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非洲的風俗習慣
1、打招呼的方式: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稱呼非洲人,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在非洲,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稱為是「禮貌不周」。握手有氣無力,表示虛與委蛇,毫無誠心,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 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
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
乞力馬扎羅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非洲降水量從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000毫米以上。
『貳』 非洲的文化是什麼!
居民
10億(2009年),約佔世界總人口15%。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26%,預計2050年將達20億人。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幾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人口32%,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佔全洲人口30%,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佔全洲人口21%,佔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佔全洲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原始宗教。
動物
非洲以野生動物品種及數量繁多而聞名,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約90多種)和淡水魚(2,000種)比其他各洲都多。
哺乳動物
主要的草食性動物群是非洲羚,屬於牛科(Bovidae)下的4種亞科。第一種亞科是似牛的Bovinae(牛),此亞科再分為非洲水牛和彎角羚,包括大角斑羚(所有羚中最大者)、捻角羚、白斑羚和南非羚羊。第二種亞科是小羚羊,一種住在灌木叢、矮樹叢和森林中的原始的小牛科動物。第三種亞科叫「馬羚」,進一步分類為馬劍角紫貂羚、馬羚和大羚羊;「鹿羚」、東非狷羚、麋羚、轉角牛羚、角馬和南非白面大羚羊,都是居住在廣闊平原為主的動物,以及「沼澤羚」、非洲水羚、短鼻水羚、水羚、 彎齒水羚和小葦羚。第四種亞科是正統羚羊,又分為兩個宗族,第一宗族包括侏儒島羚、犬羚、岩羚、侏羚、小岩羚和黑耳石羚;第二宗族有羚羊、黑斑羚、跳羚和長頸羚、其他眾所周知的非洲大草食動物有斑馬、長頸鹿、河馬、犀和非洲象。 可能沒有其他動物群能比得上食肉動物目更能與非洲認同了,它們約有60餘種。除了著名的大貓(吼貓)類諸如獅、豹、獵豹外,還有野狗、鬣狗、藪貓(一種長腿貓)、野貓、胡狼、狐、鼬、靈貓類和獴。這些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對維持它們所居住地區的生態平衡是至關重要的。 靈長類動物約包括45種舊大陸猴和兩種世界大類人猿︰黑猩猩和世界最大的類人猿大猩猩。前類人猿的靈長類動物諸如樹熊猴(非洲狐猴)和嬰猴(灌木叢的幼畜或棲樹小狐猴)以及懶猴(懶猴科〔Lorisidae〕,在樹上慢慢地、柔和地爬行)體型大都是較小且夜間出沒的,但是在馬達加斯加沒有真正的猴,卻集中有世界上最為多樣的或大或小,或晝行或夜行的前類人猿狐猴。 海生哺乳動物有一種地中海海豹和一種南非海豹(開普海狗)和兩種海牛目哺乳動物(水生草食性動物目)──儒艮和海牛。此外,鯨、鼠海豚和海豚常光臨非洲海濱水域中。 非洲當地特有的大量哺乳動物種類僅次於南美。這些哺乳動物有長頸鹿和河馬。靈貓的小親戚有和鬣狗,主要都是非洲種。跳躍野兔的齧齒科動物是當地特有的,夜間活動的穴居大土豚(管齒目〔Tubulidentata〕)有一個品種是非洲獨有的。馬達加斯加還有一個異常的食蟲科叫馬島蝟(具有長尖嘴的動物,有些是有刺和無尾的)。
鳥類
撒哈拉南部的鳥類有近1,500種留鳥,另有275種或為西北非的留鳥或為古北區(Palaearctic)冬季候鳥;候鳥曾達20億之數,但是由於嚴重的乾旱和人類使用土地以及捕食行為使其數量銳減。鳥類主要屬舊大陸科,但是屬於那些地方性的種類,最有價值者可算鴕鳥、鯨頭鸛、錘頭鸛(一種棕色似鷺的鳥)、鷺鷹(一種大的長腿肉食性鳥)以及蕉鵑(羽色體麗,有些有如盔般的肉冠)。其他科諸如鴇、沙雞、向蜜鴷和百靈在非洲甚為普遍。有許多捕食陸地哺乳動物的鳥類,包括雕、鷹和鴞;有食魚類的如鸛、涉水禽和少數幾種翠鳥;還有更多食蟲者,這一類通常對人類很有益處。食腐動物有禿鷲和大禿鸛。
爬蟲類和兩生動物
爬蟲類幾乎沒有當地特有的品種,主要的品種都和舊大陸有關。最常見的有飛蜥科的蜥蜴、石龍子(其特點是重疊的鱗片)、鱷和陸龜。當地爬蟲類有繞尾繩甲片蜥蜴。在非洲范圍之內只有馬達加斯加才有飛蜥科的蜥蜴和絞死獵物的蟒蛇。有各種各類的蝰蛇並且為數甚多︰某些種類有極毒的毒液,但是很少見。眾多的游蛇科的蛇(上齶後部末端有尖牙)和眼鏡蛇(上齶前面有固定的毒牙)還包括高度分泌毒液的眼鏡蛇品種如曼巴。
節肢動物
非洲擁有大量且品種繁多的節肢動物(包括昆蟲和其他分類的無脊椎動物)。它們之間有軸輪藻屬(Charaxes)的蛺蝶和鳳蝶屬(papilio)的鳳蝶、竹節蟲和螳螂、蝗蟲、食根蟻或矛蟻、蟻(熱帶蟻在廣闊茂密叢林中游動)、白蟻和蜣螂。全洲蜘蛛極多。某些地區也會有很多蠍和飛蝗。大群飛蝗定期地橫掃廣闊地區,植被受到極大的破壞。其他嚴重的害蟲有蚊子,是傳播疾病的媒介,諸如瘧疾,還有舌蠅傳播造成非洲錐蟲病的寄生蟲,人類和家畜都會被傳染上此種病。
水生動物
淡水魚既有明顯的原生形又有迅即進化的現代例證。屬古代類型的有肺魚(肺魚屬〔Protopterus〕)、多鰭魚(多鰭魚屬〔Polypterus〕)以及蘆鰻(Calamoichthys屬),所有這些魚都能呼吸空氣,某些鮎(胡鮎科〔Clariidae〕)也有此特性,能在潮濕天氣時橫越陸地。新近進化的魚約有200種出現在尼亞沙湖,其中4/5隻在這里生長。
『叄』 非洲都有哪些特色文化,有了解的朋友說一下嗎
非洲可大了,不同地方文化習俗也不太一樣,說下我現在待的剛果金的一些特色文化吧。我主要覺得是信 仰和吃喝方面和我們差別會比較大,剛果金是比較重視宗 教 信 仰 的,信 教 的人大概占總人口的90%以上。另外在吃喝方面,他們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香蕉、紅薯和馬鈴薯等,副食品有牛羊肉、雞、魚、蔬菜等。並且除上層人士外,大都保留用手抓食的習俗。我剛來這里的時候也比較擔心自己不能適應他們這種飲食習慣,不過還好現在工作的公司凱鵬礦業考慮到了這方面,特意請了國內的廚師負責飲食,目前每天吃喝和在國內差不多的,挺不錯的。
『肆』 非洲有哪些文化
非洲人吃飯的禮儀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
.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為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骯臟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臟亂地區興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向導。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為觀光客務必認清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考慮的行為,還是不做為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衣索比亞,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衣索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么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稱為是「禮貌不周」。握手有氣無力,表示虛與委蛇,毫無誠心,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們認為,用力的程度跟對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們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於逛店購物
在阿爾及利亞,女性獨行被列為禁例,唯有逛店購物的時候,才可以私自行動。他們認為,一個女人獨自亂走,是一種喪失「品格」的行為,身為淑女,絕不能幹這種事。當然,她們想獨自進入餐廳、戲院也是免談。
8.從事狩獵旅行時要嚴守規定
想要進行狩獵旅行(Safari),東非可說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獵旅行的禁忌頗多:不能嘰嘰喳喳說話。因為,動物的聽覺敏銳異常;不能任意走出車外。你以為安全無慮,其實,旁邊就有猛獸在虎視耽耽,你卻看不出來;不能任意點火,有人曾經點了煙之後,把火柴隨意一丟,引起一場森林大火。
9.留下一點點
在奈及利亞的西部地方,有個特別的吃飯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東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們把那一片東西留到第二天,才將它丟入垃圾箱。他們相箱:聖靈會來吃那一片東西。在這個國家,旅客千萬不能為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湯,吃得一干二凈。
10.斗篷、白衣可以避險
在阿爾及利亞和幾內亞,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時候那種白衣和斗篷的女性。這些白衣、斗篷,是貞節、純潔的象徵。對這一身打扮的異性,無不敬重有加,就是說,視她們為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觀光客如果以這種打扮到處走動,保證暢行無阻,又不會遭到任何危險。
11.鏡頭如槍口
非洲人普遍認為相機對准某物,拍下鏡頭,某物的「精氣」就給吸收殆盡,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準拍攝。觀光客如想拍攝,之前最好向對方先打個招呼,獲得同意之後再行動,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頓揍。
非洲有一個食人族,在他們部落的人死後大多都會被吃掉的,特別是那些身體強壯沒有疾病的人,比如把眼睛給獵人吃,把腦子給笨孩子吃,把生殖器給性方面有病的人吃等等,他們深知吃什麼被什麼的道理.對於入侵的外人,他們也會把他抓住吃掉,不過有一點,他們只吃身體正常的,如果說是一個殘疾人,那麼他們是不會吃的,但是他們會把這個人處死。
『伍』 非洲有哪些民俗風情
1、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著桌子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
2、非洲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三種
傳統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傳統宗教是非洲黑人固有的、有著悠久歷史和廣泛社會基礎的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後來從外界傳入非洲的宗教。
從表面上看,撒哈拉以南37個黑人國家中,穆斯林和基督徒佔全國人口多數的國家有21個(伊斯蘭教8個,基督教13個),超過傳統宗教信仰者佔多數的國家(16個)。
3、非洲語言
閃含語系(包含240語言,2.85億人使用);
尼羅-撒哈拉語系(包含100多語言,300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查德、衣索比亞、肯亞、蘇丹、烏干達、坦尚尼亞北部等地區);
尼日-剛果語系(世界最大的語系之一,包含數百多語種,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包括班圖諸語言);
科依桑語系(包含50語言,12萬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4、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
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
5、非洲的年漁蕕量1970年為400萬噸, 佔世界漁獲量的5.88%,1978年為430萬噸,佔世界漁獲量的5.97%,人均年消費量為9公斤。大西洋海面是世界的漁業水域,歐洲、日本、韓國、蘇聯等的漁船出入於從摩洛哥到幾內亞、哥特吉卜埃爾的廣大海域。流經南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的班哥拉寒流給沿海帶來了豐富的魚群、漁船進出十分頻繁。
『陸』 非洲文化的起源
非洲文化的起源如下:
非洲歷史文化的發展,可謂悠遠漫長,在世界聞名古國中,位於非洲的埃及及希臘,成為了世界文明的發祥地,在考古學家的發現中表明,非洲是人類文明的開始,人類真正地但是是起源於古代非洲的一個部落,然後經過漫長的歲月,不斷的擴大,不斷遷徙,從非洲到亞洲,到歐洲,最後到達南美洲,至今遍布全世界。在此過程中,人類文明開始出現,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開始,有了語言的傳播,在尼羅河以及底格里斯河中發源而起的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最早的文明地,它們經過後來的不斷的擴張,使得自己的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影響著人類進步的過程。
『柒』 非洲的文化
非洲傳統文化習俗</b>穿衣服是不吉祥的
愛美,講究服飾,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非洲有例外。烏干達東北山區的卡拉莫賈人就認為穿衣服是不吉祥的,會招致禍害。在往昔殖民統治時期,卡拉莫賈地方被視為"禁區",卡拉莫賈人亦被看作"野人",不準與內地人接觸。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卡拉莫賈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他們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絲不掛,婦女有時只在下身兜一塊獸皮。烏干達政府也曾在那裡推行過強制穿衣運動,但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個別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憤怒的人們撕得粉碎,其人還在眾人脅迫下,不得不將衣服碎片當場吞下。
非洲人的發式
在非洲,發式很有講究,它可以表明人的民族屬性、社會地位及宗教信仰。可以說,非洲人發式的不同形式和風格,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並代表著他們的審美情趣。
男子發式
在馬里的圖阿雷格地區,你會偶爾見到一位頭扎藍巾,藍巾上束著刻有漂亮花紋的銅箍,這就是當地的頭人,你必須對他表示尊重和敬意。肯亞的馬薩伊成年男子,戴一種用獅子毛製成的帽子,表明自己是一位勇士,曾親手殺死一頭獅子,獅毛就是從那頭獅子身上取下來的,但這種帽子只能戴七年,七年後,他必須再去獵殺一頭新的獅子,以證明自己仍是一位勇士。圖爾卡納的老年男子,特別愛護晚輩們精心給他梳理的頭發,因此晚上睡覺時要戴上一頂木製頭套,以防頭發凌亂,因為晚輩們是不能天天替他梳理的。尼日沃達比地區的豪薩族男子,對美的表現是古老而又奇特的,但也逐漸有著現代化的趨勢,他們頭上扎著傳統的五彩繽紛的羽毛頭巾,而又戴上一幅時髦的太陽鏡,以示他是美男子。幾內亞的科尼亞克族男人的發式很復雜,在四周剃得凈光的頭頂上,梳著一個高高的公雞冠式的發型,這是力與美的標志。按迷信說法,公雞是寶貴品質的化身。在非洲大陸的西部有句俗話:「發式打扮人」。成年人頭發的造型並不遜色於青年人。馬里人和班巴拉人盡量把發型弄得很高,象羊犄角一樣。柏柏爾人的發式很象駝峰。在某些情況下,人必須模仿駱駝。對於柏柏爾和圖阿雷格這些游牧民族來說,他們象需要空氣一樣,需要具備駱駝那種刻苦、耐勞、樸素的品質。南非祖魯族的軍人把頭發集中在腦後梳條長辮子,象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並且用油脂,泥土和其他粘合物製成的定型物,把發式粘固定型。烏干達講求實際的迪迪族男子,把頭發梳成蘑菇傘形,以便保護眼睛,防止耀眼的陽光直接照曬。
婦女發式
非洲婦女在發式上有著獨特表現他們情緒特徵、美貌或者地位的方式。如果你遇到一位剃光頭的婦女,幾乎可以肯定,她是個孀婦。在尼日,小孩頭上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的高爾貝族婦女,把頭發挽成突出前額的發式,這是表示對某人的尊敬,如真主、醫生等,因為是他們曾經從災難中拯救過他們的父母。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頭發蓬鬆散亂,這往往表示他們在服喪。蘇丹托波薩地區已婚婦女,把頭發編織成許多小辮子並塗上油脂,臉頰上則刺滿花紋,且在脖頸上套著十幾個鐵圈。有的理發師,心靈手巧,知道非洲女人總是不忘梳妝打扮的,因此他們根據民族特點,先把頭發橫向分開,然後再縱向分開,在前腦門上梳個三角形的發髻,然後用那靈巧的手指從頭的一側抓起一綹頭發,在後腦勺上編成發辮,用樹枝發卡固定在頭上某處,把雙鬢的額發理得蓬鬆有序或梳卷得形態瀟灑而富有魅力。為了不使這種發型散落,就塗上發油,再撒上薄薄一層粘土,然後噴灑上香水使其發出馨香的氣味。在農村,漂亮女子的頭發上塗熏衣草、檀香樹、石竹等植物芳香油脂,散發著濃郁的香味。
總之,非洲人的發式,不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形式多種多樣,但都有獨特表現各自風格的方式。有人說,非洲發式「至今還是個謎」。
非洲美食風情: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氣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特色,在非洲,原產的香料與蔬菜、水果較多,且品種多樣,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將許多種食品混在一起烹飪的方法,對於肉食大多採用烤制之後,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製作方法,對於麵食則採用與其他水果相拌過油微炸的方法。
由於歷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傳統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納了很多法國菜式的做法,另外還受來自義大利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許多影響,從而形成了風味獨特的食物結構。從北非到南非,由於種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其飲食的主要風格在於以烤煮燴燉等方式下的各種食物的「雜燴」。
非洲食物向來以調味的藝術而聞名,將各種香料與調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運用得淋漓盡致。
非洲的民居建築因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而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猶如群星散落非洲大陸,蔚為奇觀。
真主柱屋:西非富拉尼族人在建築風格上仍保持與世隔絕的神秘性。他們的真主柱屋是以28根木桿搭成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的架子,終年用樹皮作屋面。雨季加厚,旱季去薄。室內三面支床,一面是門。門朝聖地麥加方向,意在求真主保佑。
半邊樓:奈及利亞都卡瓦族人的住宅依山傍水,利用傾斜地勢建造。前面一半因地勢低,放建成樓房,後一半因地勢高,故建成平房,俗稱「半邊樓」。傳說這種樓房能祈求到風調雨順。
四水歸一房:因房屋四面相連,其屋面聯結處構成四個槽子。下雨時,雨水順四槽流下,注入院內滲井,或從檐下水溝排出,故民間稱為「四水歸一房」。這種住房適合貝南灣溫濕的氣候。
海帶草房:這種房屋是多哥沿海的一種最具特色的草房。當地盛產細長海帶草,曬干後質地堅韌。漁民建房,屋頂建得很陡,屋脊建成卷棚式,上蓋海帶草,渾圓厚實,遠望像大魚脊樑,俗稱「海帶草房」。它造型奇特,且能防腐、防熱、防風,不易倒塌。
圍蛇屋:迦納東部人建的一種弧形或方形建築群,像城堡一樣將主體包圍起來。因其靠山坡而建,呈階梯狀,層層疊疊,有盤蛇之狀,而被稱為「圍蛇屋」。圍蛇屋造形優美、雕梁畫棟,內建有廚房、天井、水井等,設備齊全,可達到防禦外盜、安居樂業的要求。
復雜的非洲婚俗
非洲的婚姻制度非常復雜,伊斯蘭教實行一夫多妻制,其他宗教也有一夫多妻的。在非洲,尤其是在廣大農村裡,還存在著大家庭制度,婦女們擔負著沉重的勞動。全家大部分土地公有。家長在精神上和經濟上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指揮家庭成員勞動,處理全家的勞動產品和財產的分配。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大家庭制度也逐漸趨向瓦解,愈來愈多地為小家庭所取代。
近些年來,婚姻只限在本部族人中進行的現象逐漸減少,但在鄉村卻依然風行。剛果各部族禁止同一家族的男女結婚。辛巴威的紹納人規定奉祀同一圖騰的人不能通婚。長年靠放牧為生的坦尚尼亞馬賽族嚴格奉行族內婚姻制,凡同族外女子結婚的男人必將受到懲處。馬達加斯加的麥利那人,為了維護本部族的經濟利益,男子也只能同本部族的女子結成姻緣。多哥的塔姆貝爾人卻兼而有之,既主張同一部族內兩個家庭之間通婚,也允許用21筐黍或4頭牛從別的部族「買」回妻子。古老的俾格米人的婚姻習俗與非洲其他部族不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而且婚姻往往是在同輩兄弟姊妹之間進行。他們還實行換婚制,即某個男子若娶了一個女子為妻,則要把自己的姐妹(或堂姐妹)許配給女方的兄弟(或堂兄弟)作為交換條件。
非洲青年男女的婚配大致有如下三種途徑:其一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的家長或通過親自協商,或托媒人為其子女訂下終身大事;其二為男女自由戀愛;其三是少數部族的指腹為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