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有關齊魯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有關齊魯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14 02:07:43

『壹』 急需小學二年級上冊,有齊魯書社出版的《傳統文化》一書

上網上看看,實在不行就上《新華書店》看看。

『貳』 齊魯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齊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過程中起核心作用和主體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來自其基本精神.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們大體歸納如下幾點: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這些,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齊文化的源頭是尊賢上(尚)攻,是一種比較開放的思想.主要分為在軍事是富國強兵,思路上不拘一格,注重經濟的發展,在禮儀方面將就簡單實用.是一種重利的文化.
魯文化的源頭是親親尚恩,是一種比較保守的思想文化.注重禮節,是儒家文化的前身.更注重與社會禮儀.是一種尊禮的文化.但是實用性不強.傳統的文化是仁,禮.注重人倫,綱常,宗法,秩序穩定.
齊國兵學獨樹一幟,其他各國無與倫比.孫子集其大成,著成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兵典——《孫子兵法》.
在科學技術方面,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要成就也多出齊魯.魯班不僅是能工巧匠,被尊為土木工匠的祖師,他也是一位發明家.傳說鋸、傘等是他發明的.
在天文學方面,齊人甘德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天文著作與魏人石申的著作合為一本,叫《甘石星經》.二人各有所長,但總的看甘氏早於也高於石氏.
在地理學方面,鄒衍的大九州說,雖是由近及遠、「由小推大」地推測加想像推出來的,但征諸後來的地理發現,不能說他不是一項科學的推測.同時,他深觀陰陽的變化,作「五德終始」論,也是有天文學深厚基礎的.
在醫學方面,神醫匾鵲——秦越人出於齊地鄭陽,在當時也是無人可與他比肩的.
五嶽獨尊;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孔子故裏--曲阜;台兒庄大戰紀念館;鐵道游擊隊影視城等等.

『叄』 誰有韋森的《從傳統齊魯農耕文化到現代商業精神的創造性轉化》的全文啊

摘 要:這些年來,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制度經濟學(institutional economics)和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在國際上以及在國內,目前這兩門學科還都是比較抽象和思辨的理論學科。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多是些跨國家、跨社會和跨歷史的比較。這部專著(《魯蘇滬浙粵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研究》編者注),

下面是網址

『肆』 齊魯文化的資料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在今山東省境內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進入秦漢以後,在政治大一統的背景下,隨著法家學說、陰陽五行學說、黃老之學、儒學相繼登上統治階級的政治舞台,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齊魯文化既是一個歷史范疇,又是一個文化范疇。作為歷史范疇,自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作為文化范疇,又有其歷史超越性,齊魯文化的現代價值就是這種歷史超越性的表現。 一早在遠古時代,黃河下游地區就是當時文化發達之區,生活在這一地區的炎帝氏族及其後裔創造了東夷文化。考古資料表明,發源於黃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東夷文化一度處於當時文化發展的領先地位。而當時生活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黃帝氏族及其後裔則創造了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文化。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共同創造了早期的黃河文明。經過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漸次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兩個主幹——夷夏文化,而齊魯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齊魯建國至春秋,是齊魯文化兩大文化體系的形成時期。隨著西周的建立,來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漸沿黃河東下,到達下游地區。周文化和東夷文化在接觸過程中,由於齊、魯兩國人文環境、地理條件的不同和建國方略的差異,造成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體系:齊文化和魯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里,齊文化和魯文化沿著各自獨特的道路發展,使黃河下游地區的文化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狀態。齊文化是以東夷文化為主、以周文化為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經濟上,從齊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實際情況出發,除了繼承周的「重農」傳統外,又實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以農業為主,農、工、商並舉;政治上,不囿於周之「尊尊而親親」的宗法原則,而是「舉賢而尚功」;文化上,主張寬松自由,兼容並包,「因其俗,簡其禮」。齊文化最終成為一種合時俗,務實際,具有革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傳統。魯文化則是以周文化為主、以東夷文化為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經濟上,由於魯的封地位於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於農耕,這就使魯文化一開始就具有一種農業文化的特徵。政治上,魯國統治者強調周的宗法制度,主張「尊尊而親親」;文化上,則採取「變其俗,革其禮」的方針,用周文化強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講求的禮樂仁義即是重禮的周文化和重仁的東夷文化結合的產物。魯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仁義、尊傳統、尚倫理、貴人和的道德型文化傳統。 戰國秦漢時期,是齊魯文化的綜合發展時期。進入戰國,由於齊國對魯國的兼並,造成黃河下游地區政治上的局部統一。而學術文化界興起的百家爭鳴,則促進了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在這個背景下,齊、魯兩大文化傳統的交融日益發展,逐漸走上了一體化的道路。戰國時期,齊、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表現在思想領域,主要是孟子對齊學的批判吸收,鄒衍陰陽五行說對魯學的滲透以及管子學派和荀子對齊學和魯學的揉合。特別是《管子》、《荀子》的出現,反映了齊魯兩大學派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向。秦及漢初,齊學盛極一時,主要表現在黃老學和陰陽五行學的盛行。這一歷史時期齊學與魯學的融合,為其後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說構築新的儒學體系作了理論准備;同時也為漢代儒學內部的齊學與魯學以及今古文經學之爭埋下了伏線。經過東漢今古文經學的學術之爭,雙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滲透,至東漢末年,一代經學大師鄭玄會通古、今文經學,最終完成了齊魯文化一體化的過程。 齊魯文化是一種混合型文化。它不僅融合了齊文化和魯文化,而且兼收並蓄,廣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長處,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完備的自我調節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強的文化。特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齊魯文化實際獲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為一種政治大一統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終融入到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伍』 齊魯文化是山東文化代表,這種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齊魯文化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來源於其基本精神。「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的蓬勃精神、崇尚誠信的愛國精神、從世界上拯救世界的精神、使人征服自然的積極精神、重民輕民的以人為本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無私的群體精神、勤奮睿智的創造精神等。這些都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戰國末期,齊魯文化有以下特點。

第三,駁雜宏富。先秦時期,由於交通不發達,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商品經濟落後,形成了許多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每一種地域文化往往是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下發展起來的,從而使得一些地區的文化在內容上比較保守和單一,而齊魯則不同。

比如平原,位於原流的不同文化早就以自由開放為特徵,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駁雜宏富的特徵。這主要表現在齊魯區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儒家,黃老道家,法家,陰陽家,軍家,墨家等。都是在這里形成的,有著深厚的基礎。在各自的傳播發展中,相互融合吸收,呈現出駁雜宏富和內容充實的特點。

『陸』 齊魯文化經典文庫的《晏子春秋註解》其中有一處改正不明,請網友幫忙!

《晏子春秋》,用的是「期」,至於「亂」字,可能是根據《左傳》所注。(《左傳》用的是「亂」字)

「亂」顯然是注釋「期」字的,應該屬於你說的第二種。

『柒』 齊魯的齊魯文化

作為齊魯文化核心的齊道家產生於春秋時期的齊國,這一流派由姜太公開創,稷下道家、管子等繼往開來,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而且在周邊的齊、衛、燕、趙、魏等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傳播發展。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由於不少人是善於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趁來游說當權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時受上大夫稱號之稷下士多達七十六人。稷下學官的存在,曾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關於稷下學宮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學術界認為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齊國的田氏政權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權,它需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那麼,這種學說是怎樣建立的呢?因為老子是陳國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陳國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神農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面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歷史的根據。
同時又打著黃帝的旗號來建立霸業,甚至統一六國。古器物銘文《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大意是齊威王(因即因齊)要發揚他父親桓公午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此說是有歷史根據的。齊威王在銘文中宣揚田氏的祖先是黃帝,又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黃老之學,以此作為稷下學宮的主體,為田氏建立的政權進行辯護,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在這樣政治背景下,黃老之學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黃老之學是繼儒、墨、楊、法之後興起於齊國的學派,因其有田齊政權的支持,它在齊國的勢力相當大。《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一派是環淵。《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田駢、慎到一派,則提出以道變法,比較接近法家。而劉尉華、苗潤田《稷下學史》認為《黃老帛書》可能是環淵的著作。這種意見比較謹慎,又照顧到《黃老帛書》多楚語,其作者應是楚人,而環淵正是楚人,同時又是稷下先生,屬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說他著《黃老帛書》應當是有道理的。戰國時期有名的黃老學者還有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為重要的則是宋鈃、尹文一派。
稷下學宮道家
我們習慣上把老莊作為道家的代名詞,然就先秦道家來說,老莊而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其他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徵,形成道家中頗具個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說,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形成了戰國百家爭鳴,黃老獨盛;黃老學說,可說是顯學中的顯學。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以黃老派最盛。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官學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文子、列子的思想是稍後黃老道家思想主張的萌芽,為早期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對黃老學的發展影響至深,黃老學一些代表人物都曾直接或間接受文子、列子思想沾溉。田齊推崇黃老、設稷下學宮,為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而在稷下學宮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影響最大的當屬稷下黃老道家,稷下學宮的主流學派非道家莫屬,田駢, 季真, 環淵、彭蒙、尹文等等都是道家人物,更別說那些介於道家與法家、介於道家與儒家或介於道家與墨家之間的人物了。他們還把源於楚國的道家新流派發展到非常拉風的程度,並且造成了道家的首次出山,這個學派就是黃老學派。那麼他們為什麼叫黃老學派呢,因為孔子講周公,墨子講大禹,孟子講堯舜,道家呢,講黃帝,所以黃帝是道家的祖師爺,再往下則為老聃。大致而言,田駢偏於法家一些,其後的慎到則乾脆就是法家。尹文偏於墨家一點,和宋鈃類似,一方面主張清心寡慾,一方面主張世界和平。而鄒衍、騶奭則竟成了陰陽家的創始人。在眾多出土的文獻之中,道家黃老之學這一系的古佚書的確最為豐盛。
其實首先將黃帝與老子聯系在一起的,應當說是莊子的《知北游》。這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但將黃老形成學派的首先應推崇戰國時齊國的稷下道家學派。稷下學宮前後經歷了大約有一百三四十年,在中國學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的出現,與戰國時「百家爭鳴」有很大的關系。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在位)時代,規模較小。齊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在位)時,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於此時達到了鼎盛:「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騶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道教將黃帝與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里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與黃老術士以及神仙方技家。這樣,將原來老莊學派以恢復事物的自然本性為終極目的的學說,轉變成為黃老學說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為我所用。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在道家系統中,老子的思想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兩個主要學派,即黃老之學和庄學。兩者都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但又加以不同的發展。就黃老之學來說,它使老子的道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出了一系列社會政治准則;而庄學則把道演化成了一種人生境界。由帛書《黃帝四經》的發現,我們對老子思想發展的這兩種傾向看得更為清楚,同時,如前段所說,黃老之學本身的發展線索及顯學地位也更加明顯。不過這時讓莊子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後學拿著他的「真人」主張,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個流派叫做神仙家。
稷下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與黃老道家關系密切的鴻篇巨制——《管子》。齊國統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黃老道家思想治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之一,史稱東帝。
到了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稷下學宮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不久,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為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也在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得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誕生在楚地的《鶡冠子》,也是黃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呂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戰國末期黃老思想的風貌。近代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中,即含有黃老與文子之學的內容,即是說文子之學在北方的影響直至秦國。
秦始皇執政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多數措施,重新啟用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將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國,不久又實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使得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擊。但黃老思想在民間的余脈還在。漢朝取代秦朝以後,當時的丞相曹參在稷下黃老學派的策源地——齊國學到了黃老思想的治國精髓,並將其變為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有了這樣雄厚的現實背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黃老道家思想進行總結。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另外,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還組織門客編撰了《淮南子》,成為了黃老道家巔峰性的著作。司馬遷受其父的影響,其著作《史記》處處流露出黃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為道家治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司馬遷還探討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精神,成了以後中國古代學術絕無僅有的現象。

『捌』 關於 全真教 的書或文獻

書名:早期全真教哲學思想論綱

定價:32元
作者:丁原明,白如祥,李延倉著
出版社:齊魯書社 出版日期:2011-5-1 ISBN:9787533325015
字數:254O00 頁碼:326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目錄

引論
一、心性本體論的確立
二、「明心見性」為先的修煉觀
三、逍遙自由的神仙境界
四、多元綜合思維方式
(一)超越憁維
(二)否定性思維
(三)中和性思維
第一章早期真道教創建於山東的背景考察
一、社會背景考察
二、文化背景考察
(一)齊魯文化的寬含性與道教的「容納匯合」精神相通
(二)齊魯文化的重「德」與道教的」濟世救人「倫理相通
(三) 齊魯文化的多元崇拜與道教的神道、鬼道、仙道相通
三、道教基礎考察
第二章王重陽的「全真」哲學思想
一、生平與著作
(一)入道之前的思想歷程
(二)在陝西的修道與傳教
(三)在山東的傳教與創教
(四)仙逝汴粱而歸葬劉蔣
二、道氣與因緣並立的宇宙論
(一)道氣論
(二)因緣說
三、性主命從的修煉觀
(一)全真而仙
(二)識心見性
(三)以命養性
四、行道濟世的倫理觀
(一)三教同源於道
(二)三教合一三個層次
(三)提倡三教合一的原因與影響
第三章馬鯨的「全真」哲學思想
一、生平與著作
(一)苦修苦煉
(二)弘道闡教於陝、魯
(三)不朽的「全真」著作
二、「真性」本體論
(一)對生命之苦的考察
(二)「真性」本體論的確立
(三)從性命雙修到先性後命
……
第四章丘處機的「全真」哲學思想
第五章譚處端的「全真」哲學思想
第六章劉處玄的「全真」哲學思想
第七章五處一的「全真」哲學思想
第八章郝大通的「全真」哲學思想
第九章孫不二的「全真」哲學思想
結語
後記

『玖』 有沒有關於研究地域文化和環藝設計的專著介紹一下!

有關地域文化:
按地域對歷史文化進行考察,在我國古已有之。《尚書·禹貢》、《周禮·職方氏》將全國劃為九州,並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了一定的描述,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詩經》中《國風》按15個諸侯國和地區分別匯編民歌,顯示不同情趣的鄉土格調,開啟了地域文化作品研究整理的先河。自先秦至明清,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著作成為我國歷史文獻的重要內容,尤其以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地方史志的形式表現。方誌中的總志,宋以前人文內容比較簡略,宋代以後,各類方誌體例定型並不斷發展,其人文內容大大加強,從《太平寰宇記》到《大清一統志》,從省志到縣志及更小范圍的地方誌,其地域文化的色彩逐漸濃厚。

20世紀前半葉,隨著西方地理學、文化學的傳入和研究風氣的興起,我國地域文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時期。一批地域文化史專著相繼問世,如夏光南的《雲南文化史》(1923年)、張立志《山東文化史研究(甲編)》(1939年)、鄭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年)等。不同角度的比較研究也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如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1905年)、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 (1924年)、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關系》 (193l一1933年)、陳序經《南北文化觀》(1933年)、賀昌群《江南文化與兩浙文人》(1937年)、王汝棠《文學與地域考》(1941年)等。一些日本學者也發表了不少中國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作為現代意義的地域文化的集體探討,則是三十年代一批學者提倡對吳越文化的討論,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吳越史地研究會」,由蔡元培任會長,編輯出版了《吳越文化論叢》(1937年)。四十年代抗戰中的四川還興起了巴蜀文化的討論。但沒有形成普遍的風氣。

五十年代以後,主要是從資政、宣傳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各地的政治、經濟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考古成果等進行一些編纂,並出版了一批地方史志書籍。宏觀歷史的探索是關注的焦點,從「文化」角度的研究甚少。

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學術繁榮,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熱潮的興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漸展開。1982年底在上海召開的「中國文化史研究學者座談會」,不僅對推動文化研究,也對推動地域文化研究起了巨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之際,各省市紛紛成立或重建社會科學院及歷史研究所。歷史所一般都是和地方史志、黨史、政協文史機構一道,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區的歷史資料,有的逐漸把注意力放在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上。至今已有不少省市以社科院和高等院校為依託,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機構。比如: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殷商文化研究所」,鄭州師專「中原文化研究所」;山東師大「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理工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省委黨校「齊魯文化研究所」;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太原「華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師大「晉學研究中心」,忻州師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學「北朝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在石河子建立「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學有「西域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黃山有「徽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長江大學「荊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四川師大都設「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贛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學,江西師大都有「贛文化研究所」;福建省量范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廣東華南師大的「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則是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等等。

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團體,則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涌現,最突出的如山西三晉文化研究會,不但省里早已成立,全省所有的市及部分縣,甚至北京大學也都成立了分會,山西還成立了黃河文化研究會;河南省在全國政協的關注下,至今已召開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並於今年4月成立了全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由全國政協有關領導擔任會長,有的市縣還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會、河圖洛書研究會;甘肅省1995年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會,在此基礎上,2002年經民政部批准成立中華天水文化研究會;湖北省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國楚文化研究會,1995年在省政協王生鐵主席關心支持下,成立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並在荊州、襄樊等地市成立分會,宜昌成立了三峽文化研究會,孝感成立了孝文化研究會;安徽不但省里有徽學學會、皖文化研究會,海南省的皖籍人士還在海口成立徽文化研究會。其他如吉林長白山文化研究會,遼寧紅山文化研究會、張三豐歷史文化研究會,江蘇傳統文化研究會、吳文化研究會,江西贛文化研究會,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會、納西東巴文化研究會,貴州黔北歷史文化研究會,雲南傳統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會,福建漳州閩南文化研究會,澳門於1993年即成立了澳門文化研究會。

這些學術團體都開展了系列研討活動,有的還編輯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各地黨政部門非常重視地域文化研究。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9月發文,要求全省認真實施《浙江省文明素質工程》等八項工程,其中《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從學術方面對當代浙江和浙江歷史文化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全面系統的解讀和研究,研究成果將構成一定的氣勢和規模。成果表現形式主要為叢書大系。」叢書擬分為當代浙江發展研究、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名人研究、文獻整理四個大系。「通過工程的實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響力。」帶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學術大師和學科骨幹,培育一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優勢學科,打響「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為整合資源、協調關系,成立由省領導、浙江大學、省直有關單位、各市領導參加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及總的和四個大系的學術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提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制定了總課題和9個子課題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以自治區領導為主的工程領導小組,工程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已推出了一批階段性研究成果。還有不少省市地域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很大。在去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全會上,致公黨中央正式提出了「將區域文化研究列入國家長期社科發展規劃」的建議。

近20年來出版了一大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全國性的地域文化叢書,如《中國地域文化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12種),《中國地域文化大系》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出6種),《中華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學林出版社,1999年,5種)等;二是某一地域文化叢書,如《浙江文化史話叢二|i》(寧波出版社,2000年,4種),《楚文化知識叢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種),《荊楚文化研究叢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種),《徽州文化全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0卷),《巴蜀文化研究叢書》(巴蜀書社,2003年,6種)等。《嶺南文庫》則是廣東省的一套系統研究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宗教、民俗、人物等領域的大型學術叢書,自1991年啟動,計劃書目350種,已出版70多種;同時還出版一套普及版的《嶺南文化知識書系》,計劃書目300種,已出50多種。由國台辦立項,廈門市政府主持,廈門大學和台灣學者聯合編纂的《閩南文化研究叢書》(共14冊)和《閩南文化網路全書》(共14卷)也已啟動。三是未列入叢書的地域文化研究專著,包括綜合研究、專題研究、比較研究的著作,現已出版數百種。四是跨地區的山水文化研究著作,如長江文化、黃河文化、長白山文化、海洋文化等,有張正明主編《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學勤、徐吉軍主編《長江文化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萬繩南主編《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黃山書社,1999年),《黃河文化叢書》(共10卷,沿黃省區數家出版社協作項目,2001年5月起陸續出版),李學勤的《黃河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有關環藝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推移,現代室內設計具有以下所列的發展趨勢:
1、從總體上看,室內環境設計學科的相對獨立性日益增強;同時,與多學科、邊緣學科的聯系和結合趨勢也日益明顯。現代室內設計除了仍以建築設計作為學科發展的基礎外,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一些觀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內設計中顯示其作用。
2、室內設計的發展,適應於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趨向於多層次、多風格。即室內設計由於使用對象的不同、建築功能和投資標準的差異,明顯地呈現出多層次、多風格的發展趨勢。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現代室內設計都將更為重視人們在室內空間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環境的文化內涵。
3、專業設計進一步深化和規范化的同時,業主及大眾參與的勢頭也將有所加強。這是由於室內空間環境的創造總是離不開生活、生產活動於其間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貼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實效,更為完善。
4、設計、施工、材料、設施、設備之間的協調和配套關系加強,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規范化進程進一步完善。
5、由於室內環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點,且其更新周期相應較短,因此在設計、施工技術與工藝方面優先考慮乾式作業、塊件安裝、預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從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要求出發,室內設計將更為重視防止環境污染的「綠色裝飾材料」的運用,考慮節能與節省室內空間,創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室內環境。

閱讀全文

與有關齊魯文化的書籍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