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鞏義文化的認識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鞏縣以「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
建國後,鞏義隸屬鄭州專署,1955年1月改屬開封專署,1983年8月復屬鄭州市。1964年9月鞏縣駐地由站街遷至孝義。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鞏縣,設立鞏義市。即取鞏縣孝義之意。
2000年,鞏義市轄1個街道、18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777202人,其中:新華街道 87683人、米河鎮 49858人、新中鎮 21073人、小關鎮 38666人、竹林鎮 6308人、大峪溝鎮 42928人、河洛鎮 21448人、站街鎮 32857人、南河渡鎮 21255人、康店鎮 46814人、孝義鎮 42401人、北山口鎮 44315人、西村鎮 59840人、芝田鎮 50551人、回郭鎮 83092人、魯庄鎮 63568人、夾津口鎮 26141人、涉村鎮 27220人、桃園鎮 11184人。
2003年,鞏義市撤銷孝義鎮調整北山口等3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5個街道辦事處(豫民行批[2003]1號 2003年2月12日)(鄭政辦文[2003]17號 2003年2月27日)(出處):
一、撤銷孝義鎮,將其行政區域劃入鞏義市城區,實行城市管理體制。同時,將北山口鎮的北官莊、高尚、常庄3個村委會,站街鎮的新溝、大黃冶2個村委會及芝田鎮的後泉溝、高山2個村委會,共計7個村委會劃歸城區管轄。
二、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新華路、杜甫路、永安路、孝義、嵩山路5個街道辦事處。
新華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西至嵩洛南路,東至石河道,北至隴海鐵路與石河道交匯處,南至人民路中心線。轄通橋路、交通路、文化街、育英街、新市街、新華中路、貨場東路、新興中路、拖廠、化工廠、桐本路、廣陵路、鋼廠13個居委會。總面積3.26平方千米,總人口255600人。
杜甫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原北山口鎮常庄村和原孝義鎮的和義里溝村東邊界,西至伊洛河,南至原孝義鎮東黑石關村、和義里溝村南邊界,北至人民路中心線。轄原北山口鎮的常庄和原孝義鎮的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東黑石關4個村委會。總面積14平方千米,總人口63398人。
永安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原北山口鎮北灣村和原芝田鎮蔡庄村西邊界,西至原芝田鎮的寇家灣、益家窩兩村東邊界,南至310國道,北至原孝義鎮的東黑石關、和義里溝南邊界。轄原芝田鎮的後泉溝、高山2個村委會。總面積3.5平方千米,總人口32040人。
孝義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原孝義鎮烈姜溝、龍尾村的東邊界,南至隴海鐵路、石河道,西、北至伊洛河。轄原孝義鎮的孝南、孝北、南地、小溝、橋上、西溝、二十城鋪、石灰務、烈姜溝、龍尾10個村委會和光明路、嵩洛路、火車站、城西、部隊5個居委會。總面積22平方千米,總人口45938人。
嵩山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黃冶河,西至石河道和原孝義鎮的烈姜溝村東邊界,南至310國道,北至孝站路。轄原站街鎮的新溝、大黃冶和原北山口鎮的北官莊、高尚共4個村委會。總面積12平方千米,總人口31394人。
2003年8月28日,鞏義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孝義鎮,調整北山口、站街、芝田等3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新華路等5個街道辦事處(出處)【注意:與鄭州市批文不一樣】:
一、撤銷孝義鎮,將其行政區域劃入城區,將北山口鎮的北官莊、高尚、常庄,站街鎮的新溝、大黃冶和芝田鎮的後泉溝、高山等7個村委會劃歸城區管轄,實行城市管理體制,調整後的城區總面積55.4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178856人。
二、設立新華路街道辦事處:東至石河道;南至人民路;西自人民路與431鐵路專用線東線交匯處,沿431鐵路專用線東線向北至通橋路,沿通橋路西折至嵩洛路,沿嵩洛路向北至隴海鐵路;北至隴海鐵路。轄通橋路、交通路、文化街、育英街、新市街、新華中路、貨場東路、新興中路、拖廠、化工廠、桐本路、廣陵路、鋼廠13個居委會,轄原孝義鎮孝北、孝南、西溝、南地4個村劃入該辦事處的部分區域和人口。面積3.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968人。
三、設立杜甫路街道辦事處:東至原北山口鎮常庄村和原孝義鎮和義里溝村東邊界;西至伊洛河;南至原孝義鎮東黑石關村、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村南邊界;北至人民路。轄人民路、新華南路、宋陵路、安樂街、園丁街、和平路社區、建設南路、學前街、南環路9個居委會和原北山口鎮常庄,原孝義鎮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東黑石關4個村委會,轄原孝義鎮孝南、廿里鋪2個村劃入該辦事處的部分區域和人口。面積15.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1136人。
四、設立永安路街道辦事處:東至原芝田鎮後泉溝村和工業示範區已征地東邊界;南至310國道;西至工業示範區已征地和原芝田鎮後泉溝、高山村西邊界;北至原孝義鎮東黑石關、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村南邊界。轄原芝田鎮後泉溝、高山2個村委會和市工業示範區。面積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44人。
五、設立孝義街道辦事處:東至原孝義鎮烈姜溝、龍尾村的東邊界;南至石河道、隴海鐵鐵路及廿里鋪村南邊界;西、北至伊洛河。轄光明路、嵩洛路、火車站、城西、部隊5個居委會和原孝義鎮的孝北、孝南、西溝、南地、廿里鋪、小溝、橋上、石灰務、烈姜溝、龍尾10個村委會。面積1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752人。
六、設立紫荊路街道辦事處:東至原站街鎮新溝、大黃冶和原北山口鎮北官莊村的東邊界;西至石河道和原孝義鎮烈姜溝、龍尾,原北山口鎮常庄村的東邊界;南至原北山口鎮北官莊村南邊界;北至原站街鎮新溝村北邊界。轄原站街鎮新溝、大黃冶和原北山口鎮北官莊、高尚等4個村委會及鋁廠工業園區。總面積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156人。
2004年4月12日,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鞏義市嵩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的批復》(鄭政文[2004]77號)批准同意將嵩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紫荊路街道辦事處。
2004年,鞏義市轄5個街道、16個鎮,290個行政村:孝義街道、新華街道、永安街道、紫荊街道、杜甫街道;米河鎮、新中鎮、小關鎮、竹林鎮、大峪溝鎮、河洛鎮、站街鎮、南河渡鎮、康店鎮、北山口鎮、西村鎮、魯庄鎮、芝田鎮、回郭鎮、涉村鎮、夾津口鎮。更詳細
2005年11月25日,鞏義市人民政府《關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按照《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中牟縣等十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鄭政辦[2005]40號)要求,對鞏義市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撤銷河洛鎮、南河渡鎮,新設置河洛鎮,轄原河洛鎮、南河渡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石關村。原南河渡鎮轄12個村委會,1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25人,行政區劃面積59.71平方千米;原河洛鎮轄17個村委會,1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185人,行政區劃面積71.84平方千米;新設置的河洛鎮,共轄29個村委會,2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7510人,區劃面積131.55平方千米。(2)撤銷桃園鎮,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涉村鎮管轄,涉村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原桃園鎮轄14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53人,行政區劃面積41.12平方千米;原涉村鎮轄15個村委會,1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722人,行政區劃面積62.19平方千米;桃園鎮劃歸涉村鎮後,涉村鎮轄29個村委會,18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275人,區劃面積103.31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12月31日,鞏義市轄5個街道、15個鎮:新華路街道、杜甫路街道、嵩山路街道、永安路街道、孝義街道;回郭鎮、站街鎮、涉村鎮、米河鎮、小關鎮、魯庄鎮、 大峪溝鎮、西村鎮、芝田鎮、北山口鎮、新中鎮、夾津口鎮、康店鎮、竹林鎮、河洛鎮。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鞏義市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2008年5月22日,享有「詩聖故里」、「豫商家園」美名的鞏義市,又擁有了一項新的榮譽——「國家衛生城市」。 去年4月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鞏義打勝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創衛攻堅戰,先後一次性通過了省級考核、國家暗訪、技術評估、考核鑒定和社會公示,5月22日被全國愛衛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鞏義在經濟領域不斷創造奇跡的同時,又一次在創衛工作中書寫出了傳奇。
⑵ 鞏義的詳細簡介
鞏義歷史
鞏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 30 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境內有裴李崗、仰韶和龍山文化多處。夏代曾建都斟郡(今稍柴、羅庄一帶)。西周、春秋時,鞏為鞏伯國。戰國,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 249 )置鞏縣。鞏縣以 「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 」 而得名,歷代因之。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 「 東都鎖鑰 」 之稱。鞏義為歷史古邑,是古代名人活動和墓葬的寶地。據先秦典籍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等都曾在這里活動,創造了為後人稱道的堯天舜日式的穩定與繁榮。境內的古斟郡(今銷柴、羅庄一帶)曾是夏王朝建都的地方。湯(前 16 世紀期間),大旱七年,湯以六事自責,身禱於桑林之野(今魯庄一帶);周武王討伐殷紂王(前 11 世紀期間),至鯨水(鞏義西北部,濱黃河),見殷大臣膠見;西周穆王(前 947 一前 928 )初, 東游黃澤(今和義溝村),宿於曲洛;春秋時代,周敬王十月二十一日到郊(羅庄附近); 秦朝二十八年(前 219 ),始皇帝出巡,經鞏東去;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 400 )九月,孝文帝元宏在小平津(今康店裴峪)閱兵;隋大業元年( 605 )八月,煬帝巡遊江都(今揚州),從話渠口坐小朱艦途經洛口(今河洛鎮洛口村),換乘大龍舟入黃河南下;唐太宗貞觀 19 年(公元 645 年),太宗駕臨鞏縣石窟寺朝佛;唐朝睿宗太極元年,詩聖杜甫誕生於南瑤灣(今站街鎮南瑤灣村);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977 )二月,太宗趙員到鞏義,住洛口,賜西山名「太平崗」;真宗景德 4 年(公元 1007 年), 真宗趙恆駕臨鞏義,祭把永安請陵;清朝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慈接太後和光緒皇帝從西安返京,途駐駕鞏縣城(今站街鎮老城村);北宋太平興國二年( 977 )四月,宋太祖趙匡於永昌陵(今西村鎮常封);至造三年( 977 )三月,太宗趙靈葬於永熙陵(今西村鎮涵論村東);乾興元年( 1022 )十月,葬其宗趙恆於永定陵(今芝田鎮蔡庄嶺);仁宗天聖元年( 102 ),寇準歸葬於孝義保(今芝田鎮寇家灣);嘉佑八年( 106 )十月,葬仁宗趙偵於永昭陵(今鞏義市區),等等。