唱邊白;另一人和擊佛磬,口念佛號以和卷,形式簡單。所演劇目多為因果報應、勸人為善之類的簡短劇目,如《目蓮救母》、《觀音得道》等。
崑山嫁女習俗
女兒出嫁那天,做母親的旱有準備,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染紅蛋,用一品紅顏料把八隻雞蛋染得鮮紅,悄悄放於一隻新馬桶內。當地群眾稱這馬桶為「子孫桶」,以表示代代(蛋)相傳,子孫興旺。
結婚前,先有男家擔一個備有雞、魚、肉、蛋、煙酒、糕點六禮的「盤」到女家。盤里的東西由「丈母娘」收下,稱為「肚裡痛盤」,讓生女兒的母親補補身子,以盡做女婿的一片孝心」。其中唯獨一條鯉魚按風俗是不好收受的,丈母娘收下後便連手放還「盆」中,隨「盤」退回男家。據老人說,鯉魚在水裡「游來游去」,男女雙方結為親家以後,也應象鯉魚那樣「有來有去,以表示女兒不斷娘家路的意思。
陪嫁萬年青。女兒出嫁時,由新娘親自選定一棵茁壯的萬年青,連根挖起用紅布裹好,陪嫁男方。由新郎歡歡喜喜種在窗前。萬年青肥厚的綠葉四季常青,永不凋萎,不僅象徵著吉祥如意、繁茂昌盛,而且還代表著新娘的美好心願:愛情忠貞,白頭到老,永不變心。
酒作坊
周庄源豐順酒作坊重建於2001年,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總投資80萬元(原周庄萬三酒廠移地轉入酒作坊),主要以向遊人展示為目的,弘揚周庄萬三酒的酒文化,傳承釀法獨特,技術精湛,目前主要生產萬三黃酒,萬三十月白,經營萬三啤酒以及萬三家酒,萬三宴酒,萬三貢酒,基本形成萬三系列酒,深受國內外的好評。
鞋藝
穿著布鞋是通氣、舒適,有種踏了實地的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回歸自然,著一雙布鞋,休息的時候便換上它,感受一份「土氣」的舒適,城裡的小攤上也時有布鞋賣,但大多不是千層底的,穿不了幾天,周庄的布鞋就絕對是正宗的「土氣」,千層底,針針線線手工完成,另外您可看到小孩穿的「虎頭鞋」等多種不同手工布藝品,既可用於實用品用於日常生活,也可作為工藝品收藏展示,如您有興趣可在參觀完「文化街」的鞋藝作坊後,不妨買上一件,絕對不會讓您後悔。
Ⅳ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2、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
崑曲、湘劇、京劇、豫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8、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9、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10、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11、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12、民間工藝
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13、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
16、衣冠服飾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唐裝(漢族盤領袍)、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17、四大雅戲
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18、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20、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21、傳說神話
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靈、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23、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24、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我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Ⅵ 崑山的文化藝術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崑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崑山話和相鄰的同屬吳語的蘇州話和上海話都比較接近,也有自己的語言特色。
崑山話具有27個聲母,41個韻母,7個聲調。 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崑山發現了許多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區,大量玉器、石器、陶器和人體骨架等珍貴文物。這些考古發現對於考察良渚文化社會風貌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墓葬區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土丘,是5000年前的先民人工堆築而成的,用以埋葬氏族首領、貴族和平民,也用作祭壇。無論是堆築年代、形態和用途,它們都與古埃及王國修築在尼羅河畔的金字塔——法老陵墓有著相似之處。
良渚文化研究已成為考古界的一大熱點。少卿山、綽墩山出土的5件玉器,1995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市花:瓊花
市樹:廣玉蘭
市標:從整體看,是一個山體的圖案,而祥雲的圖案則構成了「昆」字,暗合崑山市名,而且山體寓意「山高人為峰」,象徵崑山人在攀登現代化新高峰的征程中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