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瀕臨失傳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緙絲
全聚德
蘇綉
吳歌
評彈
中和韶樂
川劇變臉
灘頭年畫
江永女書
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
南音
青浦田歌
松江顧綉
南匯鑼鼓書
侗族大歌
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
唐三彩
紫砂壺
木版年畫
川江號子
古琴
皮影戲
剪紙藝術
儺戲和儺戲面具
楊柳青年畫
木卡姆
梁祝
少林功夫
崑曲
Ⅱ 那些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慢慢被遺忘的文化有哪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文化和習俗都慢慢的消失了。我要說的這幾種都是還沒失傳,但是都已經瀕臨失傳了,他們是打樹花、嗩吶、寒食節。
現在很多人都對寒食節非常的陌生,我也是看了書才知道的,但是它曾經是我國民間的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這一天人們會吃冷食、踏青、祭祀等等。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地方再過寒食節,但是我知道這個節日已經快要死了。不僅僅是寒食節,很多沒有假期的節日都慢慢惡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購物節。
Ⅲ 為什麼許多古老的技術都面臨失傳
一種是優勝劣汰。比如古代的制玉工具「碢」,古老的技藝早已經被淘汰,但是行內幾乎沒人為之可惜,因為它是落後的,用這種技法做出來的玉,耗時長風險大,質地粗糙混亂,現代制玉工藝早已將古代技法的優點吸收,並且製作出更加鬼斧神工的現代玉器。有些古代技藝之所以被慢慢淘汰,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里它慢慢不為人所用或被超越。在自然演化過程中,重要的是適者生存。漫漫千載,如果所有古老技術都一一繼承,就好比被困守在過去,背負太重是無法前進的。
另外,中國古代制度實在走了很久,不僅受到時代沖擊也不堪重負。魯迅說過,「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在那樣的洪流中,中國又不知道失去了多少令人惋惜的技術。
Ⅳ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很多都失傳了
文化是實踐的產物,文化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是對一定時代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所以,實踐發展了,經濟和政治條件發展變化了,文化也會發展。
因此,傳統文化如果不適應時代的進步,不能因時而變,自會失傳。
Ⅳ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包括什麼其中有多少已經失傳
中國古老傳統文化包括較為廣泛,有文字,語言,音樂,歌曲,器曲,舞蹈,中醫學,中葯學,針灸,推拿,按摩,八卦,四書五經,孫子兵法,太極拳,太極掌,太極劍,八卦掌,等等真是不計其數。
Ⅵ 求問中國由那些珍貴文化已經失傳或者瀕臨失傳(越多越全越好)謝謝
1;新華社福州10月12日專電 福建永安大腔戲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一福建省內山區的小劇種面臨著失傳的命運。
大腔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專家認為,大腔戲的遭遇其實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同問題。大腔戲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保護力度,盡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華網呼和浩特3月22日電(記者 李惠子)中國聲樂專家22日說,被稱為「天籟之音」、「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呼麥」演唱藝術正面臨人亡藝絕,拯救行動「時間緊迫」。
「目前,中國能唱呼麥的大約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處在初級階段的學生。」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對記者說。「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純粹利用人的發聲器官,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特「喉音藝術」。
2005年底,中國文化部已將呼麥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錄。 3;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傳,可是到了現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卻即將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有的甚至失傳,面對這種情況,令國人反省。
膠片電影取代了皮影戲,機械化生產取代了零散工匠,鬧鍾取代了敲鍾人......時代的更迭,給生活換了新容顏,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進步搶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遠的鄉村裡,還有人續寫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傳說漢武帝時,皮影戲最先流傳於河北、陝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異、風格多變,曲目也很多。清乾隆時,法國神父將皮影戲帶到了法國,稱「中國皮影」。後來傳至歐洲其它國家,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里表演者操縱的皮質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驢皮製作的。操作時,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後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於何時,很難考證。從原始人的獨木舟到今天漂洋過海的萬噸巨輪,人們在水上的行走歷程,漫長又偉大,承載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木船,帶著曾經的輝煌,披著昔日的榮耀,在不斷更新的制船材料與工藝中,在日益發達的陸上與航空交通里,逐漸退隱江湖,淡出人們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為家,做點鋸木、出料、釘邊、車眼、調漿、修縫這類的活計。現在,已近乎失業。
做桿秤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桿啟發,發明了十六兩制桿秤。桿秤有骨桿、木桿、金屬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直到解放後,改為十兩一斤。
製作桿秤工序繁瑣,大小程序加起來估計有三四十道。桿秤的桿,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桿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彈線、定星位、安提繩。如今,電子秤已經大行其道,偶爾才能撞見桿稱略顯黯淡的身影。
打花帶
男耕女織的年代,紡線、織布、綉花、縫衣、打花帶等針線活是婦女的必修課。針線活的優劣,似乎成了評判女孩是否勤勞與賢惠的重要標准。東南的苗族婦女,幾乎人人會打花帶。花帶是她們服飾的點綴,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帶既可用一把椅子、一雙手、幾根花線的輕裝操作,也可以自製簡陋工具,專業打造。
銅匠
人類使用銅器的歷史達六千年,從前居家過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銅器。銅盆、銅勺、銅鏟、銅鎖是最常見的,大門的吊環也是銅的,箱子、櫥子的櫃門都要用銅的拉手,殷實的大戶人家,還要在櫃門釘上圓形的銅皮,在四角包上角銅,刻上吉祥的圖案。
銅匠,挑著一擔子銅器、銅皿,和著錚錚琮琮悅耳的金屬聲,翻山越嶺,吃著百家飯,走街串巷,干著手藝活。做銅活,修銅器,風光體面。現在,隨著材料種類的豐富、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手工銅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漸被人們淡忘。
修算盤
算盤,又稱「中國的計算機」,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進行計算,稱「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算盤後來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今天由於電子計算器盛行,算盤逐漸退出實用領域。
畫年畫
在我國,春節貼年畫由來已久。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鮮艷悅目的年畫,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唐以前,年畫多為手繪門神;隋代後期,有了木版年畫;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清代,由於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都有很大發展,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畫名滿天下。
編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編織而成的。編織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編,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種打草鞋的工具)、圍腰和木槌。
編草鞋時,打草鞋的老人腰間繫上草繩,坐於鞋耙的一端,將事先挫好的草繩結成四股,一頭栓在腰間,一頭扣在鞋耙上,邊編織,邊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實。鞋底板兩頭橢圓,前寬後窄,恰好合腳。草鞋前後還各安有兩排耳紐,一根細繩將耳紐貫穿起來,套在腳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多為人們旅遊紀念和懷舊悅耳之用。
畫糖畫
賣糖畫的小攤販,挑著糖擔子,內有一爐一鍋一石板,一鏟一凳一轉盤。他們的轉盤上畫了一圈小動物,你轉到什麼,他就會用糖給你畫個什麼動物,所以糖畫又叫轉糖。師傅在製作糖畫時,將煉制後的紅糖(或白糖)置於銅瓢內加熱熔化,然後以銅勺為筆,以糖液作墨,凝神運腕,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頓、放、收,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隨著縷縷糖絲飄下,諸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神話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現在你的眼前。
3
Ⅶ 中國到底有多少的傳統文化快失傳
出現在外族入侵時,大的有8次.1.犬戎入侵導致西周滅亡,東周遷都,傳統文化第一次危機。2.戰國時東胡,林胡,匈奴虎視中原。3.西漢初期匈奴入侵。4.東晉五胡亂華。5.隋唐突厥,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侵擾。6.宋時遼,金,西夏,蒙古的對立。7.明初蒙古殘部的入侵。8.近代西方國家的侵略。欲再詳細可追問!
Ⅷ 據你所知,目前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失傳
民俗活動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像是踢毽子,滾鐵圈,下象棋跳棋五子棋軍棋,舞獅,舞龍,看馬戲團的表演,也成了回憶。柳條做成的扁擔\籮筐\手榴彈,仍留在記憶深處……時代變遷,有了手機有了4G網,這世界推陳出新,好多傳統文化都在慢慢消失之中。
Ⅸ 歲月不饒人,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盤點
在曾經的大街小巷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民間藝人們的獨特表演,糖畫,以及小人都是那時候的小孩子們為數不多的零食加玩具。這些傳統現如今也是隨著科技的發達漸漸消失。
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其在宋代出現,至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清初至乾隆年間是桃花塢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
彈棉花: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彈棉花雖然在如今的城市裡已不多見,但40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彷彿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希望我們的子孫還有機會能夠看到這神奇的「魔術」。
瑤綉:
瑤綉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刺綉的一種,是我國刺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廣西瑤綉歷史悠久,刺綉工藝精緻細巧。刺綉的圖案、花紋的顏色都有一定的規定,用布也很講究。
瑤綉反面刺綉是極為珍貴的、獨特的過山瑤文化,是標志性的民族文化品牌,2008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雕漆:
雕漆是中國傳統民族藝術,至少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明清兩朝還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雕漆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漆雕、剔紅、剔黃、剔綠、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後期才統稱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雕漆工藝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它體現了我國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雕漆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齊名,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之一。
儺技:
儺,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象。在我國的貴州、雲南等受巴蜀文化影響深刻的地區,流傳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驅鬼儀式,參加者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帶著看似恐怖的面具,邊舞邊跳,這種儀式的名字同樣古老而獨特,叫做「儺」。
包括儺儀、儺戲和儺技。踩住鋒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從燒紅的鐵犁上劃過,一雙赤腳卻毫發無損。這就是被稱為「上刀山、下火海」的儺技絕活。
Ⅹ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包括什麼其中有多少已經失傳
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萊垍頭條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語言,還有禮、樂、射、御、書、數,也包括人們生活中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棋類、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