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半坡文化的出土文物
半坡遺址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掘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各類墓葬250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的彩陶幾乎就是半坡文化的代言,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人面魚紋盆。古代的藝術品,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想像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發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塤是半坡出土的比較有特色的陶製品。塤是最古老的樂器,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點。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的,用以誘捕獵物。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被當成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按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30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九孔紫砂陶塤已在民族樂隊中較普遍使用。中央民族樂團杜次文曾用此樂器在多國公開演奏,贏得廣泛的贊譽。賈平凹在作品《廢都》中也曾有描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是當時比較先進的一種汲水工具。它的巧妙之處在於運用了重心原理,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這也許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應用了。
陶甑。古代的蒸鍋。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水蒸汽可以熟食,於是製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範例。
人面紋也是半坡類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種具有特色的紋樣。甘肅省正寧縣宮家川就出土了一種在瓶腹上滿繪著人面圖像的葫蘆形瓶。人面獠牙突露,雙目眥睜,威武猛厲,表現出超人的勇力。
半坡早期的彩陶上,還有魚與人面相結合的奇特形象,比較常見的有人嘴兩旁各銜一魚,人嘴外廓與魚頭構成共魚形;另外還有在魚紋頭部圓框中填入適合形的人面圖像。這種魚與人面相結合的形象,人和魚互相寄寓,又互相轉借,意味著人和魚是交融的共同體,被人格化了的魚類圖像和各式魚類圖紋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圖騰,具有氏族保護神的性質。
B. 半坡人為什麼要在人面魚紋盆中畫魚和人面呢它的含義是什麼
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屬於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距今6000年以上。
人面魚紋盆可以說是史前文化的代表符號了,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就有,一提起人面魚紋盆,大家想到的都是半坡遺址,讀了《中國歷史密碼》一書中關於姜寨遺址的介紹,才知道人面魚紋盆並非半坡所獨有。
目前為止,中國共有四處遺址都發現了人面魚紋盆,分別是西安半坡遺址(7件)、臨潼姜寨遺址(3件)、寶雞北首嶺遺址(1殘片)和西鄉何家灣遺址(1殘片)。四處遺址同屬於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類型。陝西歷史博物館目前就陳列著姜寨遺址的人面魚紋盆,距今約6700年。
之前看歷史教科書上的人面魚紋盆照片,由於沒有詳細介紹,想當然地以為是史前人類的日常器皿。讀了《中國歷史密碼》的介紹,才知道這是葬具。
當時兒童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後,父母會把孩子的屍骨放到一個瓮中,再把這個盆扣到瓮的上面,並埋葬在房屋附近。陶盆底部留有小孔,先民認為可供死者靈魂出入,這兩個小孔就是為了方便小孩的靈魂自由出入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產生了靈魂不滅的觀念。而內壁繪有魚群圍繞的人面,可能是當時一種圖騰,或者包含生者對亡者的祝福和長輩對晚輩的親情。
仰韶文化也被稱為「彩陶文化」。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內、外壁上用含鐵量較高的礦物質顏料繪制出各種花紋和圖案。人面魚紋盆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畫上的人面戴著一尖頂飾物、圓臉、三角形鼻子,嘴上還銜著兩條小魚。關於它的含義國內外看法各異,這里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中國歷史密碼》一書中的相關內容。
不論究竟是哪種含義,人面魚紋盆上水波流動,魚兒穿游其間,生動反映了史前人類和魚的密切關系和特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